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96  2022-12-1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艺术手法类专题训练
艺术手法类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得郑二宣海南手札
高株
番禺天外古交州,念子南行恋旧游。
故国又经花落后,远书翻寄雁来秋。
梅边野饭逢人少,海上青山对客愁。
为报罗浮①云影道,早随明月引归舟。
注释:①[罗浮]山名,在广东南部,即友人所去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从友人郑二宣南行之地说起,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写出此行路途遥远,所去之处历史悠久。
B.故乡花落春尽,友人音讯全无,直等到“天外”来书,已是大雁归来的深秋,典故暗用得自然贴切。
C.“梅边野饭”句寓情于景,写出了亲朋云散、人既少、情自减的境况,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D.全诗精于选景构图,时空、主客多层次交错,组成奇特的画面,语言清新明丽,情感表达不落俗套。
2、本诗是如何利用虚实结合这一手法抒发对友人的思念的?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题。
秋日三首
秦观
其一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其二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前两句由霜寒二字领起,不需点出“秋”字,而题意自在其中。
B.第二首前两句写碾茶烹茗、课儿读书两件家庭琐事,自有闲适情趣。
C.两诗都写秋日,时间都在秋夜,而地点有别:一为舟中,一在家里。
D.两诗写的都是琐细的生活题材,但观察都细致入微,语言清新动人。
4、两首诗都体现了“动静结合”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淳熙丙申①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②以为有《黍离》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①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②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③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写景时带有浓烈的思想感情色彩,而且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一个统一的主题“黍离之悲”而写。
B.“厌”字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清角吹寒”的凄厉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
C.词人将“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语序倒置,巧妙地达到了依次表现词人的感觉之效。
D.词尾两句用带悬念的疑问作结,很自然地移情入景,突出了“红药”的词眼地位,无限感慨,催人泪下。
6、请结合词句简析本词的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梅引①
姜夔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浏览完整试题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②。漂零客,泪满衣。
【注】①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之冬,正值园中腊梅绽放,词人见梅怀念远方的恋人,因作此词。②“歌罢”两句,用《楚辞》淮南小山赋春草之初,“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梅引”词牌名。“引”表示词的音律特点,意义、用法与《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中的“短引”相同。
B.“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三句,开篇点明主旨,词人感慨人间离别,又见梅花绽放,引发了他不尽的相思之情。
C.“湿红恨墨浅封题”,是说心中充满了离恨,相思的泪水打湿了红笺,冲淡了墨迹,默默将信封好,题字签押,情思低回。
D.“宝筝空,无雁飞”两句,写恋人曾弹奏宝筝,而今却无处可闻;那些和泪写成的相思,也因无鸿雁传递而难以排遣。
8、本词在抒发感情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岑参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天山雪云凝集,千山万岭白雪皑皑,明写山,实咏雪,所以说诗句用“雪崔嵬”而不用“山崔嵬”。
B.五、六句正面写雪,描写雪与月交辉,照彻银妆的山岳;又与风相随,闯过严实的铁关。
C.从“交河”句到“都护”句,用夸张手法,由内而外,抓住飞鸟、马蹄、晻霭、阴崖、狐裘和宝刀这些意象来写,突出天山雪奇寒特点。
D.本诗扣住“天山雪”和“送”两个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虽寒气彻骨,却热血沸腾;无怨天尤人之意,有保国安民之情。
10、本诗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结尾都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从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分析其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①
苏轼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②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注】①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冬。当时苏轼至高邮与秦观会面,而后二人在秦淮河上饮别,词人便作此词。②风鉴,指以凤貌品评人物。指词人赏识秦观。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在秦淮河上饮别后的情景,“晓”字刻画出词人一晚睡得不宁贴。
B.下阕开头追忆当年同游之景,“酒味多于泪”写他们仕途失意,常常借酒消愁。
C.词末故作反语,以在芸芸众生中结识秦观而惹来别时的烦恼表达二人的真情。
D.本词用语平中见奇,情真意切,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对秦观的赏识之情。
12、请从修辞角度分析“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的妙处。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五月十九日大雨
刘基①[明代]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②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③
苏轼[宋代]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①刘基(1311~1375),字伯温,明朝开国元勋。②殷(yīn):雷声。③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苏轼因为与变法派的冲突而自请外调,任杭州通判。
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诗的前两句,通过“驱”“急”“洒”“压”等字,极力描述了风雨急骤迅猛的气势。
B.刘诗在遣词造句上追慕唐人,但在立意上与宋人咏景诗相近,于自然中感悟理趣。
C.苏诗中“白雨跳珠”聚焦夏雨的特殊景象,因雨点大而猛,激起的水花如珠石一般。
D.两首诗的作者是诗人,也是政治家,都将博大的政治情怀融于磅礴的笔墨之中。
14、两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都很相似,但刘诗寓理于景,苏诗借景寄情。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王风•中谷有蓷①
《诗经》
中谷有蓷,暵②其干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暵其脩③矣。有女仳离,条④其歗⑤矣。条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⑥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氓(节选)
《诗经》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注】①蒲tuī:益母草,古人认为其有益于妇女养生育子。②暵hàn:干枯、枯萎的样子。③脩:干枯、败坏。④条:深长。⑤歗:同“啸”。⑥湿:将要晒干的样子。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谷有蓷》是自哀自悼的怨歌,女主人公既遭丈夫抛弃,又遇凶年饥馑,悲叹命运凄惨。
B.《中谷有蓷》每节都以益母草开头,以弃妇的慨叹作结,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这是“赋”的写法。
C.《氓》中的卫国女子被弃后既有对男主人公负德变心的愤慨和控诉,也有对爱情的深刻领悟。
D.和《氓》中的女子一样,《中谷有蓷》中的弃妇面对悲苦的命运,既怨天尤人,也深刻反省。
16、《诗经》善用“比兴”表情达意,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比兴”手法在两诗中的运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结合《诗经•卫风•氓》,完成下面小题。
有所思
〔汉〕佚名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1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氓》描绘了一对恋人婚前婚后的变化,呈现的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悲剧故事,表达的是女子的反思和觉醒。


展开余下试题B.《有所思》写女子思念爱人,大海阻绝不了她的相思。她想赠礼物表达爱意,就在玳瑁簪上系以双珠,再用美玉装饰之,从中可见主人公非常用心,十分珍视爱情。
C.“妃呼豨”,语气词,表叹息,主人公一切的愤怒、伤心、不舍、难过都化作了那一声长长的叹息,令人嘘唏不已。
D.“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写男子用情不专、偷鸡摸狗,兄嫂发现后,准备好好教训负心汉。
18、两首诗歌在艺术手法上有诸多相同之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御街行
[宋]晏几道
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北楼闲上,疏帘
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19、《御街行》上片的_________字和下片的“慵”字相对应,既写情态,也写心理,表现少年_________的心理。
20、请赏析两首作品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语言和思想情感等的能力 “语言清新明丽”错误,从全诗来看,本诗的语言平实质朴、朴素自然。
2、答案:①“念子南行恋旧游”虚实结合,写诗人因思念友人而倍感寂寞,从而更留恋往日的交游,今与昔交错映衬,深深地写出诗人对挚友的眷恋、思念之情。②“海上青山对客愁”写诗人想到此时的友人在天外古州远离亲朋,与此时孤独的自己彼此映衬,凸显分离之苦、思念之切。③尾联想象“罗浮云影”能劝告友人跟随明月驾舟来到自己身边,想象奇异独特,表达了对友人的迫切思念。
解析:题目考查虚实结合表达对友人思念之情的方法。“番禺天外古交州,念子南行恋旧游”,“远书翻寄雁来秋”“天外古交州”“远书翻寄”是写实,“念子恋旧游”、“梅边野饭”等属于想象之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思念之情。
3、答案:C
解析:C.“时间都在秋夜”错误,两诗时间前诗是夜间,后诗是白昼。注意“月团”是茶饼名,不是指夜晚的月亮。末句“青虫相对吐秋丝”,也能佐证此为白昼所见。
4、答案:①第一首诗主要以声响之动衬托环境幽寂。诗人先勾勒有星无月的秋江夜景,接着妙用“疑”“忽”,意外发现水草深处有人家,借人家笑语的声响效果,衬托夜色的宁静;②第二首诗主要以生活场景之动衬托逸趣闲情。诗人先写碾茶烹茗、课儿读书之动,表现家庭闲适情趣,接着写在风停树静之时观赏小虫对吐秋丝,更显诗人心境之恬淡。
解析:第一首诗,以声衬静,“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描写秋夜霜落,邗沟的水清澈无比,天上寒星倒映水中,在船旁明亮地闪烁。这是静态描写,描绘了一幅秋江夜景图。“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描写菰蒲深处突然传来人家笑语声声,这是动态描写。通过菰蒲深处的“笑语声”侧面烘托了夜的寂静。第二首诗,“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描写生活场景,碾好的月团用茶碗泡着,喝完后,让孩子背诵楚辞。“新碾”“饮罢”“呼儿”等都是动态描写,通过生活中的动态场景表现家庭生活的闲适。“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描写小轩风停,落叶不在,青虫默默,对吐秋丝,是静态描写,更显诗人心境之恬淡。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D.“突出了‘红药’的词眼地位”错误。“红药”不是词眼,作者用“桥边红药”表现“寂寞开无主”的荒凉,是借景抒情。而词眼应该是“空”字,突出扬州经过兵火战乱后荒凉空城的特点。故选D。
6、答案:(1)反衬。“春风十里”指昔日扬州的繁华街道,用以反衬今日荒凉的景象——尽荠麦青青;写“杜郎俊赏”是为了反衬扬州今日的残破。(2)用典。运用《诗经•王风》中的“黍离之悲”深化对国家衰亡的哀痛的主题。(3)虚实结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虚写芍药花,含蓄地抒发今昔之感慨。再如“二十四桥仍在”虚写扬州过去的盛况,实写扬州今日的萧条。(4)动静结合。“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以声衬静,突出扬州的空寂凄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艺术手法的能力。“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中,“春风十里扬州路”,本是极其繁华之地,而今作者经过,却只看到“尽荠麦青青”,以过去繁华反衬如今战乱后的荒凉;“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以杜牧在扬州时感受到的富庶美好,看到如今扬州的荒凉也会“惊”讶,反衬扬州今日之残破超出曾见过它繁华之人的预料。“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是用《黍离》的典故,表达故国之思;“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牧的诗句,也是用典。“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虚实结合。“桥边红药”“二十四桥”都是实景,然而当初赏花人、听箫人俱已毁在战火之中,看眼前景,想过去繁华盛况,以虚衬实,更突出扬州如今的荒凉萧条。“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空城是静寂无声的,在此时有号角声响,以声衬静,更突出“空城”之悲凉。
7、答案:A
解析:A项,“箜篌引”中的“引”是乐府古体诗的一种诗体,《滕王阁序》中“短引”指序文。故选A。
8、答案:①直抒胸臆。“人间离别易多时”“忽相思”“漂零客,泪满衣”等句直接抒发词人的伤感和相思之情。②虚写(想象)。词中写了梦境和回忆的内容。“几度”句,写两人欢会梦境,“今夜”四句,写另一种梦境,悲欢两种梦境相比,进一步抒发别后对情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俊游巷陌”“旧约扁舟”等回忆往昔,表达人事已非、旧约难以实现的悲苦,抒发了深切的思念之情。(答“虚实结合”也可)③对比。通过悲欢两种梦境的对比,昔日之欢的回忆和今日孤独的现实对比抒发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诗歌的基本意图以及诗歌的内涵,从不同角度对诗歌的态度进行具体分析。上阕通过“人间离别易多时”写因睹梅花而生发的相思之情,结想成梦,直接写出内心的伤感,属于直抒胸臆;“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作者通过两种梦境的对比,美好与伤感,安慰与心伤,鸣内心难以言状的哀愁,原本虚无的梦境,也被他借来诉述对情人铭心刻骨的思念,是一种虚写的手法;下阕通过两种对比的手法凸显两种梦境的不同,写醒后相思,和泪修书,欲寄却无从寄的苦痛情怀。寄托了词人天涯羁旅的飘泊之苦。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由内而外”错,应为“由外而内”。故选C。
10、答案:(1)从情感表达上来看:两首诗结尾都表达了珍惜友情、依依惜别之情。不同之处在于本诗还以傲雪松枝赠友,表达了对将士保家卫国坚贞品质的歌颂,蕴含了对朋友的激励之情和对自己的勉励之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还有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2)从艺术手法上来看,两首诗结尾都用了间接抒情。不同之处在于本诗还用了设问和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没用其他艺术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主旨及表达技巧的能力。(1)从情感表达上来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尾联“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意思是:山路曲折已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用平淡质朴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本诗尾联的意思是:冰雪之中怎将心意表示,只有赠您青青松柏树枝。送别时间,是大雪纷扬之时;赠送的礼物,是傲雪松枝。这一句“惟有青青松树枝”,意味甚浓,可以想见诗人此时此地的心境: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安宁,戍边将士离开温暖的家,来到冰天雪地之中,时而坚守阵地,时而驰骋疆场,其凛凛英姿岂不恰似傲雪迎风的碧绿松枝!边塞奇寒是难以忍耐的,戍边将士,却乐在其中。所以本联除了表达珍惜友情、依依惜别之情外,还表达了对将士保家卫国坚贞品质的歌颂,蕴含了对朋友的激励之情和对自己的勉励之意。(2)从艺术手法上来看:“雪上空留马行处”间接抒情,以景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而本诗尾联除了用将青松送友问接抒情外,还使用的设问和托物言志的手法,以“青松”象征保家卫国的坚贞品质。


展开余下试题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写他们仕途失意,常常借酒消愁”错误。下片开篇两句意思是:竹溪的花圃之间,你我曾经一同大醉,当日欢聚畅饮时的情谊胜过了别后的伤悲。酒味,指当日的欢聚;泪,是说别后的悲。此处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凄和清冷。故选B。
12、答案:该句运用了比拟(拟人和拟物)的修辞手法。前句将流水拟人化,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后句运用船物,将愁恨物质化,可以载于船中,逆流而去。词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心中浓重的离别之愁,同时也表达了两人的真挚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表现手法和内容情感方面去分析。“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意思是“汴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我却满栽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州”。诗人用“无情“修饰“汴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后句说自己载一船“离恨”,似乎“离恨”是实物,则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船中,逆流而去。词人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把“离恨”拟作实物。此两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心中浓重的离别之愁,同时也表达了两人的真挚情感。
13、答案:D
解析:“都将博大的政治情怀融于磅礴的笔墨之中”理解有误,苏轼表现热爱自然的生活意趣。
14、答案:两首诗都是写雨妙作,都关注雨来到雨止的景象,雨来或雷雨交作,或黑云白雨,都气势迅猛磅礴,雨后或草青蛙鸣,或水天一色,都清新恬淡,雨前雨后都形成鲜明对比。刘诗寓理于景告诉我们风雨虽然猛烈,但不会长久,当人遇到困难时,要有坚持克服难关的积极心态。苏诗借景寄情,在自然变化的体察中足见其悠然豁达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根据“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两句,可知作者把大雨写得十分畅满,极力描述了大雨的气势。黑云压城,风急雨骤,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急”、“驱”、“洒”三字形象地表现出夏雨的骤猛。云是“压”的,雷是“殷”的,又说明黑云、雷电的迅疾。根据“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两句,可知作者描述雨过天晴的景象:雷雨过后,草色更青,池塘水涨,蛙声一片,诗人匠心独运,在震耳欲聋的雷声雨声后,仍写蛙鸣声,而两种声音,收到的是一闹一静的不同效果。雨后恬静平和的景象,与前两句磅礴威猛的雨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由此,刘诗寓理于景,诗人通过写大自然的景况,告诉读者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时间不会长久,当人遇到困难时,要坚持、要勇敢顽强,与之斗争,难关是会度过的。根据“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可知诗人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由此,苏诗通过描绘西湖的美丽雨景,借景寄情,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的生活意趣,在自然变化的体察中足见其悠然豁达的心境。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这是‘赋’的写法”错,全诗三章,每章的意思都差不多,反复吟咏,写出女子遇人不淑,最终痛苦、悲伤、愤怒。应是“重章叠句”的手法。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故选B。
16、答案:①《中谷有蓷》以“益母草”起兴,益母草益于妇女养生育子,自然地引起女主人公对婚姻的联想,以益母草的枯萎比喻女子容颜的衰老,表达遇人不淑、命运凄惨的痛苦与悲伤。②《氓》以“桑树”起兴,采桑养蚕,是女主人公的日常劳动生活,以此起兴,自然真切。以桑叶的变化比喻女子容颜由光鲜美丽逐渐衰老憔悴,以斑鸠贪吃桑葚喻女子沉溺爱情,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对爱情、婚姻不幸的悲叹和领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中谷有蓷》,诗歌每节开头,都用山谷中的益母草起兴。诗歌用益母草起兴,作用有二:一是这种植物与妇女关系密切,提起益母草,可以使人联想到妇女的婚恋、生育、家庭、夫妻,由草及人,充分发挥诗歌联想作用;二是益母草已经干枯了,益母草晒干,可入药。妇女被抛弃,入药的益母草的意义在于:促进夫妻感情和有益于生儿育女的药草,与被离弃的妇女放在一起,对比强烈,给人的感觉是这位妇女命运真的太悲惨。《氓》第三、四两章记述了男子对女主人公由热恋到生厌的转变。其中以桑叶未落的“沃若”之状,喻女子年轻貌美,婚姻生活和美幸福;以桑叶已落的“黄陨”之态,喻女子年老色衰,婚姻生活出现裂缝,两喻皆是兴中有比。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容貌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写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劝说女子不要与男子沉迷于爱情。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男子用情不专、偷鸡摸狗,兄嫂发现后,准备好好教训负心汉”错。本句意思:女子忆昔与郎幽会往来,不免风吹草动,使兄嫂备悉隐情,而今若断绝,居家将何以见人?对兄嫂又如何解释?故选D。
18、答案:①两首诗都用第一人称,都以女性视角来表达遭遇爱情波折时的情感。②两首诗都采用对比手法,都将女主人公热恋时的缠绵悱恻和知晓郎君有二心时的悲痛愤怒进行了对比。③两首诗都采用了赋比兴手法,都以直陈其事为主,加以比兴烘托。《有所思》以“秋风肃肃晨风飔”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氓》三次写淇水,见证了两人的爱情,“桑之未落”和“桑之落矣”暗示了女子容貌和爱情由盛而衰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氓》中“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有所思》中“有所思,乃在大海南”,都采用第一人称。《氓》是一首弃妇自诉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3届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