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5  2023-02-0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山东卷)语文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山东卷)
语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代小说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因此,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钱钟书先生早就注意到这一现象,他在《读》一文中说:“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可惜一直未受到学界重视。谈文论艺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书画篆刻等无不应有尽有,或由作者直接介入发表,或借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理论和艺术两个方面。
文艺理论价值可从三个方面去认识:其一,发表文学艺术创作观点。如小说的虚实问题,冯梦龙在《叙》中有过精彩论述,指出小说中的“事”真假不重要,关键在于“理”是否“真”。吴娥川主人《生花梦》第一回中说:(小说)“然不必尽实,亦不必尽虚。虚而胜实,则流于荒唐;实而胜虚,则失于粘滞。”认为小说创作应该合理把握“虚”与“实”之间的“度”。《海游记》第一回卷首诗云:“说部从来总不真,平空结撰费精神。入情入理般般像,闲是闲非事事新。”明确说“不真”就是小说的本质,只要描写“入情入理”,就自然新颖有趣。这些言论,无疑进一步深化了冯梦龙的小说虚实论。
其二,品评作家、作品。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盛行,但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红楼梦》第一回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斥责“历来野史”和才子佳人小说内容“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千部共出一套”;又指出“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宣称《石头记》乃“实录其事”。这段对话涉及小说创作、小说批评和小说接受等诸多问题。作者还借贾母之口,剖析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斥责作者缺乏生活体验,胡编乱造,其实是为了获得某种心理补偿。徐述夔《快士传》第一回中则分别指出当时佳人才子、神仙鬼怪等小说有“套语”“虚谈”“太腐”“太俗”“太杂”等缺陷。这些评论都目光犀利,首次揭示才子佳人小说程式化形成的深层原因,有开创之功,为后世学人所取资。
其三,传述创作技巧。如《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这稗官野史虽说是个顽意儿,其为法则,则与文章家一也;必先分出个正传、附传,主位、宾位,伏笔、应笔,虚写、实写,然后才得有个间架结构。”这乃作者的创作经验之谈。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谈文论艺描写的艺术功能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当然,有不少描写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成为“学术之汇流,文艺之列肆”。将理论价值与文学功能完美结合,《红楼梦》堪称典范。如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诗,黛玉称自己喜欢山水诗人,主张写诗不必有太多的束缚,立意最为要紧,若“意趣真”,平仄可以不拘,词句不必修饰。她的文学主张与宝玉相似,宝玉创作《芙蓉女儿诔》,“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这些诗论继承明人“意趣”至上的主张,又表现了宝、黛的率真个性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浏览完整试题《儒林外史》中蘧太守和鲁编修的文学观念截然相反,蘧太守认为“与其出一个斩削元气的进士,不如出一个培养阴骘的通儒”,他教蘧公孙作诗要“吟咏性情”;而鲁编修则声称“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孤禅,邪魔外道”!他从小把女儿当儿子培养,教她做八股,鲁小姐每日涵玩,诗词歌赋“正眼儿也不看它”。这样,就为后来蘧公孙和鲁小姐的婚姻不幸埋下了伏根。明末清初的很多小说都提出诗贵性情,虽是老生常谈,但置于当时的语境中,具有挑战八股和理学的进步意义。
总之,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是古代文艺理论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总体成就虽不能与专论比拟,但其中渗透着作者的创作经验,比一般的学者之论更切合实际,既可丰富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也可借此考察文论的传播和接受状况;而且,一般作为小说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发挥着刻画人物性格等艺术功能。因而值得学界关注。
(摘编自万晴川《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
材料二: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
节选自《红楼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小说作者常在小说中攀附经史、谈文论艺,以提高小说的品位。
B.古代小说中谈文论艺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书画篆刻等应有尽有,可丰富古代文艺批评理论。
C.小说中讲述的故事让人觉得假其实不重要,“不真”就是小说的本质。
D.《红楼梦》多次借书中人物之口批评才子佳人小说创作中的不良心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引用钱钟书的言论是为了提醒人们小说中的文论资源,对文艺理论很重要。
B.文章举《红楼梦》中的例子都能从正面论证曹雪芹在小说中谈文论艺的成功。
C.《儒林外史》中蘧太守说作诗要“吟咏性情”,鲁编修则称八股文章以外都是“野狐禅”,作者更支持鲁编修的观点。
D.对文中所列举的不同作品中谈文论艺的例子,本文作者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3.本文认为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具有卓越的艺术功能,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野叟曝言》写文素臣讲七律章法:“一诗有一诗之意,无意则浅,有意则深;意显则浅,意藏则深。”
B.《浮生六记》陈芸论李杜之别,称更喜欢李诗的“落花流水之趣”,这彰显了她的个性。
C.《孽海花》中曹公坊就主张“不拿时文来做时文,拿经史百家的学问,全纳入时文里面”。
D.《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借扶乩驳斥这一说法,断定《西游记》“为名人伪托无疑”,乾嘉学者钱大昕和焦循都有同样的看法。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万晴川认为有些古代小说“借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答案】1.C 2.C 3.B
4.文章按照“总分总”的论说结构行义,先总说古代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然后举例论述了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具有文艺理论和艺术两个方面的价值,最后总结、收束全文,呼吁学界关注古代小说中谈文论艺的内容。
5.①林黛玉认为不要让格律束缚了诗的发展,所谈颇有见地。
②林黛玉认为古人有炼字和炼意的观点,认为好的文章意境美大于形式美,也很有道理。
③林黛玉认为学诗还是要从读开始,通过大量阅读提升诗词鉴赏能力,形成一个正确的诗词观,才能在健康的诗歌创作之路上走下去,不至于误入歧途,无法脱身,观点见解很精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不真’就是小说的本质”错。根据原文“如小说的虚实问题,冯梦龙在《叙》中有过精彩论述,指出小说中的‘事’真假不重要,关键在于‘理’是否‘真’”“《海游记》第一回卷首诗云:‘说部从来总不真,平空结撰费精神。入情入理般般像,闲是闲非事事新。’明确说‘不真’就是小说的本质”可知,冯梦龙认为小说中讲述的故事让人觉得假其实不重要,关键在于‘理’是否‘真’,而《海游记》甚至认为“不真”才是小说的本质。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C.“作者更支持鲁编修的观点”错,根据原文“明末清初的很多小说都提出诗贵性情,虽是老生常谈,但置于当时的语境中,具有挑战八股和理学的进步意义”可知,作者更支持蘧太守说的作诗要“吟咏性情”的观点。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可论证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部分“发表创作观点”。
B.可论证古代小说中“谈文论艺描写的艺术功能”,即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C.可论证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部分“传述创作技巧”。
D.可论证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部分“品评作家作品”。
前三项都是用来证明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部分“在文艺理论上的价值”,
ACD三项都是用来证明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部分“在文艺理论上的价值”,只有B项符合谈文论艺描写具有卓越的艺术功能。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部分第一段,主要讲“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举例钱钟书先生的作品言论来证明,然后明确“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理论和艺术两个方面”。
第二部分第二至五段,二、三、四段主要从文艺理论价值方面去认识的,如“其一,发表创作观点”“其二,品评作家作品”“其三,传述创作技巧”等;第五段中“明末清初的很多小说都提出诗贵性情,虽是老生常谈,但置于当时的语境中,具有挑战八股和理学的进步意义”主要从“艺术功能”方面来写的。也就是文章分点论述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具有文艺理论和艺术两个方面的价值。
第三部分是最后一段,为总述,“总之,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是古代文艺理论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先写古代小说中的谈文论艺描写的价值和作用影响等。最后发出呼吁“值得学界关注”。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可知黛玉认为不要让格律束缚了诗的发展,所谈颇有见地。
结合“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可知,林黛玉认为古人有炼字和炼意的观点,认为好的文章意境美大于形式美,也很有道理。
结合“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可知,林黛玉认为学诗还是要从读开始,通过大量阅读提升诗词鉴赏能力,潜入古诗词思维,同时积累古诗意象,形成一个正确的诗词观,才能在健康的诗歌创作之路上走下去,不至于误入歧途,无法脱身。
林黛玉的诗词观其实就是作者的诗词观,曹雪芹用他生花妙笔,将诗词观巧妙地融合在对人物的塑造中,体现了“借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丰子恺
晚上喝了三杯老酒,不想看书,也不想睡觉,捉一个四岁的孩子华瞻来骑在膝上,同他寻开心。我随口问:“你最喜欢什么事?”
他仰起头一想,率然地回答:“逃难。”
我倒有点奇怪:“逃难”两字的意义,在他不会懂得,为什么偏偏选择它?倘然懂得,更不应该喜欢了。我就设法探问他:
“你晓得逃难就是什么?”
“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
啊!原来他的“逃难”的观念是这样的!他所见的“逃难”,是“逃难”的这一面!这真是最可喜欢的事!
一个月以前,上海还属孙传芳的时代,国民革命军将到上海的消息日紧一日,素不看报的我,这时候也定一份《时事新报》,每天早晨看一遍。有一天,我正在看昨天的旧报,等候今天的新报的时候,忽然上海方面枪炮声响了,大家惊惶失色,立刻约了邻人,扶老携幼地逃到附近江湾车站对面的妇孺救济会里去躲避。其实倘然此地果真进了战线,或到了败兵,妇孺救济会也是不能救济的。不过当时张皇失措,有人提议这办法,大家就假定它为安全地带,逃了进去。那里面地方大,有花园、假山、小川、亭台、曲栏、长廊、花树、白鸽,孩子一进去,登临盘桓,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忽然兵车在墙外过,上海方面的机关枪声、炮声,愈响愈近,又愈密了。大家坐定之后,听听,想想,方才觉得这里也不是安全地带,当初不过是自骗罢了。有决断的人先出来雇汽车逃往租界。每走出一批人,留在里面的人增一次恐慌。我们集合邻人来商议,也决定出来,逃到杨树浦的沪江大学。于是立刻把小孩们从假山中、栏杆内捉出来,装进汽车里,飞奔杨树浦了。
所以决定逃到沪江大学者,因为一则有邻人与该校熟识,二则该校是外国人办的学校,较为安全可靠。枪炮声渐远弱,到听不见了的时候,我们的汽车已到沪江大学。他们安排一个房间给我们住,又为我们代办膳食。傍晚,我坐在校旁黄浦江边的青草堤上,怅望云水遥忆故居的时候,许多小孩子采花、卧草,争看无数的帆船、轮船的驶行,又是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
次日,我同一邻人步行到故居来探听情形的时候,青天白日的旗子已经招展在展风中,人人面有喜色,似乎从此可庆承平了。我们就雇汽车去迎回避难的眷属,重开我们的窗户,恢复我们的生活。从此“逃难”两字就变成家人的谈话的资料。
这是“逃难”。这是多么惊慌、紧张而忧患的一种经历!然而人物一无损丧,只是一次虚惊;过后回想,这回好似全家的人突发地出门游览两天。我想假如我是预言者,晓得这是虚惊,我在逃难的时候将何等有趣!素来难得全家出游的机会,素来少有坐汽车、游览、参观的机会。那一天不论时,不论钱,浪漫地、豪爽地、痛快地举行这游历,实在是人生难得的快事!只有小孩子真果感得这快味!他们逃难回来以后,常常拿香烟簏子来叠作栏杆、小桥、汽车、轮船、帆船;常常问我关于轮船、帆船的事;墙壁上及门上又常常有有色粉笔画的轮船、帆船、亭子、石桥的壁画出现。可见这“逃难”,在他们脑中有难忘的欢乐的印象。所以今晚我无端地问华瞻最欢喜什么事,他立刻选定这“逃难”。原来他所见的,是“逃难”的这一面。
不止这一端:我们所打算、计较、争夺的洋钱,在他们看来个个是白银的浮雕的胸章;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目的地在游戏,在演剧;一切建设,一切现象,在他们看来都是大自然的点缀,装饰。
唉!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我在世智尘劳的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懂得这撤网的方法,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唉,我要向他学习!
一九二六年
(有删改)
文本二:
丰子恺笔下的儿童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极具感染力。他自称是儿童的崇拜者,“我向来憧憬儿童生活……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在丰子恺眼中,儿童就是真善美的化身。在中国美术史中,孩童题材的文化内涵源自多层面,是儒家孝文化、佛家莲生贵子的生命传承、民间祥瑞祈福等思想的合流。孩童形象早见于秦汉工艺美术,绘画可溯至六朝,而至两宋时期婴戏图盛行,以精细地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儿童状貌或祈子育婴的民俗民风为主。明清时期,以木板年画为载体的“娃娃画”,则以象征性、程式化的表现手法,借用儿童形象来传递美好的愿望,如《观音送子》。与传统婴戏图不同,丰子恺描绘的多是家中子女,他热爱孩子,亲近孩子,将生活中捕捉到的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付诸笔端,表现了与成人差异显著的儿童世界。如他画孩子们玩过家家游戏的《软软新娘子,瞻瞻新官人,宝妹妹做媒人》,幼子瞻瞻头戴礼帽,软软披着红盖头,一左一右地站在阿宝旁,阿宝低头像在说着什么,搭着软软,搀着瞻瞻。丰子恺寥寥几笔就把三个小人儿描绘得惟妙惟肖,将观者带入充满童趣的纯洁世界。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林静静《以心入画思进美善——丰子恺和他的新文人画》)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与四岁的华瞻聊天,得知他“最喜欢”的事竟然是“逃难”,在孩子的眼中,“逃难”不过是一大家子人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地“坐汽车”“看大轮船”。
B.文中的“逃难”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枪炮声中,大家惊惶失色、扶老携幼地逃到妇儒救济会,第二次是大家一起商议后,雇汽车逃到杨树浦的沪江大学。
C.“该校是外国人办的学校,较为安全可靠”,是当时众人逃难到该校的原因之一;第二天“我”同邻人步行回故居探听情形,表明我们急切地想了解当时的形势。
D.尽管“人物一无损丧,只是一次虚惊”,但逃难留给成人的印象是惊慌、紧张而略为有趣,文章再现动乱年代百姓的悲惨遭遇,意在引起人们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布局巧妙,在与孩子对话以及引发的感想之中,穿插战乱中“逃难”生活的内容,使内容更充实,叙事真切自然。
B.“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在文中出现两次,文章运用反复的手法,强调了“逃难”中孩子们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精神状态。
C.文章将大人与孩子对“逃难”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孩子们认知事物的独特之处,肯定他们能看透事物间因果关系的优点。
D.文章语言生动,文白夹杂,如描写对话使用口语,真实自然,又使用“登临盘桓”“仆仆奔走”等文言词语,使文章古朴雅致。
8.丰子恺认为,儿童是真善美的化身,“是真正的‘人’”。请结合文本一,概括丰子恺的“真正的‘人’”的特点。(6分)
9.如果要从孩童形象的塑造特色这一角度写一则对《从孩子得到的启示》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答案】6.D 7.C
8.①葆有童心。 ②热爱自然。 ③从容淡定地应对危难。 ④不计名利。
9.①生活气息浓郁,着重写家中儿女的日常生活。 ②侧重于表现孩童的天真烂漫、纯洁美好。 ③着重表现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差异。 ④寓意深刻,着重阐发人生哲理。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 .“略为有趣”说法错误,文章是“我想假如我是预言者,晓得这是虚惊,我在逃难的时候将何等有趣”,并非真的感觉有趣;“引起人们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属于过度解读。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肯定他们能看透事物间因果关系的优点”错误,原文是“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他能撇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我在世智尘劳的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懂得这撤网的方法,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唉,我要向他学习”可知,“真正的‘人’”葆有童心。
结合“他们逃难回来以后,常常拿香烟簏子来叠作栏杆、小桥、汽车、轮船、帆船;常常问我关于轮船帆船的事;墙壁上及门上又常常有有色粉笔画的轮船、帆船、亭子、石桥的壁画出现”可知,“真正的‘人’”热爱自然。
结合“素来难得全家出游的机会,素来少有坐汽车、游览、参观的机会。那一天不论时,不论钱;浪漫地、豪爽地、痛快地举行这游历,实在是人生难得的快事!只有小孩子真果感得这快味”可知,“真正的‘人’”从容淡定地应对危难。
结合“我们所打算、计较、争夺的洋钱,在他们看来个个是白银的浮雕的胸章;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目的地在游戏,在演剧;一切建设,一切现象,在他们看来都是大自然的点缀,装饰”可知,“真正的‘人’”不计名利。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题目要求写评论要点,实质上是分析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结合“晚上喝了三杯老酒,不想看书,也不想睡觉,捉一个四岁的孩子华瞻来骑在膝上,同他寻开心”可知,生活气息浓郁,着重写家中儿女的日常生活。
结合“素来难得全家出游的机会,素来少有坐汽车、游览、参观的机会。那一天不论时,不论钱;浪漫地、豪爽地、痛快地举行这游历,实在是人生难得的快事!只有小孩子真果感得这快味”可知,侧重于表现孩童的天真烂漫、纯洁美好。
结合“这是‘逃难’。这是多么惊慌、紧张而忧患的一种经历”“不止这一端:我们所打算、计较、争夺的洋钱,在他们看来个个是白银的浮雕的胸章;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目的地在游戏,在演剧;一切建设,一切现象,在他们看来都是大自然的点缀,装饰”可知,着重表现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差异。
结合“唉!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他能撇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可知,寓意深刻,着重阐发人生哲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王谓公子他曰:“昔岁殽之事,韩为中军,与诸侯攻秦。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韩恐使阳城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令韩阳告上党之守靳悬曰:“秦起军临韩,韩不能有。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悬曰:“臣请悉发守以应奏,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王曰:“吾始已诺矣,今不与,是欺之也。”乃使冯亭代靳悬。冯亭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赵王喜,召赵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若?”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固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死士皆列之于上党,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年,未见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冯亭谓韩王曰:“赵已发兵取上党矣。”韩告秦,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龁以兵遇赵于长平。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出兵/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韩恐使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2-2023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