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40 2023-02-02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B(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云南五薯)语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B(五省卷)
语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充分证明,没有先进文化和先进理念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独立自主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就不可能成为黑格尔所说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民族。环顾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占据文化制高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国际地位、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在推进对外文化传播的创新过程中,我们必须立足反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提炼出能够打动“他者”心扉的日常生活话语。要让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价值和功能获得最广泛的理解,就必须回到作为文化基础的生活世界本身才行。这就要求我们讲述中国文化的话语首先能够让人喜欢听,能够听进去,听了能切身理解,理解后能有同情的感受。人们过去总认为对外传播是“高大上”的行为,总是以悬在空中的抽象原则作为话语的表达方式,从而让对外表达话语失去了感性的生命色彩和触动情感的灵动。为什么“心有灵犀一点通”?那是因为有同样的生活、同样的情感、同样的希冀,甚或有同样的内心困惑与挣扎,才能产生心灵的共鸣。由此,对外传播话语只有“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们以启迪。
(摘编自韩震《对外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创新》)
材料二:
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相关而不相等。文化传播是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是主动的送去主义,即“文化走出去”。文化交流包含着文化传播,每一次成功的文化交流,都有效地促成了文化传播,但不等于文化传播。前者着眼于全人类主义,人类文化的整体是多元的,着眼于文化不是封闭的、雷同的,是在相互对流交往中相互取长补短地发展的,重点在于学习外来文化。而后者则强调地方主义,强调主动地“走出去”、“送出去”,“送”的目的,其实一大半不在于发展自己的文化,而是增加国家影响力,尤其是文化弱势的形势下,以文化力促进经济与政治力。这就是所谓提升与硬实力可以相辅而成的软实力。当然,透过国家影响力的提高,“软实力”的增强,自然反过来也可以发展文化。但是不要忘记文化传播的基本前提则是文“化”,即中国古代说的德化、教化。当然,今天的中国文化传播,与古代的中华文化教化四邦,尤其是汉唐,不可同日而语,那时中国确实是先进文化。但是,当今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文化传播的目的,还是为了中国自己的发展,而不是将外邦中华化。其次,文化传播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律:接受者的需求。文化之所以能传播,关键的并不是传播者做了什么,而是接受者需要什么,接受者发现传来文化的好处,然后慕而学习。一味单向的文化输出,肯定不是真正的文化传播。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胡晓明《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材料三:
爱德华•赛义德认为:“一切文化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孤立单纯的,所有的文化都是杂交性的,混成的,内部千差万别的。”就文学而言,赛义德所说的文化的“杂交”和“混成”可以理解为不同民族的文学可以在跨国传播中互为关照和互为阐释;所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理解为不同民族的文学既体现了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又呈现了人类的共同价值。例如,对杜甫诗歌的解读即体现了文学解读的世界性。国外学者在杜诗中读到的是宽容的人性、社会良知和仁者襟怀。美国学者宇文所安说:“杜诗体现出一种宽容的人性,甚至连现代西方读者都能明显感受到”,“杜甫不仅表白了自己的心迹,还交织融汇了个人体验与民众体验,个人价值观和民众价值观。”显然杜诗中内含的善良人性、社会良知及其感染力,使其在跨国传播中超越“他性”而引起共鸣,为他国阐释者提供了广阔的解读空间,于是形成本土话语与域外话语的互动,在文化共通话语的基础上达到人文价值的同构。中国古代文学在国外的传播与解读昭示我们,一国的古代文学既是该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鲜活的生命实体,一国的古代文学可以在译介和传播中得到他者的认识与接受,其内蕴的人文精神可以在传承与传播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并由民族的文学经典转换为世界的文学经典。
(摘编自顾伟列《文学解读的世界性--以中国古代文学的国外传播和研究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文化制高点,提升文化软实力,既可提升我国国际形象,也有助于中华民族的的伟大复兴。
B.让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价值和功能获得最广泛的理解,让人们对中国文化产生共鸣,从中获得启迪,是创新文化传播话语的目的。
C.文化交流是为了学习外来文化,取长补短地发展自身文化,与文化传播的关系密切,文化交流包含文化传播且可以促进文化传播。
D.文化的杂交性要求不同民族的文学要在跨国传播中互为关照和互为阐释,既要体现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又要呈现人类的共同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文化传播展开论述,但前者更侧重于方法的探讨,后者更多关注概念的辨析。
B.材料三中杜甫诗歌在海外传播的成功,也从侧面反映了材料二文化传播中接受者需求这一重要规律。
C.今天的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与汉唐时期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中国文化虽然先进,却不容易传播。
D.国外学者从杜诗中感受到的精神和中国学者相似,说明在人文层面中国和外国可以进行价值的同构。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全部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唐诗研究专家宇文所安教授在《初唐诗》“致中国读者”中如是说:“我们唯一能够奉献给中国同事的是,我们处于学术传统之外的位置,以及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文学的能力。”
B.勒内•安田伯在《比较不是动机》中指出:“文学的形式和体裁是共存的,不变因素是存在的,我可以通过援引西元前至12世纪的汉诗来阐释欧洲18世纪前期浪漫主义的所有主题。”
C.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应“允许我们以新的方式来看某事,允许我们发现它的深度,还允许我们以新的眼光来看我们自己,不被局限于关于一个对象的一种形象,不局限于看我们自己的一种观点”。
D.法国汉学家弗郎索瓦•于连在《为什么我们西方人研究哲学不能越过中国》中提到“穿越中国”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希腊,即“创造一个远景空间,切断西方人对希腊思想原有的某种与生俱来的熟悉”。
4.“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在当代中国流传甚广,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4分)
5.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请结合材料概述。(4分)
【答案】1.D 2.C 3.B
4.①我们想让中国文化获得最广泛的理解,就必须立足反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提炼出能够打动“他者”心扉的日常生活话语;②这句话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占据文化制高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烈愿望。
5.①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对外传播话语的创新要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才能有共鸣和启迪(答“要立足本民族传统文化,同时注重表达的感性和灵动”亦可);②明确文化传播目的,要通过增加国家影响力,以文化力促进经济与政治力;③把握文化的传播规律,要在了解接受者的需求的基础上,展示中华优秀文化;④兼顾文化的个性与共性,所传播的文化必须体现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又呈现人类的共同价值,能在译介和传播中得到他者的认识与接受。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文化的杂交性要求不同民族的文学要在跨国传播中互为关照和互为阐释”错误,根据材料三“就文学而言,赛义德所说的文化的‘杂交’和‘混成’可以理解为不同民族的文学可以在跨国传播中互为关照和互为阐释”可知,“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跨国传播中互为关照和互为阐释”是“文化的杂交性”在文学上的体现,而非“要求”,选项“要求”一说显然是曲解了二者的关系。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中国文化虽然先进,却不容易传播”错。根据材料二“尤其是文化弱势的形势下,以文化力促进经济与政治力。这就是所谓提升与硬实力可以相辅而成的软实力”“今天的中国文化传播,与古代的中华文化教化四邦,尤其是汉唐,不可同日而语,那时中国确实是先进文化”以及“当今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文化传播的目的,还是为了中国自己的发展,而不是将外邦中华化”综合分析可知,“中国文化虽然先进”和“不容易传播”的说法并不能从材料中找到确切的依据。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材料三的观点分为两点:首先是“不同民族的文学可以在跨国传播中互为关照和互为阐释”,A、B、C、D 四个选项都能体现这个观点;其次是“不同民族的文学既体现了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又呈现了人类的共同价值”,显然只有B选项能体现这个观点。
展开余下试题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原文“在推进对外文化传播的创新过程中,我们必须立足反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提炼出能够打动‘他者’心扉的日常生活话语。要让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价值和功能获得最广泛的理解,就必须回到作为文化基础的生活世界本身才行”可见,我们想让中国文化获得最广泛的理解,就必须立足反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提炼出能够打动“他者”心扉的日常生活话语,所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由原文“占据文化制高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国际地位、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可见,当代中国人占据文化制高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烈愿望。因此“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在当代中国流传甚广。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材料一“对外传播话语只有‘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们以启迪”可知,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对外传播话语的创新要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才能有共鸣和启迪。
由材料二“增加国家影响力,尤其是文化弱势的形势下,以文化力促进经济与政治力。这就是所谓提升与硬实力可以相辅而成的软实力”可知,要明确文化传播目的,要通过增加国家影响力,以文化力促进经济与政治力。
由材料二“文化传播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律:接受者的需求。文化之所以能传播,关键的并不是传播者做了什么,而是接受者需要什么,接受者发现传来文化的好处,然后慕而学习。一味单向的文化输出,肯定不是真正的文化传播”可知,要把握文化的传播规律,要在了解接受者的需求的基础上,展示中华优秀文化。
由材料三“一切文化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孤立单纯的,所有的文化都是杂交性的,混成的,内部千差万别的”“就文学而言,赛义德所说的文化的‘杂交’和‘混成’可以理解为不同民族的文学可以在跨国传播中互为关照和互为阐释;所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理解为不同民族的文学既体现了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又呈现了人类的共同价值”“中国古代文学在国外的传播与解读昭示我们,一国的古代文学既是该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鲜活的生命实体,一国的古代文学可以在译介和传播中得到他者的认识与接受,其内蕴的人文精神可以在传承与传播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并由民族的文学经典转换为世界的文学经典”可知,要兼顾文化的个性与共性,所传播的文化必须体现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又呈现人类的共同价值,能在译介和传播中得到他者的认识与接受。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马罗大叔(节选)
陈忠实
是的,那只竹笼,是用竹蔑编的,从我有记忆开始,就记得从屋梁上垂下的铁钩上吊着这只扁圆的竹蔑编织的笼子。一年四季,这笼里都装着取之不尽,摸之不竭的馍馍,陈馍不等吃完,母亲又装进新蒸下的了。当然,一年中的近十个月里,这笼里总是装着黄色或白色的包谷面馍馍,只有在年下节下和收麦碾场的时月,这笼子里才会装满纯净的麦子面馍馍。现在,那笼子空了,整年整月地空荡荡地挂在那只铁钩上,悬在一家人的头顶。空着的竹笼子总是诱惑起我对香甜的馍馍的无限深情。我真不明白母亲为啥总不把它摘掉,令人在半夜里想到它时,却是空的,多么沮丧!可反过来一想,即使母亲把它摘掉了,扔到看不到的什么角落里去,甚或砸了烧了,此刻仍然会想到它!
饥饿像猛兽一样咬噬着我的心!
我痛恨我为什么缺乏对于饥饿的忍耐能力。父亲同样和我在生产队的地里干了一后晌活儿,回来只喝了一碗盐水,就不声不响地躺在火炕上了,此刻已经响起令人羡慕的鼾声。我却在脑子里不断地旋转着那只什么也没有装的空笼。
我走出门,村巷里死一般沉寂。没有月亮的秋夜,田野里一片黑暗。正在孕穗的包谷林里,散发着一股浓郁的包谷棒子的腻腻的甜香气味,我在水渠边站住了。
我伸手摸到一根包谷杆子,掰下一个又肥又粗的棒子,三两把撕掉嫩皮,蹲在水渠沿儿上啃起来。包谷粒儿里的汁液竟然溅到眼睛里,我一定是啃得太猛太快了。嫩包谷粒儿在嘴里,还没有来得及嚼烂,就滚进肚子里去了,几乎尝不出什么味,只觉得十分香甜。
我把啃光了的包谷芯子丢到水渠里,再伸手摸到另一个包谷棒子,却猛然看见一个人。我一惊,一愣,从身影和体形上,立刻辨认出来,那是马罗,终年四季给生产队看守庄稼的老光棍儿。我也不知凭什么勇气,没有撒腿逃遁,也没有向他求饶,而是毫不动摇地把那个已经抓摸到手的包谷棒子“咔嚓”一声掰了下来,三两下撕开嫩皮,蹲下身,又啃起来了。
“哼!你倒胆大——”他冷笑着呵斥道。
我没有腾出口舌和他争辩的心思,反正我偷吃了包谷棒子,任你去队里告发吧!随你们怎么处罚好了!我已经无暇考虑后果,仍然大啃大嚼着生包谷棒子,似乎越嚼越能品尝生包谷粒的甘美香醇了。既然总免不了一罚,索性让我今夜饱餐一顿也划得着了
“跟我走!”马罗吼喊着。顺着水渠往东走,我看见一盏马灯荧荧的亮光,那马灯正挂在老光棍住的庵棚上。
“坐下!”他的头一摆,对我吼喊。
我没有坐,仍然站着。坐下了,要再站起来反抗可能为时过晚,措手不及。我没有吭声,倒把两手轻轻提起,叉在腰间,暗示给他一点威势。
“啊……嗨嗨嗨嗨嗨……”突然间,他放声大哭起来,那粗哑的男人的哭声,从他喉咙里奔泻出来,像小河在夏季里实暴发山洪,扶裹着泥沙、石头和树枝,带着吼声,颤动着四泻。马罗伸出双臂,把我抱住,硕大的脑袋压在我的胸膛上,哭得更加不可收拾。他粗壮的身体抖着,两条铁钳一样的手臂夹得我的肩胛骨麻辣辣地疼了。
松开抱着我的手臂,他哭溜着声儿颤颤地说了一句:“咱们……好苦哇……”。
此时才理解了他的举动中所表达的感情的含义了。而当一领会,我再也支撑不住了,心酸了,腿软了,一下子坐在茅草庵棚门口的树根上,双手捂住脸颊,哭起来了。
老光棍马罗,像疯了似的在庵棚前的草地上跳起又落下,破口大骂:“你‘假积极’!放‘卫星’!你得了奖状,叫俺社员跟受洋罪——啃生包谷棒子!”戒备、羞愧,所有这些复杂的心情,全都随着马罗的骂声跑掉了。马罗蹦着,骂着,声音渐渐远了,钻进包谷地里去了,随之传出叫咔嚓咔嚓的断裂的脆响。
他怀里抱着一撂包谷棒子,扔到庵棚口的草地上,点燃麦草,再加上树枝。火苗哧哧蹿出,冒得老高。他在一个用铁丝担成的支架上,摆上了嫩包谷棒子。他咕哝咕哝地说:“咋说也不能……啃生的……”
干透的树枝燃烧起来,噼啪作响,火声是这样富于生气。我坐在火堆旁,看火苗忽而落下又忽而蹿高,在秋夜的黑幕中辟开的光亮的空间,随着火苗的起落忽而缩收又忽而扩大。火苗在树枝上跳跃,从燃烧着的枝条上攀援到刚添加上去的树枝上,像万千猕猴们在树林里嬉闹,跳跃翻跌。无数条火苗拢在一起,就组成一个火的世界,充满了活力。
“吃——熟咧。”
马罗大叔从火堆里的铁丝架上取出一个包谷棒子,甩过来,撂到我的怀里。一股热气饱溶着浓烈的香甜气味扑鼻而来。软软乎乎的包谷粒儿酥软香甜,一口咬进嘴里,我的眼泪禁不扑洒下来了。
那晚我没有回家,和马罗大叔挤睡在他的庵棚里的吊床上。
展开余下试题
(有删改)
[注]①放卫星,指那些不切实际、吹牛、夸大声势的行为。当时各地浮夸风盛行,虚报夸大宣传粮食产量。
文本二:
棋王(节选)
阿城
听见前面大家拿吃的时铝盒的碰撞声,王一生常常闭上眼,嘴巴紧紧收着,倒好像有些恶心。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到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轻轻地叩茶几。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地小声跳着。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那个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我知道这种干饭粒儿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儿,舌头是赶不出它的。果然,呆了一会儿,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地一声儿咽下去,喉节慢慢地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饥饿像猛兽一样咬噬着我的心”,以致“我”难以入睡,而父亲却睡得很香,让“我”非常羡慕。
B.文本一中“我”见到看守庄稼的马罗后没有逃跑,而是继续把包谷棒子掰下来啃着吃,表现了“我”做事完全不考虑后果的性格。
C.文本一通过一连串动词细致地描写了马罗烤包谷棒子的过程,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画面感十足。
D.文本二最后说王一生“惨无人道”,是贬词褒用,其实是说明他对食物非常珍惜,不舍得浪费。
7.文本一第一段围绕竹笼展开了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竹笼的材质、形状和位置的详细描述,说明竹笼对我来说有着重大意义。
B.竹笼中所装馍馍能反映出我们的生活境况,过去和现在形成鲜明对比。
C.现在空笼子整年整月地挂着,说明我们现在的生活非常艰苦,经常会挨饿。
D.即使竹笼始终空着,母亲也没有摘掉笼子,这表明母亲想用它装包谷棒子。
8.文本一的“我”与马罗相遇后,马罗多次说话,先是冷笑呵斥,然后两次吼喊,最后破口大骂,而“我”每次都一言未发,请简要分析其中原因。(6分)
9.两个文本都写到了“我”和“吃”,但二者关系并不相同,表达效果也有所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
【答案】6.B 7.D
8.①“我”偷包谷棒子被抓后没有和马罗争辩,是因饥饿只想吃饱,无心争辩(没有腾出口舌和他争辩的心思);②马罗对“我”吼了两次“我”不吭声,先是一路跟他走,后来通过动作展示威势,是心里充满戒备;③马罗同情我并且大骂让社员受罪的人,“我”理解了马罗的内心,感到羞愧又深受感动,所有复杂的情绪随着骂声跑掉了,而马罗也蹦着、骂着钻进包谷地里去了。
9.①文本一是写“我”在吃东西。直接写出了“我”对饥饿和食物的主观感受,更具真实性,能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②文本二是“我”看王一生吃东西。通过“我”的视角描写王一生的吃相,借助细节描写和“我”的感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对饥饿和食物的态度,人物更加鲜活,个性更加鲜明。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表现了‘我’做事完全不考虑后果的性格”错误。不是“我”做事不考虑后果,而是“我”因饥饿而产生了巨大的勇气。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情节作用的能力。
D.“这表明母亲想用它装包谷棒子”错误。“竹笼”一直在那里,以前放馍,现在粮食不够吃,里面是空的,但没有馍,并不一定要扔了“竹笼”,更不能“表明母亲想用它装包谷棒子”,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依据“‘哼!你倒胆大——’他冷笑着呵斥道”“我已经无暇考虑后果,仍然大啃大嚼着生包谷棒子,似乎越嚼越能品尝生包谷粒的甘美香醇了。既然总免不了一罚,索性让我今夜饱餐一顿也划得着了”可见,“我”偷包谷棒子被抓后没有和马罗争辩,是因饥饿只想吃饱,无心争辩。
依据“‘跟我走!’马罗吼喊着”“‘坐下!’他的头一摆,对我吼喊”“顺着水渠往东走,我看见……”“我没有坐,仍然站着。坐下了,要再站起来反抗可能为时过晚,措手不及。我没有吭声,倒把两手轻轻提起,叉在腰间,暗示给他一点威势”可见,马罗对“我”吼了两次“我”不吭声,先是一路跟他走,后来通过动作展示威势,是心里充满戒备;
依据“咱们……好苦哇……”“你‘假积极’!放‘卫星’!你得了奖状,叫俺社员跟受洋罪——啃生包谷棒子!”“戒备、羞愧,所有这些复杂的心情,全都随着马罗的骂声跑掉了。马罗蹦着,骂着,声音渐渐远了,钻进包谷地里去了,随之传出叫咔嚓咔嚓的断裂的脆响”可见,马罗同情我并且大骂让社员受罪的人,“我”理解了马罗的内心,感到羞愧又深受感动,所有复杂的情绪随着骂声跑掉了,而马罗也蹦着、骂着钻进包谷地里去了。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视角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文本一讲述的是我因为难以忍耐的饥饿而偷吃生产队的包谷棒子的经历,“我”是吃东西的人。所以可以直接写出了“我”对饥饿和食物的主观感受——“饥饿像猛兽一样咬噬着我的心”“嫩包谷粒儿在嘴里,还没有来得及嚼烂,就滚进肚子里去了,几乎尝不出什么味,只觉得十分香甜”“似乎越嚼越能品尝生包谷粒的甘美香醇了”“一股热气饱溶着浓烈的香甜气味扑鼻而来。软软乎乎的包谷粒儿酥软香甜”,更具真实性,能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文本二是通过我的视角,描绘王一生吃东西的吃相。我是观察者,王一生才是吃东西的人。文本二是通过我的观察,借助细节描写和“我”的感受——“王一生常常闭上眼,嘴巴紧紧收着,倒好像有些恶心”“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到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那个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地一声儿咽下去,喉节慢慢地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真有点儿惨无人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对饥饿和食物的态度,人物更加鲜活,个性更加鲜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①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韩入臣,魏则从风而
上一篇: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B(全国甲卷)语文试题
下一篇: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B(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22-2023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