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2  2023-02-0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A(全国乙卷)语文试题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A(全国乙卷专用)
语 文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村落是基本的农业人口居住单位,在长期历史传承中形成的经济、血缘与文化的种种关系,使村落构成了完整的有机整体,具有很强的内凝性。
中国古代村落的内凝性在战国之前直接表现为村落的共同体机制。战国之前的村落基本是集聚式村落,有统一规划的住宅、窖穴,有作为公共设施的水井、陶窑等作坊,还有紧邻村落的公共墓地以及村落的防护设施。居民们“生死相恤,坟墓相从”,在井田制下进行着集体劳动,有着浓厚的共同体色彩。战国以来的村落继承了这一传统,村民们仍是相对集中地聚居一处,虽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散居村落,甚至是三五户人家的小村落,但集聚式村落仍是主体构成,且是其他类型村落的归宿。中国古代的集聚式村落一直延续到近代以来,在此基础上,村落的内凝性依然存续。
村落活动的集体性以及村落中的邻里守望是其凝聚的重要纽带,村规民约是村落内凝性的制度呈现。
村落活动的集体性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在农业生产上,相当一部分村落流行集体耘田。农忙时节,村民们往往以互助、换工等方式,统一组织集体耕作,有的还以秧鼓助力,活跃气氛,提高效率。另外,一些村落中的村民还为生产互助而结社,汉代即有“民或十家五家共为田社”的记载,汉以后村落中亦多有生产互助性结社,如唐宋之际的渠人社、元代的锄社等。对于村落的公共活动与公共事务,村民往往普遍参与,使其成为村落的集体活动。以祭社为例,自先秦至明清,祭社活动一直是村落重要的集体活动,它所折射的是农民对土地神的祈望和诉求,是维系村民情感的精神纽带。先秦时期,人们使“唯为社事,单出里;唯为社田,国人毕作”。战国以降,这一传统相沿不衰,汉代村落之祭社便是举家而动,杀猪宰羊祭祀社神,然后分享祭肉,歌娱宴饮。史载:“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魏晋南北朝之村落,社日也是“四邻并结综合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明清时期的村落祭社依然如此:“承平时,父老村民醵酒为社,欢呼歌舞。”
村落中的邻里守望也是古来的传统,孟子即对这种乡邻关系作了高度概括:“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村落中的守望相助既体现在日常的农作活动中,又体现在村人嫁娶、丧葬、疾病诸事中的互助共济上,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已经融入到村落的家家户户,融入到村落居民的血液中,成为村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许多村落制定了村规民约,全面规范村落事务及村落居民间的关系,使村落中的内凝制度化,也使村落具有了一定的自组织色彩。如清代道光年间的祁门文堂村《合约演戏严禁牌》对村民的种种行为进行了规范,对村中山林物产综合管理的约定,从茶叶、苞芦、桐子到竹笋、松柴,尽数包括;对于违禁者及见而不报者均有处罚规定。村规民约是切实可行、具有很强约束力的村内规则,充分反映出村落意志的统一与村落自组织的内凝聚力。


浏览完整试题古代村落的内凝性使村落成为有机的统一整体,村落居民有着共同的社会活动、信仰活动、经济活动,彼此守望相助、自我管理,保障着村落秩序与活力,对于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马新《论中国古代村落的基本特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代村落在长期历史传承中形成了经济、血缘与文化的诸多关系,对村落形成内凝性具有重要作用。
B.战国以前一直到近代以来,集聚式村落都是中国古代村落的主体构成,这是村落内凝性长期存续的基础。
C.中国古代村落活动的集体性体现为集体耕作、互助性结社、村民普遍参与村落的公共活动与公共事务等。
D.邻里守望是中国古代村落自古以来的传统,人们相互帮助、相互救济,使古代村落成为自我管理的自组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提出了中国古代村落具有很强内凝性的观点,并重点论证了内凝性对古代村落发展的重大意义。
B.文章第二段从战国之前写到战国以来,再写到近代以来,以时间为序论述了中国古代村落的变迁历程。
C.文章既举唐宋之际的渠人社、元代的锄社为例,又引用相关文献记载,来论证古代村落活动的集体性。
D.文章层层递进展开论证,逻辑严密;用语准确,如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一直”就起到了强调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代虽然出现过多种多样的散居村落甚至规模极小的小村落,但这些村落最终都会向集聚式村落发展。
B.村民参加村落的集体活动可以提高村落内凝性,古代村落也由此成为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基本社会单元。
C.古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描写了村民参与社日活动的热闹景象,这在本文中也有所体现。
D.村规民约是村落集体意志和内凝性的体现,对村民具有很强的约束力;村民如果违反,则会受到相应处罚。
【答案】1.D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邻里守望……使古代村落成为自我管理的自组织”错误,“使古代村落成为自我管理的自组织”的是制定并实施村规民约。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重点论证了内凝性对古代村落发展的重大意义”错误,文章重点论证的是古代村落的内凝性是如何形成的。
B.“论述了中国古代村落的变迁历程”错误,文章第二段论述的是中国古代村落的内凝性一直存在。
D.“层层递进”错误,文章主体部分是并列结构。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古代村落也由此成为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基本社会单元”错误,古代村落成为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基本社会单元的原因,除了村民参加村落的集体活动外,还有邻里守望、制订村规民约。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远在3000年以前,殷墟甲骨文中的许多卜辞,都为要知道阴晴雨雪而留传下来。到周代前半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搜集了许多气象学的经验,播为诗歌,使妇孺统可以传诵。如《诗经》里“相彼雨雪,先集继霞”,就是说冬天下雪以前,必要先飞雪珠。又如“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意思是说早晨太阳东升时,西方看见有虹,不久就要下雨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技术和交通工具大有改进,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知识也大大提高。如二十四节气的确定,分至启闭、定期风云的记录,桃李开花、候鸟来往的观察,都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吕氏春秋》《夏小正》《礼记•月令》是秦汉时代的作品,但仍不失为世界上最早讲物候的几本书。从西汉以来我们的气候知识逐渐地累积,广大宏富的经验留传下来,在民间成为天气歌词,如“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这类谣谚。到了文人手中便引入诗章,像苏东坡“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这类诗句。
在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气象和天文是混为一谈的。 从西汉以后,关于特殊的气候,如大旱、大水、大寒、霜、雪、冰、雹等记载不但继续增加,而且记录的地域范围也不断扩大,这类记录详略很不一致。 在各时代,凡是首都所在地的区域,总特别被重视,如东汉时代的河南,唐朝的关中,南宋时代的两浙,气候记载特别详尽。 要从这类记录中来断定东汉到明清1800年气候变迁是有好多问题的。但若加以适当的处理和选择,仍可作为很有价值的资料。
(摘编自竺可祯《中国古代在气象学上的成就》)
材料二:
天文学和气象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天文学是研究地球外的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各天体自身内部的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而引起的天体变化,天文学把地球也看作是天体的一份子。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中由于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天气变化。
天文和气象既然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它们是否就没有关系呢?天气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大气的内因引起的,但也有外因的作用,影响天气变化最重要的一个外因是太阳的作用,除了引起地球上四季气候变化外,太阳上的活动还对地球上的天气有着影响。除了太阳以外,还有一些天体对地球上的天气变化有影响。有人认为,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除了产生地球上海洋的潮汐外,还会引起地球大气的潮汐,影响大气环流。我们晚上看到的流星,对天气变化也有影响。
弄清了这些天文因素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就可以把天文研究成果用来改进长期天气预报。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天气预报经验,有些天气预报的农谚就是根据天文因素编来的。天文观察也要有一定的天气条件,如在阴雨天,望远镜就无法使用。因此,准确的天气预报能帮助天文研究工作。
(摘编自《天文和气象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关系?》)
材料三:
大家认为离我们最远的天文学,其实离我们的生活最近。我们每天白天看到的太阳,晚上看到的星空,目之所及都是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此外,科学所用的物理规律,比如万有引力定律、量子力学等,都来自天文学的研究。
在早期,天文学家观测到的谱线就是在太阳的光谱和其他天体当中观测到的。正是为了理解天文当中所观测到的这些现象,我们才建立了物理学理论。而且科学家们还认识到这些理论不仅适用于天上,也适用于地球。天上和地上的事情都用同样的天文学规律来指导。因为发现的各种规律,才发展出了今天的各种技术。所以有一句玩笑话:为什么动物和人的区别这么大,因为动物没有天文学家。


展开余下试题通常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把技术研发出来,交给企业界,他们再做成各种仪器放到卫星上。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技术能够得到应用,有些技术却不能,有些技术还可能为未来的科学项目服务。但是,也许今天来说仅仅是为科学项目服务的这些技术,很多年之后就真的进入我们的日常。不过要注意的是,科研人员研发一个技术的初衷其实很单纯,就是为了实现前瞻性的科学思想,只不过最后可能延伸出对技术的各种影响。比如Wi-Fi技术,是天文学家为了射电望远镜所开发出来的技术;网页技术,是粒子物理学家为了交流方便所开发出来的技术。
早在20世纪90年代,李惕碚院士就提出“慧眼”这个项目,但当时由于经济、技术能力都不够,国家没有能力建造天文卫星。一直到了最近几年,科研人员才把“慧眼”研制出来。这个项目2017年发射,取得了丰硕成果,包括对黑洞的观测,比如发现了离黑洞非常近的几乎以光速运动的相对论喷流,只不过它是怎么产生的目前并不清楚。慧眼卫星不仅仅能看黑洞和中子星,它还观测太阳的爆发,来自地球的伽马射线的爆发,引力波爆发的时候产生的伽马射线,以及来自宇宙的、非常遥远的伽马射线暴。
(摘编自张双南《天文学,离我们最近又最远的科学,它有什么用?》)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司马迁认为气象和天文是一回事,实质上,天文学和气象学是两门相关但不相同的学科。
B. 西汉以后,对特殊气候的记载特别详尽,研究的地域范围扩大,研究水平也大幅度提高。
C. 影响天气变化的原因较多,最重要的一个外因是太阳上的活动,它时刻影响着地球天气。
D. 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研发出来的技术,有些能够直接应用,有些要多年后才应用于生活。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古代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经验而形成的气象谣谚流传至今,但由于缺少科学基础,研究无法向前推进,也不是可信的结论。
B. 对人们来说,天文学深奥奇妙,遥不可及;气象学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人们更容易接受,对人们的影响也更大。
C. 天文观察需要具备一定的天气条件,在阴雨天气,天文望远镜无法使用,可见,离开了气象学的支撑,天文研究工作就难以开展。
D. 20世纪90年代,李惕暗院士提出“慧眼”项目,直到近几年才研制出来,这表明实现前瞻性的科学思想,需要经济、技术等方面的长期发展。
6. 天文学的研究成果有哪些用处?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4.B 5.D
6. ①对气象学有帮助。可以用来改进长期天气预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②建立物理学理论。科学所用的物理规律,比如万有引力定律、量子力学等,都来自天文学的研究。③延伸各项新技术。如今天 Wi-Fi 技术、网页技术等改变了日常生活,加深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对特殊气候的记载特别详尽”“研究水平也大幅度提高”错误。原文是“从西汉以后,关于特殊的气候……这类记录详略很不一致”。可见并非都“特别详尽”;“要从这类记录中来断定东汉到明清1800年气候变迁是有好多问题的”可见并未体现“研究水平也大幅度提高”。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但由于缺少科学基础,研究无法向前推进,也不是可信的结论”错误。原文说“到周代前半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搜集了许多气象学的经验,播为诗歌,使妇孺统可以传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技术和交通工具大有改进,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知识也大大提高”“从西汉以来我们的气候知识逐渐地累积,广大宏富的经验留传下来,在民间成为天气歌词”,没有选项说的意思。
B.“天文学深奥奇妙,遥不可及”错误,材料三是“大家认为离我们最远的天文学,其实离我们的生活最近”,可见并非“遥不可及”;“气象学……对人们的影响更大”有误,材料二说“弄清了这些天文因素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就可以把天文研究成果用来改进长期天气预报”,材料三有“天上和地上的事情都用同样的天文学规律来指导……为什么动物和人的区别这么大,因为动物没有天文学家”,可见文中并未说“气象学……对人们的影响更大”,反而是天文学对人们来说更重要。
C.“可见,离开了气象学,天文研究工作就难以开展”有误,原文材料二只是说“天文观察也要有一定的天气条件,如在阴雨天,望远镜就无法使用。因此,准确的天气预报能帮助天文研究工作”,“准确的天气预报能帮助天文研究工作”并不代表“离开了气象学,天文研究工作就难以开展”,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材料二“弄清了这些天文因素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就可以把天文研究成果用来改进长期天气预报”,可以用来改进长期天气预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可见:利用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对气象学有帮助。
材料三“科学所用的物理规律,比如万有引力定律、量子力学等,都来自天文学的研究”,可见:可以利用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建立物理学理论。
材料三“科研人员研发一个技术……最后可能延伸出对技术的各种影响。比如Wi-Fi技术,是天文学家为了射电望远镜所开发出来的技术;网页技术,是粒子物理学家为了交流方便所开发出来的技术”,如今天Wi-Fi技术、网页技术等改变了日常生活,加深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可见:可以利用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延伸各项新技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在群山之间(节选)
陈涛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有无数个决定,但总会有那么几个决定将你引向难以预知却又充满独特魅力的旅途。
多年之后,我依然会记得自己动身离京前的那些瞬间以及附着的情绪,它们都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在那些瞬间中,有抉择时的煎熬与焦虑,也有抉择后对远方的渴望,以及时时袭来的不舍与忧愁。我记得那天在我最终决定到甘肃省一个村任职“第一书记”后,我整理完办公室的所有东西,于黄昏中慢慢走回家,途中雨落下来,而我在细雨中走了很久。
当我孤身一人在那个名为冶力关的小镇时,当我不得不面对起初因思维、环境、语言、饮食带来的诸种不适时,我曾经这样问过自己,促使自己最终选择到这个小山村来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在固化的生活轨道中太久,难以忍受循规蹈矩、日复一日的庸常生活从而选择的跳脱吗?是认为作为一个从事文学工作的人,如果不积极融入社会,不去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汲取营养,所以无法做好文学工作吗?还是觉得如果不懂乡村就难以了解中国,所以才会将自己放置于乡野之间,试图在这个群山连绵的角落中,通过乡村来读懂中国?
我去任职“第一书记”的地方是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冶力关镇池沟村,地处青藏高原末端,因为海拔较高的缘故,全年气温较低,当地人戏称这里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一个是大约在冬季。待到冬日来临,大雪飘飘洒洒落下时,与外界断了交通,这里便成了一个愈发静谧的山村角落。一个当地的年轻朋友曾在大雪中问我有没有种与世隔绝之感,没待我回答,他接着说感觉自己被世界遗弃了。


展开余下试题离京前,领导找我谈话叮嘱,还讲述了自己多次奔赴西藏工作的经历,其情殷殷,其言谆谆,他送了我八个字,“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我记在了心里。回望两年多的任职生活,虽没有做出什么特别有影响的事情,但也算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我并未愧对自己两年的时光。在这段工作中,留下印象的人与事有很多,他们共同见证了我的山中岁月。我喜欢与村镇的人交流,尤其喜爱与年轻人谈天,而他们也愿意在我空闲的时刻跟我分享他们的喜乐哀愁。许多次,我兴奋于他们成长中的进步与收获,同样我也会陷入跟他们同样地束手无策,每当这时我便会内疚于自己的无能为力。我也会走访慰问村里的那些老党员,听他们的意见建议,有一次一个老党员卧病在床,我去看他,他跟我聊天时用力握住我的手,久久不曾松开。
在小镇的两年,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教育的重要。教化之本,出自学校。不懂农村,难以了解中国,不注重乡村教育,则难以从根本与长远上发展农村。对乡村孩童而言,他们未来的人生离不开教育的影响。但对冶力关的孩子们而言,乡村教育则具有了另外一重意义,因父母失位而不能给予的亲情,除去长辈的照顾,他们需要学校、老师更多的教育与关爱。我在8个月里为这些学校创建、完善了图书室,送去了大量的教学物资以及学生们用的文具和玩具。当我将一个足球送到一个小男孩的怀中时,我看到他眼睛里闪现出快乐的光亮,那光亮从心底瞬间涌出,仿佛带着清脆的声响,以及可以纯净我们灵魂的力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项工作很难讲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如若有影响,也要待以后才会显现,唯愿所做的这些,如同那个孩子眼神中快乐的光亮,照耀他们的人生之路,愿他们有朝一日走出大山,有更多完成精彩人生的可能,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
我也清晰记得帮高山上的村子安装好太阳能路灯后的那个夜晚,我们在一团漆黑中沿着环绕的盘山路进村,行至拐弯处,抬头就看到远方高高的山腰处有一盏灯,灯光温暖明亮,再一个拐弯,满目光亮,黑暗被彻底甩在了身后。“天上的街灯亮了”,脑海中反复回响这一句。所谓的蛮荒之地,所谓的穷乡僻壤,究其本质,都与黑暗紧紧牵连在一起。如今,光亮洒满了这个高山的村落。抬起头,望向布满星辰的浩瀚夜空,群星明亮硕大,站立于街口,是难以自控的欣喜。
回望这两年的时光,我想我真正把自己融入到了这段生活中,我从来没有如此融入人群,也从未如此贴近自己的内心。是这段岁月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层的体悟,我抛弃了那些想象与幻想。我从未像这两年一样努力生活,并在孤独与煎熬中慢慢变得坦然。我终于穿透生活的表面,学会如何在生活的内部去生活,并在深切的体悟中懂得了思考的方向与人生的意义。在这两年当中,我见识到生活带给我们的苦难,但也欣喜看到艰难背后的乐观与阳光。很庆幸在自己的生命中有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时光,淬炼了我的青春与品格,让整个人生充满愈发丰盈、辽阔的可能。我又想起任职结束返京的那个湿漉漉的清晨,镇政府的小院里块块低洼地面雨水仍存,亮晶晶的。村镇的朋友们帮我把行李从二楼的房间拎下来放到车上,我们在车前一一握手、拥抱,空气愈发潮湿了。车载我出镇,山路两侧熟悉的建筑、林木、河流慢慢离去,或者说是我正从它们的躯体中逐渐剥离,我用胳膊靠住车窗,一路无言。但我知道,不管怎样,从此以后的那个远方,以及那些远方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了。
文本二:
记者:我们注意到为期两年的任职工作结束后,您并没有把这段时光收藏起来,而是又回返这个村子,像拿着一把刻刀,从细微处呈现和解读冶力关镇及池沟村在脱贫攻坚战役后发生的可喜新变。
陈涛:很喜欢这样的描述————雕刻时光。我喜欢观察细部,因为它更真实,更能体现出时代中个体的变化,但是我写的并非仅仅是一己之见,我更希望那些与我有着相同、相似经历的人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身影。
(材料来自12月记者对《在群山之间》作者陈涛的采访)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中当地人对季节的调侃,反映了此地自然条件恶劣,这是“我”初到甘南,作为一个初进扶贫队伍的新人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B.文本一与鲁迅的《故乡》同为乡土文学,皆以第一人称写作,都表现了“我”对现代意识和外部世界对故乡的影响的感悟与思考。
C.文本一语言平实朴素,以温情的文字记录了一个扶贫干部的心路历程,将立体鲜活的扶贫干部呈现在读者眼前,特别富有感染力。
D.文本一叙事与思考相结合,两年的扶贫经历没有面面俱到,而是将最难忘的事情择取而出,继承“文以载道”的传统,蕴含哲思。
8.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文章标题“在群山之间”包含了哪些涵义。(6分)
9.文本二中,作者表示自己“喜欢观察细部,因为它更真实,更能体现出时代中个体的变化”,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答案】
7.B
8.①扶贫村坐落在群山之间;②群山中的村庄闭塞落后,人们生活贫苦;③“我”在群山之间从事扶贫工作,克服困难阻碍,收获丰富的人生体悟;④在脱贫攻坚战役后,乡村发生了可喜新变。
9.①文中描写“我”在黄昏细雨中走了很久,表现了“我”决定任职“第一书记”后的复杂心情;②文中描写卧病在床的老党员用力握住“我”的手,表现了“我”在扶贫工作中深入探访,兢兢业业;③文中描写“我”将一个足球送给小男孩时他眼睛里闪现的光亮,表现了我对乡村教育的重视;④文中描写村里装好太阳能路灯后抬头看到的那一盏灯,表现了扶贫工作顺利推进时“我”的欣喜;⑤文中描写返京的那个湿漉漉的清晨,“我”与村镇朋友握手、拥抱,表现了“我”的不舍与挂念。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都表现了‘我’对现代意识和外部世界对故乡的影响的感悟与思考”说法错误,《在群山之间》是写实的叙事散文,真实记录了中国扶贫事业的深入开展,“我”到冶力关镇担任扶贫干部,冶力关镇并不是“我”的故乡。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结合“试图在这个群山连绵的角落中,通过乡村来读懂中国”可知扶贫村坐落在群山之间;
结合“所谓的蛮荒之地,所谓的穷乡僻壤,究其本质,都与黑暗紧紧牵连在一起”可知群山中的村庄闭塞落后,人们生活贫苦;
结合“在这两年当中,我见识到生活带给我们的苦难,但也欣喜看到艰难背后的乐观与阳光。很庆幸在自己的生命中有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时光,淬炼了我的青春与品格,让整个人生充满愈发丰盈、辽阔的可能”可知“我”在群山之间从事扶贫工作,克服困难阻碍,收获丰富的人生体悟;
结合“当我将一个足球送到一个小男孩的怀中时,我看到他眼睛里闪现出快乐的光亮” “我也清晰记得帮高山上的村子安装好太阳能路灯后的那个夜晚”可知在脱贫攻坚战役后,乡村发生了可喜新变。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
“我记得那天在我最终决定到甘肃省一个村任职‘第一书记’后,我整理完办公室的所有东西,于黄昏中慢慢走回家,途中雨落下来,而我在细雨中走了很久”,文中描写“我”在黄昏细雨中走了很久,表现了“我”决定任职“第一书记”后的复杂心情;
“有一次一个老党员卧病在床,我去看他,他跟我聊天时用力握住我的手,久久不曾松开”,文中描写卧病在床的老党员用力握住“我”的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2022-2023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