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25 2023-03-12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湖北咸宁市咸安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创造性运用传统舞蹈资源始终贯穿于中国舞剧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古典舞讲求“形神劲律”“圆流周转”,这种形体文化蕴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中国民族民间舞则以其丰富性与多样性,为舞蹈形体和编排提供丰厚资源。深入中国传统舞蹈的艺术宝库,总结规律、活化传统,这是展现中国舞剧民族文化辨识度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舞剧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
中国舞剧不仅吸收和化用戏曲、杂技等传统艺术的身体语言,而且跨越艺术类型,从国画、文物、诗词等其他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灵感。2021年在各地巡演的《只此青绿》,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诸多舞段,表现“身体的诗意”,将名画《千里江山图》的意象万千生动呈现于舞台。
一般认为,舞蹈艺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如何兼顾“跳好舞”和“讲好故事”这两方面,是舞剧创作者面对的挑战。为此舞剧创作者博采众长,从主题、叙事、舞台技术等方面拓展中国舞剧艺术的表达空间。
同一个主题、同一个故事,在不同时代的创作者手中往往刻上不同的时代烙印。通过注入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可以让原有的主题与故事焕发新的光彩。
舞剧是形体的艺术,也是叙事的艺术。世纪之交,《雷和雨》《梦红楼》等舞剧打破经典文学《雷雨》《红楼梦》的情节推进方式,使熟悉的文本“陌生化”,别有一番意趣。这些创作实践或是借鉴戏剧等舞台叙事,或是借用电影蒙太奇叙事,或是向小说等文学艺术“取经”,从不同方面丰富了中国舞剧的叙事方式。
既吸收借鉴现代艺术形式,又深植传统艺术沃土,是舞剧创作的重要经验。《大红灯笼高高挂》吸收京剧水袖等元素,使以“足尖艺术”著称的芭蕾舞上身动作更加丰富细腻,精妙传达人物细微的心理活动。这一舞剧整体呈现的中国审美、中国风格,在国际演出市场颇受欢迎。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创作方向,不仅让讲述中国故事有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也为世界舞剧创作提供有益的中国经验。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艺术与技术碰撞融合,激荡出无限灵感与创意,为中国舞剧带来新的活力。当前,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舞剧创作模式、表演方式以及观演体验产生重大影响。面对这些新技术、新形式以及新的创作模式,创作者需要合理运用,通过吸收、借鉴、消化、创新,释放舞剧新的艺术可能,彰显舞台艺术更多魅力,进一步丰富观众的审美体验。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国舞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未停止。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活化中国舞蹈的艺术传统,博采古今中外艺术之长,丰富舞剧艺术的表达空间,中国舞剧必将涌现更多精品佳作,绽放绚丽光彩。
(节选自黄际影的《中国舞剧——在传承创新中绽放光彩》,有删改)
材料二
东方演艺集团对《只此青绿》的定位是舞蹈诗剧:“人物台词全部运用诗的句式,强调诗性和强烈的抒情性,给读者广阔的艺术再造空间。‘舞蹈诗剧’则是以舞蹈为语汇,以肢体的诗性表达营造‘无声胜有声’境界的一种综合舞台呈现。”以这层阐释来看,“诗”和“剧”恰好能够对应符号模型中的感知和意义。
《只此青绿》作为符号在意义和感知上尚且清晰,然而作为一出舞台表演,要实现符号的意义和感知,重点仍在于形式,而《只此青绿》符号形式良莠皆陈。
浏览完整试题
作为情节性弱、符号性强的作品,《只此青绿》采取适宜的叙事方式:叠时空叙事,如当今和北宋,展卷人的工作室和王希孟的画室。这一方式同时展现两个时空,能够较为高效地展现符号意义(情节),同时因这跨时空的对话,王希孟和北宋通过展卷人呈现于千年笔下,也有利于表达感知(文化认同)。
角色设定这一方面也是做得较好的,最典型的体现就是青绿这个角色。编导从《千里江山图》提炼出“青绿”这一符号,一来表现山河之美,二来引领王希孟的心路历程,三来连接千古对话,均利于核心感知的表现。
舞蹈的“节奏”概念,不指节拍,而是人类自身本能性的,且通常带有民族风格的生命韵律。为了符号化,青绿及青绿伴舞都采用大量含胸窝背、气息向内的姿态,缓慢移动身体。“生命节奏”能够展现北宋婉约的民族气韵,达到身心一致的“气”的连贯,成就了北宋风格的艺术呼吸,值得赞扬。
然而,全剧只有青绿群舞和王希孟独舞有比较完整的舞蹈话语,是全剧的最大败笔。全剧的音乐风格比较单一,主要是抒情型通俗轻音乐及恢宏型民族交响乐,仅在个别舞段有明显变化。这种方式适合宏大叙事,利于促进感知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感,然而还因其过“平”,在推动符号意义,即情节发展上显现出短板。
《只此青绿》总体上是一部大胆且成功的舞剧僭越之作,全剧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基本是立住了,观众见青出于绿而山已不山,胸中怅惘,掩泪悲之。只是笔者期盼在未来的作品中,舞剧的僭越能不忘身体之本分,构建一个更饱满的文化符号。
(节选自王冰逸的《舞剧的僭越——作为符号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的中国古典舞完全得益于中国民族民间舞提供丰厚资源。
B. 因为中国舞剧广吸博收,从其它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灵感,所以才有《只此青绿》的精彩呈现。
C. 《大红灯笼高高挂》吸收京剧水袖等元素,是舞剧把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有机结合的典型例子。
D. 《只此青绿》采取叠时空叙事的方式非常适宜,“青绿”这一符号也意蕴丰富,利于表现核心感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好的舞剧都能兼顾“跳好舞”和“讲好中国故事”这两方面,否则,舞剧就没有任何艺术价值。
B. 舞蹈诗剧是以舞蹈为基本表现形式并以诗化的对白贯穿始终来营造“无声胜有声”境界的一种综合舞台呈现。
C. 《只此青绿》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但也有不足之处,全剧多数舞段缺乏比较完整的舞蹈话语,音乐风格也比较单一。
D. 《只此青绿》是一部成功的舞剧僭越之作,中国舞剧在未来的发展中都将以它为样本来构建更饱满的文化符号。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舞剧“活化传统”的一项是( )
A. 舞剧《醒•狮》多次运用醒狮固有的左右弓步、金鸡独立等步伐,并且将中国古典舞的“形神劲律”融入其中。
B. 舞剧《敦煌》中“飞天”舞段,把中国古代敦煌舞的典型姿态“三道弯”化于芭蕾的开绷直立。
C. 《只此青绿》通过展卷、入画等诸多舞段,表现“身体的诗意”,将名画《千里江山图》的意象万千生动呈现于舞台。
D. 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都借用神话、电影、民族歌剧等艺术文本进行改编探索,奠定坚实的叙事基础。
4. 材料二作为一篇文艺评论,评价中肯,角度多元。请根据材料二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评论《只此青绿》的?
5. 请结合文本内容思考,中国舞剧未来要有更好的发展,除借鉴传统外,你认为还要注意什么?
【答案】1. A 2. C 3. D
4. 《青绿》总体上是一部大胆且成功的舞蹈诗剧,其符号形式良莠皆陈。
良:
①叙事方式适宜,
②角色设定较好;
莠:
③完整的舞蹈话语较少,
④音乐风格比较单一。
5. ①博采众长,拓展舞剧艺术的表达空间;
②注入时代内涵,让舞剧原有的主题与故事焕发新的光彩;
③融合现代科技,激荡灵感与创意,为中国舞剧带来新的活力;
④不断创新,增强舞剧艺术的生命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完全得益于中国民族民间舞提供丰厚资源”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一段“中国民族民间舞则以其丰富性与多样性, 舞蹈形体和编排提供丰厚资源”可知,“完全得益”说法错误。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依据材料一“如何兼顾……作者面对的挑战”并不能反推出舞剧就没有任何艺术价值。
B.由材料二第一段原文“则是以舞蹈为语汇,以肢体的诗性……”可知,舞蹈诗剧并没有诗化的对白贯穿。
D.《青绿》虽然成功,但“中国舞剧未来都将以它为样本”说法太过绝对。材料二对其评价是“《只此青绿》总体上是一部大胆且成功的舞剧僭越之作,全剧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基本是立住了”。并没有说“中国舞剧未来都将以它为样本”。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借用神话、电影民族歌剧等艺术文本进行改编探案”不是活化传统而是博采众长。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依据原文“《只此青绿》作为符号在意义和感知上尚且清晰,然而作为一出舞台表演,要实现符号的意义和感知,重点仍在于形式,而《只此青绿》符号形式良莠皆陈”,《青绿》总体上是一部大胆且成功的舞蹈诗剧,其符号形式良莠皆陈。
良:①依据原文“作为情节性弱、符号性强的作品,《只此青绿》 采取适宜的叙事方式:叠时空叙事”,叙事方式适宜,②依据原文“角色设定这--方面也是做得较好的,最典型的体现就是青绿这个角色”,角色设定较好。
莠:①依据原文“然而,全剧只有青绿群舞和王希孟独舞有比较完整 舞蹈话语,是全剧的最大败笔”,完整的舞蹈话语较少,②依据原文“全剧的音乐风格比较单一 ,主要是抒情型通俗轻音乐及恢宏型民族交响乐,仅在个别舞段有明显变化”,音乐风格比较单一。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
依据材料一第三段原文“为此舞剧创作者博采众长,从主题、叙事、舞台技术等方面拓展中国舞剧艺术的表达空间”,可以总结出:博采众长,拓展舞剧艺术的表达空间。
依据材料一第四段原文“通过注入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可以让原有的主题与故事焕发新的光彩”,可以总结出:注入时代内涵,让舞剧原有的主题与故事焕发新的光彩。
依据材料一第七段原文“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艺术与技术碰撞融合,激荡出无限灵感与创意,为中国舞剧带来新的活力”,可以总结出:融合现代科技,激荡灵感与创意,为中国舞剧带来新的活力。
依据材料一第七段原文“面对这些新技术、新形式以及新的创作模式,创作者需要合理运用,通过吸收、借鉴、消化、创新,释放舞剧新的艺术可能,彰显舞台艺术更多魅力,进一步丰富观众的审美体验”,可以总结出:不断创新,增强舞剧艺术的生命力。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塘的心思
任林举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兴修水利,引胥山以北之水入境,故有胥塘,别称西塘。这样算来,西塘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许多世代已经从它身边一一过去,而西塘,至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
南来北往的客,纷纷慕盛名来看西塘,却又难免与西塘擦肩而过。有的人知道,西塘不仅仅只是一渠水、一座桥、一篷小船或一些旧房子,更不是被杜撰、修改了很多次的传说。于是,他们便在游览的流水线上格外用了些心思,四处看一看,找一找。无奈市声嘈杂、人潮如蚁,目光交错如麻,最后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陷西塘于“其名难副”的怨诽之中。有一些人兴冲冲地到了西塘,抱着手机与远方的亲人朋友“微”来“微”去,或随人流在一家挨一家的店铺里找一件儿工艺品,盘算着如何低价买下,还有一些人,要么在某知名景点偷偷刻下“某某到此一游”,要么就是拥着挤着争着抢着在古镇的水巷边、石桥头或一处刻着字的古宅前排队留影,希望自己的倩影在古镇背景的映衬下更加隽永美好。但是,很多人拍完照片一看,人与景儿之间你是你我是我地分离着、隔阂着。而那些守候于观光必经之路的本地人,常常以主人的身份向外出租和出卖着西塘。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每天背靠西塘,一颗心却不舍昼夜地悬于客人的背包和口袋之下。对他们来说,西塘不过是一个栖身和谋生的地点。
然而,西塘总会以自己的方式展开另一程的生命叙事。
水巷两边的客栈是老房子,别致的木质雕花窗,通常都是敞开的。从窗外进去的是风和阳光;从窗里流溢而出的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色彩、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有情侣情不自禁地让故事从窗里延伸到窗外。他们用店家备好的钓竿去街溪钓鱼,其实他们并不急于得鱼,他们只是要让那些幸福的时光如街溪水一样缓缓地在西塘流淌。如果能够偶尔从水中钓得一条或大或小的鱼儿,那便是平静幸福中的快乐与激情。当一条指头大小的鱼儿上钩了,情侣们便笑着把渔线收回,小心地将那鱼儿存放在水盆中,宛如存放一枚生动的记忆。两天后,这个曾经拥有甜蜜故事的窗后人去屋空;再以后,又住进一对安详的老夫妇。而那窗前的水巷和拥有很多水巷的西塘,平静得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过。
这梦幻般的细节,让我想起了短暂与永恒,我们之于西塘,正如蜉蝣之于我们。蜉蝣没有能力懂得人类,就像我们没有能力懂得西塘。虽然人类的智者隐约感知到了自身的局限,然而,雄心勃勃的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即便是拥有了某个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也希求将其转化成永恒。
春风掠过水面,从人们的指间溜走,水却记住了春风这短暂的抚摸,于是就有微波兴起,让菱花从水中开出来,菱花艳黄,不久便谢了,如春光莞尔一笑。但在这以后的那些沉寂的日子里,这一渠多情的水,却悄然把那次甜蜜的记忆酝酿成外表坚硬内在甜软的菱角。在水中莞尔一笑的还有一种叫“芡”的植物,花深紫而大。这一切美好而短暂,人类却不甘心。于是,有人将菱角晒干剁成细粒熬粥,一边吃一边回想那些逝去的光景,更有人将芡实采来磨粉、蒸熟、敲敲打打制成芡实糕。这些美味在西塘一传就是几百年,人类就是这样,把自己对永久或永恒的愿望寄托于物,通过物的永恒实现生命信息的传承。
沿着一排排摆满芡实糕和煮田螺的摊子前行,总能在某处房子的阴影中看到一个只管埋头干活而无心叫卖、推销的传统手工匠人。他们有的在织粗布方巾,有的在用当地的一种木材加工梳子,有的则挥汗如雨地加工灶糖。有一位剪纸的老妇人,坐在自家门外,专注地裁剪着折叠的红纸,鲜红的纸屑像是时光的碎片,扑簌簌落在她脚下的暗影中。两千多年岁月成就的西塘古镇,就这样点点滴滴凝聚着人类世世代代的心愿和种种努力。但西塘却超越了多情的人类,严严地挡住了我们探寻的目光。庄子曾在《逍遥游》里描述过一种叫大椿的植物,据说它以我们的八千岁作为自己的一个春秋,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它的寿命。如果以此比拟,我们同样不知道西塘到底处于生命进程的哪一阶段。但我一直主观地认为,西塘就是一个年轻俊美的女性。在夜晚的静谧之中,侧卧于水巷边的客栈里倾听西塘,仿佛能清晰地感觉到她沉静安详的呼吸。我曾一遍遍追问那个关于永恒的秘密,但西塘始终沉跌不语。
清晨,我站在客栈的窗前,久久凝望着西塘古镇。有一对早起的恋人,正从来凤桥头幽暗的巷口走出,两张脸在初升阳光的照耀下,像花儿一样明艳灿烂。他们一路徜徉,在靠岸的乌篷船边悄声私语,在美丽的来凤桥畔相拥而立。当他们在永宁桥上再一次相拥而笑时,突然间有些许感动击中了我。如果那庸常的快乐与幸福,能被人铭记,就再没有什么必要去追问那个叫作永恒或永远的字眼儿了。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们之所以看不清西塘,是因为我们身在西塘;我们之所以猜不透西塘的心思,是因为我们就是西塘的心思。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说西塘“至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用拟人的手法展现了西塘的古老。
B. 文中第四段写到的小情侣与老夫妇,是“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中的一部分。
C. 第五段中作者借“我们之于西塘”的尴尬,批评了人类在认知领域的盲目乐观。
D. 第八段中作者从“感觉到她沉静安详的呼吸”的角度,写西塘之美的内在深沉。
7. 下列对第二段中画线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擦肩而过,指有些人只是浮光掠影地游览,没有真正领悟到西塘之美。
B. 其名难副,指一些人在对照自己的感受而评价西塘时内心的不满之意。
C. 到此一游,指个别不讲公德的游人在西塘景点乱刻乱画而留下的痕迹。
D. 不舍昼夜,指西塘本地居民为了给游客提供服务,夜以继日不辞劳苦。
8. 在西塘,作者是怎样从许多“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体会到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依据文意,“西塘的心思”应该如何理解?作品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6. C 7. D
8. ①从情侣们在西塘垂钓的细节中,体会到人们会寻找各种方式去珍藏属于自己稍纵即逝的幸福时光。
②从人们将生命短暂而美好的菱角、芡实做成精美食物的行为中,体会到人们在把自己对永恒的愿望寄托于物,通过物的永恒实现生命信息的传承。
③从传统手工匠人专注于劳作的情景中,体会到匠人们在传承凝聚着世世代代匠人们心愿和心血的手艺。
9. 理解:(1)虽然生命有限,但人们仍在生活与劳作中不懈地追求着永恒。(2)生命是一个过程,无论是闪光的瞬间,还是庸常的快乐幸福,人们真实地在当下体验过,并且铭记于心,就自有其价值,也就不必执着于生命的永恒。
展开余下试题
表达效果:拟人化的西塘更具美感,能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深思。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C.“批评了人类在认知领域的盲目乐观”表述错误。根据等五段“雄心勃勃的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即便是拥有了某个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也希求将其转化成永恒”可知,应是借“我们之于西塘”表达了对明知生命短暂,但仍不懈地追求着生命永恒的人们的赞赏。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D.“不舍昼夜”本义为不分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结合语境“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每天背靠西塘,一颗心却不舍昼夜地悬于客人的背包和口袋之下。对他们来说,西塘不过是一个栖身和谋生的地点”可知,此处应是调侃商业气息太浓,西塘本地居民只惦记挣游客的钱。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以及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题干,通读文章可知,“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在第五段最后一句,其前后均描述了这许多“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如第四段所写的情侣们在西塘垂钓的诸多细节,第六段所描绘的人们将菱角晒干剁粒熬粥的情景以及第七段所写的传统手工匠人埋头干活而无心推销的画面,其中体现出人们对“生命的短暂与幻灭”的“抗争”。
根据第四段“他们用店家备好的钓竿去街溪钓鱼,其实他们并不急于得鱼,他们只是要让那些幸福的时光如街溪水一样缓缓地在西塘流淌”可以概括出“人们会寻找不同的方式去珍藏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
根据第六段“更有人将芡实采来磨粉、蒸熟、敲敲打打制成芡实糕。这些美味在西塘一传就是几百年。人类就是这样,把自己对永久或永恒的愿望寄托于物,通过物的永恒实现生命信息的传承”可以概括为“人们以各种方式怀念逝去的美好时光、寄托生命信息”。
根据第七段“总能在某处房子的阴影中看到一个只管埋头干活而无心叫卖推销的传统手工匠……两千多年岁月成就的西塘古镇,就这样点点滴滴凝聚着人类世世代代的心愿和种种努力”可以概括为“匠人们的手艺凝聚着世世代代的心愿和种种努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第一问,结合“我们之所以猜不透西塘的心思,是因为我们就是西塘的心思”,可知答案应为“我们”的心思,相关内容有“人类就是这样,把自己对永久或永恒的愿望寄托于物,通过物的永恒实现生命信息的传承”“便是拥有了某个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也希求将其转化成永恒”。
第二问,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修辞的作用效果。“西塘的心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西塘”人格化,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马空说赵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为尚书,习秦事。今大王使守小官,习赵事。请为大王设秦、赵之战,而亲观其孰胜。赵孰与秦大?”曰:“不如。”“民孰与之众?”曰:“不如。”司空马曰:“然则大王之国,百举而无及秦者,大王之国亡。”赵王曰:“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
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武安君死五月,赵亡。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B. 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C. 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D. 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司空马之赵”与“民孰与之众”两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 “而亲观其孰胜”与“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孰”字含义相同。
C. “而悉教以国事”与“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两句中的“悉”字含义不相同。
D. 约从,邀约合纵,战国时齐楚等国联合抗秦称合纵,后引申为缔结盟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空马逃往赵国后,赵王让他代理相国,正值秦国调动兵马进攻赵国,于是司空马前去劝说赵王,想让赵王放弃抵抗。
B. 司空马曾担任秦国的相国,熟悉秦国的情况,也知道赵国无法战胜秦国,于是提出了用一半国土贿赂秦国的应对策略。
C. 在赵王表示反对贿赂秦国之后,司空马提出让自己带领赵国的军队去抗击秦国,却遭到了赵王的拒绝,司空马于是离开了赵国。
D. 司空马经过平原津时,郭遗向他打听战事,司空马认为赵国很快就要灭亡,果然在武安君死后五个月,赵国就灭亡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
(2)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
14. 请简要陈述司空马想实行赂秦之策的理由。
【答案】10. A 11. C 12. B
13. (1)赵国曾以河间十二县贿赂秦国,国土被削减,兵力被削弱,最终不能消除秦国的祸患。
(2)赵王若能以武安君李牧为将,赵国一年以后灭亡;如果妄杀武安君李牧,赵国则不出半年就会灭亡。
14. ①秦得到土地,欲望得到一时的满足,便会退兵。②其他诸侯国必然十分恐慌,从而出兵救赵。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赵王大臣中有一个叫韩仓的,凭借曲意逢迎符合赵王心意,他们的关系很亲密。这个人嫉恨贤才妒忌功臣。如今赵国处境危急,赵王必定听从他的话,武安君必死无疑。
“以曲合于赵王”中“于赵王”是句子的状语,这是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应该是“以曲于赵王合”,所以中间不可断,排除BD。
上一篇:
2023年天津市春季高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广东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大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湖北省咸宁”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