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8  2023-02-0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
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上海)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上海专用)
语 文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5分)
(1)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_____________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______________《过秦论》)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提醒统治者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答案】 ①樯橹灰飞烟灭 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③贾谊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⑤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樯橹、弩、谊、哀、鉴。
2. 按要求选择。
(1)适合填入横线处的一项是( )(2分)
张冠生先生在《探寻一个好社会》一书中说到:“知人善任的费先生,请来《红楼梦》中人,演出了‘差序格局’的典型场景——__________。”
A. 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风面面俱到,通过热情待客的表白,炫耀她管家奶奶的地位和权威。
B. 秦可卿的丧礼仪式繁复,蕴含了传统社会的丧葬习俗,体现了传统社会浓厚的宗法意识。
C. 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
D. 第七十四回中,借助抄检者和被抄检者不同的表现,展现了荣宁二府之间以及主仆之间的矛盾,在这之后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逐渐走向衰落的境地。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阅读思想观点和语言连贯的能力。
语境提到“差序格局”,所以要结合对费孝通“差序格局”的理解来分析《红楼梦》相关情节。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指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
A.是说人物性格。
B.是说传统社会的宗法意识。
C.体现中国传统的社会格局具有伸缩能力的特点,符合费孝通“差序格局”的论述。
D.是说从各色人物的反映,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特点。
故选C。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现如今,不论是职业艺术家,还是民间艺术创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戏剧、舞蹈、音乐等艺术类别在短视频内容生产和消费领域发展迅速
②形成了一个个多元化的艺术群落
③都极具开拓精神地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各种艺术实践和艺术生产
④在屡出“爆款”和“红人”的过程中已初具市场规模
A. ④②①③ B. ③②①④ C. ③①②④ D. ③④②①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不论是……还是……”可知,下一句应为“都……”,因此③排在最前面;
“形成……的艺术群落”的主语是人,不是“戏剧、舞蹈、音乐等艺术类别”,因此②应接在③后面;
①④的主语是“戏剧、舞蹈、音乐等艺术类别”,所以①在前,④在后。
正确排序应为:③②①④。
故选B。
二、阅读7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
灾难面前,文学不应该是什么?
沈杏培
①面对一场与病毒的战役,文学何为?当技术专家和社会管理者联合接手疫灾的治理时,文学知识分子并无太多技术优势。但是根据既往经验,在灾难面前我们的文学常常过于“饶舌”,这种文学常常是集体性的,而非个性的,是景观铺呈性的,而非人性体恤的,是外向型的,而非内省型的。


浏览完整试题②1949年阿多诺提出了“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论断,在阿多诺看来,音乐、诗歌都曾充当着纳粹野蛮行径的帮凶,“如果音乐、诗歌这些文明的精华与大屠杀的野蛮行为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那么‘奥斯维辛之后’的我们依旧在那里低吟浅唱、写景抒情,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就只能是欺骗、虚伪和野蛮。”
③英国作家布衣对阿多诺持理解态度,他这样解释这个命题:“我觉得他的意思是,诗,混杂着‘私人的自鸣得意的思索’,是无法找到语句表达奥斯维辛那机械化了的、没有灵魂的、大工业方式的残忍的。此外,诗歌是欢娱和美好的产物,因此,集体屠杀无法以诗歌表现。”同时,布衣指出了德国文艺界面对这一创伤主题存在的一些现象:几乎没有一部小说、戏剧或者电影直接表现种族灭绝;在德国,敢于直视奥斯维辛的文学并不走运;保罗•策兰在20世纪六十年代要求编辑把《死亡赋格》这首有着“诗意残忍”风格的奥斯维辛题材的诗作从诗集中删除。可见,面对苦难,面对死亡,面对种族的劫难和人性的失范,任何诗意都是不恰当的。
④那么,文学是否就此止步于灾难?世界文学史上不缺乏对灾难书写的经典文本。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小说《瘟疫年纪事》书写的是17世纪中叶爆发于伦敦的黑死病,法国存在主义大师阿尔贝•加缪的《鼠疫》则是以20世纪40年代一场席卷奥兰城的鼠疫灾难作为描写对象,葡萄牙若泽•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则叙写了失明症蔓延下的人类的脆弱和世界的失序。这些文本既是对人类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警示,既是现实,也是预言,在艺术表现或是思想主题上都形成了不可磨灭的特色,成为灾难文学类型上的经典之作。
⑤完成于1947年的《鼠疫》一方面正面叙写鼠疫肆虐之下奥兰城的死亡惨景和“被困囚徒”的痛苦、无助、自救和反抗。另一方面,小说又专注探究与可怕疫灾进行抗争的人的精神生长,通过抗疫核心人物里厄医生,以及记事人塔鲁、小职员格朗、神父帕纳卡、羁留记者朗贝尔等人在逆境下的抗争、自省和精神碰撞,完整呈现人的精神变化轨迹。但小说却未强化这种英雄叙事,并不强行赋予人物产生这些正义行为的逻辑和动机,自觉祛除了英雄叙事上的套话式修辞和过于澎湃的激情,显示了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
⑥写于2011年的《花冠病毒》是作家毕淑敏在“非典”之后的第八年完成的一部疫灾题材长篇小说。这部作品熔铸了作家作为亲历者奔赴抗击非典一线的经历与感受,又发挥了作家在医学上的知识优势,叙事密实而富有激情,亦写实亦虚幻,亦想象亦隐喻。客观来看,这部小说并不缺故事——关于生死,关于抗争,关于情爱,不缺知识——小说中的医学术语和相关知识几乎可以形成一个《病毒与治疗手册》,也不缺人物——英雄人物林立,不畏危情……但从读者接受和评价来看,这部小说的口碑并不是太“理想”:比如过于刻意团圆的结尾,比如人物塑造上的善恶二元论,尤其是英雄人物的高大、正义、自我牺牲。
⑦灾难文学应该持守怎样的“叙事伦理”?灾难文学,不应充当喧闹的鼓手,而应是个体心灵的按摩师。惟其如此,这样的文学才是入心的,而不是媚俗的,才是审美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才是真诚的,而不是虚伪的,才是必须的,而不是冗余的。
(有删改)
3. “饶舌”本指唠叨、多嘴。第①段中的“过于‘饶舌’”具体指当下灾难文学_______的情态。(2分)
【答案】肤浅、哗众取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结合“在灾难面前我们的文学常常过于‘饶舌’,这种文学常常是集体性的,而非个性的,是景观铺呈性的,而非人性体恤的,是外向型的,而非内省型的”“我们依旧在那里低吟浅唱、写景抒情,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就只能是欺骗、虚伪和野蛮”可知,作者认为在深重的灾难面前,文学过于注重文学本身的表达,作表面化的呈现、不痛不痒的抒发情绪,不能深入人性,不能表现人类的自省,那么,文学就是形式化的、肤浅的、哗众取宠的。
4. 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
A. 《死亡赋格》因其表现奥斯维辛题材,有着“诗意残忍”风格而被从诗集中删除。
B. 《失明症漫记》表现现实,警示未来,是世界文学史上对灾难书写的经典文本。
C. 叙事密实而富有激情,亦写实亦虚幻,亦想象亦隐喻的作品不是好的灾难文学。
D. 文学并不止步于灾难,灾难文学也可以是入心的、审美的、真诚的、必须的。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C.“叙事密实而富有激情,亦写实亦虚幻,亦想象亦隐喻的作品不是好的灾难文学”错,原文“这部小说的口碑并不是太‘理想’:比如过于刻意团圆的结尾,比如人物塑造上的善恶二元论,尤其是英雄人物的高大、正义、自我牺牲”,可见批评这部小说的原因与“叙事密实而富有激情,亦写实亦虚幻,亦想象亦隐喻”无关。故选C。
5. 以下选项最不适合用来证明第⑦段划线句的是( )(3分)
A. 诗圣杜甫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名句,借浩瀚的洞庭湖水表现对国家忧患、时局动荡的痛心。
B. 清代诗人赵翼读元好问诗感慨“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揭示了灾难与文学的密切关系。
C. 诗人朵渔在汶川地震后写下诗歌《今夜,写诗是轻浮的》,表达生命消逝的沉痛,反思艺术的苍白。
D. 福建石雕艺术家林鸿坦写下诗歌《像春天一样活着》,表达对抗疫英雄李文亮医生的哀思与敬意。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划线句“灾难文学,不应充当喧闹的鼓手,而应是个体心灵的按摩师”意思是,灾难文学不能媚俗,要深入人心,表现人性。
A.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名句,借浩瀚的洞庭湖水表现对国家忧患、时局动荡的痛心。此诗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与灾难文学无关。故选A。
6.第③段中用布衣的观点来阐释阿多诺提出“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理由。你认为阐释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4分)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阐释充分。(1)“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指出了奥斯维辛事件的野蛮与残忍,在野蛮行为面前,诗歌是脆弱的、苍白无力的,难以深入人性深处。表达了对人类文明的质疑。(2)而布衣的观点准确指出诗歌适合表达自我情绪,表达欢娱和美好的情感,而不适合表达这种揭露野蛮人性的主题。(3)从诗歌的特点切入,准确把握了“文明”与“野蛮”的对立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这句话出自1955年阿多诺的《棱镜》。“奥斯维辛”指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国纳粹时期最臭名昭著的集中营和灭绝营。位于波兰南方小城奥斯维辛,二战时期有110万——150万人在这里被集中杀害,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即便在战争状态,这也是极其恐怖的人道主义灾难。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代表了在反人类的奥斯维辛事件之后,整个文艺界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批判反思。“写诗是野蛮的”体现对诗歌作用的质疑,这也是对文明的质疑,文化的脆弱在野蛮人面前一文不值。
而英国作家布衣对阿多诺认为“诗,混杂着‘私人的自鸣得意的思索’”,意思是,诗歌是作家个人情绪的表达,进行自我的张扬;“无法找到语句表达奥斯维辛那机械化了的、没有灵魂的、大工业方式的残忍”则指出奥斯维辛事件是极端残忍的野蛮人性的暴露,面对文明的灾难,诗歌适合表达欢娱和美好的情感,是肤浅的,难以深入人性深层,表达人道主义的思索。
7. 加缪《鼠疫》的例子在文中两次出现,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分析。(4分)
【答案】(1)作为例证,证明世界文学史上不缺乏对灾难书写的经典文本的观点;(2)以《鼠疫》为例,总结灾难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与下文毕淑敏的《花冠病毒》对比,指出灾难文学应该持守怎样的“叙事伦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一处在第四段,“法国存在主义大师阿尔贝•加缪的《鼠疫》则是以20世纪40年代一场席卷奥兰城的鼠疫灾难作为描写对象”作为例证证明了“世界文学史上不缺乏对灾难书写的经典文本”这一观点;
第二处在第五段,“完成于1947年的《鼠疫》一方面正面叙写……”“另一方面,小说又专注探究与可怕疫灾进行抗争的人的精神生长……”“但小说却未强化这种英雄叙事,并不强行……显示了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从两个层面总结《鼠疫》为灾难文学类型上的经典之作的原因,并强调真正的艺术魅力是在叙事上避免套话式修辞和过于澎湃的激情。与下文毕淑敏《花冠病毒》“这部小说的口碑并不是太‘理想’”“过于刻意团圆的结尾,比如人物塑造上的善恶二元论,尤其是英雄人物的高大、正义、自我牺牲”存在的创作问题形成对比,从而指出灾难文学应该持守怎样的“叙事伦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芭 蕾
贾志红
母亲和我一起泡脚是整个冬天最暖和的时候。记不清是哪一次了,母亲给我擦完脚,让我绷直脚尖、脚背,然后她说,高脚背、深脚弓、大拇趾二拇趾和中趾一样长,“红儿长了一双跳芭蕾的脚呢。”说完,她抬起自己的腿,也绷直脚尖、脚背给我看,有些得意地说:“你看,咱俩一样。”
“长了一双跳芭蕾的脚”,此后这句话几乎出现在每个泡脚的夜晚。那会儿,我们借住在农村的小院子已经有些时日了,总以为住不了多久,或许政策一变,下放农村的母亲很快就能返回城市了呢。
我的父亲,一个年轻的地质队员,他从武汉的地质院校毕业以后分配到豫西,背着铺盖卷,也背着家族里一位长辈送的黑管,踏入了豫西的山山岭岭,带着罗盘和地质锤常年行走在崇山峻岭中。父亲有时会在我们的小屋里吹奏他的黑管,那是母亲的快乐时光,她跟着节拍哼唱,在这旋律中忘记了被雪覆盖的麦田,忘记了去井台上挑水要走过一条结了冰的小路,也忘记了小屋角落里的粮缸中其实已经没有多少米、面了。这个时候,她被父亲的音乐还原成了一个孩子,比我稍大一些,像我的小姐姐。我知道她在想些什么,她边哼唱边悄悄地绷直了脚尖和脚背,黑管吹奏出的旋律令她最大限度地想起了自己拥有一双适合跳芭蕾的脚。
成年之后,我也在地质系统工作,走在父辈们勘探过的山山岭岭中,宛如逆着时间走进往昔。有一次在溪流之畔,我想起父亲和他的黑管,想象着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吹那支黑管。他鼓起腮帮,将高音区的嘹亮明朗送给掠过头顶的云朵,又凝神静气在中音区找寻最恰当的音符以便飞翔的鸟雀能够听懂,而低音区的沉浑柔美是要留给溪水的,溪水叮叮咚咚,参与了他的吹奏。我极尽所能地想象那支黑管在这山岭间、溪流畔所发出的声音与我听到过的山村小屋的旋律有何不同,却终究因为我对音乐的迟钝而始终没能想明白。青春的我站在大山深处,重重叠叠的山压迫着我、阻碍着我的视线,而陪伴过父亲的云朵、飞鸟和溪水在旋律中轻盈舞蹈,这旋律不是任何乐器带来的,它们属于自然和生命本身。它们接纳过一个吹奏黑管的青年,它们让那个青年以为自己的吹奏创造了这一切。
那个时候回忆黑管是一件令我痛苦的事情,因为吹奏黑管的人已经离我远去了。他的生命终止在中年的路上。后来,我渐渐忘记了那支黑管,就像忘记了许许多多曾经做过的梦。
许多年之后,我也走在中年的路上。有一年我到新西兰看望儿子,那是11月,南半球的春天,到处花团锦簇。儿子与朋友们在客厅里聊天,我听着他们的谈话。令我走神儿的是海伦的话,她说她要去上芭蕾舞课。我听到这句话时,像多年以前我的母亲听父亲吹奏黑管时一样也悄悄地绷直了我的脚背和脚尖,仿佛有黑管的乐声从遥远的地方传来,触碰了一个梦想。
我小心翼翼地问年轻的姑娘:海伦,我,可以跟着你一起去学跳芭蕾舞吗?姑娘扭头看着我,几乎不假思索地说,当然可以,学习班里有好几个中年妇女呢。
舞蹈老师是一位中年人,她来自俄罗斯。老师站在前排做着动作示范,学员跟着她学做一些基本动作。先是站好脚位:双脚完全外开,两脚跟相接形成一横线。然后摆好手位:手臂与手成椭圆形,放在身体的前面,手的中指相对,保留一拳的距离。然后,我们在老师的口令声中继续做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动作。当第四个动作定格时,它已经是舞姿了。这个最初级的舞姿令我激动,仿佛遥不可及的芭蕾已经不再遥远,我触摸到了它高贵的身体。
我就这样站了好一会儿,沉迷其中。老师提醒要紧绷身体的每一块肌肉,但是要看起来毫不费力。舞蹈的动作令我想起多年以前母亲在豫西小村庄去井台上挑水的情景。我一直觉得母亲扛着扁担走在村道上的样子像是跳舞,她是那么轻盈。她挑不动满桶的水,就半桶半桶地挑,多往返几回,这样,她就能保持轻盈,保持舞蹈一样的姿势。我想,母亲是迷恋舞蹈的,她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拥有一双适合跳芭蕾的脚。只是我不知道母亲的那种轻盈,是真实的还是仅仅是我以为的。
老师的身材肥胖却柔软得令人惊讶,舞姿曼妙,一招一式都令人想象她往昔在舞台上的风华。大概是为了更好地示范脚部的动作和用力吧,她裸着脚,我便看见了一双芭蕾舞演员的脚,没有足尖鞋装饰的脚。我看到了高脚背、深脚弓、大拇趾二拇趾和中趾一样长。我也看到了伤痕。那实在是一双丑陋的脚,骨节粗大,脚趾发黑,双脚的前三个脚趾几乎没有趾甲。她曾经是俄罗斯芭蕾舞团的优秀演员,芭蕾舞中不停的半脚尖和全脚尖的起落变换让老师的脚趾变形。如今她的腰身也变形了。她离开舞台很久了,不过,她从没有离开过芭蕾。
几个月以后,我在北京观看了俄罗斯芭蕾舞团演出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是我的朋友老狄请我看的,他是一个芭蕾舞迷。那其实不是一个好时候,老狄的家庭正陷入一场民事诉讼中,开庭在即,结果不好的话,他可能会居无定所。


展开余下试题 那天坐在剧院,他绝口不提家里的诉讼之事,就像那些烦心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只有耳畔的旋律,演奏着永恒之美。
舞台上的仙子们翩翩起舞,旋转、跳跃、伸展,光束下的王子和姑娘带领我们进入一个玩具和舞蹈的盛宴。
我想起了并不久远的新西兰之行,想起了舞蹈老师说过的话:要紧绷身体的每一块肌肉,但是要看起来毫不费力。
这就是芭蕾。
也是人生。
(有删改)
8. 对母亲的舞蹈,第③段中作者说“我知道”而第⑨段又说“我不知道”,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
【答案】我知道,是从小女孩的视角对母亲跳舞的美好想象,我不知道,是作者人到中年之后对母亲轻松舞姿的背后的艰难生活的理解,是主旨的深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要根据上下文内容理解。对于“我知道”的理解根据前文“她跟着节拍哼唱,在这旋律中忘记了被雪覆盖的麦田,忘记了去井台上挑水要走过一条结了冰的小路,也忘记了小屋角落里的粮缸中其实已经没有多少米、面了”可体会到“我知道”是从小女孩的视角对母亲跳舞的美好想象;根据后文“她边哼唱边悄悄地绷直了脚尖和脚背,黑管吹奏出的旋律令她最大限度地想起了自己拥有一双适合跳芭蕾的脚”,体现了母亲对芭蕾舞的热爱。
根据前文“我一直觉得母亲扛着扁担走在村道上 样子像是跳舞,她是那么轻盈。她挑不动满桶的水,就半桶半桶地挑,多往返几回,这样,她就能保持轻盈,保持舞蹈一样的姿势”,可知“我不知道”是作者人到中年之后对母亲轻松舞姿的背后的艰难生活的理解;“母亲的那种轻盈,是真实的还是仅仅是我以为的”是主旨的深化,体现了母亲对我的鼓励,对我的爱,对我成长的影响。
9. 作者为什么花费许多笔墨抒写父亲在溪边吹奏黑管,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答案】父亲在艰辛的地质生活之余吹奏黑管与母亲下放农村依然怀有芭蕾梦想异曲同工(或者是母亲……的另一种表现),具体抒写中包含丰富内涵:乐音的美妙、音乐与自然相融相通,艺术对艰难生活中精神世界的拯救、艺术让人具有创造力去超越现实。这些又是对母亲热爱芭蕾的补充与丰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此题可从内容、内涵、情感三方面回答。内容上,“我想起父亲和他的黑管,想象着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吹那支黑管。他鼓起腮帮,将高音区的嘹亮明朗送给掠过头顶的云朵,又凝神静气在中音区找寻最恰当的音符以便飞翔的鸟雀能够听懂,而低音区的沉浑柔美是要留给溪水的,溪水叮叮咚咚,参与了他的吹奏”,通过父亲吹黑管的场景,可理解出音乐与自然是相融相通的。内涵上,根据“我极尽所能地想象那支黑管在这山岭间、溪流畔所发出的声音与我听到过的山村小屋的旋律有何不同,却终究因为我对音乐的迟钝而始终没能想明白”可体会到语句的具体内涵是:乐音的美妙、音乐与自然相融相通;根据“青春的我站在大山深处,重重叠叠的山压迫着我、阻碍着我的视线,而陪伴过父亲的云朵、飞鸟和溪水在旋律中轻盈舞蹈,这旋律不是任何乐器带来的,它们属于自然和生命本身”可体会到语句的具体的内涵是:艺术对艰难生活中精神世界的拯救、艺术让人具有创造力去超越现实。
情感上,根据“它们接纳过一个吹奏黑管的青年,它们让那个青年以为自己的吹奏创造了这一切”,可知写父亲吹黑管的场景,是对母亲热爱芭蕾的补充与丰富。
10. 分析“芭蕾舞老师”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舞蹈老师舞姿曼妙颇具风华,这与她的丑陋的脚形成鲜明对照,突显出世人生活表面轻松内里艰辛的真实面貌,揭示出人们生活中的困境、在困境中对梦想的坚守、用梦想去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舞蹈老师这一人物是我的父亲、母亲形象的延伸,反过来促使我更加理解父亲、母亲的内在精神,同时也通过她点明了芭蕾与人生的相通之处,使“芭蕾”贯穿全文,浑然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
根据“老师的身材肥胖却柔软得令人惊讶,舞姿曼妙,一招一式都令人想象她往昔在舞台上的风华”可得出舞蹈老师舞姿曼妙颇具风华,根据“大概是为了更好地示范脚部的动作和用力吧,她裸着脚,我便看见了一双芭蕾舞演员的脚,没有足尖鞋装饰的脚。我看到了高脚背、深脚弓、大拇趾二拇趾和中趾一样长。我也看到了伤痕。那实在是一双丑陋的脚,骨节粗大,脚趾发黑,双脚的前三个脚趾几乎没有趾甲”,可知舞蹈老师曼妙颇具风华的舞姿与她的丑陋的脚形成鲜明对照。
根据“她曾经是俄罗斯芭蕾舞团的优秀演员,芭蕾舞中不停的半脚尖和全脚尖的起落变换让老师的脚趾变形。如今她的腰身也变形了。她离开舞台很久了,不过,她从没有离开过芭蕾”可体会出作者的情感是表现世人生活表面轻松内里艰辛的真实面貌,揭示出人们生活中的困境、在困境中对梦想的坚守、用梦想去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
根据“这个最初级的舞姿令我激动,仿佛遥不可及的芭蕾已经不再遥远,我触摸到了它高贵的身体”和“舞蹈的动作令我想起多年以前母亲在豫西小村庄去井台上挑水的情景。我一直觉得母亲扛着扁担走在村道上的样子像是跳舞,她是那么轻盈。她挑不动满桶的水,就半桶半桶地挑,多往返几回,这样,她就能保持轻盈,保持舞蹈一样的姿势。我想,母亲是迷恋舞蹈的,她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拥有一双适合跳芭蕾的脚”,可知舞蹈老师这一人物是我的父亲、母亲形象的延伸,她促使我更加理解父亲、母亲的内在精神。
根据“我想起了并不久远的新西兰之行,想起了舞蹈老师说过的话:要紧绷身体的每一块肌肉,但是要看起来毫不费力”“这就是芭蕾”“也是人生”,可知文章通过“芭蕾舞老师”这一人物形象点明了芭蕾与人生的相通之处,使“芭蕾”贯穿全文,浑然一体。
11.文章的结尾说:“这就是芭蕾。也是人生。”而另一个版本是:“这就是芭蕾。或许这也是人生。”你认为哪一个版本更好?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答案】示例一:现有版本更好。“也是人生”,语气上非常肯定芭蕾与人生的相通之处,即外表轻松内在艰辛,这相通之处通过作者对父亲、母亲、芭蕾老师、老狄生活的叙写充分地表达出来,形成了全文的统一性。而“或许也是人生”,由于语气不确定,主旨表达游移不定。
示例二:另一版本更好。“也是人生”,其肯定的语气清晰地表达出芭蕾与人生的相通之处,即外表轻松内在艰辛,这相通之处通过作者对父亲、母亲、芭蕾老师、老狄生活的叙写充分地表达出来,形成了全文的统一性。但同时也阻碍了读者对散文主旨多义性的理解。细品本文,作者对父母、对人生、甚至对自我的理解处于不断深化的状态中,“或许”正好呼应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感受,使读者有更多的理解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现有版本更好或是另一版本更好。然后抓住“也许”这一表示揣测的词语,结合文中人物:父亲、母亲、芭蕾老师、老狄进行分析。
如果认为现有版本好,可分析“这就是芭蕾。也是人生”语气上非常肯定,芭蕾与人生 相通之处,即外表轻松,内在艰辛。内容上要对相关人物进行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2-2023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