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红色的推崇,发展了革命文化所铸就的红色品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发扬红色传统,传承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持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艰苦创业、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接续奋斗,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高度重视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提出用好红色文化,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强调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激扬强劲,新时代新征程奋勇争先建功立业的精气神不断提振。在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良好的文明生态和显著的实践效果,为现代红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基础。 (摘编自李秀梅《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但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红色的推崇,还为现代红色文化发展提供基础。 B.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红色一直被赋予积极文化寓意,如热烈、温暖、喜庆、忠诚、希望、力量等。 C. 早在1918年11月,李大钊在《Bolshevism的胜利》一文中就为革命文化赋予了鲜明的红色底色。 D. 随着融媒体时代到来,红色文化的传播空间受到一定挤压,但其传播方式更多样,传播渠道更广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这两句诗中流露的崇尚白色的审美观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处于主流地位和正向意义。 B. 利用时下火热的短视频传播红色文化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也是微电影《在场》取得不错的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C. 拍摄红色题材短视频除了做到选题角度、画面表达新颖外,还要以小见大地讲述大事件、表现家国情怀。 D. 只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就能守护好、建设好红色江山,在新时代新征程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红色是大雅之色、正统之色。 B. 李清照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来赞颂桂花。 C. 梁启超用“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比喻少年中国。 D. 文天祥写下“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诗篇。 4. 融媒体时代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哗众取宠和低俗庸俗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红色文化的传播空间,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如何更好的传播红色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C 2. C 3. B 4. ①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创作出符合融媒体传播规律的作品如采用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 ②创新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让红色文化在动态、活态传承中增强感染力和传播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C.“李大钊在《Bolshevism的胜利》一文中就为革命文化赋予了鲜明的红色底色”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从中国的革命实践看,革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红色特征”“在革命斗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从……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为现代中国培育和铸就了强大的红色基因,将革命文化赋予了鲜明的红色底色”可知,并非是李大钊在《Bolshevism的胜利》一文中为革命文化赋予了鲜明的红色底色。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A.“和正向意义”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红色在各个主要历史时期,一直在人们的审美意识、情感认知和精神生活中处于主流地位并具有正向意义”,由此可推断出“白色”不属于主流地位,但并不一定不具有“正向意义”。 B.“前提条件”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比如,利用时下火热的短视频传播红色文化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人民日报推出微电影《在场》,通过两个平行时空的间离与融合,重现了过去的历史场景与现在的生活场景,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雄浑悲壮的历史,彰显出当下富足和平生活的难能可贵”,可见“利用时下火热的短视频传播红色文化”是原因,但并非“前提条件”。 D.“只要……就……”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我们高度重视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提出用好红色文化,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强调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可见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红色在各个主要历史时期,一直在人们的审美意识、情感认知和精神生活中处于主流地位并具有正向意义”。 B.“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意思是:桂花无须用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去招摇炫弄,它本来就是花中的第一流。桂花并非浅碧、深红,但诗人依然认为它是花中第一,所以不能体现“红色在各个主要历史时期,一直在人们的审美意识、情感认知和精神生活中处于主流地位并具有正向意义”的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并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 根据“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创作出符合融媒体传播规律的作品,是实现红色文化创新性表达和多元化传播的关键。比如,利用时下火热的短视频传播红色文化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优秀的红色题材短视频……要找到讲述大事件的小切口,找到家国情怀下的小切面,以温情励志、营造情绪、刻画群像等为突破口,让用户觉得作品跟自己有关联。此外,利用网络直播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通过网络直播,带领观众‘云参观’红色纪念馆、展览馆,并与网友进行互动,在线解答革命历史知识等”可概括为: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创作出符合融媒体传播规律的作品如采用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 根据“各地各部门应创新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比如,可以创建红色文化数字化体验馆,综合运用人工智能、3D影像、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使以前受技术条件限制不能开放展示的红色文化遗物遗址可以视、听、触多维展示,让红色文化在动态、活态传承中增强感染力和传播力”可概括为:创新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让红色文化在动态、活态传承中增强感染力和传播力。
展开余下试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心,需要被激活 ——访《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康震、蒙曼 靳晓燕 2月7日,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人们如潮的关注中落幕。暌违一年,《中国诗词大会》似一股清流,火爆春节荧屏。 传播形态好,传统文化不会曲高和寡 记者:有网友给节目留言:“东坡饮酒、秦观夜话;稼轩论剑、清照煮茶。高冷的文化节目让电视节目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曾经以为,诗词已远离,没想到,它一直与我们相伴。 康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如果你在3000平方米的演播现场,会感到更震撼。节目第二季与第一季相比,加入了《诗经》、毛泽东诗词等内容,设置了“飞花令”这一环节,使比赛更激烈,更具观赏性。《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让我们看到古典诗词非但没有在历史的演进中湮没,反而拥有更多潜在拥趸。中国古典诗词始终扮演着记录历史、记录情感的重要角色,我们曾一度忽略它,但它从来就没有消失过。读诗、品诗帮助我们这些忙碌的当代人寻找穿越古代经典的准确定位,在上下几千年的传统坐标中,找到属于每个人的精神归宿。 《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重新看到了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具有无可限量的审美潜力,你有多少情感要表达,有多少思想要表现,我们的语言文字就有多少美学潜质供你发掘,这就是经典历千年而不衰的原因。 蒙曼: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需要被激活。有了去年节目的预热,今年的火爆,我觉得理所应当。诗心不死,诗情犹在。“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明丽的色彩,顿挫的节奏,温暖的情怀,这就是诗词的美。当我们享受着美,享受着来自《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的浸润的时候,我们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走近诗词,与一个个诗人对话,在诗词意境中感受着辞藻之美,心境之美,唤醒心底最温暖的记忆,应当成为现代人可以亲近的生活方式。 诗意就在普通人的生活中 记者: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通过节目,我们认识了一位位最普通的诗词热爱者:农民白茹云、快递员曹中希、乡村医生、支教教师……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在舞台上,他们讲述着自己的诗意人生。和选手接触过程中,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蒙曼:节目之所以叫《中国诗词大会》,说明答题、夺冠并不是主要的,追求的是以诗会友的精神传统,是诗意盎然的生活情趣。 第一场出现的小学教师刘泽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刘老师是农村孩子,家境不好,小时候家中仅有的一本书是毛主席的诗词集,这就成了他的文学启蒙书,也让他爱上了诗词这种文学形式。高中毕业后,刘老师没有考上大学,就到建筑工地打工养家。但他是个特殊的农民工,每天早晨比别人早起两个小时,背诵唐诗宋词。从背诵到创作,刘老师的才华被县里领导发现,要给他安排一个秘书之类的职位。但刘老师坚持要做一名小学教师,带着孩子们继续读诗。在困境中,他不曾忘记自己的精神追求,同时还努力点燃别人的精神追求。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诗意人生。 精神追寻成为重要的文化需要 记者:“为什么要背诗?我是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情绪,感动于花开花落,落泪于天边一丝流云。”叶嘉莹先生曾经这样说。但在紧张的生活之中,人们常常抱怨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诵诗;而孩子们在课堂中却因学习压力,无休止地背诵、答题,失去了感知诗词之美的耐性。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当下如何被唤醒? 蒙曼:每个人和诗结缘的情况都不一样。我小时候因为读唐诗故事喜欢上中国诗词,我喜欢把诗文和它背后的时代结合起来思考,所以我现在的专业是中国古代史。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也可以经由更多的方式亲近传统文化,还可以和更多的同好交流。《中国诗词大会》是一个例子,前两年“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引发几十万跟帖也是一个例子。 诗歌,不长。在这个快速前进的社会,利用零星时间读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余暇的片刻,你拿起一篇五言绝句,仅仅20个字,就会把你带入一个不同的情境中,让你沉静下来,感受你和古人之间生命状态的沟通,体悟那份触动和暖意。 所以,我理解的诗教,不是简单的背诗,而是体悟诗中的美,因此产生爱惜美的欲望,这就是善。由美育导向德育,从一个敏感的人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诗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康震;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最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最具中国特色。说是古典,其实并不古,因为诗词形式在信息时代并不过时,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各大网站,都可以看到古典诗词的元素,它已经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典之古常常为今日之大用,这个大用就是涵养民族气质,孕育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人们需要经典,也需要对经典的阐释。经历了上千年时空转换,后来者很难凭借现代汉语穿越时空感受古典美的全部魅力。这就需要经典的阐释者拨开重重迷雾,为我们展现经典丛林的深层景观。这是一个普及传播的过程,需要政府、社区、学校、家庭等共同推动,形成合力,使中国诗词教育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康震认为,因第二季比赛更成功,所以令人震撼 演播现场、新内容的补充和新环节的设计很重要。 B. 在访谈中,嘉宾蒙曼认为诗教可以使人从一个敏感的人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意在说明诗教实际上是一种德育。 C.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已火爆春节荧屏,而记者引用网友留言称其为“高冷的文化节目”,这里的“高冷”是褒义词,“高雅”的意思,记者对其引用并无不妥。 D. 康震站在民族的高度,认为古典诗词在涵养气质、孕育品格、培养精神和展现风貌方面有大用,委婉地否定了蒙曼关于美育和德育的说法。 6.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诗心,需要被激活”的原因阐述的一项是( ) A. 古典诗词历经千年,非但没有在历史的演进中湮没,反而拥有更多潜在的拥趸。 B. 诗心不死,诗情犹在。只有懂得享受中国诗词的美,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C. 品读中国经典诗词有助于让我们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进而拥有诗意人生。 D. 虽然古典诗词一直存在,但生活紧张忙碌的当代人曾一度忽略了它的存在。 7. 这篇访谈在提问上有什么技巧?请简要分析。 【答案】5. C 6. A 7. ①紧扣主题,不枝不蔓。记者的提问,紧扣“诗心,需要被激活”这一主题,和《中国诗词大会》这一中心。第一处提问,从网友留言当中的诗词引入,说到“没想到,诗词一直与我们相伴”,是说“诗心”不曾远离,我们需要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好的传播形态;第二处提问“和选手接触的过程中,你们有怎样的感受?”是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询问嘉宾对已经被激活“诗心”的人的感受。而“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当下如何被唤醒”,则是探讨“诗心被激活”的方式和途径。 ②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问题层层递进,逐层深入,由网友有关诗词的留言引出话题到爱好诗词的具体实例到如何激活“诗心”。 ③适时应和,便于沟通。适时应和,能够拉近与被访者的感情距离,自然延续话题。这是访谈的一种提问艺术。如蒙曼在第一个问题结尾说“走近诗词……应当成为现代人可以亲近的生活方式”紧接着记者就接续“生活”这个话题,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最终将问题引向生活中的诗词爱好者,并且,引导转换非常得体、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