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3  2023-02-0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B(全国甲卷)语文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B(全国甲卷)
语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通史家风”这一概念,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提出的。他在《文史通义》中评价创作了《通志》的宋代史学家郑樵:“不徒以词采为文,考据为学也。运以别识心裁,盖承通史家风,而自为经纬,成一家言者也。”
司马迁著《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历史是在变化中进行的,《史记》就呈现出了这种变化。《汉书》作者班固对司马迁多有微辞,但也肯定“其涉猎广博,贯穿经传”。在班固之后,《汉纪》的作者荀悦和《后汉纪》的作者袁宏,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的宗旨之一。班固的《汉书》是纪传体皇朝史,荀悦的《汉纪》、袁宏的《后汉纪》是编年体皇朝史,它们都不是《史记》那样贯通的历史著作。他们强调“通古今”的必要性,一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宗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二是“通古今”也是当时思想家所关注的问题。王充指出:“‘五经’比于上古,犹为今也。徒能说经,不晓上古,然则儒生所谓盲瞽者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思想背景下,荀悦等史家所倡言的“通古今”并非只是体现著作内容上的“通古今”,更要注重对现实的关注。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最全面的通史撰述,梁武帝的《通史》则是最早以“通史”名书的通史撰述,它与前者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史学上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宋史学家郑樵是阐发史学之追求——“通”的名家,《通志》是其名作。首先,郑樵强调“会通之义大矣哉”,他继承了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撰述宗旨。其次,郑樵批评班固,认为其“全无学术”“断代为史”,“会通之道,自此失矣”。应当指出,郑樵把“会通”与“断代”对立起来的看法,在史学发展上是不能成立的。
要理解“通史家风”的核心内涵,必须回到古代史学家对“通史”的理论认识中。“纵通”,即贯通古今,追源潮流,杜佑的《通典》上起黄帝,下迄唐天宝之末,“纵通”的特点非常鲜明。“会通”是郑樵极力提倡的作史方法,其“会通”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献资料的“会”,即广搜材料;二是古今历史的“通”。“横通”则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社会历史各个方面内容的考量与论述。
当我们以“断代为史”为参照审视“纵通”“会通”和“横通”会发现,文献资料上的“会通”和历史内容上的“横通”都不足以反映“通史家风”的主旨,因为断代史家也完全可以做到这两点。在中国史学史上,无论是通史还是断代史,只要是优秀的史著,都需要广泛占有文献资料以及反映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这样才能留传后世。可见,“通史家风”是围绕“通古今之变”而形成的别具一格的理论体系,“通古今之变”是“通史家风”的真正精神内涵,是真正的通史精神。
历史上对一些史事的记述常有曲直、是非之分,只有在通史编纂中才能做到“衡鉴至公,庶几笔削平允,而折衷定矣”;历史上对同一史事的记述也存在详略不同,以致“首尾交错,互有出入”而产生“抵牾”,也只有在通史编纂中“统合为编”,定其去取,以提出一个合理的说法。从史学史上考察,某些重大的、根本性的历史问题和理论问题,往往是通史著作提出来的,并在学术史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上的“通史家风”笔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是在变化中进行的,司马迁写《史记》的宗旨,就是要探究天人关系,呈现古今的变化。
B.虽然班固、荀悦、袁宏的书不是贯通的历史著作,但他们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的宗旨。
C.优秀的历史著作,需要广泛占有文献资料并且反映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这样才能留传后世。
D.历史上对一些史事的记述常有曲直、是非、详略的不同,而在通史编纂中可以做到公允合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提出了“通史家风”这一概念,接着引用章学诚评价宋代史学家郑樵的一段话作为印证。
B.文章第二段引用王充对“五经”的一段评语,意在表明“通古今”不是指内容,而是要关注现实。
C.文章摆事实,讲道理,说明“通古今之变”是“通史家风”的真正精神内涵,是真正的通史精神。
D.文章第四段展开分类论述,从“纵通”“会通”“横通”三个角度论述了“通史家风”的核心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的《史记》与梁武帝的《通史》,这两本书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最全面的通史撰述。
B.史学家强调“通古今”的必要性,是因为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宗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C.作《通志》的南宋史学家郑樵把“会通”与“断代”对立起来的看法,不被后代史学界认可。
D.从史学上考察,通史著作提出的一些重大的、根本性的历史问题和理论问题,有长久的生命力。
【答案】1.B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班固、荀悦、袁宏……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的宗旨”说法错误。由原文第二段“在班固之后,《汉纪》的作者荀悦和《后汉纪》的作者袁宏,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的宗旨之一”可知,不包括班固。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意在表明‘通古今’不是指内容,而是要关注现实”错,原文第二段“‘通古今’并非只是体现著作内容上的‘通古今’,更要注重对现实的关注”可知,原文是递进关系。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这两本书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最全面的通史撰述”说法错误。依据“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最全面的通史撰述,梁武帝的《通史》则是最早以“通史”名书的通史撰述”可知,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最全面的通史撰述,而梁武帝的《通史》是最早以“通史”名书的通史撰述。
B.“是因为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宗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归因不全。由原文“史学家强调‘通古今’有两个原因,一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宗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二是‘通古今’也是当时思想家所关注的问题”可知,选项归因不全,遗漏了信息。
C.“不被后代史学界认可”说法错误。由原文“应当指出,郑樵把‘会通’与‘断代’对立起来的看法,在史学发展上是不能成立的”可知,郑樵把“会通”与“断代”对立起来的看法,不被本文作者认可,并非不被后世史学界认可。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世界并没有作为实体的气候,它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概念。英文“climate”一词,来自古希腊语,原意为“倾斜”,可简单表述为:地面上太阳辐射倾斜角度一致的区域。直到十六世纪,法语文学作品中才将climate与天气联系起来,这意味着至少到那时,欧洲日常用语中的“气候”已经具有与今天类似的含义。就科学观念而言,气候至十九世纪形成了其科学定义:一个国家或行政区天气的平均状况。气候与每天变动不息的天气不同,它通常意味着一种稳定状态。
中文的“气候”则是另一个故事。儒家经典文献《礼记•月令》奠定了中国传统的月令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关于气候的一种典型认识。它描述了孟春之月:“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四时运转、寒暑交替、草木荣枯、鸟兽化生,都在气的循环中,乃至于人的身体变化也在此循环中,这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气的四时循环与候(时候、物候)一起,联结天、地、物的三才系统,构成了一整套关于气候的理论。气候的异常改变属于传统灾异学说,在两千多年的大部分时候都与大一统或地方政权的政治紧密相关。
(摘编自孙萌萌《气候如何成为洪水猛兽》)
材料二:
欧洲历史两次黑死病大流行,都发生在全球气候由暖变冷的巨变期,这是否是一种巧合?竺可桢在1936年发表的一篇名为《气候与人生及其他生物之关系》的文章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细节,文章指出:“如猫、狗和老鼠等,除了身体的一小部分,是没有汗腺的,因此就不能抵抗很高气温,一只老鼠在静止的空气中,气温若增加到38℃就会死。”气候变冷给鼠类繁殖与活动创造了一定有利条件,而气候巨变也可能引发致病菌使其产生变异,这极大地增加了老鼠身上致病菌传播的风险。蒙古骑兵只是扮演了传播黑死病的有形的手,而真正推动这一切的则是气候这只看不见的手。由气候驱动的黑死病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促使中西方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杨海峰《生态历史与自然的重建》)
材料三:
气候变化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气候变暖,随着全球极端天气的日趋频繁,全球气候变暖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全球气候变暖肇始于地球大气层的一种重要机制——温室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虽然温室效应是对我们地球生命极其重要的机制,但是万事皆有度,人们焚烧化石燃料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温室效应的加剧也造成了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愈演愈烈的话,很可能会出现某些灾难性的结果。


展开余下试题气候变暖属于全球气候系统的范畴,后者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由于它是一个对人类至关重要的复杂系统,因此全球气候变暖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摘编自邬锐《火山喷发——气候变化背景下被忽略的“灰犀牛事件”》)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对气候的认识基于人与自然的密切关联,人和天地万物相同,都处于气的四时循环,这与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是一致的。
B.作为黑死病传播的重要媒介,老鼠的身体大部分都没有汗腺,因而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更易于繁殖和活动,传播病毒的危害更大。
C.温室效应是在太阳辐射下地表发出的大量热辐射线被大气吸收,导致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进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D.对人类而言,全球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统一物理系统,破坏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可能导致连锁反应,造成灾难性后果。
6.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低估了气候的价值,低估了它在推动、塑造人类历史中所起的作用”,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
【答案】4.B 5.C
6.①气候蕴含了人与自然的稳定关系,影响了人类的文化。
②气候巨变导致了生物系统的变化,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③气候危机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由原文“气的四时循环与候(时候、物候)一起,联结天、地、物的三才系统,构成了一整套关于气候的理论”可知,中国古代气候理论的核心并非“三才系统”,“三才系统”也不包括“气的四时循环与时候、物候”。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进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错。文中说“温室效应是对我们地球生命极其重要的机制”,“温室效应的加剧’造成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可见温室效应本身不会破坏生态环境,甚至是有益的,只有“过度的”“加剧的”温室效应才会造成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由材料一原文“气候的异常改变属于传统灾异学说,在两千多年的大部分时候都与大一统或地方政权的政治紧密相关”可知,中国古代对气候的认识基于人与自然的密切关联,人和天地万物相同,都处于气的四时循环,气候蕴含了人与自然的稳定关系,影响了人类的文化。
由材料二原文“欧洲历史两次黑死病大流行,都发生在全球气候由暖变冷的巨变期”“由气候驱动的黑死病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促使中西方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可知,气候巨变导致了生物系统的变化,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对人类而言,全球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统一物理系统,破坏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可能导致连锁反应,造成灾难性后果。由材料三原文“全球气候变暖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可知,气候危机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芦花荡
孙犁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漂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她们是冀中区的,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小船无声地,但是飞快地前进。当小船和那黑乎乎的小火轮站到一条横线上的时候,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不动了。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还是负了伤。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为什么呀?”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
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小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的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展开余下试题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945年8月于延安
(有删改)
文本二:
抗日战争(节选)
王树增
九月十八日,沿着津浦路,日军第十师团从马厂、青县开始南下,首先向中国守军第一八一师阵地发起攻击。第一八一师刚由地方保安部队改编而成,官兵极低的作战素质致使阻击阵地很快丢失。二十一日,日军开始攻击中国守军第五十九军的主阵地,第五十九军只抵挡了两个昼夜,阵地也丢了。十三日,日军的攻击线已推进到第四十、第四十九军的正面。日军知道这里接近沧州了,攻击十分凶狠,先是航空兵群对中国守军的阵地、阵地后方以及两翼进行连续轰炸和扫射,接着炮兵集中火力对中国守军的主阵地实施压制和破坏性射击,然后步兵在坦克和装甲车的掩护下攻击推进。中国守军阵地在第一时间就遭到严重击毁,官兵尚未作战就出现的大量伤亡导致姚官屯阵地出现危机。第一〇九师奉命增援前沿,黄昏时分才将突入前沿的日军反击回去。二十四日,天还未亮,日军航空兵和炮兵的轰击便又开始了,步兵随后沿着铁路两侧向前突击。为了加强阻击阵地,冯玉祥命令第五十九军部和集团军总预备队一部策应一线作战。中国守军虽然奋力苦战,姚官屯等阵地还是相继被日军突破。在这天的战斗中,仅六四九团就有三百多官兵在白刃战中伤亡,其中与八连连长穆春茂一样拼尽最后一滴血的军官还有一营营长王肖孔、一连连长吴荫华和六连连长宋连基。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环境描写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不仅点明了人物活动的场所、社会背景,也与后文鬼子扫射、大菱受伤的紧张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B.“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苇子旺盛的生命力,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中顽强生存的姿态,充满了力量。
C.第九段描写老头子的心理活动,他把大菱受伤的责任归咎于自己,因未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刻画了一个过于自尊、富有责任心的形象。
D.文章叙述详略得当,智斗鬼子部分,只写引鬼子上钩,不写如何掌握其活动规律及钩子的相关情况,让读者回味无穷,使传奇色彩更加浓郁。
8.请分析两处画线句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6分)
9.文本一和文本二虽然内容相近,但文体不同,文本一是小说,文本二是纪实文学,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
【答案】7.A
8.(1)第一处:神态、外貌描写(静态描写),写出了老头子“干瘦”的外表,“明亮的眼睛”突出他精神饱满、老当益壮、充满活力的特点。(2)第二处:动作描写(动态描写),“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忙着剥莲蓬”“投进嘴里”写出了老头子的随意自在,是诱敌的伪装,突出他机智自信、沉着冷静的特点。
9.(1)文本一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展示了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文本二叙事情节简约。(2)文本一重在艺术性,有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还有环 境的烘托;文本二讲究真实性,没有环境方面的烘托渲染,真实展现当时的画面。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与后文鬼子扫射、大菱受伤的紧张画面形成鲜明对比”错误,鬼子扫射和大菱受伤都是在鬼子监视下的行动,被鬼子发现了发生的情况,开篇老头登场的时候也是在鬼子的密切监视下,所以并不构成对比。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第一处:“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外貌描写,突出了老头“干瘦”的外表,虽然老了,但是非常精神,老当益壮。对老头眼睛的描写属于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虽然穿的破旧,虽然干瘦,但是精神铄,充满活力,和他的年龄形成反差。
第二处:根据前文得知,老头是去找鬼子报仇,鬼子有枪,人多,但是老头“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没有武器,神情淡定,轻松从容,表现了老头的沉着冷静和胸有成竹。“撑”“剥”“投”属于动作描写,通过动作描写,展现老头面对敌人的机智、冷静、从容。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从情节看,文本一主要叙述了两件事,一是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进入苇塘时,大女孩受伤了;二是老头子为大女孩报仇。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展示了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文本二按照时间顺序,主要叙述了日军攻击中国守军的情况,以叙述为主,没有具体战争情况的描写,情节比较简单。
从艺术效果看,文本一是小说,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文学性的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对于主人公老头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一个老人,却打的十几个鬼子落户流水,富有传奇色彩,富有浪漫主义气息。如环境描写,“天空中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可以看出,战争形式是紧张的,环境描写烘托了紧张的氛围。文本二“二十一日,日军开始攻击中国守军第五十九军的主阵地,第五十九军只抵挡了两个昼夜,阵地也丢了。十三日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2-2023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