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8  2023-03-1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
甘肃省定西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定西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集大成”这个词,如果从字面上理解,似乎仅仅指集过去之大成,但事实上不仅如此。孟子称孔子“集大成”,主要是因为他在继承遗产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从而为其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制定了完整的指导思想。由此可见,孔子之“集大成”,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承前,而在于启后。
杜诗也有同样的情况。入宋以后,人们对杜甫的巨大影响愈来愈清楚,进而赞不绝口了。王禹偁说:“子美集开诗世界。”宋代诗人基本上被笼罩在杜诗的巨大影响之内,所以张表臣说:“有能窥其一二者,便可名家。”在我们今天看来,杜甫总结并发展了他之前的一切诗歌遗产并影响了在他以后历时一千多年的诗歌史。
杜甫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大时代。在艺术上登峰造极的杜诗、韩文、颜字、吴画先后出现在那个时代,并不是偶然的。苏轼最早称杜诗、韩文、颜书为“集大成者”。苏轼的目光是犀利的,他第一个看出杜诗是古典诗歌的一大转变。同时他也看出了“集大成者”的实践所显示的穷则变的内涵。
从东汉至盛唐,五七言诗歌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总的趋向是不停地向前发展的。唐人虽然对六朝诗歌的淫靡之气颇为鄙薄,但在艺术上却正是六朝诗的直接继承者,从陈子昂到李白,并无例外。到了杜甫,则以集大成者的姿态,对前人的诗歌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从表现对象到创作手法,从诗歌体裁到修辞手段,前人在诗国中留下的丰富积累都在社诗中汇总起来了。
在杜甫之前,建安七子用力描摹动荡的社会现实,曹植、阮籍着意刻画深沉的内心律动,陶渊明善于把田园生活纳入他的恬静心境,谢灵运擅长摄取山川景物的奇丽外貌……到了杜甫,则对上述的题材内容兼收并蓄,而且使它们互相渗透、融合,从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最深沉的内心独白,却偏偏揭露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惨状。秦州至同谷道中的一组纪行诗刻画山水的功力可与大谢媲美,却偏偏抒发了“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的政治理想。在杜诗中,从朝政国事到百姓生计,从山川云物到草木虫鱼,整个外部世界都与诗人的内心世界融合无间,而且都被纳入儒家的政治理想、伦理准则、审美规范的体系之中。从杜甫开始,儒家诗教的积极精神真正成为古典诗歌的指导原则。在杜甫以后的著名诗人很少不是沿着他开创的道路前进的。
在杜甫之前,建安诗歌以慷慨的气势取胜,阮籍《咏怀》以沉郁的风格见长,陶诗平淡自然,谢诗富丽精工,齐梁以降,由古变律,又从形式到风格不断地有所进展。杜甫对上述的艺术手段兼收并蓄,熔铸成一种全新的艺术风貌:格律严整而气势磅礴,字句烹炼而意境浑然,成语典故与口语俗字并得妙用,泼墨濡染与工笔细描同臻极致。不仅如此,在杜甫手里,诗歌的表现手段有了新的发展。七言律诗在艺术上臻于成熟,五言排律和各种形式的组诗开始成为重要的样式,用诗歌发议论的手法也得到了成功的尝试。后代诗人们无不在艺术上受到杜诗的熏陶和启发。


浏览完整试题古典诗歌由唐转宋,前人或以韩愈为其源头,其实,杜甫才是这一转变过程的真正发韧者,韩愈只是在杜甫所开创的道路上又向前迈了一步从而也很引人注目而已。“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杜甫在古典诗歌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创作实践中求新求变,从而为诗歌的继续发展开辟了道路。
综上所述,杜甫之“集大成”与孔子之“集大成”一样,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承前而在于启后。“集大成”这个概念能够从哲学领域移植到文学领域,诗国“集大成者”这顶桂冠不是由唐人而只能由宋人来奉献给杜甫,最主要的原因就在这里。
(摘编自程千帆 莫砺锋《杜诗集大成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用“集大成”一词来称述孔子,而宋人用之来描述杜甫在古典诗歌领域的成就。
B. 宋代诗人清楚地知道,他们都受到了杜甫的影响,其作品都是效仿杜诗创作出来的。
C. 自汉至唐,我国诗歌一直保持着向前发展的态势,杜甫在此基础上做了全面总结。
D. 杜甫在诗歌表现手段上取得开创性成就,如最早写作五言排律和各种形式的组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解释孔子在思想领域“集大成”的内涵,意在引出对杜诗“集大成”的论述。
B. 文章从“承前”和“启后”两方面论证了杜诗的“集大成”,其中后者是论述的重点。
C. 文章综合运用了类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D. 文章按文学史的先后详细介绍了建安七子、阮籍、陶渊明等人的诗歌,富有条理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杜甫不处在剧变的时代,杜诗可能不会“集大成”,研究杜诗不能忽视时代因素。
B. 六朝诗有淫靡之气,但是在艺术上仍有积极的一面,所以唐诗完全继承了六朝诗。
C. 杜甫兼收前人的题材,使之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将其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
D. 有人认为是韩愈开启了古典诗歌的唐宋转变,其实他所走的诗歌道路是杜甫开辟的。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能力。
B.“他们都受到了杜甫的影响,其作品都是效仿杜诗创作出来的”错,原文只提到“宋代诗人基本上被笼罩在杜诗的巨大影响之内”。选项曲解文意。
C.“自汉至唐,我国诗歌一直保持着向前发展的态势”错,根据原文“从东汉至盛唐,五七言诗歌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总的趋向是不停地向前发展的”,可知选项扩大了时间范围,“五七言诗歌”说成“我国诗歌”,也是扩大范围。将“总的趋向是不停地向前发展的”曲解为“一直保持着向前发展的态势”。
D.“最早写作五言排律和各种形式的组诗”错,根据原文“五言排律和各种形式的组诗开始成为重要的样式”,并非“最早写作”。另外,原文是“新的发展”,也不同于“开创性成就”。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文章按文学史的先后详细介绍了建安七子、阮籍、陶渊明等人的诗歌”错,文章只是简要列举了前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并没有详细介绍。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完全继承”错,原文为“在艺术上却正是六朝诗的直接继承者”,只是“在艺术上”继承。另外,不能据此认为“在艺术上仍有积极的一面”与“唐诗继承了六朝诗”有因果关系。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形象化统称,因其能够在海边滩涂等“海水经过”的盐碱地生长而得名。只听名字,可能会有人以为海水稻是生长在大海里的水稻,其实,海水稻只是不惧怕海水的短期浸泡。
一般地,普通水稻种子在盐度超过0.3%的盐水中无法发芽,植株在盐水中无法吸收水分,会因脱水而死。海水稻刚好相反,在0.9%~1.2%浓度的盐水中都可以正常发芽。海水涨潮时,水稻秧被海水淹没三四个小时都没有问题,退潮后海水稻长势更快。
海水稻根系格外发达,根深可达30~40厘米。植株比普通水稻要高大许多,成熟后的稻穗长度可达23厘米。有这些特殊的生理构造,海水稻不仅耐盐碱,还具有抗涝、抗病虫害、抗倒伏等优良特性。因此,在生长过程中,它不需施用肥料、农药,所产稻米呈胭脂红色,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海水稻可以利用盐碱地等传统不可利用土地,一定程度上保障粮食安全,可有效应对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全球仍有8.2亿人遭受饥饿,而9.5亿公顷盐碱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据测算,中国有2亿亩盐碱地具备种植水稻潜力,若种植海水稻亩产250千克,可增产粮食5000万吨,将多养活约2亿人。
多地实验表明,通过连续3~5年种植海水稻,可以将盐碱地改造成为可供普通作物耕种的土地。有的地方通过种植海水稻,改变了盐碱地区域小环境,甚至引来了白鹭等鸟类栖息,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生物多样性。
(摘编自毕坤《海水稻:种进沙漠的粮食》)
材料二:
新疆盐碱地多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附近地方水质盐碱度含量都较高,且缺乏可用的淡水资源,即便引水灌溉,受盐碱地土壤的渗透率高以及内陆地区的蒸发量大等特点,灌溉水也根本存不住。如果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来进行海水稻种植,不仅会耗费大量淡水资源,而且可能会加重土壤盐碱度,因此种植海水稻还得在盐碱地土壤改良上想办法。
张立山说,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提出的土壤四维改良法,非常适合在新疆推广使用,而且成本低,它是一个整合了要素物联网系统、土壤定向调理剂、植物生长调节素及耐盐碱水稻四大农业生产要素的技术配套方法。
四维改良法选用耐寒性水稻、耐旱性水稻、耐盐碱水稻等有一定抗逆性的水稻品种,在此基础上,搭配土壤调理剂和植物生长素,对土壤进行改良。土壤调理剂是利用物理化学的方法来解决贫瘠的土壤当中一些中微量元素的配比,让它更加适应植物的生长。


展开余下试题要素物联网系统是土壤四维改良法中最核心的部分。这套系统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据土壤性质,在地下1到1.5米的深度埋置管道收集土壤间隙水,让灌溉水稻的水循环利用,同时阻断含盐量高的地下水往上反渗透到耕作层伤害作物。第二部分就是运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将作物的生长环境、生长态势、病虫害等信息即时采集传到数据中心,由人工智能和农业专家提出解决方案。这套系统最大的优势就是节约淡水资源,同时对肥料和农药进行科学精准的管控施用。
(摘编自朱景朝《海水稻缘何在离海最远的新疆获得高产?》,中国新闻网2022年12月28日)
材料三:
在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肖尔巴格村盐碱地改良实验基地的海水稻收割现场,金黄色的海水稻田连成一片,颗粒饱满的稻穗压弯了稻杆。收割、脱粒、装车,整个收割过程实现全机械化,省时省力。不一会功夫,沉甸甸的稻穗变成一粒粒稻谷。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肖尔巴格村村民希尔艾力•祖农说:“以前我们种的是普通水稻,2018年开始种了海水稻,海水稻产量比较高,每亩地可以增收600多块钱。”
新疆中农海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文斌介绍:“我们在肖尔巴格村设立了盐碱地改良实验基地,从2018年开始种植农业基因组的海水稻实验品种,现在做的比较成功的是海水稻2号、海水稻4号,还有海水稻6号。2018年试种成功过后,2019年扩大到500亩地,亩产达到350千克,今年种了1.3万亩地,预计产量能够达到500千克一亩。2023年我们预计种植的海水稻的面积可以拓展到1.5万亩,争取产量达到600千克一亩。”
(摘编自《盐碱地里飘稻香 海水稻获丰收》,澎湃新闻2022年10月19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普通水稻种子 盐度超过0.3%的盐水中 无法发芽
B. 海水稻 发达的根系、高大的植株等 耐盐碱、抗涝、抗病虫害、抗倒伏
C. 土壤四维改良法 水稻品种 节约淡水、精准管控肥料和农药的施用
D. 肖尔巴格村 开始种植海水稻 种植500亩 种植1.3万亩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水稻不惧海水的短期浸泡,稻种在0.9%~1.2%浓度的盐水中能正常发芽,稻秧在海水中浸泡三四个小时不会枯死。
B. 由于土壤渗透率高,水分蒸发量大,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盐碱地种植海水稻,不能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浇灌。
C.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提出的土壤四维改良法整合了四大农业生产要素,蕴含了很多科技因素,成本较低。
D. 在肖尔巴格村盐碱地改良实验基地,海水稻种植从播种到收割、脱粒、装车,全都实现了机械化,提高了效率。
6. 种植海水稻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4. C 5. D
6. ①有效利用土地,使不可使用 盐碱地实现粮食生产;②增加粮食产量,有利于农民增收,也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③能够改良土壤,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有利于恢复生物多样性;④能促进先进的农业技术的研发。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在土壤四维改良法中,要素物联网系统,实现了淡水节约、肥料和农药的精准管控,而非精选水稻品种。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从播种到收割、脱粒、装车,全都实现了机械化”错,根据材料三“收割、脱粒、装车,整个收割过程实现全机械化”可知,材料并未提及播种实现了机械化。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材料一“海水稻可以利用盐碱地等传统不可利用土地,一定程度上保障粮食安全,可有效应对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多地实验表明,通过连续3~5年种植海水稻,可以将盐碱地改造成为可供普通作物耕种的土地”可知,有效利用土地,使不可使用的盐碱地实现粮食生产;
结合材料一“海水稻可以利用盐碱地等传统不可利用土地,一定程度上保障粮食安全,可有效应对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有2亿亩盐碱地具备种植水稻潜力,若种植海水稻亩产250千克,可增产粮食5000万吨,将多养活约2亿人”可知,增加粮食产量,有利于农民增收,也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
结合材料一“有的地方通过种植海水稻,改变了盐碱地区域小环境,甚至引来了白鹭等鸟类栖息,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生物多样性”可知,能够改良土壤,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有利于恢复生物多样性;④能促进先进的农业技术的研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晓风杨柳
唐弢
柳枝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也没有睡好,这时才觉得有点朦胧,然而也给那跷石板的声音惊醒了。他睁开眼,向纸糊窗外望出去,天还没有亮。夜来想过的事情,又来打搅他,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但还没有能够竖直的时候,便是一阵咳嗽,喘了些时,才把身子坐正了,披上了上衣。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纸糊窗的破洞里吹进一阵初秋的凉风。渊明打了个呵欠,脑子昏昏沉沉的,他从被窝洞里伸出手来,在靠床的书桌抽屉里,摸出一本书。渊明摸出打火石,猛地记起了灯盏盘里已经没有了菜油。他合上书,闭着眼睛。这本书是慧远亲自抄来送他的,抄得非常整齐、洁净,正和慧远的为人一样,可是现在,这个善良高洁、一世清修的和尚早已从尘世超脱,涅槃了,只有那些争名夺利的东西不会死,做到了相国,封了王,还想……
隔壁传来一阵鼾声。
还想……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在镇北将军的帐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从来不见他发过火。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还相得。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
“唉!唉!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
陶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
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风吹动宅边的柳树,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
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
猛的。
“刘寄奴不会已经做皇帝了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
“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幽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
“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望了他一眼。有什么吩附呢?他挖空肚皮想了一回,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挥了挥手说:
“没有什么。”
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
阿舒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可渊明又叫住他。
“早稻每亩能收多少,计算了没有?”
“还有十几萝潮谷没有扬晒,依眼前估计,大约有三袋零。”
渊明不作声,阿舒接着说:
“去年半粒都没有哩,年成的确还不错!”
饥饿的回忆带来感伤的情调,在阿舒的声音里跳动,他忘不了一年来艰苦的挣扎,“乐天安贫”的庭训,再也不能弥补他心上的罅隙——被穷困灰暗的生活所蛀蚀的罅隙。
“高粱和糯米怎么样?”
“都很好!”阿舒回答光,“高粱生得很多,珍珠米也不坏,糯稻的梗子已经没上膝盖。”
酒香从渊明的脑子里一直转到鼻子里来,他咽了口唾沫,一丝寂寞的微笑浮上面部。


展开余下试题“年成的确还不错,只是……”阿舒喃喃地自语着。
“什么?”
“只是,听说又要加粮税。”
“加粮税,谁说的?可是京城里有什么消息来?”
“大概是京城里有消息吧,镇上的人们都这么说,加二成!”
“他们还说些什么?”渊明的面上充满疑怪和忧虑,唾沫溅在花白的胡髭上,在太阳下亮晶晶地发着光,他要知道京城里还有什么消息传了来。
“大清早碰见阿仲从镇上回来,他就告诉我这一句。”
沉默笼罩了陶渊明,笼罩了整个院子,整个世界。初秋的中午静得像盛夏。“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
……
已经交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疲乏而又幽郁,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身边放着一只竹箧,他好像在整理什么,脸色是那么枯黄,刻板,仿佛病酒的样子,使人看不出一点活气来。
窗外的月光晶莹地照着,院子里像是洒了水。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过了一会,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气说。
“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
“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参加了意见。
“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轻……唉!唉!”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
“不要胡说。”渊明厉声喝道。
阿宣吃了一惊。
“年轻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灯光更加暗下去,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地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
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他觉得人类是没有理智,没有情感,蠢过于一切生物的东西。他悲愤,愧悔。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
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杨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开头部分这句话似突兀而实合理,直接表达陶渊明的担忧,后文即以他的忧虑为线索,展开叙事,前后联系紧密。
B. “灯盏盘里已经没有了菜油”“他……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等语句反映了陶渊明饱受清贫之苦的生存状况。
C. “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你的还要像”,陶渊明的孩子们互指对方像父亲,表明他们深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以父亲为榜样,在言行中模仿父亲。
D. 文章以晓风杨柳之景开篇、结篇,开篇以“划”字写柳条摇曳的动景,暗写晓风吹拂,结尾以“萧萧”一词描摹了柳条随风摇动的声音。
8. 对于刘寄奴篡位,从消息不明到确定,陶渊明都做出了哪些反应?请简要分析。
9. 《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一)》《归去来兮辞》等诗文中,陶渊明展示出来的形象与本文中的形象有何异同?本文这样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及其写作时间等,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在消息不明时,陶渊明反复思索,彻夜难眠,天亮后在院中徘徊,询问家人来自京城的消息;②在确定刘寄奴篡位后,陶渊明训诫后辈要做出一番事业,留得身后名,并连夜创作了《述酒》等诗篇,为后世“留一点教训”。
9. 第一问:相同点:陶渊明隐居田园,清贫自守,关心农事。不同点:在《饮酒(其五)》等诗文中,陶渊明一心远离官场,不关心政治;在本文中,陶渊明忧心国事,关注政治,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第二问:文章写作于抗日战争期间,当时中国正遭受日本侵略,饱受着战争之苦,将陶渊明塑造成一个为国忧虑的爱国者,目的在于激发国民的抗争精神和爱国情怀。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表明他们深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以父亲为榜样,在言行中模仿父亲”错,孩子们互指对方像父亲,语气中含着否定的意味,且从下文阿宣、阿舒互相推诿,不愿意干出一番事业、留名后世,表明他们并未深受父亲影响,以父亲为榜样。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也没有睡好,这时才觉得有点朦胧,然而也给那跷石板的声音惊醒了。他睁开眼,向纸糊窗外望出去,天还没有亮”“陶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加粮税,谁说的?可是京城里有什么消息来”,在消息不明时,陶渊明反复思索,彻夜难眠,天亮后在院中徘徊,询问家人来自京城的消息。
在确定刘寄奴篡位后,陶渊明说“年轻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他训诫后辈要做出一番事业,留得身后名。“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陶渊明连夜创作了《述酒》等诗篇,为后世“留一点教训”。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饮酒(其五)》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归园田居(其一)》开篇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结句写“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归去来兮辞》借“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句子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晓风杨柳》借刘寄奴篡位这件事展现了陶渊明清贫自守、隐居田园的形象,同时,他忧心国事,担忧国家的前途命运,他的爱国精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甘肃省定西”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