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47 2022-12-26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7]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B 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颠倒了因果关系。原文说的是“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C.“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理解错误。据原文“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原文中“家”是指“价值观念”之下,选项中扩大了范围;后半句是“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D .“20世纪初以来,…… ‘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可知,原文运用了“即使”,表示假设,而且“家”是“重建”这些思想的依据,逻辑混乱。
2.A 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理解错误。根据原文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可知,“家”是在“生存论上”“‘修齐治平’层面上”处于核心地位;“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而不是“难以进入公共领域”。
3.C 材料一论述的是“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A.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意思是天地、百姓、万物,都与自己息息相关,理应勇于担当责任;时间、空间、过去、未来的发展规律,都要在心中融会贯通。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B. 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意思是在社会上尽力尽责,才不愧是我的儿子。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C.《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意思是人们都有祖宗,就像流水有源、树木有根一样,不可忘本。这句话是说人不能忘本,不是说家国同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D.《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意思是如果利益只有你一个人享受,不要谋划得到它;如果利益天下享之,就一定想办法得到它。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
4. 参考要点:①第一处,揭示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思想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存在盲区,证明“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的观点;第二处,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家”具有政治-道德意义 ,并得出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的结论。②引用西方的观点,指出西方自由主义者观点的错误,有针对性。
5.参考要点:①材料一重点强调“家”对于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家”在现代社会中有道德意义,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健康社会的基础;②材料二重点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积极意义,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③费孝通则是利用“己”这个“小家”揭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即以“己”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关系向外愈推愈远渐次淡薄的“差序格局”。
浏览完整试题
6.B B.“小说中的‘王伯’是线索人物”错误。小说中的“我”是线索人物,“我”既是父母与王伯“乡里情”的见证者,也是有关情节的亲历者,以“我”的角度叙事,使故事头绪清楚,更加真实可信。
7. D
8.①描写“我”离开王伯家时看见的城市景象,营造了冷清、孤寒、迷茫的氛围。②衬托了“我”内心伤感、难过与无奈的情感。③暗示了“乡里情”逐渐消逝的走向。
9.①“乡里情”是驻村干部王伯在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互帮互助、彼此关心结下的深厚情谊。②“乡里情”是王伯回城后,母亲每年春节前总要让父亲专程送去农产品以及王伯热情接待的彼此牵挂。③“乡里情”是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代际之间日渐隔膜,走向疏离的深沉忧思。
10.A 句意: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一定站着,进出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看重。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肯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故”表结果,领起后句,前面需要断开,排除BD。“立”是站立,主语为“石守道”;“升降”的意思是登高与趋下,主语为“明复”,“立”和“升降”要断开,排除C。故选A。
11. B B.“意思相同”错误。两句的“学者”意思不同。前句句意: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后一句“学者”指学识渊博的人。句意: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
12. B B.“反复强调”错误。“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强调从师学习与否结果,“圣人之所以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强调的是原因,两者强调不同,因此没有反复强调。
13.(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他用心专一。
(2)既然没有什么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学生)不关心他,(老师)死了(学生)不替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
14.①韩愈所处的时代,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非常严重,韩愈本着恢复从师风气的目的,强调存道者皆可为师。
②而黄宗羲所处的社会,很多人学业不精、德不配位却好为人师,因此黄宗羲强调老师不仅要学识渊博、能教授实用的内容,同时要具备高尚的品德。
参考译文:
劝学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师说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通晓文句的去向老师请教,有疑惑不能理解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续师说
呜呼!师道没有流传下来,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老师造成的。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懂得道理,不精通学业,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么就没有资格称之为老师。本来没有什么可教授,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之人,称 “老师”称“弟子”等等,还不如童子之师,教给他们句读,或是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传授学生实际的技术、技能。传道授业解惑,既然没有什么要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不关心他,老师死了不为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我认为古代的老师学生都是这样,如果说老师对于道理的传授,甚至比不上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
现在世人都把无所忌惮视作高明,代笔门客,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等人,浅陋之人,动笔就诋毁朱熹陆九渊等人。连古人的姓名身世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弄清,就议论人家的学术、文章,(这样的文字)已连篇累牍地出现在坊间书籍上了。年轻识浅的人,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世上没有孔子,不应当在弟子之列。大概不只是以做学生为耻,甚至相互都认为做老师也是可耻的。哎!真是太奇怪了。如果像这样,那么这种(没有真才实学的) 老师大行其道,人心变得浅薄暴戾,我担心这种风气流传下去。
展开余下试题
过去孙明复做老师,收石守道做弟子。石守道拿着手杖鞋子侍奉左右。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一定站着,进出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看重。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肯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北山的意思,认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北山可以做老师,避开师名而不去做,像这样一般慎重啊!
我年纪大了,很少时间去学习,只想当一个弟子啊。你们盛情推选我作为老师,我哪里敢冒当世之不韪,做出这样的无耻之事呢?反推韩愈的意思,写下这篇《续师说》,作为推辞的理由吧。
15.C C.“以‘懦夫’指斥议和派”错误,“懦夫”是诗人自指。
16.①颈联是诗人承上而发的议论:王师是否精锐,要看诸将统率得好不好;而收复失地的大计,则仰仗于权臣的谋划。②金兵南侵,大宋已无退路,诗人当然希望权臣能谋划出收复失地的大计,诸将能统率精锐王师收复失地,因而劝勉意浓,表达诗人的赤诚之心。③现实的情况也给诗人以“当头棒喝”,南宋朝廷与金再次签订屈辱和约,仰仗的权臣、诸将无人可用,诗人只能含蓄地指责君王、权臣的苟安行径,以抒内心之忧愤,从而引发尾联忧国的悲痛与无奈。
17. (1)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2)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18.(1)无能为力 (2)茫然失措 (3)漠不关心 (4)长此以往
19.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与害怕进教室等;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修改一处得2分,修改两处得3分)
20. 参考答案:生活安定,历世不移。(文段谈乡土社会的特征,首先找到相关关键句。第一句指出乡土社会与现代都市不同,第二句“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为观点性的句子,三至六句都是对此句进行阐释。第七句中“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补充说明乡土社会的特点。)
21.参考例句
《沁园春•长沙》,一段青年人的激情呐喊,一声“还看今朝”的自信豪迈,澎湃热烈的诗句里饱含担当天下的豪情。
《红烛》,一支燃烧着的灼灼红烛,一颗但问耕耘的赤子之心,优美抒情的诗句里蕴含执着理想的信念。
《劝学》,一段千年前的谆谆教诲,一篇勉励学习的智者之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中藏着发人深省的道理。
《师说》,一位读书人的师道理想,一篇勉励后生的肺腑之言,平易畅达的说理中彰显敢抒己见的勇气。
《百合花》,一条枣红底的百合花被,一段战争年代的伤感往事,娓娓道来的故事里歌颂纯洁崇高的人性。
《反对党八股》,一段领导人的铿锵之语,一篇由浅入深的严谨文章,边破边立的论证中展现反对僵化的清醒。
《拿来主义》,一段观古今的深刻思考,一篇嬉笑怒骂的犀利文字,充满讽刺的语言中尽显抨击时政的胆识。
(句式符合例句要求,1分;内容符合作品特色和意义,1分;措辞妥当,没有语病,1分)
22.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式作文题。材料第一段先写了一位老师让学生暂停晚读课、去看七彩祥云的事件。老师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认为,遇到了“美好的事情”应该分享。此后,材料又列举了此事引发的一系列评论。前三者持肯定意见,认为这位教师真正抓住了教育“点亮”的精髓,善于启发式、激发式教学,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生活的美好,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认为对美育的弘扬不能仅仅止步于这位教师的这次行为,还应走得更远,打破更多的“围墙”。评论四则基本上基于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要求,得出了“唯分数论”的观点。通观这些评论可以发现,虽然意见不一,评论者思考的立足点都是: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什么,怎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合理的。他们都是在表达一种希望:教育界应该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考生可以在这些观点的启发下,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对此件事发表看法,借此阐述自己对教育的认识。
立意:
1.拆掉教室的墙,释放灵魂的香。
2.莫以“美”为饵,钓“分数”大鱼。
3.教育之路千万条,以人为本第一条。
4.人生应有美的栖居。
5.让美育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6.让教育少一些功利,多一些美。
上一篇:
福建省福州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湖北省武汉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广东省茂名”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