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28 2023-02-02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广东卷)语文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广东卷)
语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并不是说我们不准备写精英和经典的思想史,我只是说要注意思想家的知识、思想与信仰背景有些什么,直截了当地说就是,过去的思想史只是思想家的思想史或经典的思想史,可是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人们生活的实际的世界中,还有一种近乎平均值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作为底色或基石而存在,这种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真正地在人们判断、解释、处理面前世界中起着作用,因此,似乎在精英和经典的思想与普通的社会和生活之间,还有一个“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而这个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延续,也构成一个思想的历史过程,因此它也应当在思想史的视野中。
所谓“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描述的并不完全是“小传统”,这里,我特别希望读者不要用“大传统”与“小传统”这两个可以二元对立的词语来划分思想史的叙述对象,也不要用所谓的“民间思想”或“民众思想”来理解我所说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因为我所说的“一般知识与思想”,是指的最普遍的、也能被有一定知识的人所接受、掌握和使用的对宇宙间现象与事物的解释,这不是天才智慧的萌发,也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当然也不是最底层的无知识人的所谓“集体意识”,而是一种“日用而不知”的普遍知识和思想,作为一种普遍认可的知识与思想,这些知识与思想通过最基本的教育构成人们的文化底色,它一方面背靠人们不言而喻的终极的依据和假设,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理解,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起着解释与操作的作用,作为人们生活的规则和理由。
(摘编自葛兆光《思想史的写法》)
材料二:
日常与历史记载是“八字不合”的。传统的历史记载倾向于记录那些不同寻常的突发事件和重大转折,比如“崔杼弑其君”,以及大人物的重要言行,比如“唐太宗君臣论治”。普通人喝酒唱歌属于日常,而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为赵王击缶,就属于由外交活动引发的政治事件,因为这关乎国家体面,甚至秦赵两国关系的走向。而永和九年春那一场曲水流觞的兰亭盛会,则因王羲之的绝妙书法被赋予了崇高的美学和文学意义而得以流传。传统历史记载中,如果没有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加持,“日常”是看不见的。“日常”就像阳光、空气和水,它与生命同在,却与历史记载求新、求异的传统追求相左。一个时代一般性的思想状况——大多数人想什么、信什么,基本是缺失的。记录者之所以忽略日常,是因为那是家喻户晓的,不认为有说明、记录的必要。可是对现代读者来说,古人的“不言而喻”却早已变得完全陌生,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才能弄清楚的。
“日常生活”是所有日常中最寻常、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种:一是“生活的日常”,即所谓“寻常日用”,包括衣、食、住、行、休闲娱乐。在“生活的日常”中,我们关心古人物质条件和生活习俗的演变,关注变化的实相与原因——刘伶“千杯不醉”,李白“斗酒诗百篇”,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还没有蒸馏酒,酒精度太低了。刘伶与李白酒量如何,得拿一瓶二锅头试试才知道。汉文帝听贾谊讲课,听得动心不觉“前席”,因为他们都跪坐在席子上。从席地而坐到高桌大椅垂足而坐的变化,发生在由唐到宋的几百年中。
浏览完整试题
另一种“日常生活”是“生命的日常”,我们关注人的生命轨迹,对同样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古代的人们投注理解与同情。在任何时代,当一个新生命诞生,父母等亲人都会为孩子祈祷——不求大富大贵,但愿平安顺遂,“平安顺遂”就是希望孩子能过上平凡朴素的生活。然而,一个简单的“平安顺遂”所包含的内容却千差万别。首先,性别不同,平安顺遂的内容不同,在传统时代,性别对生命的限制要远远超过现代。其次,性别相同,时代不同,平安顺遂的内容也不同。比如,在整个传统中国,除非垂帘听政、出家或者当妓女,女性进入公共领域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又比如,宋代以前,父亲是谁比儿子有怎样的成就更重要;到了宋朝,一个男人的父亲是谁对他的前途而言,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这个男人是否会读书。书念得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绝非黄粱一梦,这是因为有了更为开放的科举制度。最后,性别相同,时代相同,社会阶层不同,平安顺遂的内容也不同。魏晋时期,王谢高门子弟的平安顺遂除了褒衣博带、“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潇洒优雅外,还要承担维护家族地位的责任,关键时刻必须能承担起政治责任;而同时代,一个士兵之子的平安顺遂就是平安地活下去,不要太早战死。
“生命的日常”更多地受到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的限制。在任何时代,无论男女、阶层,平凡而幸福地过一生并非一桩易事。尽管我们每天会在发达的网络平台上看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消息,但我们绝对不是史上最可怜的一个群体。处在时势的裹挟之中,在制度的规定之中,在自己欲望的驱使之下,有海量信息供给的当下,我们更可能是史上最知情的群体。
(摘编自赵冬梅《人生代代无穷已,两种日常达古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思想家的思想史或经典的思想史,常常忽略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无法真正地解说人们如何判断、解释、处理他们面前的世界。
B.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思想常处于“日用而不知”的状态中,它不是天才的智慧,也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却被普遍认可与接受。
C.日常琐屑之事,会因当事人是大人物或事关国家形象、国家民族命运等而记录于史册,从而形成传统历史的突发事件和重大转折。
D.传统历史的记载里,完全没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思想,因为这些思想琐碎而平庸,与历史记载求新求异的传统追求相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谈论了历史的写法,材料一谈的是思想史,材料二谈的生活史。关注寻常生活,重视普通人的思想认知,是这两篇文章内在的相通之处。
B.材料一提出“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为的是区别过去的思想史所记录的精英和经典的思想,为的是追寻更有理性因而更清晰、更先进的思想。
C.汉文帝听贾谊讲课不觉“前席”,语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既可以读出他们席地跪坐的日常细节,也可以读出汉文帝爱听鬼神之说不愿听苍生之论的史实。
D.“生命的日常”更好地呈现了一定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氛围中的人的生命状态,是历史情境中的人们的生活真相,因而,观察“生命的日常”有助于理解历史。
3.下列选项,能纳入“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赤壁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B.张载《横渠语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C.房玄龄《晋书•傅咸传》:“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D.班固《汉书•高帝纪上》:“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4.《礼记》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表述,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亲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合理性。(4分)
5.材料二是《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一书的序言。“烟火气”近来备受关注,多被书写,请结合材料谈谈此类书写的意义。(4分)
【答案】1.D 2.B 3.C
4.①“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切实地影响和指导着民众的生活,只有走近百姓,了解民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急,才能真正近民心,知民意;②也只有合乎百姓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才能真正发动群众,引领群众,向上发展向前进。精英思想太高深,离民众太远,只有从思想、观念上贴近民众,才能在信仰上引领民众,才能具备圣人之德、党的先进性。
5.①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与同情古代的人们,从而更清晰透彻地明白个体命运与时代、社会的关系。(理解人——真真切切的人)②能让人们更全面地审视自己的生活处境与生命状态,从而更为客观准确地评估自己的生活、生命的状况与水平。(评估自己)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完全没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思想”,材料二的表达是“大多数人想什么、信什么,基本是缺失的”,而不是“完全没有”。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更有理性因而更清晰、更先进的思想”错误,材料一表述是“这些知识与思想通过最基本的教育构成人们的文化底色,它一方面背靠人们不言而喻的终极的依据和假设,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理解,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起着解释与操作的作用,作为人们生活的规则和理由”,“不言而喻”说明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具有一定的非理性、含混的特点。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意思是: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
B.“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意思是: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展开余下试题
C.“奢侈之费,甚于天灾”意思是:我认为粮食和布匹都是很难得的东西,如果使用不加节制,那么没有道理不会匮乏。贴近民众日常生活的思想状态,对民众有训诫、警示作用。
D.“顺德者昌,逆德者亡”的意思是: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违逆道德的就遭到灭亡。
ABD三项,是有识之士、有志之士的智与识,非日常,是精英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材料一相关表述是“因为我所说的‘一般知识与思想’,是指的最普遍的、也能被有一定知识的人所接受、掌握和使用的对宇宙间现象与事物的解释……作为一种普遍认可的知识与思想,这些知识与思想通过最基本的教育构成人们的文化底色……”,材料强调了“一般知识与思想”对普通民众的意义。
首先,“亲民”是要亲近民众,根据材料内容“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起着解释与操作的作用,作为人们生活的规则和理由”可知,“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切实地影响和指导着民众的生活,因此,“亲民”“走群众路线”就是走进百姓,了解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所思所想等,这样才能贴近民心,了解民意。
其次,根据“可是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人们生活的实际的世界中……因此,似乎在精英和经典的思想与普通的社会和生活之间”可知,所谓的精英思想一直与民众之间有距离,这不值得提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说明“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才是合乎百姓需求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建立在了解民。众的基础之上,因此才能从思想和观念上贴近民众,进而在信仰上引领民众,这也是“亲民”和我们党群众路线的要求与意义。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首先,根据“我们关注人的生命轨迹,对同样。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古代的人们投注理解与同情……”可以得出: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与同情古代的人们,从而更清晰透彻地明白个体命运与时代、社会的关系。
其次,根据“尽管我们每天会在发达的网络平台上看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消息……在自己欲望的驱使之下,有海量信息供给的当下,我们更可能是史上最知情的群体”得出:能让人们更全面地审视自己的生活处境与生命状态,从而更为客观准确地评估自己的生活、生命的状况与水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他依然是个重视荣誉的人。
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锨。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
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
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的,只有中国才有“一字师”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周志刚完全秃顶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渐渐蓄起了一尺来长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许灰色,估计继续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多了。他的腿脚已不灵活,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经常这里痛那里酸的。
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抹墙需几道工序,先得备下黄泥,还得有足够的麦秸或谷秸往泥里掺。和好一堆抹墙的泥很需要力气,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
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毕竟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良者,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用推土机和铲车,需有充足的建材,还需有一支建筑队——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虑范围。他们认为那纯属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觉得有失面子,他们则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脏乱差的地方的人家还有面子值得在乎吗?还讲得起面子吗?讲面子起码也得有黄泥呀,连黄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让面子见鬼去了。墙皮掉得太不成样子了,才趁夜到这里那里去偷黄泥。倘谁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着水桶走往与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准是到什么地方偷黄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为了掩人耳目,街坊们对此心照不宣。偷黄泥往往引发人身伤害事件,但由于是刚性需求,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以备用时。他不敢放在门外,怕被偷,专门放在家中一角。
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
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
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解自己的担忧:“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
(节选自《人世间》,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版,有删改)
文本二:
在《人世间》这部作品中,梁晓声对现实生活的表现,不再指向某个单一的社会阶层和某一特定的人群,而是面向普天之下的芸芸众生,重在展现人世间这一视野下的社会生活情形。在这里,梁晓声回到了自己生活的原点。他从自己熟悉的城市贫民区的底层生活写起,然后一步一步发散到社会的其他阶层和人群,写不同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写人与人之间的纠缠,写人生的悲欢离合,写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从而勾画出一幅错落有致的世间百姓群像图。梁晓声这一新的写作视野的确立,得助于他多年来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的深入思考。
我们看到,《人世间》体现了作者驾驭生活的非凡能力。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设计,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没有人物命运的大起大伏。作者通过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平实而真切地描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从百姓生活中去体现社会时代的巨大变化。不能不说,这是一次有着相当难度的写作。写作的难度,更在于对我们耳熟能详、如影随形的诸多社会事件和生活现象,做出有分寸的把握和有边界的掌控。
同时,《人世间》倾注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真切关怀。在时代大潮中,对每个人来说,追求更好的生活,都有其必然的合理性。但追求的方式和手段、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又往往决定了他们人生努力的价值优劣。平民百姓如何改变人生和命运,生活向往如何得到有效实现,这是作者尤为关切的。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与每个人都休戚相关,《人世间》体现出了深厚宽广的忧患和悲悯。这是梁晓声的人间情怀,也是他写出《人世间》的内在动因。
展开余下试题
梁晓声说:“文学应该具备引人向善的力量。”正是从这样质朴平实的文学理念出发,他去正视笔下的人人事事,写好笔下的人人事事。在《人世间》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善良、正直、担当和诚信。这一类人物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身陷困境,也要互助互帮,自立自强。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时代怎样变迁,都要努力做一个好人。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可以说,《人世间》是梁晓声“好人文化”的形象表述。
《人世间》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堪称一部近50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选自李师东《梁晓声(人世间)百姓生活的时代书写》,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志刚独自改良光字片的街道环境,是因为他想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
B.文中多次将周志刚和街坊们进行对比,是为了突出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
C.文中对“晃”字微妙之处的解释,强化了作者对周志刚很快老去的无奈与感伤之情。
D.面对父亲的提问儿女们都装聋作哑,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并不想接替父亲去治理那条脏街。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世间》对于今天的广大读者回望近50年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普通百姓的心路历程有弥足珍贵的认知和审美功效。
B.《人世间》是梁晓声综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后所进行的一次有分寸、有边界、有情怀、有担当的总结和概括。
C.《人世间》紧紧扣住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一基本线索,多角度、多层次、跌宕起伏地展现了社会现实的丰富和生动。
D.《人世间》动人的原因在于梁晓声立足民间,感同身受,对这个时代充满感情,更在于他对人性正能量的高扬和张举。
8.文本二认为《人世间》“体现了作者驾驭生活的非凡能力”,“倾注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真切关怀”。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这一观点。(6分)
9.文本二指出,《人世间》是梁晓声“好人文化”的形象表述。请据此分析文本一中周志刚这一“好人”形象。(6分)
【答案】6.B 7.C
8.①《人世间》体现了作者驾驭生活的非凡能力。文本一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设计和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而是通过平实地描述周志刚退休后始终如一地为大家抹墙补路这一主动行为,挖掘出了小人物身上所闪现的善良、正直、担当和诚信,于人间烟火处彰显了道义和担当。
②《人世间》倾注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真切关怀。文本一通过叙述周志刚和邻居们维修房屋、备黄泥等具体生活细节展现出普通百姓在艰难岁月中生活的磨难与困苦,体现了平凡人在时代大潮中追求实现生活向往的韧性,表达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深厚宽广的忧患和悲悯。
9.①从文本一可以看出,周志刚是一个善良、正直、有担当的“好人”。
②周志刚不被所有人理解仍然觉得自己有责任改良小街环境,展现出“好人”即使身陷困境,也要互助互帮、自立自强的特点。
③周志刚当黄泥“有主”便不再去挖泥、与人争利,而是将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积少成多地留存备用,展现出“好人”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的特点。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文中多次将周志刚和街坊们进行对比,是为了突出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错。文中将其与街坊们对比,是为了突出周志刚的善良无私,而不是“改良”工作的阻力。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跌宕起伏地展现了社会现实的丰富和生动”错。文本二第二段“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设计,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没有人物命运的大起大伏。作者通过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平实而真切地描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从百姓生活中去体现社会时代的巨大变化”,由此看出,作品主要写的的是平实自然的百姓日常生活,并未“跌宕起伏地展现”。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一,《人世间》体现了作者驾驭生活的非凡能力。
文本一第一段提到“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体现出周志刚的善良、正直,有担当;第二段写“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第三段写别人劝阻他,他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体现出他的善良、周到。由此可看出,文中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设计和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而是通过平实地描述周志刚退休后始终如一地为大家抹墙补路这一主动行为,挖掘出了小人物身上所闪现的善良、正直、担当和诚信,于人间烟火处彰显了道义和担当。
第二,《人世间》倾注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真切关怀。
文本一第六段“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毕竟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良者,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写维修房屋因缺少黄泥和设备不能进行,表明了周志刚的无奈,也体现了百姓生活的艰难和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体现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关切。据此可看出,通过叙述周志刚和邻居们维修房屋备黄泥等具体生活细节展现出普通百姓在艰难岁月中生活的磨难与困苦,体现了平凡人在时代大潮中追求实现生活向往的韧性,表达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深厚宽广的忧患和悲悯。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人世间》是梁晓声“好人文化”的形象表述:在《人世间》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善良、正直、担当和诚信。这一类人物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身陷困境,也要互助互帮,自立自强。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时代怎样变迁,都要努力做一个好人。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
第一,文本一写周志刚退休后,在家周边对房屋墙面和街道义务修修补补,“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表达出小人物的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据此可以看出,周志刚是一个善良、正直、有担当的“好人”。
第二,周志刚义务修路,有人劝他没有必要,别人劝阻他,他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当他不被所有人理解,仍然觉得自己有责任改良小街环境,体现他看中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依,有自己的看法和责任担当。据此可看出展现出“好人”即使身陷困境,也要互助互帮、自立自强的特点。
第三,周志刚当黄泥“有主”便不再去挖泥、与人争利,“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
上一篇: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江苏卷)语文试题
下一篇:
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上海)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22-2023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