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56  2022-12-1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6]
2023年浙江新高考语文模拟卷7(逐题解析)
(本卷共 23 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格局深刻复杂演变,人类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在人类命运日益休戚与共的今天,越来越要求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深化文明相处之道。
第一,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坚持平等相待、彼此尊重。习近平主席指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纵向上不同时期文明的发展演化和横向上不同国家、民族文明的多元并存,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绘就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
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特征,都有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在价值上是平等的。我们应当坚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尊重所有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各自文明的权利,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文明交往新路。
第二,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加强互学互鉴、交流交融。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明清以后的“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既给予西方文明自我反思、复兴发展的养料,也对中华文明重新焕发生机起到了催化作用。这充分表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文明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的源泉所在。
我们应当采取学习借鉴、交流交融的态度,在保持自身文明历史主体性的前提下,使文明在超越制度模式、意识形态差别之上进行兼收并蓄,充分汲取各种文明的有益成果和积极因素,促进不同文明相通相融,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第三,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倡导开放包容、美美与共。习近平主席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如果以“文明进化”“文明冲突”“文明隔绝”来认识和对待文明,甚至以所谓“先进文明”打压、取代其他文明,那将是历史的悲剧、文明的灾难。中国学者费孝通很早就提出,文明之间要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中华文明蕴含的内在追求,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给我们的深刻启迪。
当今世界,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开放包容的文明不仅是将不同民族和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更是促进时代发展潮流滚滚向前的强大动力。我们应当秉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坚决摒弃文明冲突,消除文明隔阂,加深对彼此文明的理解和欣赏,在推进自身文明发展的同时,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多彩、更有活力的大美世界。
(摘编自黄坤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深化文明相处之道》)
材料二:
当今世界,在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论调,“文明中心论”和“制度模式单一论”就是典型的代表。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既不认同文明有中心和边缘之分,也不认为文明发展模式是单调统一的。


浏览完整试题一方面,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对“文明中心论”的批判。西方社会热衷于对不同文明进行主客二分,西方的文明必然是中心文明。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倡导的是不同文明平等、包容、和谐相处,认为文明有特色、地域的差异,但没有地位、好坏的差别,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超越其他一切民族具有绝对优越性的文化,文化上的盛气凌人,只会招来怨恨与鄙夷,绝非文明之间的长久相处之道。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善于与他国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另一方面,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对“制度模式单一论”的批判。西方社会习惯把资本主义文明看作人类文明的普遍形式,并竭力推广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强调要尊重不同民族和国家选择适合本国、本民族发展的道路和制度模式。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是人类文明的多样呈现,一味引进或效仿西方制度模式,会引起水土不服,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文明之间不应该是整齐划一、千篇一律,而是要求同存异、多元共存、共同发展。
(摘编自陈明琨 徐艳玲《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三重逻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文明各有千秋,价值平等,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中心与边缘之别,更无高低优劣之说。
B. 经历漫长岁月积淀而成的人类文明多姿多彩,充分彰显了创造之美,是人类珍贵的精神财富。
C. 加强交流互鉴,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做好诸多方面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平等相待,彼此尊重。
D. “文明中心论”和“制度模式单一论”等论调极具危害,是妨碍国家发展和文明交流的错误观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看,材料一侧重正面论述,立中有破;材料二则正相反。
B. 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我们要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别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兼收并蓄。
C. 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态度,不同文明能够臻至“天下大同”之大美境界。
D. 文明交流互鉴并不反对引进或效仿异域文明,前提是要保持自身文明的主体性。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郑板桥《新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B. 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C. 赵翼《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D. 《增广贤文》: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4. 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4分)
5.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出自《礼记•中庸》,有论者认为“这是国与国共处之道,也是人与人相处之道”,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与认识。(4分)
【答案】1. C 2. C 3. D
4. ①有助于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②可以解决不同文明间存在的隔阂、冲突及傲慢与偏见,开辟文明交往新路。
③可以使文明更加丰富多彩,促进文明的发展并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
④可以加深不同文明间互相理解和欣赏,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5. ①此语彰显了儒家中庸之道万物和谐相处的“中和”思想,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和而不同”的大同社会的追求。
②它超越时代、国界,也适用于人际交流,为当今世界不同文明间消除隔阂,摒弃冲突,实现多元共存、共同发展提供了有益启迪,有助于人类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的命运共同体。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其中最重要的是平等相待,彼此尊重”错误。从原文“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坚持平等相待、彼此尊重”来看,材料并没有说那种方式更重要。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不同文明能够臻至‘天下大同’”错误。从原文“中国学者费孝通很早就提出,文明之间要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与“天下大同”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郑板桥的这首《新竹》诗,采用比喻、象征等手法,用以说明新的一代之所以有超出前一代的成绩,是靠前一代打下的基础和积极扶持。常用来赞颂前一代在培养新一代方面的贡献。不能支撑“文明交流互鉴”的观点。
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意思是: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具有比较的意味。不能支撑“文明交流互鉴”的观点。
C.“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意思是:历史上每一朝代都会有有才华的人出现,各自开创一代新风,领导诗坛几百年。常用来激励人们努力学习,取得成绩。不能支撑“文明交流互鉴”的观点。
D.“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比喻缺少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作品就不算繁荣,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符合材料“文明交流互鉴”的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格局深刻复杂演变,人类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在人类命运日益休戚与共的今天,越来越要求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深化文明相处之道”可概括出:有助于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由“我们应当坚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尊重所有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各自文明的权利,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文明交往新路”可概括出:可以解决不同文明间存在的隔阂、冲突及傲慢与偏见,开辟文明交往新路。
由“明清以后的‘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既给予西方文明自我反思、复兴发展的养料,也对中华文明重新焕发生机起到了催化作用。这充分表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文明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的源泉所在”可概括出:可以使文明更加丰富多彩,促进文明的发展并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


展开余下试题由“我们应当秉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坚决摒弃文明冲突,消除文明隔阂,加深对彼此文明的理解和欣赏,在推进自身文明发展的同时,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多彩、更有活力的大美世界”可概括出:可以加深不同文明间互相理解和欣赏,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意思是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不能掌控承载的,没有不被包括施惠的,就像四季交错运行,日月照亮天空。然后天下万物能一同发育而不相互危害,各种行为准则能同时进行而不相互矛盾。“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中庸之道“守中致和”的思想,其本质就是和谐之道。就人类各种不同文明而言,就是要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才能消除隔阂,和谐共处。
“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强调要尊重不同民族和国家选择适合本国、本民族发展的道路和制度模式。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是人类文明的多样呈现,一味引进或效仿西方制度模式,会引起水土不服,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文明之间不应该是整齐划一、千篇一律,而是要求同存异、多元共存、共同发展”,“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超越时代、国界,也适用于人际交流,为当今世界不同文明间消除隔阂,摒弃冲突,实现多元共存、共同发展提供了有益启迪,有助于人类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的命运共同体。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物小记
沙汀
在一条靠近域墙的小巷子里,在那尽头处的一排破房子当中,同着他的寡媳,和一个十岁上下,发育不全的孩子,老头子像一匹“地牛”似的生活着。他看不见天光,也看不见一切事物的像貌,白日和黑夜,在他是没有多大的分别的。人们叫他做“幺鸡”①。
然而这可怜的眼睛的失职,虽然使得他一切日常的行动,都要仰仗他那从一群难民队里,用那种买卖鸡鸭时“过秤论斤”的方式买来的孙儿推动,这却并没有阻碍他对于银钱的爱好和辨认。当收到一块洋钱的时候,他总先用大指头去审查一下花边的匀称,然后拿两个指颠箝住适中的地方,放近挺直的胡须边吹一口,再送往耳朵上去。有时候碰见声誉恶劣的人,他尽可以再拿到口里去麻烦一下他的牙齿和舌头。至于铜元,不管是如何的复杂和作弊,他只要在台子上摔几下,在手里过一过,就明明白白的了。
他本不是这城里土生土长的人,十多年前,为了躲避土匪的麻烦,才从乡坝里搬来的。他的失明,也就正是这时期的事。在一个冬天的夜里,老头子的独生子被土匪们绑架去了。那头目起首是把嘴张得很大的,开口要一个足够使这个爱钱如命的人破产的大价。但直到把价目减低到十分之一了,老头子还是不动声色,也不看一看那可怜的媳妇脸上的眼泪。这一半是为了那儿子滥赌的恶习,一半是想用他那急死人的冷淡来等候一个更低的数目。但是在这样僵持了半年之后,那儿子被撕票了。
他在这城里还没住上一年,便和一切需要“急钱”用的人弄熟识了。因为银子钱藏在床脚下固然不必担心老鼠小偷,可是终是不会生儿子的。他和他们的往来,就只为了放帐。因为眼睛的关系,他倒并不注意那些麻烦的手续,他只须依靠他的记性就够了。
他把一切放帐的日期都归划在初一和十五。“今天十五呢。”他自言自语地说,于是便动口咒起他的媳妇来了,唠叨着她会搅晏了他的时间。“你这个娼妇,”老人咬着牙齿骂道,“叫你早点烧饭,你这个娼妇!……”
他平常总是十分镇静的,但一到了这时候,他便要显得焦躁不安了。实际上,那些债务人是从没有躲开过他的。说起来也无从躲避,因为这全体都是些有职业的人:剃头师傅,鞋匠,提篮子的小贩,等等。没有职业的任何人的张罗,他只会简捷地回答一声:“没有!”便把两只手向袖管一插,偏过脸去,往椅靠上一躺,听便你是怎样伤心的赌咒,再也难得着他一个字的答复了。
对于那些不守信用的人,他会纠缠着人不放,并且一点也不为观瞻作想地干嚷。在必要的时候,他还会扶着那给他牵路的孙儿,躺倒在泥地上去,拖住失信者的脚杆不放。
“哟,还踢我呀!”他放开嗓子地嚷道,“好,我借钱都借错了呀!我是个瞎子,我是个残废人,-—打死人哟!……”
“你要起来呀。”那满脸锅烟的脚色软化了。
“起来吗?”但老头子继续拖住腿杆说,“有这样容易吗?我是个瞎子呀!⋯⋯”
为了这一幕的轰传,在这城里,老头子成了个有名的人物了。“那个老瞎子你都惹得么?”人们都这样批评他。但在几个老年的人嘴里说来,这倒并不值得怎样惊奇。因为远在十多年前,他们便传说过他那值得铭记的品格了。虽然这是一件看来似乎平常的故事。
那时候还没有反正②。为了一段山地的争执,他被铁绳子套了颈项,给一个差役看管起来了。他那时还不到四十岁。在僵持了一年之后,因为他那由遗传得来的尖刻和韧性,老头儿终于胜诉了。
当他预先得到消息之后,他简直抓拿不住自己的感情了。那看管他的人,不住地打着呵欠。他忽地把两只袖管挪上手弯上去,秃头秃脑地说道:
“妈的!买点肉吃了再说。”自从吃官司以来,他就没有见过油腥了。
“好呀,我去买吧。”那一个立刻停止了呵欠。
“不!……两个一道去不好么?”
他想到翻悔,但终于被那时的胜利的心情战胜了。于是他便立刻走遍了那所有的屠架,用二指拨转着每一块猪肉细看。等到有几家,那些遍身油脂的脚色说起冷言冷语来了,他才腻腻滞滞地把手伸入裤下,用那种明知道自己吃亏定了的口气说道:
“天理良心,给我割四两来吧。”
他又争执了两次添搭才买成功。于是一点不含糊,他亲身把肉切好,亲身煨在客栈里的小灶上了。当守着煮熟了的时候,他忽然搔了搔后脑勺子,红着脸叫那差役去代他买了一个小钱的胡椒。这胡椒是整的,没有磨细。他搁它在手心里用食指搅着看了看,然后望着他的伙伴,略带不快地问道:
“怎么不买细末呢?”
“你一个小钱——细末!”
“这才是!……”
他嘟哝着,面有难色地向四处张望,仿佛是在找寻一种适当的用具似的。末了,他拿那只空手的手臂擦了一下额头,便把胡椒吞进嘴里边去了。他赶快嚼了几下,这才直接吐进汤锅里去。他是一点也不含糊地给肉汤加上香料了。
1934年8月
(有删改)
【注】①幺鸡:麻将牌中的一张,点子最小。这里是一个人的诨号,意谓作用不大。②反正:指辛亥革命前夕四川保路同志会起义。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头的描写简洁凝练却又内容丰富,作者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交代了老头子的生活处境和社会地位。
B. 老头子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对银钱的辨认却极其在行,这一强烈的反差塑造了一个对银钱痴迷的市侩形象。
C. 老头子对付失信者,不顾体面地嚷道“我是个瞎子”,强调自己是“残废人”,目的就是想博得失信者的同情。
D. 小说的时代特征明显,“难民队”“洋钱”“反正”等细节透露出浓厚的时代气息,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
7. 关于小说后半部分叙述的“买肉吃”的故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不详写“官司”的经过,重点写胜诉后买肉的情节,利于表现人物形象。


展开余下试题B. 老头子坚持亲自买肉、亲身做菜,在表面 慷慨中又可见极致的吝啬。
C. 这段故事相对完整细致,与前文简略的片段构成有详有略的行文布局。
D. 这部分经历是以“几个老年的人”的视角来叙述的,更显得客观真实。
8. 有学者评论沙汀小说中的“讽刺”,往往体现在“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特点中,请据此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6分)
9. 沙汀曾说:“如果人物选择错了,作品的思想和实际作用就会受到限制。”选择恰当的人物是小说创作的一个关键。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本文为何选择一个被称为“幺鸡”的“吝啬鬼”作为主人公。(6分)
【答案】6. C 7. D
8. ①用典型的细节讽刺现实,不失反映现实的真意。如用典型语言“我是个瞎子”,来讽刺以弱者的名义来胁迫人的现象,用老头儿辨别洋钱的典型动作,讽刺动乱社会下人们对钱的痴迷。
②以平凡的生活片段来进行讽刺,去除粉饰。小说选取若干生活片段,如老头儿咒骂媳妇,老头儿收取债务,在平凡朴实的片段中讽刺人物;
③以客观冷峻的笔墨进行讽刺,不做作卖弄。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对现实的揭示,均是让其自我暴露,不倾泻主观情感,笔调冷峻客观,讽刺效果反而更加强烈。
9. ①“幺鸡”这一人物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幺鸡”意谓作用不大,主人公也没有出现姓名,利于引发读者思考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②“吝啬鬼”这一形象讽刺性强。借“吝啬鬼”可以深刻鲜明地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阴险、爱钱如命的市侩形象。
③这一形象具有启发性。通过吝啬鬼的形象,关联起残暴的土匪、腐朽的官府、衰败的社会经济等,以小见大,折射了一个时代的黑暗与落败。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目的就是想博得失信者的同情”错误。目的并非是“想博得失信者的同情”,而是以弱者的身份来胁迫、讹诈失信者。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或段落作用的能力。
D.“以‘几个老年的人’的视角来叙述的,更显得客观真实”错误。并非是以“几个老年的人”的视角来叙述的,而是以全知视角叙述的,也并不能因此就更客观真实。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大意是细节真实、生活化,不做刻意的夸饰,客观冷静。解答本题,要从文本中找到体现这几个特点的地方,并联系到“讽刺”这一关键词来做分析。
由“‘哟,还踢我呀!’他放开嗓子地嚷道,‘好,我借钱都借错了呀!我是个瞎子,我是个残废人,-—打死人哟!……’”分析可知,老头子对付失信者,不顾体面地嚷道“我是个瞎子”,强调自己是“残废人”,运用典型的语言来讽刺以弱者的名义来胁迫人的现象;“当收到一块洋钱的时候,他总先用大指头去审查一下花边的匀称,然后拿两个指颠箝住适中的地方,放近挺直的胡须边吹一口,再送往耳朵上去。有时候碰见声誉恶劣的人,他尽可以再拿到口里去麻烦一下他的牙齿和舌头”老头子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对银钱的辨认却极其在行,作者运用典型的动作,讽刺动乱社会下人们对钱的痴迷。
由“‘今天十五呢。’他自言自语地说,于是便动口咒起他的媳妇来了,唠叨着她会搅晏了他的时间……”分析可知,小说小说选取若干生活片段,以平凡的生活片段来进行讽刺,去除粉饰。
由“在一条靠近域墙的小巷子里,在那尽头处的一排破房子当中,同着他的寡媳,和一个十岁上下,发育不全的孩子,老头子像一匹‘地牛’似的生活着”“然而这可怜的眼睛的失职,虽然使得他一切日常的行动,都要仰仗他那从一群难民队里,用那种买卖鸡鸭时‘过秤论斤’的方式买来的孙儿推动”“老头子还是不动声色,也不看一看那可怜的媳妇脸上的眼泪。这一半是为了那儿子滥赌的恶习,一半是想用他那急死人的冷淡来等候一个更低的数目。但是在这样僵持了半年之后,那儿子被撕票了”等分析可知,小说的描写简洁凝练却又内容丰富,作者以冷静客观的叙述完成了对人物的刻画、对现实的揭示,作者在描绘人物时,不倾泻主观情感,而是让其自我暴露,调冷峻客观,讽刺效果反而更加强烈。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形象特点以及作品意蕴的能力。
根据题目中沙汀的话中“人物”“作品的思想和实际作用”这几个关键词来看,本题主要是要解答小说“人物”对体现小说“主题”的作用。故抓住老人这一人物形象的普遍性、讽刺性、启发性三个点,可以看出作者选择这一人物,对体现主题的深远意义
“幺鸡”这一人物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由注释“幺鸡:麻将牌中的一张,点子最小。这里是一个人的诨号,意谓作用不大”可知,“幺鸡”意谓作用不大,主人公也没有出现姓名,利于引发读者思考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吝啬鬼”这一形象讽刺性强。由“用那种买卖鸡鸭时‘过秤论斤’的方式买来的孙儿推动,这却并没有阻碍他对于银钱的爱好和辨认”“他拿那只空手的手臂擦了一下额头,便把胡椒吞进嘴里边去了。他赶快嚼了几下,这才直接吐进汤锅里去。他是一点也不含糊地给肉汤加上香料了”分析可知,主人公是一个放印子钱的老头,一个贪婪、凶残、阴险、爱钱如命的吝啬鬼。他既无政治上的权势作靠山,又无黑社会的打手来保驾,连自己的独生子都被土匪们当作“肉票”撕了,甚至连常人都不如,是一个“看不见一切事物的像貌”、离开“过秤论斤”买来的小孙儿的帮助连行动都困难的瞎子。但他在辨认洋钱、铜元时却明察秋毫,放账时“只须依靠他的记性就够了”,他显得分外精刁、阴鸷、泼赖,有着“遗传得来的尖刻和韧性”,成了“一个出名的‘狠人’”。尽管他“平常总是十分镇静”,但一到放账讨债的日子便“显得焦躁不安了”;对估计还不起债的人,无论“怎样伤心的赌咒”,他都冷若冰霜;为了少花钱,即使土匪把“价目减低到十分之一了,老头子还是不动声色,也不看一看那可怜的媳妇脸上的眼泪”,终至断送了独生子的性命。总之,钱已经成了他活着的全部意义。他已被黑暗的社会造就成了心肠比“看不见天光”的双目还要漆黑的、嗜钱如命的怪物。作者借“吝啬鬼”可以深刻鲜明地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阴险、爱钱如命的市侩形象。
这一形象具有启发性。通过吝啬鬼的形象,关联起残暴的土匪、腐朽的官府、衰败的社会经济等,以小见大,折射了一个时代的黑暗与落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文德皇后访求得之,请备嫔御。太宗乃聘为充华。诏书已出,策使未发。魏徵闻其已许嫁陆氏,方遽进而言曰:“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故君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之安;食膏粱,则欲民无饥寒之患;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之欢。此人主之常道也。今郑氏之女,久已许人,陛下取之不疑,无所顾问,播之四海,岂为民父母之道乎?臣传闻虽或未的,然恐亏损圣德,情不敢隐君举必书,所愿特留神虑。”太宗闻之大惊,手诏答之,深自克责,遂停策使,乃令女还旧夫。左仆射房玄龄中书令温彦博、礼部尚书王跬御史大夫韦挺等云:“女适陆氏,无显然之状,大礼既行,不可中止。”又陆氏抗表云:“某父康在日,与郑家往还,时相赠遗资财,初无婚姻交涉亲戚。”并云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3年浙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