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9  2022-12-26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
河南省郑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郑州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50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及考试科目在相应的位置填涂。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入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唯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A. 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B. 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C. 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D. 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B. 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C. 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D. 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B. 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 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C. 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D. 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答案】1. B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中“不是……而是……”的说法错误。原文为“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选项逻辑关系不当。
C.“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说法错误。根据第三段结尾部分内容“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可知,文章意在强调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我们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
D.“只要……,就……”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选项逻辑关系错误,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A.“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说法有误。结合原文内容“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可知,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说法有误。原文中说“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选项的范围扩大了。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天,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在深入调研、总结高校自主招生和上海等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经验 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 遴选部分高校开展试点。2020 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
据悉,“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 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 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 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据了解,在计划起步阶段,教育部将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范围内遴选高校开展试点。其中包 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 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相关高校可向教育部申请并提交相关专业的招生和人才培养 一体化方案。教育部组织专家综合考虑高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质量、科研项目及平台建设情况、招生 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研究确定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专业和规模。
据悉,高校根据有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制定强基计划的招生和培养方案。符合高校报考条件的 考生可在高考前申请参加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 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 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 85%), 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有关高校要认真研究制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 办法,并在招生简章中提前向社会公布。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叶雨婷《教育部推出“强基计划”》)
材料二:
强基计划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已经跳出招生的狭隘范畴,着眼于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要,贯通国家急需 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两阶段。在这一点上,强基计划显然比原来的自主招生站位更高。
限定于基础学科专业:强基计划更着眼于国家对战略人才的需要,而不仅仅是高校个体的需要。 自主招生的初衷就是为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开辟一条特别通道。高考分数录取有点像招收十项全能选手,
著名高校更是需要每科都强或者没有短板。但是对于那些有某些专长的学生来说,高考显然不够科学合理, 甚至会埋没这些专门人才,于是,自主招生政策推出了。但长期以来,自主招生政策更着眼于招生,这部 分有学科特长的学生获得的更多是降分照顾,而在其就读专业上并没有过多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 自主招生的出发点。
新出台的强基计划则完全聚焦于基础学科。基础学科人才的强弱对关键技术的突破有着基础性甚至是 决定性作用。日前,华为负责人任正非就多次谈到,华为能在 5G 等关键通信技术上取得突破,主要就是靠 华为的“700 多位数学家,800 多位物理学家以及 120 位化学家”。近年,华为从全球大规模引进了基础科 学领域的一流人才,为华为在关键技术上的领先奠定了重要基础。日前,科技部联合教育部等部委还专门出台了加强数学科学研究的专门文件,目的也在此。此次强基计划明确限定了招生专业,以基础学科(如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为主,也是响应国家号召,从培养国家急需人才的角度出发。正因为此,入 围强基计划的考生基本上都需要在其擅长的领域从事基础学科学习,而不是把个人专长作为一个进入名校 的跳板,转而就读其他热门应用专业,比如金融。


展开余下试题限定于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缩小招生数量,强调拔尖创新人才从选拔到培养的整个贯通培养, 而不仅仅是招生。
新的强基计划鼓励支持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单独编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并与原 有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统筹考虑,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同时也鼓励国家重点实验 室、前沿科学中心等国家重点技术攻关单位吸纳这些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研究,探索建立一种结合重大科研 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
也正是基于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强基计划第一批试点高校限定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这 和过去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 90 余所高校数量相比,显然有大幅缩减。但作为一项重大改革的起步阶段,从 小范围开始试点是非常积极稳妥的,也体现了高等教育为国选材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摘编自中国教育部官网,陈志文《“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
材料三:
1 月 15 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即“强基计划”。这也意味着本轮以义务教育阶段坚决减负、新高考改革这一首一尾相向而行、共同驱动的教育综合改革,完成了又一项标志性的顶层设计,整体架构更为清晰,导向更为明确。
其政策要点有三:一是从 2020 年起,原有的高校自主招生方式彻底终结。二是业已探索多年的综合评 价录取方式得以保留,但在细节流程上做了重大调整。三是该计划初步试点的范围限制在国家“双一流计 划”中的部分“一流高校”,后续走向及开放性值得进一步观察。
应该说,改革走到这一步是漫长教育链条传导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逻辑自身的演进使然。大学怎么 招生,说到底还是指挥棒,小学、初高中的教育改革结果,还是要落实在高招中。上游搞素质教育,就要 减少耗费在题海战术中的低水平重复性劳动。中游的高中阶段,就必须建立完备的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 为每个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的全面发展情况画像。那么,在下游的大学招生和录取环节有所呼应,建立配 套的制度支撑,显然是有必要的。
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录取,是十余年来在大学招生改革探索的两条路径。应当承认,两个探索方向积 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但也像文件所说的出现了“招生学科过于宽泛、重点不集中、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 个别高校考核评价不够科学规范、个别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材料等”问题,这些偏向需要纠正。
如何泼掉洗澡水的同时保住孩子?在教育部本轮出台的文件中明确规定: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 85%。这意味着高考成绩在综合评价录取中的比重回升,高校对学生的“合法”选择权的比重有所回落,其 实是一次“再平衡”。
取消“自主招生”,不是“倒退”,在以空间换时间、循序渐进地协同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联动发展, 在素质教育开弓没有回头箭之后,再以招录政策改革的组合拳反向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梗阻。
强基计划就是改革的 2.0,用来巩固基于高考成绩的、公平公正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改革成果。
(摘编自“澎湃新闻”,《强基计划:用改革巩固高考改革的成果》)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强基计划取代了原先的高校自主招生,只限于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B.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首先在“一流大学”建 设高校开展试点。
C. 材料二在材料一基础上,分析了“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的区别,指出“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完全不同。
D. 材料三认为“强基计划”是本轮教育综合改革所完成的又一项标志性的顶层设计,分析角度与材料二非常相似。
5.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强基计划从选拔定位、试点学校范围、招生专业、报考条件到入围高校考核方式、录取方式及培养模式 等,进行了系统性重塑。”
B. “强基计划是高校人才选拔培养迎来的又一重大变革,作为新高考在新时代的新突破,集中体现了新高考 的改革方向。”
C. “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学生的评价模式。”
D. “强基计划取消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积极探索建立基于能力考查的笔试、面试,增强选才的科学性。”
6. “强基计划”取代“自主招生”,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B 5. A
6. (1)强基计划更多参考高考成绩,使高校选拔录取过程更加公平;(2)强基计划强 调拔尖创新人才从选拔到培养的整个贯通培养,有利于人才成长;(3)强基计划聚焦基础学 科,有利于提升中国科研实力,突破关键技术。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A项,“只限于”歪曲文意,原文为“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C项,“完全不同”表述绝对,综合材料二内容可知,强基计划在实施的目标、试点的高校、面向的学生方面存在重合。
D项“分析角度与材料二非常相似”概括错误,材料三的分析着眼于教育逻辑的自身演进规律,与材料二明显不同。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信息指出了“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的本质不同,最能支撑“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这一论点。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本,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材料一,“符合高校报考条件的考生可在高考前申请参加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概括为:强基计划更多参考高考成绩,使高校选拔录取过程更加公平。
材料二,“强基计划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着眼于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要,贯通国家急需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两阶段”“限定于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缩小招生数量,强调拔尖创新人才从选拔到培养的整个贯通培养,而不仅仅是招生”概括为:强基计划强调拔尖创新人才从选拔到培养的整个贯通培养,有利于人才成长。


展开余下试题材料二,“限定于基础学科专业:强基计划更着眼于国家对战略人才的需要”“新出台的强基计划则完全聚焦于基础学科”“此次强基计划明确限定了招生专业,以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为主,也是响应国家号召,从培养国家急需人才的角度出发”概括为:强基计划聚焦基础学科,有利于提升中国科研实力,突破关键技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
夏阳
父亲娶母亲时,母亲不大乐意。媒婆在一旁劝导:“他就孤家寡人一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负担轻呢。”父亲也在一旁接话道:“你嫁给寡人,就不是一般人了。”这事在全村传为笑谈,“寡人”一词从此落地生根,成了父亲的绰号。父亲似乎毫不在乎,张口闭口也是“寡人”如何如何,以此取代“我”。
父亲没有撒谎,他确实不是一般人,偌大的夏阳村,很长时间里只有他这个孤儿勉强念过初中,算是半个文化人,有好事者曾经找父亲理论,一副“文革”时的口吻:“你自称寡人,什么意思?想做皇帝?”
父亲大度地笑道:“全村人叫寡人都叫了三十多年,你以为寡人愿意啊!打小爹死娘亡,全家光光,你喜欢,拿去用好了!”对方立马避瘟神一样逃之夭夭。一边逃,一边说:“还是你用好,还是你用好。”
父亲常年奔波在外,照顾他的生意,不愿待在家里老老实实耕田种地。父亲所谓的生意,无非是鸡毛换糖,走村串户,和收破烂没什么区别,但他不这样认为,他每次出去,衣着体面整洁,中山装。上衣的口袋里,常年别着一支钢笔。
有一年除夕,父亲照例是踩着团圆的爆竹声走进家门,照例带回了一家人过年的年货。父亲特别高兴,喝了几杯谷烧酒,满脸红光,从包里掏出一个小匣子,匣子是木头做的,上面雕龙画凤,极为精致。他打开匣子,从里面捧出一枚鸡蛋大小通身碧绿的印章,诡秘地说:“这个啊,古董,是武则天赐给太平公主订婚用的。”我们那时年龄尚小,不知道谁是武则天,也不知道订婚是怎么回事,但隐隐约约感觉这次家里发大财了。
父亲招了招手,让我们俯首过去,咬着我们的耳朵说:“其实呀,这个是赝品,假的。”
母亲紧张地问:“你怎么知道是假的?”
“嗤,就这货色也骗得了寡人?寡人是干什么的?你们看看这上面的字‘生日快乐’,洋人流行的玩意儿,怎么可能出现在唐朝的印章上?”
接着,父亲讲述了他收购这枚印章的过程。他说是在湖南的一个古镇上,一户人家经济拮据,刚好遇到他去鸡毛换糖,就把他拉到里屋,问他要不要,说这个是唐朝女皇帝武则天的御用之物,和玉玺差不多,开价一百块钱。父亲接过来看了看,瞅见“生日快乐”四个字,心里便有底了,父亲不好点破对方,委婉地说:“寡人一个鸡毛换糖的,哪有这么多钱?”对方认真看了看父亲,说:“我看你非平庸之辈,眉宇间隐隐有天子之气,拿去吧,这叫弃暗投明,物归原主。”对方接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哽咽着说:“要不是阶级成分不好,要不是等钱过年等米下锅,打死也不可能出卖这祖传几十代的宝贝。”父亲皱了皱眉,说:“寡人身上只有五十块钱。”对方说:“那我就半卖半送,谁叫我三生有幸,遇到您这样的贵人呢?”
我们听了沉默不语,要知道,那时的五十块钱,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算是一笔巨款。镇长一个月的工资才三十八块钱呢。许久,母亲坐在墙角垂首啜泣道:“人家夸赞你一句有天子之气,你就鬼迷心窍了?”
父亲赔着小心说:“我们不是还应付得过来吗?寡人主要是看不得人家为难,再说了,那户人家也是良善之辈,说不定也不知道是赝品呢。能够让人家好好过个年。我们不也开心吗?”继而,父亲一脸正色地说道,“寡人顶着一个‘寡人’的名号,虽不能兼济天下,但面对路有冻死骨,施以援手也是天道。”
那晚过后,很少有人再提起这件事,我们都以为再也不会有下文了,二十年后,我刚刚结婚,妻子第一次加入这个大家庭过除夕之夜,她偶尔听母亲当笑话一样数落起印章的故事,便提出想看看。父亲翻箱倒柜寻了半天,把一个蒙满灰尘的木匣子递给她,妻子对那枚印章反反复复端详了许久,又掏出手机打电话问了好几个人,然后郑重地对父亲说:“这个不是赝品,是真的,确实出自唐朝,价值不菲。”
妻子是历史考古专业的硕士,她的话毋庸置疑,父亲愣了一下,嘀咕道:“都‘生日快乐’了,还真什么真?”
妻子轻轻地笑了,纠正道:“什么‘生日快乐’?这是 ‘吉日良辰’,小篆,所以说,那家湖南人没有撒谎。”
妻子的话立即引起了一片沸腾,大家脸上洋溢着欢笑,彼此小心翼翼地争相传看这唐朝的宝物,叽叽喳喳,像一群欢闹的喜鹊。
父亲杵立在客厅中央,面红耳赤。好一会儿后,他陡然一拍脑袋,喝道:“你们不要再看了,寡人明天送还给人家,就明天,完璧归赵。”
母亲急了,壮着胆儿辩白道:“我们是花钱买的,又不是偷的,凭什么送回去?”
父亲勃然大怒,拍着桌子吼道:“当初买,以为是假的,如果知道是真的,那不是趁火打劫?这样伤天害理的事儿,平民百姓都不屑去做,更何况寡人乎?”
第二天一大早,也就是大年初一,双眼布满血丝的父亲执意登上了去湖南的火车。我们都劝阻说过完年去也不迟。父亲摇摇头,道:“这东西在身边多一天,寡人心里就多遭一天罪,再说了,现在大多数人出去打工,过年人在家,好找。”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好事者和父亲“理论”的情节,点出了父亲的身世背景,也隐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态度。
B. “常年别着一支钢笔”这一细节,让“和收破烂没什么区别”的父亲有了别样的弧光。
C. 妻子最终确定印章是真品的事实,是父亲执意要在春节出门“完璧归赵”的重要原因。
D. 母亲“不乐意”“垂首啜泣”“急了”等神态描写,表现出父母间感情疏远、缺乏理解。
8. “寡人”一词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
9. 小说中父亲讲述其收购印章过程的情节,着笔较多。作者的这种设计有无必要?请结合文本给出理由。
【答案】7. D 8. ①“寡人”即“孤家寡人”,指的是父亲结婚前的无父无母的单身状态;
②“寡人”是父亲的绰号,也是父亲的自称,是父亲幽默率真、大度豪迈性格的体现;
③“寡人”更是父亲对人格的自我期许,是一种真诚坦率、担当负责的高贵品质。
9. 很有必要,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①通过父亲“鸡毛换糖”的行为及对方“阶级成分”的措辞,描述了特定的时代环境,丰富了小说内容,增添了小说文本的真实性;②父亲收购的过程,体现了父亲稍显虚荣、与人为善、豪迈洒脱的性格特点;③推动了后文情节,二十年后,印章最终被确定是真品,父亲执意要去送还(或表述为:后文父亲千里出行“完璧归赵”埋下伏笔);④这一情节是父亲“寡人”意识的体现,暗示小说的主旨,鼓励人们要替人着想、与人为善、解危济困。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郑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