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此外,司马迁之所以要写通史,就是为了探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人在历史发展面前应该如何应对。他提出“承敝通变”的命题,认为社会出现了弊病才会引起变化,主动的变革就是试图除去过去的弊政。他还总结出“见盛观衰”的法则,认为事物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其弊端也就开始显现,从而逐渐走向衰落。所谓“物盛而衰,天地之常也”。他还试图从经济条件来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思想意识由经济制度决定的。《史记》以《货殖列传》殿后是有深意的,它探讨和回答了人类生活的基础,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的关系,人们的思想、行动和物质利益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是作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原则性的概括。
当然,司马迁处于西汉时代,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观之中。他说“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始终之变也”。
(摘编自宋伟《如何理解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学者,既要有“通古今之变”的责任意识,又要有“究天人之际”的探求精神。
B. 司马迁之所以要“究天人之际”,一是受董仲舒的影响;二是他生活在一个进取的时代。
C. 《史记•五帝本纪》说尧“敬顺昊天”,可见司马迁完全赞同“天帝”是主宰世间万物的。
D. 《货殖列传》观点与马克思的“物质是基础”一致,是《史记》殿后的文章,可见其重要性。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鸿篇巨著《史记》,这与他具备坚定的学术信念、闳卓的史学观念紧密相关。
B. 司马迁研究历史的方法是“网罗”“略考”“综”“稽”,这研究方法依然值得今之学者学习和借鉴。
C. “天人之际”的“天”,材料一认为“天”即“自然”“生态”;材料二认为“天”是“天命”“天道”。
D. 两则材料都围绕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学术理念展开,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在《项羽本纪》中,他对项羽死前所言“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以“岂不谬哉”来评价。
B. 司马迁大力肯定法家的变法图强行为,对商鞅和吴起的变法都作出了较为积极的评价。
C.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种对物质基础的探究有其进步意义。
D.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敢于为农民首义的陈胜立传,表明他相信命运只掌握在自己手中。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 司马迁在治学上有可取之处,也有不可取之处,今之学者可获得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