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2  2023-02-0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A(全国甲卷)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文》有言:“俭,约也。”《玉篇》亦言:“约,束也缠也。”意即用绳子进行捆绑、缠束。由缠束而引申出抽象意义的约束、节制,就是俭德的本义。进而,又由约束、节制义引申出在消费财物上的具体要求:节俭、节约和不浪费。节俭节约之重点就在于少用、减用,“少”“减”所呈现的是一种内向回缩的收敛趋势,故古人亦以“敛”释俭,如“俭者,敛也”。这一消费上的收敛趋势,因能直观展示出个体的节俭力度和决心而较易得到外界的关注和赞誉,个体由此获得的强烈认同感和愉悦感,又推动其在后续行为中坚持和强化这一趋势。久之,就会形成对物欲的良好管理,使之处于一个合理范围,有效防止物欲泛滥。正是基于“俭则寡欲”的认识,人们确信“俭以养德”,甚至认为“欲求廉介,必先崇俭朴”,俭德是养成廉德的必要前提。至于其中的缘由,古人认为“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俭德的最低标准就是不浪费,其实质是对劳动果实的爱惜和对自然资源的保护。首先,劳动果实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是无数劳动者辛勤工作的共同成果。对劳动果实的爱惜中,就包含着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认可与尊重。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可直接观察到“稼穑之艰难”以及劳动果实之不足,从而更易于生发和强化对劳动果实的珍视情感;而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劳动产品日益丰富,劳动形式也发生转变,故有些人对劳动艰辛的认知以及对劳动果实的珍惜开始弱化,客观上造成了毫不在意的浪费。其次,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物质储备,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对自然资源不节制使用,即使数量充足最后也会枯竭。不仅如此,无法预知的天灾人祸还会突然打断各类资源的生成链条,可能造成物资的严重短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俭德并不追求无限节俭,而是主张量入为出。即根据自身实际经济能力规划开支,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基础上鼓励“日常有余”,以为“意外横用之备”;反对超出能力的消费。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拥有巨额金钱就可以追逐奢华,肆意消费。一方面,个体金钱虽有明确归属权,但是通过金钱消耗的资源则属于所有人;另一方面,对资源的过度消耗,本身就与节俭要求相背离。因此,人们赞誉那些贵而持俭、富而居俭的典范,这些人虽身居高位或家境富足,但都崇俭戒奢。
俭德并不以对财富的绝对占有为至善,而是主张不吝不啬。吝、啬、俭三字的引申义都有强调爱惜外物的意思,但又具有本质的区别。俭的核心是“节己不节人”,要节制和控制的乃是自身的物欲和财物消费;至于对他人的救济援助,则尽可慷慨大方,并不需要刻意节制;但吝啬则不同,由于对财物过度爱惜,所以根本不舍得花钱救助他人,节己亦节人。因此,我们在道德实践中要崇俭戒吝,积极弘扬自身虽节俭质朴但却能恤贫救苦的美德和行为。
崇俭反奢,始终是中华民族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导向之一。深入理解俭德意蕴,有助于人们在新时代更好地践行俭德。
(摘编自王颖《俭德的三重意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俭德的重点是少用、减用,这样消费久而久之就可以有效地使物欲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浏览完整试题B.俭则寡欲,节俭有助于君子养成廉德,但是对节己亦节人的小人则难以产生多少影响。
C.虽然现代社会自然资源相对充裕,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节制使用,依然要居安思危。
D.古人和现代人对劳动的理解、认可和尊重程度不同,决定了古今人俭德方面的差异很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提出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形成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B.文章多次引经据典,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蕴,也表明个人高度重视“俭”文化。
C.文末通过对比论证,分析了俭与吝、啬的区别,得出要对己节俭、救济贫苦的观点。
D.文章通过俭以养德、爱物惜物、崇俭戒吝三个方面诠释“俭德”的意蕴,层次分明。
3.以下不能印证原文中关于俭德最低标准的实质的体现的一项是( )(3分)
A.唐朝颜仁郁《农家》中的“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B.唐诗《悯农》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C.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所写“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D.清朱柏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答案】1.C 2.A 3.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这样消费久而久之就可以有效地使物欲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偷换概念,不是“这样消费”,而是“这一消费上的收敛趋势……”。
B.“对节已亦节人的小人则难以产生多少影响”表述不当,原文说“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意思是小人寡欲则能小心谨慎、节约用度,从而远离罪恶,使家境富裕。
D.因果不成立。原文说“对劳动果实的爱惜中,包含着理解、认可和尊重”,并非因果关系。退一步说,纵然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因也不是后果的全部原因,故因果关系不能成立。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文章先提出论点”错误,文章没有先提出论点,而是先强调俭德的价值意义,然后从三个层面来论述俭德的意蕴。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俭德的最低标准就是不浪费,其实质是对劳动果实的爱惜和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C.描写男女各司其职的劳动场面,不能印证关于俭德最低标准的实质的体现。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黄河农耕文明的反映,是中原农业文明的产物。每候有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七十二候不是一个一个简单现象的描述与记载,是和大自然完全融在一起的综合的观测结果,也是长期历史总结的结果。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诞生于农耕时代,它所包含的大科学的基本要素仍然正确。节气和物候的描述即使在今天也是准确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我们研究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提供了一个很精准的坐标,我们现在说气候异常不异常,就是根据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它对世界的贡献非常大,所以是大科学。
(摘编自《这是大科学!听丁一汇院士给你讲二十四节气的当代意义》)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收入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用三年时间创作的80余篇文字作品。作者希望当今忙碌的年轻人能把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为切入点,更好地感悟自然、感悟生命,获取奋斗力量。
徐立京谈观察和感悟七十二候的三点原因:首先,它是一套大科学。而不是一个古老的已经失去现实价值的东西。她提到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时,他谈到,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大思维、大科学,是中华民族认识宇宙变化的系统思维的体现。其次,它所蕴含的中国文化智慧是有生命力的。作家王蒙说,七十二候是一个非常厚重的文化时空的隧道。最后,它蕴含了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观。从大自然无数的现象中选出的72种物候都可代表天地万物、四时变化。几年来,她对这一文化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观察和思考并时刻保持着恭敬之心。
书中也收入当代中国抽象画家徐冬冬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主题创作的140余幅抽象画,这些作品的制作历时五年,艺术家春天采集甘露,夏天收集雨水,秋天将风沙与颜料混合,冬天取用晴雪。徐冬冬提到当西方文化独大的时候,另外的一种文化就要与其平衡。实现这种平衡,是中国文化进入世界的外因。而内因则是博大精深的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精神源头,也是生命能量的一种体现。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者徐立京、徐冬冬访谈)
材料三:
大火西流又立秋,凉风至透内房幽;一庭白露微微降,几个寒蝉鸣树头。
一瞬中间处暑至,鹰乃祭鸟谁教汝;天地属金始肃清,禾乃登堂收几许。
无可奈何白露秋,大鸿小雁来南洲;旧石玄鸟都归去,教令诸禽各养羞。
自入秋分八月中,雷始收声敛震宫;蛰虫坯户先为御,水始涸兮势向东。
寒露人言晚节佳,鸿雁来宾时不差;雀入大水化为蛤,争看篱菊有黄花。
休言霜降非天意,豺乃祭兽班时意;草木皆黄落叶天,蛰虫咸俯迎寒气。
(【明】龚廷贤《七十二候歌》节选)
4.下面对材料一、材料二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虽然诞生于农耕时代,但其描述与记载的节气和物候仍为当下气候研究提供了唯一精准坐标。
B.画家徐冬冬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主题进行抽象画创作,其创作各物候作品的原料分别采自各物候所在节气中不同的自然事物。
C.从自然现象中选出的72种物候,不仅代表四季的变化,而且能启发我们从科学角度认识生命和宇宙。
D.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体现,它与西方文化认识世界的角度不同,但对世界文化贡献巨大。
5.下列说法,与材料三相关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3分)
A.立秋时分,暑气消退,凉风来袭,带来幽幽凉意。
B.白露时分,温差增大,秋寒渐起,寒蝉鸣于枝头。
C.秋分时分,雷声渐稀,小虫封洞,水量逐渐下降。
D.霜降时分,豺狼列食,草木枯黄,小虫进入冬眠。
6.徐立京、徐冬冬精心创作《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给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说明。(6分)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4.C 5.B 6.(1)要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常怀敬畏之心;
(2)学会从不同角度(科学、文化、哲学、艺术等)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3)在生活实践中,从传统文化中感悟自然、感悟生命,汲取生命力量。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A.“唯一精准坐标”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我们研究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提供了一个很精准的坐标”,没有说到“唯一”。
B.“采自各物候所在节气中不同的自然事物”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艺术家春天采集甘露,夏天收集雨水,秋天将风沙与颜料混合,冬天取用晴雪”是分季节说明,而不是说“采自各物候所在节气中不同的自然事物”。
D.“与西方文化认识世界的角度不同”错误,无中生有,文章没有阐述与西方文化认识世界的角度不同。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白露时分”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三“大火西流又立秋,凉风至透内房幽;一庭白露微微降,几个寒蝉鸣树头”中“白露”指秋天的露水,不指节气名称,所以,此项所写应是立秋时分的物候。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内因则是博大精深的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精神源头,也是生命能量的一种体现”“她对这一文化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观察和思考并时刻保持着恭敬之心”概括出:要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常怀敬畏之心。
结合“它是一套大科学。而不是一个古老的已经失去现实价值的东西”“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大思维、大科学,是中华民族认识宇宙变化的系统思维的体现”“它蕴含了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概括出:学会从不同角度(科学、文化、哲学、艺术等)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结合“作者希望当今忙碌的年轻人能把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为切入点,更好地感悟自然、感悟生命,获取奋斗力量”概括出:在生活实践中,从传统文化中感悟自然、感悟生命,汲取生命力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稻子和吃稻子的人
学 群
我开车从洞庭湖边的春风大堤上过。火车在铁路上奔驰,收割机在收割稻子。大型收割机从田垄上开过,稻子的上头不见了,稻田一拨拨矮下去。谷粒流水一般从一根管子里涌出,被装进一只只蛇皮袋。还有一些东西,一些跟随谷粒的叶片和穗条,打碎之后被机器随风一口吐出。
稻草傻傻地站在那里。上面那一段没有了,它们当然摸不着头脑。看看周围,那边吓唬鸟儿的那位也没有脑袋。如今做稻草人,已经不作兴要脑袋了。它又不相亲,又不用想事情,要一只脑袋做什么?它只要两只袖子在晃就行。
月亮打这里过,它只看到收割留下的尖利,被禾茬们高举着。怎么都找不到一处又软又白的草垛,好让它的光躺在上面。风来到田间,不见了往日的玩伴。露水来了,没有一片带绒毛的叶子可以把它托起。萤火虫打着灯笼,找不到回家的路。
人们早就习以为常。这一点谁也无法改变。我是弯着腰在稻田里割过稻子的人。一个割过稻子的人,不会不知道腰酸背胀的滋味。我想说的是机器收割所传达出来的那种力,那种君临众稻之上的力,那种话语方式。在钢铁的轰鸣之下,稻子这种从泥地里长来的东西是多么卑微,多么柔软无力。①我是吃稻米的,吃下去的稻米已经成了我的一部分。
我想起以前我们割稻子。
每一株稻子都知道。从河姆渡那里,或者更早,它们就知道了被收割的命运。等到上面抽穗灌浆,等到饱满的颗粒压下来,它们就弯起了腰。弯起的稻杆,是多么适合拦腰抓握,是多么适合收割。顺着禾稻弯斜的方向,人的手把它们拦腰收作一握,稻根露出来,另一只手把禾镰端平了,一下从根处划过,稻子的一生就到了人手上。
稻子弯着腰送上它的一生,人去接受,同样弯着腰。一根稻子弯着腰所承受的,也会来到人的腰背上。说来也巧,那些用来收割的禾镰也弯成新月的模样。那时候,老人们都相信,这一年的新月是从收稻子开始的。
一根稻草,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稻草。稻子的意义,好像都集中在那根稻穗上。直到谷粒离穗。好比一个人退休了,不再去上班,不再是这个是那个。稻草是在这时才开始成为稻草的。
这以前,阳光在春天照过,夏天照过。这一次是单单把它们作为稻草来照耀。秋天的阳光一照,一根稻草的一生就都来了,从头到脚干净明亮,还带着草的干香。想来这些事情,月亮是知道的。月光一来到稻草上,就变得这样鲜亮。就这样躺在稻草上。即便是黑色的夜,到了这里也会停下脚步,把稻草的地方,留给稻草。
我至今记得昭大哥的拖拉机拖了一车稻草,我们搭他的拖拉机回家去。我们躺在上面,用一车稻草摇晃着镇上的房子和路灯。到后来,连天上的星子和银河都被一齐摇动。一天夜里,我在山上走迷了,下山看到一堆稻草。顺着稻草往下看,田里的禾茬带一点亮色一直排过去。②我明白了:踩着禾茬,就可以一直走到家门口。
谷粒不在了,稻草是稻草。牛是懂得这一层的。稻草吃下去之后,它们在反刍。那时候,稻子收了,稻草还是完整的。稻草身上还留存着做稻草的尊严。现在不同了,上面那一段没有了,下面还在禾茬上,它是做稻草呢还是做禾茬?稻草也好,禾茬也罢,它们只好没头没脑地待在稻田里。直到冬晴时,种田的人过来放一把火,烧了的就烧了,没烧尽的就黑乎乎留在那里。
看来,稻草存在的意义,是跟着谷粒一起收走了。那么谷粒呢?蛇皮袋装上之后,一小部分大概会留在主人家里做米饭,其余的就都进了市场。种子要从种子公司来。两头都在人家手上,它们只管从身上长出稻子来。稻子一旦长成,收割机就来了,它们生存的努力随之被没收。收割机的专横粗暴,其实也意味着对稻子之为稻子的否定。
开收割机的人,想来是不会拿起禾镰去收割了。杂货店也已经不卖禾镰了。稻田当然还会种上稻子,是种子公司来的杂交种。杂交产量高。以前那些稻种,已经从地面上消失。就算某处种子博物馆之类的地方还有它们的孑遗,它们与这个世界的交流互动也已停止。
我开着车在大堤上走。大堤在下面,收割机在收割。远处靠山的地方,火车在铁路上奔驰。上车下车,人们都按照火车时刻表,把自己装进去,把自己卸下来。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中“一拨拨矮下去”“被机器随风一口吐出”等细节描写,刻画出机械们生产“君临众上”的霸气,为后文写稻子的卑微弱小铺垫。
B.“我想起以前我们割稻子”一段,承接上文作者对机械化收割的不喜欢与稻子的同情,引出下文传统收割方式中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C.文章语言明快而有表现力。如“摇晃着房子和路灯”“星子和银河被摇动”等句,形象表现出乡下生活独有的自然情趣及人与稻草的和谐。
D.文章构思独具匠心,作者将对稻草与人、传统与现代两组价值的思考贯穿在“稻子”的“前世”和“今生”中,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8.散文的语言往往蕴含着作者想要传递的“情”和“理”,请简要理解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6分)
9.文章中写了两种不同收割方式下的“稻草”,它们有何不同?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C.“文章语言明快而有表现力”理解有误, 本文的语言并不明快,而是蕴藉舒缓,抒情浓郁,引人深思。故选C。


展开余下试题8.【答案】①句:作者对卑微、无力的稻子充满同情;人要懂得感恩,懂得换位思考,才能敬畏生命。
②句:顺着禾茬,“我”找到了回家的路,无比喜悦,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万物都有它独特的存在形式和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结合文中两个画线句子品味作者想要传递的“情”和“理”。“理”应该从文句蕴含的含义入手;“情”应该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入手。
第一处,①“我是吃稻米的,吃下去的稻米已经成了我的一部分”,这个文句是文章第四段的段尾句,“我是吃稻米的”含义可依据它前面的文句“稻子这种从泥地里长来的东西是多么卑微,多么柔软无力”分析可知,作者认为,“于人类而言,稻米是不可或缺的,也可以‘说吃稻米’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但同时,稻米又是多么卑微,多么柔软无力”;“吃下去的稻米已经成了我的一部分”,作者是说,“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稻米之中。无处不在的稻米,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这两个文句表达了作者“对卑微、无力的稻子充满温情、怜悯;同是告诫现代人不要忘记自己是‘吃稻米长大的’,要懂得感恩粮食,人和稻米密不可分,懂得换位思考,才能敬畏大地的生命”。
第二处,②“我明白了:踩着禾茬,就可以一直走到家门口”这个文句依旧是文段的段尾句,作者回忆收割机还没有出现之前,“我”在茫然无措的时候,居然顺着“禾茬”,找到了回家的路,故作者对“禾茬”是感激的,感恩的;它好比是给人指明方向的一盏灯,故“禾茬”不再是“卑微、被轻视”的无用之物,它和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都有它独特的存在形式和价值。
9.【答案】传统方式下:干净明亮有干香;有使用价值,有尊严;
现代方式下:“没头没脑”,失去名分,失去价值;任人宰割,毫无尊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中写了两种不同收割方式下的‘稻草’,它们有何不同”?首先,从整体上看,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1)文章的一至四段写现代方式下的稻草:“稻草傻傻地站在那里”“摸不着头脑”“月亮打这里过,怎么都找不到一处又软又白的草垛,好让它的光躺在上面”,轰鸣的机器对稻草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稻草存在的价值,使之失去应有的尊严。作者认为机器切断了人与稻草之间的联系,对稻草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感情。
(2)人工收割方式(传统方式下)的稻草:在原文第七至结尾段: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稻草与自然万物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对待稻草方式进行对比,从稻草身上,我们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稻草干净、快乐、明亮、有自己的体香(月光喜欢躺一躺);有使用价值(牛儿可以反刍),“稻草”和万物一样,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3题。
游钟山记
[清]顾宗泰
衡、庐、茅、蒋为天下名山,而蒋山实江南之冠。吴为蒋子文立庙,曰蒋山;又以南齐周氏隐此,曰北山;山时有紫气,则又曰紫金山。统而名之,为钟山。余于是山,向一至焉,未尽其胜。今鼓兴而往。
未至山六七里,峰崿蔽亏,藏云障日;水泉激涧,净细可爱。至山,松阴夹路,寒涛吼空;风自绝壁而下,其音飒然。自晋以来,刺史罢还,栽松百株,山故多松也。
沿山五里,遂抵灵谷寺。寺故在独龙阜,梁武帝为宝志禅师建塔;宋改太平兴国寺;明初徙山之东偏,名灵谷。龛镂壁绘,不及往时,惟无量殿宝公塔独存。因偕寺僧观景阳钟,规小而音短,不能必为景阳楼中物也。至宝公塔礼焉。问三绝碑,已毁没矣。
南为琵琶街,履之若有声。由塔循山而左,为安石读书所。其说法台旧址旁,为八功德水。藤葛纠纷,求所谓清泠者不可得。
由是为太子岩,此山之最高者。余乃升高而望,豁然四空。西瞰覆舟、鸡鸣诸山,黛螺缭绕,后湖隐见,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紫盖黄旗之气犹有可想见者,而虎踞龙蟠,江山如故。独慨然于齐梁递迁之主,而叹其销沈于是。
历岩而下,日已薄暮。朝阳洞、商飚馆、周氏草堂、羲之墨池,诸境最僻,俱不得访。别僧而归。归则松风送人,明月满衣。流连清景,恍若有失,不知路之幽且杳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
B.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
C.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
D.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名之即为这命名,与“大名鼎鼎”含义不同。
B.所即地方,与“所言极是”的“所”含义不同。
C.薄意为迫近,与“日薄西山”含义相同。
D.杳是远的意思,与“杳无踪迹”的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中“我”所游之山为钟山,“我”曾经到过这座山一次,但没有游遍所有的胜景,于是这次满怀热情,兴冲冲地前往游玩。
B.“我”进入山中六七里路,看见山峰陡峭,仿佛隐藏着云雾,隔绝开了太阳;泉水涌流,山涧被激起波澜,非常可爱。
C.灵谷寺的南边是琵琶街,行人踩在上面好像真的有声音一样。从宝公塔出来沿山路往左面前行,便到了王安石当年读书的地方。
D.太子岩是山的最高处。“我”登高远望,只见四面开阔,向西可见像青黑色的海螺一样曲折起伏的覆舟、鸡鸣等山和隐约可见的湖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山,松阴夹路,寒涛吼空;风自绝壁而下,其音飒然。(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偕寺僧观景阳钟,规小而音短,不能必为景阳楼中物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根据语境作出相应调整。可根据文言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曰”“也”“于是”“为”“即”等。 “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是判断句,中间应该断开,排除D;“也”后面应该断开,排除A;“万家烟火”是固定词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
11.【答案】D
【解析】D项,杳的含义相同。
12.【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这类题,需学生仔细阅读,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征,然后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2022-2023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