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4  2023-02-0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C(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C(新高考I卷)
语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一首短短的《游子吟》之所以流传千年,就在于它生动讴歌了伟大的母爱。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到韩愈,算起来文章衰弱了八代。韩愈的文章起来了,凭什么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事实上,外国人也跑到我们这里寻找素材、寻找灵感,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不就是取材于我们的文化资源吗?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美学是艺术理论的跨学科讨论,几乎等于“艺术哲学”。哲学有很多学派,也有很多传统,在讨论艺术时各有不同的观点。因此有“现象学美学”“存在论美学”“分析美学”等,也有“中国传统美学”。“符号美学”就是用符号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进行艺术的哲学思考。
符号学是专门研究意义的学问。符号学并不是“舶来品”或“西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符号学大国。《周易》是全世界第一个试图解释世界任何变化的一套符号体系;先秦诸子都研究社会中的意义活动,只是名家和墨家用力更深;汉代的阴阳五行哲学渗透到生活的各方面;南北朝与隋唐佛教开始繁荣,佛理(尤其是因明学、唯识学、禅学)中符号思想非常丰富,直接影响了宋明理学、心学及清代学术。这些富厚的意义理论遗产,使得今日符号学在中国颇为兴盛。


浏览完整试题为什么我们要特别讨论符号美学呢?因为符号学的目标与当代艺术学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契合。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任何意义都必须由可感知的符号来承载、传播、解释。用符号学研究艺术,就是追问艺术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究竟有什么意义,艺术处理意义有什么共同规律。
给予艺术的意义最重要地位的或许是黑格尔。他的《美学》第二卷,开场标题就是“(艺术)象征作为符号”,所谓“象征性”就是特殊的符号品质。这也是当今艺术发展提出的最迫切问题:艺术有什么意义?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繁荣,艺术家的创新越来越引人注目,大量新的艺术样式出现。艺术实践不断突破自身,给艺术研究带来巨大挑战。近年有学者提出艺术研究的“后符号学”甚至“反符号学”,目的是处理艺术文本中大量混乱、非理性、不可说的部分。事实上,这两种提法只是扩展了符号学艺术研究的范围,使之适应后现代文化的实践。
当代文化迫切需要新的美学的另一个原因,是艺术在当代社会潮水般溢出,无孔不入地渗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日用商品别出心裁的包装与广告上、在私人与公共设施争奇斗艳的装修上、在建筑的多姿多彩上、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在节庆与其他仪式眼花缭乱的装饰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胜地的策划与推广上……艺术化的商业活动(不仅是商品)几乎无处不在。这些以盈利为目的的产业,为什么需要艺术呢?因为当今的经济活动,很少有不依靠“艺术”增光添彩的,很少有活动不以“艺术”作为竞争的砝码。“艺术”增加商品自身价值,增添生活意义,但无法否认利润是首要的考虑,这点无法回避,也不需要遮掩。这也给当代艺术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其重要性不亚于上文讨论的“艺术”。
出现这个局面,是文化问题、社会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或许都是。那么它还是一个符号美学问题吗?答案为更应当是。因为符号学本来就是注视社会文化的,只有用符号美学的意义发生与阐释理论,才能仔细分析艺术意义渗入社会的具体途径。
(摘编自赵毅衡《时代呼唤符号美学的繁荣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打动人心、洗涤灵魂,让人们发现美,文艺作品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B.哲学的众多学派和传统对于艺术的观点不同,所以产生了“现象学美学”“存在论美学”“分析美学”“中国传统美学”等美学思潮。
C.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符号学是专门研究意义的学问,而符号美学就是用符号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艺术的哲学思考。
D.因明学、唯识学、禅学等佛理中符号思想极为丰富,不仅直接影响了宋明理学、心学及清代学术,而且使今日符号学在中国颇为兴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及中华美学等对当今文艺创作仍大有裨益。
B.传承中华文化,要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非简单复古或盲目排外。
C.近年有学者提出的“后符号学”和“反符号学”扩展了符号学艺术研究的范围。
D.“艺术”可增加商品自身价值,因而首要考虑利润成为当代艺术研究的新课题。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说:“一部优秀的重大主题影视作品如何打动人心,尤其打动年轻人,说到底就是真心、真情、真感动。”
B.《包法利夫人》是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的一幅现实主义画卷,福楼拜苦心创作了四年多时间,正反两面的草稿写了1800页,而完稿时不到500页。
C.《山海情》描绘出扶贫路上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在体现主题的同时又串联起角色的亲情、爱情、友情等话题,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D.电影《跨过鸭绿江》全景式展现了横跨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引领广大观众深刻铭记这一艰辛历程,进一步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4.“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出自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材料一引用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二为什么说“时代呼唤符号美学的繁荣发展”?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D 2.D 3.B
4.这句话说明了要想事物长远发展,必须使其基础牢固和源流丰沛;文艺创作要想长远发展,不仅要有当代生活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我国文艺创作的坚实根基与重要源泉,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传承中创新,才能使我国的文艺创作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5.①符号学的目标与当代艺术学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契合。用符号学研究艺术,就是追问艺术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究竟有什么意义,艺术处理意义有什么共同规律。
②艺术渗入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符号学注视社会文化,只有用符号美学的意义发生与阐释理论,才能仔细分析艺术意义渗入社会的具体途径。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D.“而且使今日符号学在中国颇为兴盛”错误,原文“先秦诸子都研究社会中的意义活动,只是名家和墨家用力更深;汉代的阴阳五行哲学渗透到生活的各方面;南北朝与隋唐佛教开始繁荣,佛理(尤其是因明学、唯识学、禅学)中符号思想非常丰富,直接影响了宋明理学、心学及清代学术。这些富厚的意义理论遗产,使得今日符号学在中国颇为兴盛”,可知不仅有佛理的影响,还有名家、墨家、汉代的阴阳五行哲学的影响。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因而首要考虑利润成为当代艺术研究的新课题”错误,原文“但无法否认利润是首要的考虑,这点无法回避,也不需要遮掩。这也给当代艺术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其重要性不亚于上文讨论的‘艺术’”,可知原文是说“但无法否认利润是首要的考虑,这点无法回避,也不需要遮掩,给当代艺术研究提出新了的课题”,而非“首要考虑利润成为当代艺术研究的新课题”。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的观点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
A.选项主题是影视作品要是真心、真情,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适合作为论据。
B.选项主题是福楼拜创作《包法利夫人》删改多,创作艰辛。不适合作为论据。
C.选项主题是《山海情》传递了亲情、爱情、友情,符合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观。适合作为论据。
D.选项主题是《跨过鸭绿江》让观众铭记革命历程,凝聚民族精神。符合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适合作为论据。
A、C、D三项符合此观点,而B项论述的是文艺创作要精益求精。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句话说明了要想事物长远发展,必须使其基础牢固和源流丰沛;
引用的作用,需要结合“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事实上,外国人也跑到我们这里寻找素材、寻找灵感,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不就是取材于我们的文化资源吗”来分析,文章中以正反论证和实事总结的方法,阐明了文艺创作要想长远发展,不仅要有当代生活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我国文艺创作的坚实根基与重要源泉,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传承中创新,才能使我国的文艺创作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为什么我们要特别讨论符号美学呢?因为符号学的目标与当代艺术学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契合。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任何意义都必须由可感知的符号来承载、传播、解释。用符号学研究艺术,就是追问艺术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究竟有什么意义,艺术处理意义有什么共同规律”,符号学的目标与当代艺术学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契合。用符号学研究艺术,就是追问艺术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究竟有什么意义,艺术处理意义有什么共同规律。
“当代文化迫切需要新的美学的另一个原因,是艺术在当代社会潮水般溢出,无孔不入地渗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日用商品别出心裁的包装与广告上、在私人与公共设施争奇斗艳的装修上、在建筑的多姿多彩上、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在节庆与其他仪式眼花缭乱的装饰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胜地的策划与推广上……艺术化的商业活动(不仅是商品)几乎无处不在。这些以盈利为目的的产业,为什么需要艺术呢?因为当今的经济活动,很少有不依靠‘艺术’增光添彩的,很少有活动不以‘艺术’作为竞争的砝码。‘艺术’增加商品自身价值,增添生活意义,但无法否认利润是首要的考虑,这点无法回避,也不需要遮掩。这也给当代艺术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其重要性不亚于上文讨论的‘艺术’”,艺术渗入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符号学注视社会文化,只有用符号美学的意义发生与阐释理论,才能仔细分析艺术意义渗入社会的具体途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梦萦南浔
叶文玲
风光可人,山水怡人,忙不过来的笔却负人,我欠下了许多山水情债。
南浔是我的债主。我欠她的,不光是怡我心田的风光山水,更有旧雨家园的情感。
第一次被南浔诱惑,仅仅由于白居易那首著名长诗《琵琶行》的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就因为好诗佳句中这个形声俱美的“浔”字,我爱屋及乌地“爱”上了见也没见过的南浔。
南浔和浔阳相距千里,浙江的南浔和江西的浔阳风马牛不相及。的的确确,世上有许多情感是道不明说不清的。
有趣的是,爱心笃笃,我却没有到过南浔。
但是,我却不由分说地认定了:南浔美丽,她有诗歌的意境,音乐的韵味。
当然很盲目,却盲目得固执而自信。
真正被南浔吸引,是在萌发了欲为丝绸文化探源寻迹之时。当我在千里之外的中原,翻开记载丝绸史的一本本厚厚的册页时,南浔犹如一个琼台玉人翩然来至眼前:她莲步轻移佩环叮当;身姿绰约而仪态万方;而最撩人眼目的是那一身无与伦比的霓裳,衫似流云裙如水波,这亮比星月薄赛轻纱的华服,是因为用了世上最华美的织物制作——丝绸。
丝绸,古老的中国文化最辉煌的象征之一。如果说中国丝绸的根源在南方,如果说浙江是中国最大的丝绸之府,那么,浙江的湖州,湖州的南浔,便是根源之头。
我想声明的是,我无意和丝绸史学家引发丝绸之“源”的论争,我想,我在这里所有的感慨,都源于“情人”眼里所出的“西施”;都是一个情切切的寻梦人的呓语。
我还要坦白的是:就在我“单恋”得如火如荼时,我还未曾回归浙江,还不曾亲睹这个梦中情人——南浔。
于是,毋庸言说,走访南浔,是我回到浙江后欲要亲解的又一道情结。
终于有了第一次的南浔之行。
尽管早有预感,尽管是点水蜻蜓式的一掠一瞥,我还是难以表述袭上心头的最初感觉,那是一阵强烈的冲击波。
于是,万千感喟只化为一声声低唤:哦,南浔,南浔!
是的,南浔也是江南水乡的一个镇,但她所拥有的方圆地域,她的足可与小城媲美的镇容镇貌,哪里只是一个镇?还有,她所与之相应的阔大气度,她所最能光彩人前的丰厚的文化积淀,哪里只是一个镇?
在游览时,我常常因惊叹而呆若木鸡。
是因为南浔一切的一切都在我的意料中而欢欣得发傻,还是因为南浔一切的一切都超过了我的故乡楚门而令我嫉妒得发呆?
我说不清。就如刚才所说,世上确有许多感情是道不清说不明的。特别是当它和出自肺腑的爱交混在一起时。
就如在梦游一样,我轻如履棉的步子飘过了那缎带一样从镇子中心袅袅穿过的小河;那雕弓一样密密排列的小桥;那一间接一间飞檐雕栋的亭阁水榭;那一家挨一家白墙黑瓦红门花窗的临水人家;那家家门前刀切豆腐般一块块铺着一块块连接的风情无限的石板路;那诗一般画一般歌一般乐一般的嘉业堂藏书楼和小莲庄……
只是点水之掠,但南浔在我心里造成的震撼,使我起码牢记了一条:我可以依旧千遍万遍地写我的小镇,我的楚门,但对南浔,对这个早有“耕桑之富,甲于浙右”之称的南浔,对这个恰如故乡又大大胜似故乡的南浔,万万不敢造次!
南浔是江南小镇,但决不是一般意义的小镇。她会叫每一个见过她的人迷恋深深。
不是故乡的南浔就这样成了我梦中的家园,我相信她会叫每一个喜欢小镇的人将她当成梦中家园。
未几,又有了第二次的“点水”。
依然是梦游般的感觉,依然是震惊与嫉妒交混的心态。我想,我于南浔,最长久的角色定位,恐怕就是被这种“水阁泊轻桡,门外桑荫绕”的羡叹盘桓心头:南浔施予我的,就是那永远的梦中情怀了。
想是如是想,爱心却有增无减。南浔依然是我最向往的如同故乡楚门一样的归老之地。行走在小莲庄的曲廊中,坐在“退修小榭”的雅室里,面对一园芳菲,与如醉的春树似睡的春水共品浓绿,遥望一箭之远的嘉业堂,“窗前流水床头书”的闲适,仿佛已唾手可得。我不由不艳羡南浔人的福气:人生最惬意的晚年境界莫过如此!


展开余下试题就因为这份甜蜜的畅想,我常常又有一种隐忧:因为,改县为市改镇为市是20世纪九十年代的热潮,一旦为市,最明显的象征就是连片的大型水泥建筑。我害怕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有朝一日会侵吞南浔这种家园式的宁静,我害怕崛起的高楼,那千篇一律的水泥方块,挤兑了那深深浅浅的浸透了生命汁水的绿。
令人欣喜的是,事实证明了我这是又一次的杞人忧天。关于南浔的种种令人鼓舞的消息不绝于耳:被誉为“东方小莱茵河”的湖申航道,日日满载的不仅仅是名噪海外的“辑里丝”,南浔人在将萤白清亮的至柔传递四方时,也一如既往地传递着南浔那令人着迷的文化气息。
于是,在又一次得访南浔的机会到来时,我想轻轻说一声:感谢您,南浔,感谢您留驻了我们的梦,留驻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关于江南小镇的佳梦!
(选自《七彩梦瓣》,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偏爱《琵琶行》首句中的“浔”字,使得作者爱屋及乌地“爱”上了江西浔阳的同时,也关注到了与浔阳本无关联的浙江南浔。
B.作者对南浔“单恋”得如火如荼,源于“情人”眼里所出的“西施”,所以作者的情感与丝绸史学家不同并超越他们的情感。
C.南浔的风貌和气度让作者深为惊叹和震撼,相比之下,作者的故乡楚门显得微不足道,作者认为关于楚门的写作也无需慎重。
D.“耕桑之富”“门外桑荫绕”“名噪海外的‘辑里丝’”等语句都表现出南浔悠久的丝绸文化,散发着迷人的文化气息。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欠下了许多山水情债”“南浔是我的债主”,语言通俗却别有情味,既点明了写作对象,又透露出非同一般的情感。
B.文中将南浔说成“琼台玉人”,仅用比喻手法就写“她”的莲步、身姿、仪态和无与伦比的霓裳,用语鲜明,表达生动形象。
C.文中南浔的环境描写优美细腻,如缎带般的小河、飞檐雕栋的亭阁水榭、如醉的春树等,描绘出南浔典型的江南小镇风貌。
D.文章先写未到南浔,再写两到南浔,行文脉络清晰、紧凑连贯;两次都如“梦游”般的感觉突显了作者对南浔的独特情感。
8.文章写“南浔”却先以大量文字写“我却没有到过南浔”,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9.结尾画横线语句意味深长,请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现实,说说你的理解。(6分)
【答案】6.D 7.B
8.①文章以“梦萦南浔”为题,前半部分以较多文字写没到过南浔,既呼应了题目中的“梦萦”二字,也彰显出作者对南浔的情感;②先写没到过南浔,再写两到南浔,这种欲擒故纵的写作方式,使行文曲折有致;③从没有去过时的日思梦绕、到去过后的迷恋深深,以情感为主线,自然而然将情感推向高潮。
9.①江南小镇南浔是浙江丝绸之府的根源之头,它镌刻着历史的印痕,凝结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作为文化符号无可替代;②在城镇化建设的热潮中,南浔因其“不是一般意义的小镇”而得到保护,作者为之深感欣慰并由衷表示感谢;③作者借对南浔小镇的感谢,传达出对作为历史见证的古村镇加以保护的呼唤。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使得作者爱屋及乌地‘爱’上了江西浔阳的同时”错误,原文“就因为好诗佳句中这个形声俱美的‘浔’字,我爱屋及乌地‘爱’上了见也没见过的南浔”,作者没有提到作者对江西浔阳的感情如何。
B.“所以作者的情感与丝绸史学家不同并超越他们的情感”错误,原文“我想声明的是,我无意和丝绸史学家引发丝绸之‘源’的论争,我想,我在这里所有的感慨,都源于‘情人’眼里所出的‘西施’;都是一个情切切的寻梦人的呓语”,可见因果关系不成立,且文中没有和丝绸史学家在情感上的比较。
C.“作者的故乡楚门显得微不足道,作者认为关于楚门的写作也无需慎重”错误,原文有“依旧千遍万遍地写我的小镇,我的楚门”,作者对故乡的情感依然深厚,只是南浔给作者带来的体会不一样。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仅用比喻手法”不准确,“她莲步轻移佩环叮当;身姿绰约而仪态万方……”,可见还用了拟人手法。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写作手法的能力。
在写到南浔之前,文章写“第一次被南浔诱惑,仅仅由于白居易那首著名长诗《琵琶行》的首句……我爱屋及乌地‘爱’上了见也没见过的南浔”“有趣的是,爱心笃笃,我却没有到过南浔。但是,我却不由分说地认定了:南浔美丽,她有诗歌的意境,音乐的韵味”“真正被南浔吸引,是在萌发了欲为丝绸文化探源寻迹之时”“我还要坦白的是:就在我‘单恋’得如火如荼时,我还未曾回归浙江,还不曾亲睹这个梦中情人——南浔”,文章半部分以较多文字写没到过南浔,既呼应了题目中的“梦萦”二字,也彰显出作者对南浔的情感;
文章在用了不少篇幅写没有到过南浔之后,才开始写两次到南浔,“终于有了第一次的南浔之行”“未几,又有了第二次的‘点水’”。先写没到过南浔,再写两到南浔,这种欲擒故纵的写作方式,使行文曲折有致;
文章写没有见到南浔时的向往,如“第一次被南浔诱惑,仅仅由于白居易那首著名长诗《琵琶行》的首句……我爱屋及乌地‘爱’上了见也没见过的南浔”“有趣的是,爱心笃笃,我却没有到过南浔。但是,我却不由分说地认定了:南浔美丽,她有诗歌的意境,音乐的韵味”;再写到了南浔后的迷恋,如“在游览时,我常常因惊叹而呆若木鸡”“世上确有许多感情是道不清说不明的。特别是当它和出自肺腑的爱交混在一起时”“南浔是江南小镇,但决不是一般意义的小镇。她会叫每一个见过她的人迷恋深深”“想是如是想,爱心却有增无减。南浔依然是我最向往的如同故乡楚门一样的归老之地”。从没有去过时的日思梦绕、到去过后的迷恋深深,以情感为主线,自然而然将情感推向高潮。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画线句“感谢您,南浔,感谢您留驻了我们的梦,留驻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关于江南小镇的佳梦!”,抓住“无可替代”“感谢”等词来理解句子含义。
先看“无可替代”,文中写到“丝绸,古老的中国文化最辉煌的象征之一。如果说中国丝绸的根源在南方,如果说浙江是中国最大的丝绸之府,那么,浙江的湖州,湖州的南浔,便是根源之头”,江南小镇南浔是浙江丝绸之府的根源之头,它镌刻着历史的印痕,凝结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作为文化符号无可替代;
再看“感谢您留驻了我们的梦”,文章结尾写“我常常又有一种隐忧:因为,改县为市改镇为市是20世纪九十年代的热潮,一旦为市,最明显的象征就是连片的大型水泥建筑。我害怕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有朝一日会侵吞南浔这种家园式的宁静,我害怕崛起的高楼,那千篇一律的水泥方块,挤兑了那深深浅浅的浸透了生命汁水的绿”“令人欣喜的是,事实证明了我这是又一次的杞人忧天。关于南浔的种种令人鼓舞的消息不绝于耳:被誉为‘东方小莱茵河’的湖申航道,日日满载的不仅仅是名噪海外的‘辑里丝’,南浔人在将萤白清亮的至柔传递四方时,也一如既往地传递着南浔那令人着迷的文化气息”,在城镇化建设的热潮中,南浔因其“不是一般意义的小镇”而得到保护,作者为之深感欣慰并由衷表示感谢;
作者担忧南浔也像其他古镇一样在改镇为市中遭到破坏,幸好南浔没有,因此作者由衷地感谢“留驻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关于江南小镇的佳梦”。作者借对南浔小镇的感谢,传达出对作为历史见证的古村镇加以保护的呼唤。
二、古代诗文阅读(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2-2023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