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第二,媒介记忆的叙事正在发生变化。随着个体网民成为记忆主体之一,媒介记忆的叙事方式出现了个人化的倾向。这体现在:一是来自网民的、自下而上的微观视角参与媒介记忆的建构过程,受到意识形态、行业规则和机构惯常等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二是常人化的叙事内容较多地出现。微观的记忆视角和常人化的叙事内容,使得数字时代的媒介记忆更为丰富,并且生活化程度更高。 第三,在数字时代,媒介记忆的外延得到扩充,“不存在”的记忆被纳入媒介记忆的范畴。文化研究学者艾莉森•兰兹伯格提出,“假肢记忆”出现在个体和关于过去的历史叙事于一个体验性的场合交互之时,这个人并不是简单地理解历史叙事,而是和与他没有亲历过的、过去的事件产生共情,从而获得更个人的、深刻的感受。在兰兹伯格2004年的研究中,“假肢记忆”往往依托于历史电影、漫画、小说、博物馆和电视剧等文化产品而存在,而新闻报道由于受到客观性等要求的限制.难以在报道历史事件时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不过.在数字时代,数字媒介的交互性弥补了这一缺憾,使得人们可以参与制造“假肢记忆”,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文化产品提供的“假肢记忆”。在个人层面,“假肢记忆”可以塑造个体的主体性,调节他对世界和他者的思考;在群体层面,则可以促进集体认同。需要指出的是,兰兹伯格同时指出,数字媒介催生的这种新的记忆形式本身并不必然积极或进步。因此,需要警惕“假肢记忆”对个人的影响,而当“假肢记忆”通过有偏见的或过度商品化、娱乐化的方式呈现时,可能会给真正亲历过这些历史事件的人或群体造成心理创伤。 (摘编自吴世文、杜莉华、罗一凡《数字时代的媒介记忆:转向与挑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乞丐因安装假肢出现了未曾亲历的记忆,这一现象伴随着影片的上映被专家称为“假肢记忆”。 B. 电影观赏行为通过吸引观众的身体,将他们的身体“运送”到未曾亲历的时代或陌生的环境中。 C. 数字时代,个体网民作为新的记忆主体,可以通过参与媒介记忆的建构来获得社会的可见性。 D. 当个体的网民成为记忆主体之一的时候,媒介记忆的传统叙事方式出现了自上而下的微观视角。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代际间的传统关联方式受到破坏,传统的记忆形式、记忆传承方式受到挑战,这是移民潮带来的结果。 B. “假肢记忆”虽不同于抽象知识,但其身体化、个人化的、活生生的体验的特点与“储存记忆”相似。 C. 数字时代,媒介记忆的叙事视角更为微观,内容更常人化,使得媒介记忆更为丰富,生活化程度更高。 D. 在数字时代,数字媒介的交互性弥补了新闻报道在报道历史事件时难以唤起受众情感共鸣的缺憾。 3. 下列现象,难以产生“假肢记忆”的一项是( ) A. 保罗•范霍文导演的电影《全面回忆》中,主人公奎德购买了一套大众文化商品——火星旅行记忆,并将其植入大脑。 B. 斯皮尔伯格拍摄《辛德勒的名单》,想借助全球播映,让纳粹大屠杀的历史成为公共的、集体的文化档案的一部分。 C. 某博物馆举办“故宫文物展之‘紫禁藏影’”,展示了故宫博物院院藏老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故宫的恢宏与高敞。 D. 五四青年节时,刘某在剧本杀《白衣倾城》游戏中扮演了白倾城这一角色,想沉浸式地过一把当英姿飒爽的女侠的瘾。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结合材料二,谈谈数字时代媒介记忆的扩张对个人生活的积极影响。 【答案】1. B 2. B 3. C 4. ①采用了层进式论证结构;②首先通过电影《窃贼的手》引出论述话题“假肢记忆”;③接下来分析了“假肢记忆”出现的背景;④最后采用并列结构指明了“假肢记忆”的两个特点。 5. ①通过社交自媒体参与媒介记忆的建构,获得较高的社会可见性。②在数字时代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化程度更高的媒介记忆。③获得更个人的、深刻的感受。④塑造个体的主体性,调节他对世界和他者的思考。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伴随着影片的上映”有误,原文为“一个世纪之后,这种非亲历记忆被艾莉森•兰兹伯格称之为‘假肢记忆’”,选项混淆时间,应改为“在一个世纪之后”; C.“可以通过参与媒介记忆的建构来获得社会的可见性”有误,属于强加因果,原文是“通过社交自媒体参与媒介记忆的建构,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可见性”,可见前后内容没有因果关系; D.“自上而下”有误,属于偷换信息或不合逻辑。原文为“来自网民的、自下而上的微观视角参与媒介记忆的建构过程”,是“自下而上”。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观点态度的能力。 B.“相似”有误,属于混淆肯定否定。见材料一最后一段:“……也不同于那种存在于档案记录、图书馆、博物馆、雕像或纪念品等中的记忆——阿莱达•阿斯曼所说的‘储存记忆’”,是“不同”。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C.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它不但不同于抽象知识,而且也不同于那种存在于档案记录、图书馆、博物馆、雕像或纪念品等中的记忆——阿莱达•阿斯曼所说的‘储存记忆’”可知,故宫博物院院藏老照片是“储存记忆”,难以产生“假肢记忆”。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在电影《窃贼的手》中……一个世纪之后,这种非亲历记忆被艾莉森•兰兹伯格称之为‘假肢记忆’”,首先通过电影《窃贼的手》引出论述话题“假肢记忆”; 第二、三段,“谈到假肢记忆出现的背景,不能不提到现代性与大众文化”“正是这两大现代性事件,为假肢记忆这种‘新的公共记忆形式’铺平了道”,分析了“假肢记忆”出现的背景; 第三至五段,“那么,大众文化时代“假肢记忆”有什么特点呢”“首先,‘假肢记忆’并非源于人们的亲历经验,而是亲历者嫁接到自己身上的别人的记忆”“其次,‘假肢记忆’是用现代传播技术支撑的媒介化记忆、较传统记忆形式具有更大的技术依赖性”,最后采用并列结构指明了“假肢记忆”的两个特点。 可见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用了层进式论证结构。
展开余下试题【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在数字时代,个体网民、组织成为断的记忆主体,通过社交自媒体参与媒介记忆的建构,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可见性”可知,通过社交自媒体参与媒介记忆的建构,获得较高的社会可见性。 结合“微观的记忆视角和常人化的叙事内容,使得数字时代的媒介记忆更为丰富,并且生活化程度更高”可知,在数字时代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化程度更高的媒介记忆。 结合“从而获得更个人的、深刻的感受”可知,获得更个人的、深刻的感受。 结合“在个人层面,‘假肢记忆’可以塑造个体的主体性,调节他对世界和他者的思考”可知,塑造个体的主体性,调节他对世界和他者的思考。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手 庄因 ①在异乡做梦,几乎梦梦是真。而梦境每如倪云林的山水,平、漠、淡、远,殊少浪漫绮丽的了,也许就是总提挂着,那无法忘却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情怀所使然的罢。“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这首菩萨蛮,确乎把我梦境皴染出来了。梦境虽属平漠淡远,却是画意诗情,将梦乡装点得不忍醒来。梦境也常有满天如飘絮的诗句,忽而排成人字雁阵,在肃杀、庄穆、澄澈又复高远的秋空里,冉冉南徂。也多次从梦中踢被跃起,不及揽衣追腾空际,那雁阵却已去远。孤自失落,残阳中,让一声幽怨的雁鸣惊醒。 ②去年秋匆匆返台一行,回来后,景物在梦中便很是依稀了,而人物的比重则日复一日增加起来。近来,人物中的师长、故友、亲友和亲戚们,也都相继渐隐,独留下母亲一人形象,硕大磐固,巍伟如泰山,将梦境实然充沛了。 ③那夜,我梦见母亲。母亲立于原野。碧海青空中,有一只风筝如鲸,载浮载沉。母亲手中紧握住那线绕子,线绕子缠绕的是她白发丝丝啊。顷刻,大风起兮,炊烟散逝,落日没地,古道隐迹,远山坠入苍茫,而江声也淹过了母亲的话语……母亲的形象渐退了,我的视线焦定在她那一双手,那一双巨手,竟盖住了我泪眼所能见到的一切。那手,使我走入这世界之门;那十指,是不周之山顶处的烛火,使我的世界无需太阳的光和热。 ④母亲的手,在我有生第一次的强烈印象中,是对我施以惩罚的手。母亲的惩罚甚于打,她有揪拧的独门绝招——揪拧同时进行。揪或拧,许是中国母亲对男孩子们惯用的戒法,大概一般慈母在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驱使下,总会情急而出此的。 ⑤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特别是小时候,国有难,民遭劫,背井离乡,使得母亲对她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愈切,责之越苛。母亲之对我,虽未若岳母之对武穆,但是,在大敌当前的大动乱时代,大勇大义之训,使母亲与任何一位大后方逃难的中国母亲一样,对子女的情与爱,可向上彰鉴千秋日月。在贵州安顺,有一年,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多备了数样菜。我因图贪嘴,较往常多盛了半碗饭,可是,扒了两口,却说什么也吃不下了。隔了桌子,我瑟缩地睇着母亲。她的脸色平静而肃然,朝我说:“吃完,不许剩下。”我摇头示意。母亲的脸色转成失望懊忿,但仍只淡淡地说:“那么就下去吧,把筷子和碗摆好。”在大人终席前,我不时偷望着母亲,她的脸色一直不展,也少言笑。到了夜里,客人辞去,母亲控制不了久压的情绪,一把拽我过去,没头脸地按我在床上,反了两臂,上下全身揪拧,而且不住说:“为什么明明吃不下了还盛?有得饱吃多么不易,你知道街上还有要饭的孩子吗?”揪拧止后,我看见母亲别过头去,坐在床沿气结饮泣。从此以后,我的饭碗内没再剩过饭。 ⑥当然,母亲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帖细腻的一面。那时,一家大小六口的衣衫裤袜都由母亲来洗。寒冻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地洗。我常在有破洞的纸窗内窥望,每洗之前,母亲总将无名指上那枚结婚戒指小心取下。待把洗好的衣衫等穿上竹竿挂妥在廊下时,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待我们长大后,才知道母亲在婚后头数年里,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可是,母亲那双纤纤玉手,在“七七”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竟脱胎换骨,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 ⑦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硬的茧的手,在微弱昏黄的油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我们兄弟的课业。粗糙易破的草纸书,一本本,一页页,在她指间似日历般翻过去。我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我记得把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没有勇气看她的脸,低下头看见母亲拿着那张“历史实录”的手,颤抖得比我自己得更加厉害。可是,出乎意外地,那双军御轻轻覆压在我景上,我听见母亲和平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我记不得究竟站着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⑧然则,就在那样的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每到此际,她会主动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箭和一支笛子,吹奏一曲。母亲常处的曲子有“刺虎”“林冲夜奔”“游园惊梦”和“春江花月夜”。那双手,如此轻盈跳跃在每个音阶上,却又是那般秀美而富才情的了。 ⑨去夏返台时,注意到母亲的手上添了更多斑纹,也微有颤抖,那枚结婚戒指竟显得稍许松大了。有一天上午,家中只留下母亲和我,我去厨房沏了茶,倒一杯奉给她。当我把杯子放在她手中时,第一次那样贴近看清了那双手,我却不敢轻易去触抚。霎时间那双手变得硕大无比,大得使我为将于三日后离台远航八千里路云和月找到了恒定的力量。 ⑩母亲的手,从未涂过蔻丹,也未加过任何化妆品的润饰。唯其如此,那是一双至大完美的手。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爱是一种伟大无私的爱,这篇文章从人们常见的“母亲的手”入手,让读者感受到了母爱的宽广与深沉。 B. 文首用一幅幅工笔细描式的中国山水,营造了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中国的诗词画和景氤氲了这种氛围。 C. 文章第三段用中国文化里很有代表性的客观事物构成凄凉残败的意境,使位于这一背景里的母亲尤显高大。 D. 结尾两段不仅点明母亲的手“至大完美”,也表明作者的一种写作态度:不加妆饰。全文华美藻饰,感情真挚。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以核心意象“手”为线索,将几个事件串引勾连,叙事曲折有致,采用了逐次逼近的笔法。 B. 文章中将母亲的手比作“不周之山顶处的烛火”,形象具体地表达了作者不需要太阳的光与热。 C. 全文虚实结合,将母亲置于中国文化的背景中,凸显了母亲是载负着中国文化的一个个体。 D. 文章犹如剥竹笋般层层显现了母亲的高大形象,叙述、描写与抒情各显其力,但缺乏议论。 8. “母亲与任何一位大后方逃难的中国母亲一样”,有“对子女的情与爱”,这种情与爱体现在哪里?请结合作品加以说明。 9. 除了“对子女的情与爱”,文中母亲与《祝福》中的“祥林嫂”相比,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A 8. ①母亲揪拧斥责孩子,教育孩子不能剩饭,要知民间疾苦。②寒冻日子,母亲为孩子们洗衣服,手指被泡冻得红肿了。③毫不放松地督导我们兄弟的课业,鼓励功课太差的孩子用功学习。 9. (1)同:①坚韧顽强:不屈从于生活,耐受力强;②勤劳能干:吃苦耐劳,任劳任怨。(2)异:文中的母亲身处动乱,却坚韧乐观;而祥林嫂遭遇不幸,却愚昧迷信。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B.“工笔细描式”错误,文章开头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应是“写意画式”。 C. “凄凉残败”错误,结合“大风起兮,炊烟散逝,落日没地,古道隐迹,远山坠入苍茫”分析,景象特点是“旷远恢宏”的。 D.“华美藻饰”错误,“不加妆饰”对应的应是“朴实无华”,全文感情诚挚深切,语言朴实无华。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作者不需要太阳的光与热”错误,此处是表达对母亲给予的温暖与教导的感念,不是真的不需要太阳的光与热,选项曲解文意。 C.“虚实结合”错误,文章是回忆性散文,应是“皆为虚写”或“皆为回忆”。 D.“缺乏议论”错误,文中有议论,如“梦境虽属平漠淡远,却是画意诗情”。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而且不住说:‘为什么明明吃不下了还盛?有得饱吃多么不易,你知道街上还有要饭的孩子吗?’揪拧止后,我看见母亲别过头去,坐在床沿气结饮泣。从此以后,我的饭碗内没再剩过饭”可知,母亲揪拧斥责孩子,教育孩子不能剩饭,要知民间疾苦。 结合“寒冻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地洗……待把洗好的衣衫等穿上竹竿挂妥在廊下时,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可知,寒冻日子,母亲为孩子们洗衣服,手指被泡冻得红肿了。 结合“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硬的茧的手,在微弱昏黄的油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我们兄弟的课业……我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我听见母亲和平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我记不得究竟站着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可知,毫不放松地督导我们兄弟的课业,鼓励功课太差的孩子用功学习。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同:作为中国传统女性,祥林嫂经历两次丧夫,其间她自己到鲁镇帮工,吃苦耐劳,独自带儿子阿毛生活,坚韧顽强。而文中的母亲也是一样,在艰难的岁月里,既要张罗一家人的生活,还要督促教育孩子勤奋读书。她们都没有屈服于生活的磨难,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亲人撑起一片天,吃苦耐劳,任劳任怨。 异:文中的母亲,“就在那样的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每到此际,她会主动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箭和一支笛子,吹奏一曲”,可见母亲身处动乱,却坚韧乐观,不忘用音乐表达对生活满怀的希望; 而祥林嫂遭遇不幸,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只是反复倾诉,而且听信柳妈的话,去捐门槛,陷入愚昧迷信的泥潭,最终走向死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近代君臣理国,多劣于前古,何也?”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 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理致太平。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太宗深然其言。 贞观七年,太宗谓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曰:“卿等辅导太子,常须为说百姓间利害事。朕年十八,犹在人间,百姓艰难,无不谙练。及居帝位,每商量处置,或时有乖疏,得人谏诤,方始觉悟。若无忠谏者为说,何由行得好事?况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都不闻见乎!卿等常须以此意共其谈说。每见有不是事,宜极言切谏,令有所裨益也。” 贞观十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历观前代拨乱创业之主,生长人间,皆识达情伪,罕至于败亡。逮乎继世守文之君,生而富贵,不知疾苦,动至夷灭。朕少小以来,经营多难,备知天下之事,犹恐有所不逮。朕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绩之辛苦。诸弟何能学朕乎?选良佐以为藩弼,庶其习近善人,得免于愆过尔。” 贞观十六年,太宗问特进魏征曰:“朕克己为政,仰企前烈。至于积德、用仁、丰功、厚利,四者常以为称首,朕皆庶几自勉。人苦不能自见,不知朕之所行,何等优劣?”征对曰: “德仁、功、利,陛下兼而行之。然则内平祸乱,外除戎狄,是陛下之功。安诸黎元,各有生业,是陛下之利。由此言之,功利居多,惟德与仁,愿陛下自强不息,必可致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 B. 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 C. 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 D. 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 11. 不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 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营多难”与“韩魏之经营”(《阿房宫赋》)两句中的“经营”含义不同。 B. “得免于愆过尔”与“匪我愆期”(《诗经•卫风•氓》)中的“愆”字含义相同。 C. “人苦不能自见”与“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中 “见”字含义不同。 D. “必可致也”与“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两句中的“致”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困惑近代帝王治理国家大多不如古代时,王跬以汉代宰相都能引经据典决断难题为例,指出近代的不当倾向。 B. 唐太宗认为,太子的老师不仅应该经常给太子讲述一些人间疾苦,而且看到太子有错失乖谬,也应竭力陈说直言进谏。 C. 唐太宗告诉房玄龄,前代平乱创业的帝王生长在民间,都能洞察民情真伪,很少有导致失败灭亡的,守成之君则不然。 D. 唐太宗认为自己克制私欲治理朝政,仰慕企望前代的功业,做好了德仁功利这四个方面,做到了平定叛乱,消弭外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商量处置,或时有乖疏,得人谏诤,方始觉悟。 (2)安诸黎元,各有生业,是陛下之利。 14. 民生是国之根本,请结合材料概括唐太宗以民为本的具体表现。 【答案】10. A 11. B 12. D 13. ①每逢商讨裁决或处理(事情),有时产生差错和疏漏,得到他人的直言规劝后,(我)才开始醒悟。 ②安抚众多百姓,使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产业,这是陛下(所积)的福利。 14. ①不损害百姓利益;②熟悉百姓的艰难困苦。③使百姓安居乐业。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王玮回答说:古代帝王施政,都从内心崇尚清静无为,以百姓所想为所想。近代 君王却只知道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任用的大臣,又(都)不是精通经学儒术的士人。 “帝王为政”,主谓宾结构,后面断开;“皆”为副词,此处作状语放在句首,前面断开。排除BC。 “适其欲”,动宾结构,后面断开;“所任用大臣”,偏正结构,作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经营:经历;收藏的金玉珠宝等物。句意:经历过很多磨难。/燕国赵国收藏的金银。 B.前后句中“愆”的意思分别是“罪过,过失”“拖延,延误”。句意:得以免除过失。/并非我要拖延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