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6  2022-12-1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
2023年浙江新高考语文模拟卷7(逐题解析)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浙江专用)
黄金卷07
(本卷共 23 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陶器纹饰的演化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困难的科学问题,尚需深入探索。但是,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化而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这一总的趋向和规律,作为科学假说,有成立的足够根据。同时,这些从动物形象到几何图案的陶器纹饰并不是纯形式的“装饰”“审美”,而具有氏族图腾的神圣含义,也可成立。
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份在内。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而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克乃夫•贝尔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强调纯形式(如线条)的审美性质,给后期印象派绘画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他这个理论由于陷在循环论证中而不能自拔:即认为“有意味的形式”决定于能否引起不同于一般感受的“审美感情”,而“审美感情”又来源于“有意味的形式”。我以为,这一不失为有卓见的形式理论如果加以上述审美积淀论的界说和解释,就可脱出这个论证的恶性循环。正因为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演化而来,其内容(意义)已积淀(溶化)在其中,于是,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线条,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也正由于对它的感受有特定的观念、想象的积淀(溶化),才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而成为特定的“审美感情”。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社会情感是强烈炽热而含混多义的,它包含有大量的观念、想象,却又不是用理智、逻辑、概念所能诠释清楚,当它演化和积淀为感官感受中时,便自然变成了一种不可用概念言说和穷尽表达的深层情绪反应。某些心理分析学家企图用人类集体的下意识“原型”来神秘地解说它。实际上,它并不神秘,它正是这种积淀、溶化在形式,感受中的特定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感情。但要注意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这种原来是“有意味的形式”却因其重复的仿制而日益沦为失去这种意味的形式,变成规范化的一般形式美。从而这种特定的审美感情也逐渐变而为一般的形式感。于是,这些几何纹饰又确乎成了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最早的样板和标本了。
陶器几何纹饰是以线条的构成、流转为主要旋律。线条和色彩是造型艺术中两大因素。比起来,色彩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这是由于对色彩的感受有动物性的自然反应作为直接基础。线条则不然,对它的感受、领会、掌握要间接和困难得多,它需要更多的观念、想象和理解的成份和能力。如果说,对色的审美感受在旧石器的山顶洞人便已开始,那么,对线的审美感受则要到新石器制陶时期中。这是与日益发展、种类众多的陶器实体的造型的熟练把握和精心制造分不开的,只有在这个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它们才日益成为这一时期审美艺术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向形式的积淀,又仍然是通过在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中所掌握和熟练了的合规律性的自然法则本身而实现的。物态化生产的外部形式或外部造型,也仍然与物化生产的形式和规律相关,只是它比物化生产更为自由和更为集中,合规律性的自然形式在这里呈现得更为突出和纯粹。总之,在这个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自觉地创造了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线比色要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劳动、生活和自然对象和广大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均衡、连续、间隔、重叠、单独、粗细、疏密、反复、交叉、错综、一致、变化、统一等种种形式规律,逐渐被自觉掌握和集中表现在这里。在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社会,劳动、生活和有关的自然对象(农作物)这种种合规律性的形式比旧石器时代的狩猎社会呈现得要远为突出、确定和清晰,它们通过巫术礼仪,终于凝冻在、积淀在、浓缩在这似乎僵化了的陶器抽象纹饰符号上了,使这种线的形式中充满了大量的社会历史的原始内容和丰富含义。同时,线条不只是诉诸感觉,不只是对比较固定的客观事物的直观再现,而且常常可以象征着代表着主观情感的运动形式。正如音乐的旋律一样,对线的感受不只是一串空间对象,而且更是一个时间过程。那么,是否又可以说,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炽烈情感,已经以独特形态凝冻在积淀在这些今天看来如此平常的线的纹饰上呢?那些波浪起伏、反复周旋的韵律、形式,岂不正是原始歌舞升华了的抽象代表吗?


浏览完整试题(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二:
陶器上的图像反映的是现实,并且具有非常深的寓意。因为没有文字,纹饰的出现更像是作为符号和标记,并不是像我们今天表面看来的那么的随意自在。
原始陶器纹样中有较多动物形象及动物纹样,以鱼纹为普遍。鱼,在古代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的意义。而在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中,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是决定一个部落乃至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猜测这些鱼纹体现出的是原始社会时期希望子孙繁衍,具有较为强烈的现实需要。社会在发展,陶器的纹样也在继续的变化。继动物纹之后,出现了抽象的几何纹,有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三角形等。当然,有人认为这是原始人民审美性出现提高的一面,也有人认为几何装饰成为主要的潮流,各位学者对纹饰的演变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论。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一书中有一种看法特别的深刻和正确:更多的几何图案是同古越族蛇图腾的崇拜有关,比如说漩涡纹似蛇的盘曲,水波纹似蛇的爬行等。更确切地说,几何纹是由动物纹演变而来的,如鸟纹的演变,它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得抽象化、符号化,当然,纹饰并没有抛弃其原有的原始无数礼仪的图腾含义,只是用更简洁但不失威严的方式去呈现。
在分析原始陶器纹饰时,我们不能脱离其实用性而单独把审美作为主要的内容进行阐述。但是随着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原始人们也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作为生产劳动过程中合乎规律性的存在,人们自觉培育出了美的形式感。在新石器时代后期,陶器在线的装饰上运用的更加纯熟和自然,变化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如对称、连续、交叉、疏密等。这种规律性的形式比之前更为清晰。因此在彩陶产生之后,陶器已逐渐从一个实用性的生活物品转化为具有审美性的工艺品,而纹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下一个时代纹饰的基础。
(节选自成文静《浅析原始社会陶器纹样的特性》,《锦绣》2021年第5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化而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这一关于陶器演化趋向和规律的假说是否成立目前尚无定论。
B. 克乃夫•贝尔提出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著名观点,强调纯形式(如线条)的审美性质,进一步表明了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的观点。
C. 早期的几何纹饰因其在漫长的岁月中被重复仿制而成为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最早的样板和标本,但是却逐渐失去了其中包含的特定的意味。
D. 当原始人们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陶器制作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在分析相应时期的陶器纹饰时,我们应脱离实用性而单独把审美作为内容进行阐释。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审美感情是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的由特定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感情积淀、溶化在感官感受中而形成的一种深层情绪反应。
B. 从某个角度来说,对色彩的审美感受在旧石器时期便已开始,可见,相对于线条,色彩之所以是一种更原始的审美形式,依据在于其出现的时间更早。
C. 抽象几何纹饰,如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三角形并非某种单纯的形式美,因为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想象、观念。
D. 陶器纹饰由动物纹样发展为几何纹样,这是一个抽象化、符号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是以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为前提的。
3. 下列各项中,与材料一中“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 陈列于国家博物馆的四羊方尊,方形方口,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兽面纹,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
B. 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岩画——将军崖岩画,刻有人面、兽面和禾苗图案等,粗率劲直,作风原始,考古价值极高。
C. 山西芮城的永乐宫壁画,殿内四壁,满布壁画,分别画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围绕主神,“天兵天将”在画面上徐徐展开,整个画面气势不凡,场面浩大。
D. 内蒙古的阴山岩画题材极为丰富,包括有飞禽、走兽、人物等图案及人类的狩猎、乘骑、放牧、舞蹈、征战等内容。
4. 两则材料中对于陶器纹饰(纹样)的论说,内容有何异同?(4分)
5. 在对原始社会陶器制作实用性和艺术性二者优先地位的讨论中,你持何种观点?为什么?请结合材料说明。(4分)
【答案】1. C 2. B 3. C
4. 相同点:①两则材料均认为陶器纹饰(纹样)经历了由动物形象到几何图案的演化过程;②均认为陶器纹饰(纹样)具有原始的图腾含义。
不同点:①材料一着重强调陶器纹饰中包含的审美情感,并指出线条是比色彩更高级的审美形式;②材料二则在提醒人们不要忽视陶器的实用性的同时,指出陶器纹样的演化代表着原始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5. 示例一:实用性优先。因为尽管陶器纹饰逐渐体现着人们的审美需求,但是由于物质的匮乏,陶器在当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即使是纹饰,也是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反映,也具有较为强烈的现实需要。
示例二:艺术性优先。因为尽管陶器在当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人们自然产生了将社会生活中的活动画面上升为审美形式的精神需求,以此滋养精神,丰富心灵。


展开余下试题【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假说是否成立目前尚无定论”错。材料一第一段明确指出“……作为科学假说,有成立的足够根据”。
B.“进一步表明了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的观点”错误,原文有“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而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克乃夫•贝尔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强调纯形式(如线条)的审美性质”,可见“有意味的形式”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而克乃夫•贝尔提出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观点则是强调“纯形式”的观点。他的观点不能证明“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的观点”。
D.“脱离实用性”以及“把审美作为内容”的表述有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我们不能脱离其实用性而单独把审美作为主要的内容进行阐述”一句可以看出,选项不合文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色彩之所以是一种更原始的审美形式,依据在于其出现的时间更早”错误,“色彩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这是由于对色彩的感受有动物性的自然反应作为直接基础。线条则不然,对它的感受、领会、掌握要间接和困难得多,它需要更多的观念、想象和理解的成份和能力”可知,“更原始的审美形式”判定的标准并非时间出现更早。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指出:“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正因为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演化而来,其内容(意义)已积淀(溶化)在其中”,可见“有意味的形式”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可见“有意味的形式”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C.壁画内容是关于神,远离社会生活,因而不相符。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到两则材料中有关陶器纹饰(纹样)的论说的内容,然后比较异同。
先看相同点。
如材料一第一段提到“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化而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这一总的趋向和规律,作为科学假说,有成立的足够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也提到“陶器的纹样也在继续的变化。继动物纹之后,出现了抽象的几何纹,有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三角形等”“更确切地说,几何纹是由动物纹演变而来的,如鸟纹的演变,它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得抽象化、符号化”,由此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陶器纹饰是由动物到几何图案这一演化过程。
如材料一第一段提到“具有氏族图腾的神圣含义,也可成立”,材料二第二段也提到“更多的几何图案是同古越族蛇图腾的崇拜有关”“纹饰并没有抛弃其原有的原始无数礼仪的图腾含义,只是用更简洁但不失威严的方式去呈现”,由此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陶器纹饰具有原始的图腾含义。
再看不同点。
材料一共三段文字,第二段和第三段重在分析陶器纹饰中的审美情感,由材料一第二段“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份在内”“它正是这种积淀、溶化在形式,感受中的特定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感情”“从而这种特定的审美感情也逐渐变而为一般的形式感”和第三段“线条和色彩是造型艺术中两大因素。比起来,色彩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是否又可以说,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炽烈情感,已经以独特形态凝冻在积淀在这些今天看来如此平常的线的纹饰上呢”可知,材料一侧重强调陶器纹饰中的审美情感,认为审美情感是比色彩更高级的审美形式。
由材料二第三段“在分析原始陶器纹饰时,我们不能脱离其实用性而单独把审美作为主要的内容进行阐述。但是随着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原始人们也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可知,材料二既强调陶器的实用性,也指出其演化中传递出的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表明态度,然后结合材料陈述理由。
如认可实用性优先,则需要找到陶器体现出的与人民生活的相关性。如材料一提到“内容向形式的积淀,又仍然是通过在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中所掌握和熟练了的合规律性的自然法则本身而实现的。物态化生产的外形式或外部造型,也仍然与物化生产的形式和规律相关”,材料二提到“陶器上的图像反映的是现实……因为没有文字,纹饰的出现更像是作为符号和标记”“这些鱼纹体现出的是原始社会时期希望子孙繁衍,具有较为强烈的现实需要”,可见陶器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图像反映现实,纹饰也是记录现实生活的符号,具有较为强烈的现实需要。
如认可艺术性优先,就需要找到陶器体现出的人民精神上的需求。如材料一提到“从而这种特定的审美感情也逐渐变而为一般的形式感。于是,这些几何纹饰又确乎成了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最早的样板和标本了”“对色的审美感受在旧石器的山顶洞人便已开始,那么,对线的审美感受则要到新石器制陶时期中。这是与日益发展、种类众多的陶器实体的造型的熟练把握和精心制造分不开的,只有在这个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它们才日益成为这一时期审美艺术中的一个核心”,材料二提到“社会在发展,陶器的纹样也在继续的变化。继动物纹之后,出现了抽象的几何纹,有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三角形等。当然,有人认为这是原始人民审美性出现提高的一面”“随着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原始人们也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由这些可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原始人们有了精神上的需求。所以将生活中的这些画面上升为审美形式,以此滋养精神,丰富心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让人内疚的日子
裘山山
这个日子是1964年6月22日。
第一个感到内疚的人是成都军区测绘大队的一名军官,名叫杜永红。当时他正奉命带领一个作业小组,来到西藏岗巴龙中区的山野里,测量中尼边境线。
杜永红时年24岁,未婚。当然他有未婚妻,而且有了好多年了,但由于常年在野外工作,几乎没时间与未婚妻在一起,故至今未婚。他带领他的作业组在岗巴执行测绘任务已经二十多天了。岗巴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杜永红病倒了,而且患了非常可怕的肺水肿。但他不肯休息,坚持上山作业,结果昏倒在山上。同小组的战友们把他抬下了山。他在帐篷里醒来,恢复知觉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内疚。他想我是个共产党员,还是个作业组长,怎么能没完成任务就倒下了呢?
于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他一刻也没休息,就开始整理当天的资料和图纸。当他终于完成工作想要休息时,才感到自己呼吸十分困难,以至于根本无法入睡。他想,反正躺着也睡不着,不如去站岗,让能睡的同志去睡。他就走出帐篷,换下了站岗的战士。
第二天早上,也就是6月22日这天早上。杜永红看天色微亮,叫醒炊事员后他就去睡了。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坚持到早上的。
第二位内疚的,就是被替下岗来睡觉的哨兵。事后回想起来他不停地自责道:我为什么要让他替我站岗呢?是的,他是组长,可他也是病人啊!是的,那天我也很累,我的身体也有气无力,可他病得更厉害啊!哨兵因为这样的自责痛哭不已。


展开余下试题早饭做好后,炊事员把大家叫起来吃饭,叫到杜永红时他有些犹豫了,他知道他天亮才睡下,还知道他在生病。于是他绕过了他。
吃完饭要出发了,杜永红还在睡,一个老同志说,今天咱们就别让组长上山了,让他在家歇一天吧。大家一致同意。他就嘱咐炊事员,千万不要惊醒他,让他好好睡一觉,到中午11点时再叫他起来吃饭,免得他又硬撑着上山。炊事员点头答应。
一个上午,帐篷里都静悄悄的。炊事员在准备午饭时十分小心,轻手轻脚的,生怕惊了组长的梦。他知道只要组长醒来,就会不顾一切地上山去。总算到了11点,炊事员走到帐篷门口,侧耳听了听,里面一点儿声音也没有。他想组长实在是睡得太香了,他已经很久没这样睡过了。他决定让他再多睡半个小时。
到了11点半,太阳老高了,而且暖洋洋的,炊事员想,这下可以叫组长起来了,吃碗热乎乎的面条,再好好晒晒太阳。他的病一定会好起来的。
他走进去,叫他的组长,叫那个叫杜永红的人。但杜永红一动不动,他大声叫,他不动,他用力拍他,他也不动。他预感不好,掀开被子,才发觉他们的组长,他们的战友杜永红,早已僵硬。
这第三位内疚的便是炊事员。他想自己为什么要自作主张地晚叫他半小时呢,也许早叫半小时还会有救的。尽管后来医生说,杜永红的死亡时间是在早上,他还是内疚不已,他想我竟让他的遗体那么孤孤单单地在帐篷里呆了一上午。我该去陪陪他的啊。
炊事员抽噎着说不出话来。组里那位老同志劝慰他说,你不要这样自责,如果怪应该怪我才是,是我叫你不要叫醒他的,是我说让他好好睡一觉的。如果我知道,我一定不会让他去睡的。哪怕我们轮流给他唱歌,哪怕我们轮流给他讲笑话,哪怕我们再让他去站岗,去工作,我们也坚决不会让他睡的。
但所有的后悔都已无济于事。杜永红毕竟永远地睡去了。老同志成了第四个内疚的人。他默默地淌着眼泪,领着组里的同志把杜永红仔细地包裹好,放在担架上,抬到岗巴他们的总部去。
抬到半路时,见一匹马卷着尘土飞奔而来。大家一看,原来是大队医生。医生一见担架就想下马抢救,但所有的目光都在告诉他,已经晚了。医生扑在担架上就放声大哭,边哭边说,我来晚了,我该再快一些的!我该昨天晚上就出发的!我就知道是你!我对不起你啊!
原来,杜永红病倒后,就给大队医生写了封信,他说小组里有人病了,希望医生方便的时候过来看一下。他没说是谁病了,也没说是什么病。他知道医生很忙,进藏后生病的人太多了。医生一大早就骑马往这边赶,没想到竟在路上与他的遗体相遇了。
医生怎能不放声大哭?
讲到这里,医生已经是第五个感到内疚的人了。
但故事还没有完。杜永红牺牲的消息传到了阿里。当时在那里工作的另一个测绘小组的组长,是杜永红的好友,名叫王玉琨。从拉萨出发前,杜永红曾跟他说,他的未婚妻,最近写信来要和他分手。原因很简单,她总也不能见到他,总也不能和他“谈”恋爱。杜永红有些难过,他跟王玉琨说,他想好好和他聊聊,还想给他看看他未婚妻的信,让他分析一下还有没有挽回的可能。
但他们没有谈成。出发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太多,时间实在是不够用。分别时王玉琨对杜永红说,等我们完成了这次任务,一定找机会好好聊聊。
可没等完成任务,杜永红就牺牲在了岗位上。
王玉琨说,我真是非常后悔,当时无论如何该和他谈谈的,哪怕不睡觉,不吃饭,也该和他谈谈的,让他说说心里的委屈,吐吐感情上的烦恼。我是他最好的朋友啊,可我却让他带着心事走了,他永远也没机会向人诉说了!
王玉琨讲到这里时,眼圈红了。
往事在38年之后依然折磨着他的心。
如今他已是年过花甲的人了,他说杜永红如果活着,也该年过花甲了。早已离开了部队的他,依然忘不了当年丈量世界屋脊的那些日子,那些艰苦而又光荣的岁月。他把它们写成了一篇日记体的报告文学,让我看。而前面这个小故事,是在他讲述中不经意提起的。但恰是这个小故事,像根针一样一下子刺进了我心里了。我知道我若不把它拔出来,心就一直会汩汩流血。
王玉琨是那个日子的第六个内疚者,也是这个故事的讲述者。
写到他,故事似乎应该结束了。但我却忽然想到,这世上还应该有一个为那天感到内疚的人,虽然她和西藏相隔遥远,虽然她对那天一无所知。她应该是第七个内疚的人,她就是杜永红当年的未婚妻。
尽管同为女人,我十分理解她无法承受的孤单和寂寞,但仍是同为女人,我推断她一定会为自己在他临死前提出的分手而深感内疚。一句分手,让杜永红赴黄泉路时是那么孤单。
王玉琨告诉我,杜永红死后并没有被授予什么称号。因为在他们测绘队,因劳累艰苦而牺牲在岗位上的人很多。但我想,有这样一些为他感到内疚的人,就足以让他不死了,他永远活在他们的内疚里。而内疚,也是一种思念。
【注】1950年西藏和平解放时没有地图,120万平方公里基本是无图区(只有外国人测的局部图,很不准确)。1962年,成都军区正式成立第一测绘大队,专门负责测绘西藏地图。经过20年的努力,历经千难万险,1981年,终于完成西藏第一代完整地图。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一个让人内疚的日子”是指1964年6月22日,杜永红牺牲的日子,文章以点代面,集中塑造了成都军区第一测绘大队的英雄群像。
B. 文中刻画了七位心存内疚的人,除了远在他方的“未婚妻”的内疚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其余几位都为杜永红的牺牲而真诚地内疚。
C. 王玉琨是故事的讲述者,时隔38年仍内疚于未能在好友离世前和他好好谈谈,致使好友最终带着遗憾离开人世,增加了本文的情感力量。
D. 杜永红牺牲后却并没有被授予什么称号,王玉琨对其原因的解释令人震撼,从中展现出测绘大队英雄群体的默默奉献和牺牲精神。
7 关于文中众人心怀内疚的记叙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哨兵内疚,是他自责于自己只考虑了自己的劳累于是听从了组长换岗的命令,没有体恤组长抱病的事实。
B. 炊事员内疚,在于他认为是自己导致组长错过了抢救的时间,内疚自己使组长死后在帐篷里孤孤单单。
C. 医生的内疚,在于他知道生病的人是组长,但是却没有连夜赶来,以至于错过了抢救的最后机会。
D. 作者认为“未婚妻”也应内疚,内疚于阴差阳错地她在杜永红牺牲之前提出了分手,使英雄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人世。
8. 1982年,中央军委命名成都军区第一测绘大队为“丈量世界屋脊的英雄测绘大队”,杜永红正是这一英雄群体的典型代表。请谈谈文中是如何塑造杜永红这一英雄形象的。(6分)
9. 本文充分体现了作者裘山山作为一位女性作家的细腻、感性的特点,请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6. B 7. C
8. ①通过人物的具体行为塑造形象。文章记叙了杜永红带领团队坚守艰苦的高原,抱病坚持工作,抱病替战士站岗等行为,展现了他公而忘私、勇毅坚韧的英雄形象;
②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塑造形象。文中写了了杜永红醒来后以及睡不着时的内心活动,展现了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对战友的友爱无私;
③通过侧面烘托(衬托)塑造形象。通过记叙哨兵、炊事员、老同志、医生、王玉琨等人对杜永红牺牲的悲痛和内疚,侧面展现了他团结战友、兢兢业业、大公无私的崇高人格。
9. ①选材上以小见大。作者从王玉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3年浙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