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7  2023-02-0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A(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云南五省)语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A(五省卷)
语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艺术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而这种楼阁是如何建筑起来的?
②先拿艺术作品做实例。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不曾留下他作诗时心理历程的记载,但我们借助心理学的知识来从文字上分析,也可以想见大概。
③他必定使用想象。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如看到寒鸦,心中就印下寒鸦的影子,知道它像什么样,这种心镜从外物摄来的影子就是“意象”。意象在脑中留有痕迹,看不见寒鸦时仍可想到寒鸦像什么样,甚至于从来没有见过寒鸦,别人描写给你听,你也可凑合已有意象推知大概。
④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原来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如此,回想起来的意象仍是如此。比如我昨天看见一只鸦,今天回想它的形状,丝毫不用自己的意思去改变它,就是只用再现的想象。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比如这首诗里“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等,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
⑤但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从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作成的。人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却从来没有人想到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线。但这话一经王昌龄说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从这个实例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⑥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这种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许多人不能创造艺术就因为没有这副本领。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画家在一片荒林中描出一幅风景画来,就是在混乱的情境中把用得着的成分单提出来,把用不着的成分丢开,来造成一个完美的形象。诗有时也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名句就是从混乱的自然中划出美的意象来,全无机杼的痕迹。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联想可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班婕妤第一次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好的《怨歌行》,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到团扇的典故。
⑦“怀古”“忆旧”的作品:大半起于接近联想,例如看到赤壁就想起曹操和苏东坡。《诗经》中“比”“兴”两体都是根据类似联想。比如《关雎》就是拿雎鸠的挚爱比夫妇的情谊。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可变成人,人也可变成物。


浏览完整试题⑧这两种都属于象征。象征的定义可以说是:“寓理于象。”《长信怨》一诗中的“昭阳日影”便是“象”,象征皇帝的恩宠;“皇帝的恩宠”是“理”,但如果我们一定要把它明白指为“皇帝的恩宠”的象征,又未免以迹象绳玄渺了。诗有不可以解说出来的地方,不可以言传的全赖读者意会。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材料二:
柳宗元有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这段话提出了一个思想,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外物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但美并不在外物。或者说,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
一般人之所以容易接受美是客观的观点,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看到物是客观的,因此他们觉得物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座山是客观的,那么这座山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里的错误是把“象”与“物”混淆起来了。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物”,而是“象”,“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审美观赏者注意的是“象”。在审美观赏者面前,“象”不等于“物”。一座山,它作为“物”,相对来说是不变的,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它的“象”却在变化。“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界。竹子是“物”,眼中之竹则是“象”。“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当人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实在中去时,实在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形式——象。这种非实在的形式是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的。
这正是朱光潜一贯强调的观点。朱光潜谈美,总是一再强调指出,把美看作天生自在的物,乃是一种常识的错误。他指出,“象”不能离开“见”的活动,有“见”的活动,“象”才呈现出来,所以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
(摘编自叶朗《美在意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的想象经过再现、创造就可以唤起意象,从而建造出内心的空中楼阁,借此来慰情遣兴。
B.创造的想象可以分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而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
C.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怀古”“忆旧”作品属于接近联想。
D.柳宗元认为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须用“意识”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光潜引用陶渊明的诗句是为了论证分想作用的重要性,引用王昌龄的例子则是为了阐述经验联想的内涵。
B.诗歌中所体现的情感,实际上是因为外“物”经过了诗人的“象”化,是不可以言传的,全赖读者意会。
C.因为“物”是客观的,相对来说稳定,而“象”是主观的,是变化的,所以“物”和“象”不能等同视之。
D.朱光潜谈美,一再强调外在的“象”不能离开审美主体的“见”的活动,这与柳宗元的观点异曲同工。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元代诗人张可久的《折桂令•九日》中“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中的“寒鸦”是借创造的想象创作的。
B.《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两句与《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都属于类似联想。
C.张若虚的《春江花夜月》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就是从混乱的自然中划出美的意象来,全无机杼的痕迹。
D.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中的“月夜”“松岗”是因为作者的“见”的活动而成为审美对象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及特点。(4分)
5.宗白华先生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3分)
【答案】1.C 2.C 3.B
4.①第一至三段先引出“想象”的概念,介绍其特点。
②第四至八段再论述想象的类型,其中第四段略写再现想象,第五至八段详细论述创造想象。
③论述思路清晰,层层深入,论证有力。
5.①宗白华的观点强调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②宗白华的观点与材料二的观点不谋而合,都强调美并不在外物,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怀古’‘忆旧’作品属于接近联想”错,扩大了范围。材料一第⑦段原文是“‘怀古’‘忆旧’的作品大半起于接近联想”而非“属于接近联想”。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则是为了阐述经验联想的内涵”偷换了概念。材料一第⑥段原文是“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王昌龄的例子论述的是“接近联想”而非“经验联想”。
B.“情感……是不可以言传的,全赖读者意会”表述绝对。材料一第⑧段原文是“诗有不可以解说出来的地方,不可以言传的全赖读者意会”,由此可知,诗歌中不可以言传的地方才需要读者意会,并非诗歌中所有的情感都需要读者意会。
D.“外在的‘象’”曲解文意。材料二第②段原文是“‘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界……揭示”;又材料一第③段原文有“如看到寒鸦,心中就下寒鸦的影子,知道它像什么样,这种心镜从外物摄来的影子就是‘意象’”,由此可知,“物”是外在的,而“象”是看到“物”后内在的、主观的感受。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B.“‘赋、比、兴’都属于类似联想”错误。《孔雀东南飞》的开头两句以孔雀起兴,写夫妇离别,属于类似联想:由材料一第⑦段“《诗经》中‘比’‘兴’两体都是根据类似联想”可知,《诗经》中的“比”“兴”两体属于“类似联想”,但并未提及《诗经》中的“赋”也属于类似联想”,选项扩大范围。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证思路的能力。
首先要划分层次,概括各段内容;然后梳理论证思路。论证思路要注意从文章行文脉络和思想内容等层面进行分析归纳。
结合“他必定使用想象。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分析可知,材料一的①-③段引出“想象”的概念,介绍了想象的特点;


展开余下试题结合“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分析可知,④-⑧段论述想象的两种类型“再现和创造”;
结合“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分析可知,第④段简要论述再现想象;由“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可知,第⑤-⑧段论述创造想象,主要从“分想作用”“联想作用”两方面详细展开论述。材料论证思路清晰,层层深入,详略得当,论证过程中列举了王昌龄、《诗经》等例子,使得论证更有力。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提出见解的能力。
首先需分别分析宗白华的观点,然后结合材料二表述自己的理解。
“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宗白华的观点强调“心灵”对美的重要作用,即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可见,宗白华的观点强调自然外物是客观的,并不能单靠客观外物就能成为美,要成为“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
由“外物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但美并不在外物。或者说,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可知,这与材料二的论点一致,即“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
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身体呈扁圆形,红色的鳍,蓝色的鳞片。每年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暗红的尾轻轻摆动,蓝幽幽的鳞片泛出马兰花色的光泽,柔软的鳃风箱一样呼嗒呼嗒地翕动。渔妇们这时候就赶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从逝川被打捞上来的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仿佛得到了意外的温暖,心安理得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
要认识吉喜并不困难。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进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
胡刀懊丧地连连说:“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当然这里没有人遭灾,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人们守在逝川旁都是大有收获的。将这些蓝幽幽的鱼投入注满水的木盆中,次日凌晨时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
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她吃了个土豆,喝了碗热茶,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关好火炉的门,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吉喜望了望逝川。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他就被葬在逝川对岸的松树林中。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这儿来讨烟吃,吉喜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张罗盖起来的。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吉喜洗了洗手,询问反应有多长时间了,有什么感觉不对的地方。
胡刀家正厅的北墙上挂着胡会的一张画像。胡会歪戴着一顶黑毡帽,叼着一杆长烟袋,笑嘻嘻的,那是他年轻时的形象。时光倒回五十年,吉喜正站在屋檐前挑干草。落日掉进逝川对岸的莽莽丛林中了,吉喜这时看见胡会从逝川的上游走来。他远远蠕动的形象恍若一只蚂蚁,而渐近时则如一只笨拙的青蛙,走到近前就是一只摇着尾巴的可爱的巴儿狗了。吉喜笑着将她体味到的类似蚂蚁、青蛙、巴儿狗的三种不同形象说与胡会。胡会也笑了,现出很满意的神态。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
产妇再一次呻吟起来,吉喜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包围,羊水破裂之后,吉喜终于看见了一个婴孩的脑袋像只熟透的苹果一样微微显露出来,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
“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回到她的木屋,她将渔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然后呆呆地站在岸边等待泪鱼上网。她开始起第一片网,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又过了一段时间,曙色已经微微呈现的时候,吉喜开始起第二片网、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被收上来的网都是雪白雪白的,她什么也没看见。
放完泪鱼的渔民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将两片渔网拢在一起,站在空荡荡的河岸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得弥漫下来了。
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有删改)
文本二:
大约没有一个作家会像迟子建一样历经二十多年的创作而容颜不改,始终保持着一种均匀的创作节奏,一种稳定的美学追求,一种晶莹明亮的文字品格。每年春天,我们听不见遥远的黑龙江上冰雪融化的声音,但我们总是能准时听见迟子建的脚步。迟子建来了,奇妙的是,迟子建的小说恰好总是带着一种春天的气息。
迟子建的小说构想几乎不依赖于故事、很大程度上它是由个人的内心感受折叠而来,一只温度适宜的气温表常年挂在迟子建心中,因此她的小说有一种非常宜人的体温。如果说迟子建是敏感的,那她对于外部世界的隔膜和疑惑进入小说之后很神奇地转换为宽容,宽容使她对生活本身充满敬意……她的手从来都是摊开着,喜悦地接受着雨露阳光。即使对迎面拂过的风,迟子建也充满感念之情。
(摘编自苏童《关于迟子建》)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泪鱼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创造。以泪鱼为线,使情节清晰紧凑,又使文章笼罩在淡淡的忧伤中,富有诗意美。
B.《逝川》的情节并不复杂,也不设置矛盾冲突,作品在平淡的叙事和清新的笔调中,彰显对人性的思考。


展开余下试题C.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等细节,体现了吉喜细心善良的人物形象。
D.结尾“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呼应前文为产妇接生的情节,又烘托出此刻吉喜内心的温暖平和。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逝川”取自《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民夜”,在小说中意在强调韶华易逝,提醒当珍惜时光。
B.“多么不是时候……”展现了胡刀雪夜来访的心理,省略号意味着他对妻子的忧心和对麻烦吉喜的愧疚。
C.吉喜认为胡会像“蚂蚁、青蛙、巴儿狗”,既描写了胡会从逝川上游走近的过程,又蕴含了吉喜的爱意。
D.将婴孩的啼哭声比作果实的甜香气,运用通感手法,新奇生动地表现了新生命使家庭沐浴在幸福与希望中。
8.小说在叙事时,不止一次在现实中插入吉喜的往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9.在这篇以初雪为背景的小说里弥漫着淡淡的忧伤,苏童却评价迟子建的小说有“春天的气息”。请你结合文本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6.B 7.A
8.①描写年老的吉喜时,插入年轻的吉喜形象,重现吉喜的青春美丽,突显现在的衰老面貌。②在接生前后,插入吉喜年轻时与胡会相处的情节,重现往昔美好时光,突显现在的孤独与遗憾。③年轻吉喜的青春和甜蜜,与年老吉喜热心无私,一同呈现她生命的美好光辉。④年轻与年老的交错,照应标题“逝川”,强化了美好易逝的伤感意味。⑤小说使用插叙手法,补充了五十年前的往事,拉长时空距离,既避免了单一叙述方法所带来的单调,又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能留下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9.①人物上,吉喜虽已干瘦苍老,但她的眼睛依然“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富有内在生命力。虽遗憾错过与胡会的爱情,却毫不犹豫帮助他的家人,展现了善良美好的人性。②物象上,泪鱼虽会流出“珠玉般的泪珠”,但得到渔妇的安慰后便不再哭泣,变得安然,并给人带来温暖与好运。③情节上,小说结尾处突转,转悲为喜,本来一无所获的吉喜也意外收获泪鱼,好人终有好报,结局圆满。④主题上,温暖的人性可以消化人生的苦难与苍凉,让人获得精神的抚慰,给人以春的希望。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也不设置矛盾冲突”错误,泪鱼即将到来的时候,偏巧胡刀之妻临产了,吉喜放弃捕泪鱼,选择去帮胡刀之妻接生,所以小说设置了矛盾冲突。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提醒当珍惜时光”错误,本文写到了时间与岁月的流逝不可抗拒,表现了人在其中的悲怆,也表达了对苦难的消化,对生命的礼赞。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插叙手法的作用的能力。
文本一第四段,描写年老的吉喜时,插入年轻的吉喜形象,“要认识吉喜并不困难。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进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这段插叙重现吉喜的青春美丽,突显现在的衰老面貌。
“吉喜望了望逝川。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他就被葬在逝川对岸的松树林中。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这儿来讨烟吃,吉喜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张罗盖起来的。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胡刀家正厅的北墙上挂着胡会的一张画像。胡会歪戴着一顶黑毡帽,叼着一杆长烟袋,笑嘻嘻的,那是他年轻时的形象。时光倒回五十年……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在接生前后,插入吉喜年轻时与胡会相处的情节,重现往昔美好时光,突显现在的孤独与遗憾。
插入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年轻时的吉喜的美丽和青春,二是她与胡会之间曾有过的美好爱情;年老后的吉喜虽然青春美丽不再,爱情也失去了,但她依然保持着美好的内心,她宁可放弃捕泪鱼的机会而去为胡刀的妻子接生。年轻吉喜的青春和甜蜜,与年老吉喜热心无私,一同呈现她生命的美好光辉。
年轻时的吉喜是那么美好,青春热情,拥有可能到手的美好爱情;而现在的吉喜年老孤独。年轻与年老的交错,照应标题“逝川”,强化了美好易逝的伤感意味。
小说以现在为写作基点,而插入五十年前的往事,拉长时空距离,既避免了单一叙述方法所带来的单调;插叙内容同现在的故事一起塑造了吉喜的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同时插叙只是写出了五十年的点滴故事,当时的情况究竟怎样,为何胡会会放弃吉喜而娶了别人?这样写也能留下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鉴赏作品审美意蕴的能力。
“春天的气息”是苏童对迟子建小说的评价,“春天”代表着美好和希望、温暖,考生要从文本一中找出带有这种感受的地方加以分析。
人物上,文章这样描写年老的吉喜,“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进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吉喜虽已干瘦苍老,但她的眼睛依然“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富有内在生命力。年轻时的吉喜和胡会有过美好的爱情,她以为他一定会娶她,但结果“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虽遗憾错过与胡会的爱情,但在胡刀的妻子临产时,吉喜却毫不犹豫帮助胡会的家人,展现了善良美好的人性。
物象上,小说描写了泪鱼的特点,“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渔妇们这时候就赶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从逝川被打捞上来的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仿佛得到了意外的温暖,心安理得了”。泪鱼虽会流出“珠玉般的泪珠”,但得到渔妇的安慰后便不再哭泣,变得安然,并给人带来温暖与好运。
情节上,小说结尾写接生完的吉喜捕不到泪鱼,“她开始起第一片网,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又过了一段时间,曙色已经微微呈现的时候,吉喜开始起第二片网、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被收上来的网都是雪白雪白的,她什么也没看见”,但当她艰难地转身准备回家的时候“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得弥漫下来了”。小说结尾处突转,转悲为喜,本来一无所获的吉喜也意外收获泪鱼,好人终有好报,结局圆满。
主题上,吉喜大妈凭借她的善良感动了其他人,而这里的人们也用十几条泪鱼回报吉喜,虽然吉喜年老而孤独,失去了很多东西,但温暖的人性可以消化人生的苦难与苍凉,让人获得精神的抚慰,给人以春的希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2-2023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