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35  2022-12-26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
皖豫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二)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2-2023学年(上)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二)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没有美的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人生。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有助于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各种能力全面、协调、和谐发展,作用不可替代。
人们越来越认同,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引领少年儿童向美而行,首先应从自身做起,深刻认识美育之“用”。器识为先,必崇德明理;文艺其从,更启智润心。美育绝非“无用”,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大用”。物理学家钱学森雅好书画,园林学家、古建筑学家陈从周热爱文学,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喜欢小提琴……许多名家大家在享受美的同时创造美,杰出的综合素养令人仰慕。美育之“用”,不仅在于掌握某种艺术技能等实际功用。于个人来说,美育有益于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对社会而言,美育关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从人格养成、灵魂塑造的高度认识美育、对待美育,才能超越应试或传授技能的局限,摒弃功利化的美育倾向,不断优化美育环境。
以美育人难以一蹴而就,必须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学校是美育的摇篮,有责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推广美育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义务,家庭的熏陶与化育,公共空间的艺术呈现,都能让美进入日常生活,使美的种子生根发芽。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共进,强化美育育人实效,在春风化雨中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就能助力广大少年儿童在成长中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的人生,在未来拥抱更加美好的生活。
(摘编自宁采《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
材料二:
美育与所有教育门类和学科均有联系,但与艺术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基本手段。
审美教育历史悠久。在古代中国,美育传统蕴含在礼乐相济的审美化教育途径中。在西方,美育思想可追湖到古希腊时期,近代随着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美育思想达到高峰。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康德的启发下正式提出美育思想。康德认为,人具有理性和感性两大思维能力,但这两种能力往往难以调和,因此他试图通过“审美判断力”这一特殊的心理能力加以弥合。基于这一思想,席勒提出人的“游戏冲动”作为纯自由的活动,其主要对象是美,美是一种活的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因此“游戏冲动”可以成为沟通诸多对立因素的桥梁,从而保持人所应有的完整性。受席勒等人美育思想影响,中国近代一些思想家,如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均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蔡元培曾谈道,“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并提出公民道德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诸公对美育的积极倡导。如今,从校园里的美育课、家庭中的亲子绘画,到美术馆、艺术馆里儿童的身影,无不显示着美育理念日渐深入人心。


浏览完整试题一个社会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与其经济状况相关。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是美育生长的沃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已含此意。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这使社会、学校和家庭大规模、高质量实施美育成为可能。同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并制定相关政策,为全面实施美育提供了良好社会环境。在这一背景下,全社会对美育的重视度空前提高。然而,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有效实施美育,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实施美育的前提是建立审美标准,即回答“什么是美”。若说美在客观,为什么有的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不以为然?若说美在主观,为什么会存在普遍被认为美的事物?苏轼的《琴诗》恰能反映这种困窘。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指与琴的巧妙接触,方生出美妙音乐。
把握个体审美差异与主流审美观的关系是实施美育的关键。就个体而言,生活、经验、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会带来审美差异。我们应理解个体审美差异,也要承认社会存在主流审美观。对个人或群体特点鲜明、取向正确的审美观应予以尊重并积极引导,以此丰富主流审美观的内涵和面貌,保持其活力和动态性。同时,在教育中应通过美育,帮助学生认知美的形式法则,如多样统一、对比均衡、节奏韵律等,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精神的主流审美观,以保持个体与社会精神的健康向上。
(摘编自尹少淳《有效实施美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育具有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健全人格的最重要途径。
B. 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做少年儿童向美而行的引领者,就必须充分认识到美是有实实在在的“大用”的。
C. 当前所说的美育之“用”已不是对某种艺术技能等的掌握,而是指美在人格养成、灵魂塑造等非功利层面的意义。
D. 美育思想在西方历史悠久,直到18世纪康德才正式提出这一概念,席勒在康德思想基础上提出的“游戏冲动”意义重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钱学森、陈从周、袁隆平等名家事例可以看出,他们对书画、文学、音乐等艺术美的热爱,激发了研究灵感,最终取得卓越成就。
B. 在以美育人的实践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应形成合力,且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C. 美育在一个社会中的发展程度往往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当前伴随我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我们迎来了实施美育的大好时机。
D. 个体因生活、经验等的不同会形成审美上的差异,可以通过对特点鲜明、取向正确的审美观进行积极引导,以此丰富主流审美观的内涵和面貌。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美育功能的一项是( )
A. 在《短歌行》中,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珍惜时光的思想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B. 通过欣赏海峡两岸各持的半部《富春山居图》,坚定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心。
C. 在《千里江山图》中,可以领略到锦绣河山的壮丽和创作者纯真质朴的爱国之情。
D. 3D技术、人工智能、全息影像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出了新的文艺形式。
4. 作者在文中为何要写到苏轼的《琴诗》?请简要分析。
5.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美育的发展过程。
【答案】1. B 2. A 3. D
4. ①引用苏轼《琴诗》中的诗句,反映了人们日常对美在主观还是美在客观方面思考的困惑,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使深奥的道理更容易理解。②借美妙琴声产生的原理,“指”与“琴”之间的关系,说明审美过程也是主客观有机交融的结果,少了其中任何一方都是不完整的。
5. ①中国古代,美育以礼、乐教化的形式出现,美育蕴含在礼乐相济的审美化教育途径中。②近代受西方美育思想的影响,王国维、蔡元培等对美育进行积极倡导。③现在,美育以多种形式走进校园、家庭、美术馆等,美育日渐深入人心。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健全人格的最重要途径”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一段的表述为“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有助于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各种能力全面、协调、和谐发展,作用不可替代”,并没有说它是最重要途径。
C.“已不是对某种艺术技能等的掌握”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为“不仅在于掌握某种艺术技能等实际功用”,说明对某种艺术技能等的掌握也是美育之“用”之一。
D.“直到18世纪康德才正式提出这一概念”说法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康德的启发下正式提出美育思想”可知,正式提出美育思想的应是德国哲学家席勒。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他们对书画 、文学、音乐等艺术美的热爱,激发了研究灵感,最终取得卓越成就”强加因果。结合“许多名家大家在享受美的同时创造美,杰出的综合素养令人仰慕”可判断出他们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只是因为他们对书画 、文学、音乐等艺术美的热爱,激发了研究灵感。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美育之‘用’,不仅在于掌握某种艺术技能等实际功用。于个人来说,美育有益于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对社会而言,美育关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可知美育的功能有陶冶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等。
D.选项说的是新技术对文艺发展的影响,不能体现“美育功能”。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
在材料二第四段,作者指出“实施美育的前提是建立审美标准,即回答“什么是美”。若说美在客观,为什么有的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不以为然?若说美在主观,为什么会存在普遍被认为美的事物?”接着,作者举出了苏轼《琴诗》中的诗句。苏轼《琴诗》中的诗句恰恰表现了作者对美在主观还是美在客观的困惑,此处作者引用苏轼《琴诗》中的诗句,就非常形象地反映了人们日常对美在主观还是美在客观方面思考的困惑。通过引用名家的诗作,让深奥的道理更容易理解,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展开余下试题其次,作者引用这些诗句,还回答了上文所提出 问题,正如文中所说,“指与琴的巧妙接触,方生出美妙音乐”,也就是既不能说美在主观,也不能说美在客观,而是主客观有机交融的结果,少了其中任何一方都是不完整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对于我国美育的发展过程,从材料二第二段“在古代中国,美育传统蕴含在礼乐相济的审美化教育途径中”可知,中国古代,美育以礼、乐教化的形式出现,美育蕴含在礼乐相济的审美化教育途径中。
从材料二第二段“受席勒等人美育思想影响,中国近代一些思想家,如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均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蔡元培曾谈道……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诸公对美育的积极倡导”可知,近代受西方美育思想的影响,王国维、蔡元培等对美育进行积极倡导。
从材料二第二段“如今,从校园里的美育课、家庭中的亲子绘画,到美术馆、艺术馆里儿童的身影,无不显示着美育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可知,在如今,美育以多种形式走进校园、家庭、美术馆等,美育日渐深入人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中的画
丁宁
看看好画,着实是一种享受,但好画终究不是时时可以看到。有些画,因年代久远,或笔墨平淡,已模糊不清。有一些,却仍然保持着原来的色彩,甚至因岁月的磨洗,而更加光艳了。
有一天,我又去展室看画,有一幅《雪》似曾相识。我刚瞧了一眼,就被吸引住了。我细细辨认,原来它很像我心中的一幅画:一个荒凉的小村庄,几户人家。低矮的小屋,戴着薄薄的雪帽。村头上,站立着几株老榆树,瑟瑟发抖,光秃的残枝,连一只寒鸦都不肯栖息。村边,有一个更矮小的泥屋,就像童话《白雪公主》中那些小矮人住的房子。它的前面,是一盘露天石碾,年深日久,碾盘上堆着厚厚的沙土和积雪,臃肿而孤独。
我心中的画卷,也徐徐展开了……
是个小屋还是小船?渐渐地迷雾消散了,我看出,它是个小屋。四壁是黄色的,想必是个金子的小屋。只是光线有点暗淡。原来,我就睡在这个小屋。
我的眼皮为什么这么重?用劲睁开一点点,看见对面有排铺板,有个农妇坐在上面。身子微微倾斜,头发向后拢着,她好像我妈的样子。我离开妈妈已经一年多了,当初,我偷偷跑出来,不知她是怎样地伤心,更何况今天过年,她一定在家等着我。没有错,今天正是大年初一,夜里在荒野中,大个儿说的。他先问:“知不知道天亮是什么日子?”我说不知道。大个儿乐了,说:“连过年都忘了。”我一听,就悄悄哭了。后来一边走着,一边还做了梦,梦见我回家了。正高兴着,大个儿喊:“枪声!”于是我们撒腿跑了起来。……
铺板上那个大娘她穿的那件衣服,怎么那么多补丁?我疑心就是故事里说的那个贫妇穿的“百家衣”——贫妇在寒冷的冬天,向百家讨来一百块小布片,连成了一件衣服。她究竟是谁?我听见有人柔声叫她“娘”,我明白了,她就是这座金子小屋的主人。
这时,她轻轻喊了一声“妞儿”,接着一个大姐出现在我面前,她手里还端着一个发亮的碗儿——那不会是泥的,或许也是金子的。她一只手臂把我的头抬起来,另一只手就把那碗凑在我嘴边。只听大娘说:“喝下吧,喝下病就好了。”
我记起半夜时分过的铁路。我们都隐蔽在暗处,敌人的炮楼和巡逻兵,鬼影憧憧。忽然枪声大作,我们就飞也似的向前跑。跑着,跑着,我落下来了。不知怎的,跑到一片荒野。我迷路了,这可怎么办啊!我一面哭,一面东张西望。这时忽地闪出一个人,是联络员大个儿。大个儿说,必须加快脚步。又不知走了多远,他忽然停住脚步,说:“老天爷挡住了咱们的路!”我跑近一看,啊,河……
“喝吧。”又是大娘的声音。那碗里有几颗鲜红鲜红的野生豆,还有白嫩的草根儿,看样儿,味道一定鲜美。于是我一仰脖,一饮而尽。
想必这大姐就是“妞儿”,看样儿,只比我大一点点,顶多也不过十六七。
我又想起那条河了!当我们发现它结了冰,高兴得手拉手地跨到了冰上。正滑着,扑通!我跌倒了,大个儿拉我,碎冰块刀子似的……大个儿说,我病了,他就背起我走。可是怎么到了这金子的小屋?我只记得大个儿说,到了!大约是到了一个村庄。
大个儿走的时候,说他要赶到前面去和部队取上联系,等明天黄昏的时候再来接我。
我睁眼一看,小窗的光灰暗了。我断定黄昏已经来临,大个儿也该来了。我翻身起来,头脑觉得清醒,身子也轻松了。我听见嘚嘚的马蹄声,大个儿终于来接我了。我跑到大娘的身边,去恳求她:“大娘啊,你叫大姐也参加我们的革命队伍吧!”大娘摇摇头,说,妞儿已经许了人,喜期也临近了。还说,这个家,只有她们母女俩。大娘又指了指那破烂的被角,啊,她的腿——她的下肢瘫痪了!我哭了,她们也哭了,金子的小屋,也在哀哀地哭泣。……
终于赶上了部队,同伴们都高兴地对我笑。她们诡秘地扯扯我的衣领,解开我军装的扣子。呀,红光耀眼,我竟穿了一件崭新的红布衫!大个儿进来了,递过来一件洗得干干净净、还没有晾干的白衬衣,这才是我的衬衣呀?
“新娘子!新娘子!”这确是一件真正的嫁衣,但是,真正的新娘却没穿上啊!
我最大的遗恨,是没有再找到那个小村落和那一对善良的母女。如今,只有把描在心中的这幅画,常常翻开,这画的最后几笔,是那样的明晰:
冬日的黄昏,已降落在灰白的原野。西边的天空,从浓密的云层,散出几片玫瑰色的彩霞,东方有一颗星星,时隐时现。原野上数间泥屋,有淡淡的暮霭。我上了马,马蹄踏着残雪,发出沉闷的呻吟。那榆树老人,又伸出手臂,向我表示惜别。当我回首寻找那金子的小屋,它已经模糊了,但在屋前的石碾上,却高高站立着一座最动人的少女的雕像!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我”坚信自己心中的那幅画一定会出现,所以就经常去展室看画,终于找到了一幅画作,它就是“我”苦苦寻觅的心中的画。
B. 文章回忆了“我”在战争年代的经历,从家中偷跑出来参加革命的女孩,生病后被战友隐藏在老乡家,得到悉心照顾,故事真切感人。
C. “我”听到大个儿说“连过年都忘了”就“悄悄哭”,迷路了就“一面哭,一面东张西望”,从中可见一个胆怯、缺乏经验的小兵形象。
D. 结尾写老榆树“伸出手臂”、少女雕像站立在小屋前的石碾上,老榆树和耸立的雕像正是大娘和大姐的化身,这里突出她们受尽苦难,表达了“我”对她们的怜悯。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一段从表达方式上看具有议论、说理的特点,既设置了悬念,又照应了题目,揭示了“我”心中的画“因岁月的磨洗,而更加光艳”的特质。
B. 文章主要以“我”的意识流动串联故事,在小屋及其他场景之间变换,将自然景物与自我感受、风物景色与人物品质交融,使作品具有了醇厚隽永的特征。
C. 文中用语生动贴切,“敌人的炮楼和巡逻兵,鬼影憧憧”一句,用“鬼影”这一饱含贬斥色彩的词语,充分表现了“我们”对敌人的憎恶和仇恨之情。
D. “我”离开小屋时,“西边的天空,……东方有一颗星星,时隐时现”使用象征手法,暗示战争必将取得胜利,大娘母女也必将迎来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8. 第二段对《雪》的画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绘,请概括其画面特点及这段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展开余下试题9. 明明就是一间极为破旧、低小的土房子,为什么在文中“我”多次称其为“金子的小屋”?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 B 7. D
8. (1)画面特点:荒寒 、凋敝,贫穷。
(2)作用:①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使故事笼罩上一层低沉、哀伤的情感氛围。②引出下文“我”心中的画卷,引出“我”与大娘母女之间感人的故事。③“荒凉的小村庄”“低矮的小屋”“几株老榆树”等与后文大娘家的生活环境相照应,强化了自然环境的表现力,使文章结构完整严密。
9. ①当时光线比较暗淡,泥屋的颜色和金色有些接近,而“我”也在病中,有些迷糊,是病中的“我”眼中看到的独特景象。②“我”在小屋中感受到了人间最诚挚的爱,以“金子的小屋”衬托人性之美,是“我”对大娘母女最崇高的赞美。③“金子的小屋”充满浪漫与美好,与现实中大娘母女贫寒的处境形成巨大反差,有利于深化百姓对革命军人金子般温暖的主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因为‘我’坚信自己心中的那幅画一定会出现,所以就经常去展室看画……”强加因果,去画室看画并非因为“坚信自己心中的那幅画一定会出现”,只是“我”的一种爱好。
C.“从中可见一个胆怯、缺乏经验的小兵形象”分析错误,听到大个儿的话,“我”悄悄流泪是因为对母亲、家的思念。
D.“突出她们受尽苦难,表达了‘我’对她们的怜悯”分析错误,把大娘写成榆树老人,表现大娘饱经风霜、受尽磨难,“最动人的少女的雕像”则主要是对大姐的赞美。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使用象征手法,暗示战争必将取得胜利,大娘母女也必将迎来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属于过度解读,这里是对当时环境的真实描绘,进一步强化了画面内容,表明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之深,同时照应题目。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及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从文中“一个荒凉的小村庄,几户人家。低矮的小屋,戴着薄薄的雪帽。村头上,站立着几株老榆树,瑟瑟发抖,光秃的残枝,连一只寒鸦都不肯栖息”可见此处的荒寒 、凋敝。而从“村边,有一个更矮小的泥屋,就像童话《白雪公主》中那些小矮人住的房子”可见此处的贫穷。
作者通过对画中内容的描写,为故事营造出一层低沉、哀伤的情感氛围,读者读到这一内容,眼前就浮现出一幅荒寒 、凋敝和贫穷的画面,让读者心情压抑沉重,从而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其次,画面中的小泥屋与救过“我”的母女的小泥屋很相似,通过画面,引起了“我”的回忆,从而引出下文“我”心中的画卷,引出“我”与大娘母女之间感人的故事。
最后,这段描写中所提到的“荒凉的小村庄”“低矮的小屋”“几株老榆树”等意象,与后文“我”心目中的大娘家的生活环境相似,“是个小屋还是小船?渐渐地迷雾消散了,我看出,它是个小屋。四壁是黄色的,想必是个金子的小屋。只是光线有点暗淡”,两者形成照应,从而强化了自然环境的表现力,使文章结构完整严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从小说中“只是光线有点暗淡”“我的眼皮为什么这么重?用劲睁开一点点”“正滑着,扑通!我跌倒了,大个儿拉我,碎冰块刀子似的……大个儿说,我病了,他就背起我走”等内容可知,当时光线比较暗淡,泥屋的颜色和金色有些接近,而“我”也在病中,有些迷糊,是病中的“我”眼中看到的独特景象。
从小说“她一只手臂把我的头抬起来,另一只手就把那碗凑在我嘴边。只听大娘说:‘喝下吧,喝下病就好了。’”“她们诡秘地扯扯我的衣领,解开我军装的扣子。呀,红光耀眼,我竟穿了一件崭新的红布衫”“这确是一件真正的嫁衣,但是,真正的新娘却没穿上啊”等内容可以看出,大娘母女二人对病中的“我”给予细心的照顾,还把嫁衣给“我”穿上,她们这些举动,让“我”在小屋中感受到了人间最诚挚的爱,所以“我”以“金子的小屋”衬托人性之美,是“我”对大娘母女最崇高的赞美。
“金子的小屋”是“我”的带有主观意识充满浪漫与美好想象,而实际上,现实中大娘母女的居住条件非常恶劣,生活非常贫寒。这样,“金子的小屋”充满浪漫与美好,与现实中大娘母女贫寒的处境形成巨大反差,虽然生活贫寒,但母女却几乎拿出所有的东西来照顾革命军人,为“我”熬药,将“大姐”的嫁衣给“我”穿上。所以,“金子的小屋”与大娘母女实际情况的反差,有利于深化百姓对革命军人金子般温暖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致诸弟:勉事事应勤思善问
曾国藩
四位老弟足下:
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寄去书函谅已收到。顷接四弟信,谓前信小注中误写二字。其诗比即付还,今亦忘其所误谓何矣。
诸弟写信,总云仓忙。六弟去年曾言城南寄信之难,每次至抚院赍奏厅打听云云,是何其蠢也!静坐书院三百六十日,日日皆可写信,何必打听折差行期而后动笔哉?或送至提塘,或送至岱云家,皆万无一失,何必问了无关涉之赍奏厅哉?若弟等仓忙,则兄之仓忙殆过十倍,将终岁无一字寄家矣!
送王五诗第二首,弟不能解,数千里致书来问。此极虚心,余得信甚喜。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兹另纸写明寄回。
家塾读书,余明知非诸弟所甚愿,然近处实无名师可从,省城如陈尧农、罗罗山皆可谓明师,而六弟、九弟又不善求益;且住省二年,诗文与字皆无大长进。如今我虽欲再言,堂上大人亦必不肯听。不如安分耐烦,寂处里闾,无师无友,挺然特立,作第一等人物。此则我之所期于诸弟者也。
昔婺源汪双池先生一贫如洗,三十以前在窑上为人佣工画碗,三十以后读书,训蒙到老,终身不应科举。卒著书百余卷,为本朝有数名儒。彼何尝有师友哉?又何尝出里闾哉?余所望于诸弟者,如是而已,然总不出乎立志有恒四字外也。
买笔付回,刻下实无妙便,须公车归乃可带回。大约府试院试可得用县试则赶不到也诸弟在家作文若能按月付至京则余请树堂看随到随改不过两月家中又可收到书不详尽余俟续具兄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约府试院试可得/用县试则赶不到也/诸弟在家作文/若能按月付至京/则余请树堂看/随到随改/不过两月/家中又可收到书/不详尽/余俟续具/
B. 大约府试院试可得/用县试则赶不到也/诸弟在家作文/若能按月付至京/则余请树堂看/随到随改/不过两月/家中又可收到/书不详尽/余俟续具/
C. 大约府试院试可得用/县试则赶不到也/诸弟在家作文/若能按月付至京/则余请树堂看/随到随改/不过两月/家中又可收到/书不详尽/余俟续具/
D. 大约府试院试可得用/县试则赶不到也/诸弟在家作文/若能按月付至京/则余请树堂看/随到随改/不过两月/家中又可收到书/不详尽/余俟续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无一失”与“用心一也”(《劝学》)两句中的“一”字含义相同。
B.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家塾,指在家中延师教授子弟的场所。
C. “然近处实无名师可从”与“吾师道也”(《师说》)两句中的“师”字含义不同。
D. “先生一贫如洗”与“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皖豫名校联”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