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41  2023-03-18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
广东省广东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广东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级第三次阶段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浏览完整试题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排斥诉讼,即费孝通先生说的“无讼”。但这里的“无讼”并不是完全排斥诉讼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乡土社会中,人们遇到的问题大概率是先辈们已经遇到过并且解决过的,因此只需沿用“传统”即可,不需要诉诸法律。同时,“差序格局”中的人际关系像是无数“水波纹”交织在一起,十分庞杂,因此要想通过法律来明确权利与义务就变得困难。这种模式下,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就要依靠行为者“克己复礼”以及长辈的教化去解决现实中的纠纷。但这种“无讼”的环境,也不是在营造虚假的和谐,而是需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并非所有争端都要走司法途径才能得以解决,一些并不复杂的矛盾纠纷不需要动用国家司法资源,若是能在乡土社会中自行解决,当事人在事后仍能维持正常的人际往来,何乐而不为呢?这种观念与“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枫桥经验”不谋而合。这样的矛盾化解模式就是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既考虑到社会原本的状态,又结合时代的发展,在真切解决纠纷的基础上节约司法资源,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摘编自蔡欣雨《在乡土社会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材料三:
(故事前提:李寡妇将自家的地同时卖给了白嘉轩和鹿子霖,二人为争夺这块地大打出手。)
冷先生把白嘉轩和鹿子霖一起邀约到中医堂,摆下一桌酒席,俩人同时抱拳打拱,互致歉意谦词,然后举酒连饮三杯,重归于好而且好过以往。俩人谁也不好意思再要李家寡妇那六分地了,而且都慨然提出地归原主,白家和鹿家各自周济给李家寡妇一些粮食和银元,帮助寡妇渡过难关。冷先生当即指派药房伙计叫来李家寡妇,当面毁了契约。李家寡妇扑通跪到地上,给白嘉轩鹿子霖磕头,感动得说不出话只是流眼泪。
(陈忠实《白鹿原》节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和法律并无区别,二者都是一种行为规范,是用来规定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的。
B. 人们能够主动服礼,是因为人的本能与良知让人们产生个人的敬畏感,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C. 乡土社会不是“无法无天”“无需规律”的,它有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为而治”的社会。
D. 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和人来执行,可见法治也有人的因素,“法治”和“人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治是按照历史积累形成的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
B.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一种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不存在法律。
C. “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模式,既节约了司法资源,又解决了民间纠纷。
D. 社会积累的经验因为有效才值得保守,当维持礼的经验不能有效应对生活问题时,礼治就难以为继。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社会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
A. 窥宫者膑,拾遗者刖。
B. 《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C. 《弟子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D. 未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4.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纠正)”。这一思想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材料一加以分析。
5.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材料三中体现的乡土特色。
【答案】1. D 2. B 3. A
4. ①这句话的大意是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这体现了儒家的法治、德治、礼治方面的大智慧。②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依法治国,但礼的作用也不可忽视。③我们可从传统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吸取经验和智慧,辩证地看待礼治和法治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
5. ①乡土社会具有乡土性。乡村人离不开土地,以农为生的人是黏在土地上的。无论是白嘉轩还是鹿子霖,费尽心思追求的是土地,体现出乡村人对土地的依赖。②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俗社会)。白嘉轩和鹿子霖按照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抱拳打拱,互致歉意谦词,地归原主,遵循了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传统。③乡土社会是无讼无法的。白嘉轩和鹿子霖为争夺土地大打出手,最终却通过冷先生的调解重归于好,还共同帮助李家寡妇渡过难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礼和法律并无区别”错。由材料一原文“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的言外之意可知,礼和法律是有区别的。
B.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C.“乡土社会”错,张冠李戴。材料一第一段是“‘无政府’绝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为而治’的社会”这里说的应该是“无政府”,而选项说的是“乡土社会”。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不存在法律”说法错。由材料一原文“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可知,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存在法律。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是“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A.“窥宫者膑,拾遗者刖”属于法治。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论语•为政》,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政策和指令引导民众,用刑法规范民众,民众虽会避免犯罪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引导民众,用礼教规范民众,民众有羞耻心并能规范自己。这体现了儒家的法治、德治、礼治方面的大智慧。教导人民要懂得法律,懂得守法,懂得刑罚对人的约束。然而这一切都是以法为标准,老百姓没有在内心上导正,遇到不明事理,难免心里不服,做了不好的事,难免被刑罚处罚,但是内心不会有羞耻心,只会感到自己所受不平。道之以德,就是以德来教导民众或者以德来引导民众。为政者以德化导人心,百姓才会归正,有德的人,会以礼来约束自己不犯过,而且会以犯过为羞耻,这样人心就被导正,这样才是儒家办政治的方法。
要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当然要重视依法治国,但也不可忽视传统“礼治”的作用。材料一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礼则有其干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可见“礼治”不同于“法治”的外部施压,而是一种主动服膺,并养成习惯。我们可从传统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吸取经验和智慧,辩证地看待礼治和法治两者之间的关系,让“礼治’作为“法治”的有益补充,积极推进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材料一原文“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可知,乡土社会具有乡土性。乡村人离不开土地,以农为生的人是黏在土地上的。无论是白嘉轩还是鹿子霖,费尽心思追求的是土地,体现出乡村人对土地的依赖。
由材料一原文“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可知,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俗社会)。白嘉轩和鹿子霖按照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抱拳打拱,互致歉意谦词,地归原主,遵循了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传统。
由材料二原文“乡土社会中,人们遇到的问题大概率是先辈们已经遇到过并且解决过的,因此只需沿用‘传统’即可,不需要诉诸法律”可知,乡土社会是无讼无法的。白嘉轩和鹿子霖为争夺土地大打出手,最终却通过冷先生的调解重归于好,还共同帮助李家寡妇渡过难关。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矿车
[日]芥川龙之介
小田原和热海之间开始修筑铁路是良平八岁那年的事,良平天天去村外看施工。说是施工,其实只是用矿车推土——这个让他很感兴趣。
矿车上有两个土工直挺挺站在土堆后面。因为下山,矿车不用人推,一路自动奔驰。车厢掀动着,土工的短褂底襟张开,细细的钢轨划起弧形——良平有时一边眼望如此光景,一边心想当一个土工多好,至少想跟土工一起坐一次矿车,哪怕仅仅一次。矿车来到村外平地时,自然而然停在那里。与此同时,土工们从车上轻轻跳下,把车上的土掀在路轨的终点。然后推起矿车,开始往所来的山上那边爬去。良平那时心想,坐不上车倒也罢了,哪怕推上一次也好。
一天,良平一个人伫立在偏午时分的工地眼望矿车来来去去。这时,除了装土的车,有一辆装枕木的车沿着应是干线的宽轨爬来。推这辆矿车的两个都是年轻人。良平从看见两人时起就觉得他们似乎平易近人。
“叔叔,我帮你们推好吗?”其中一个穿格子衫的兀自低头推车,但回答意外爽快:“噢,推吧!”良平钻进两人中间,用足力气推了起来。“好大的力气嘛!”另一个耳央卷烟的人也夸奖良平一句。
推着推着,铁路坡度渐渐徐缓起来。良平心里担心得不行,生怕对方道出“行了不用推了”那句话。但两个年轻土工只是腰比刚才直了些,仍默默往前推车。良平终于忍耐不住,胆战心惊地这样问道:“一直推下去好吗?”“好好!”两人同时回答。良平心想两人果真是好人。
继续推了五六百米,铁路再次陡了起来。两侧橘林里有好几个黄果沐浴着阳光。还是上坡路好,可以一直让我推下去——良平一边想着,一边用浑身力气推车。
从橘林中间爬到顶头,铁路陡然变成下坡。穿格子衫的那个对良平说:“喂,上!”良平立即跳上车去。矿车在三人上车的同时,撩起橘林的香气,沿钢轨一路滑下。坐车比推车舒服得多!良平让风鼓满衣服,心里浮上理所当然的念头。并且这样想到:去的路上推的地段多,那么回的路上自然坐的地段多。
来到有竹林的地方时,车静静停止下滑。三人又像刚才那样开始推车前行。不觉间,竹林变成杂木林。上坡路上点点处处积了落叶,生了红锈的钢轨都看不见了。坡路好歹爬完,这回但见高耸的悬崖的对面,一片无边无际的冷飕飕的大海铺展在眼前。这时良平脑袋里忽然清楚觉出自己跑得太远了。
三人又坐上矿车,车在杂木林的树枝下——右边就是大海——跑去。可是良平已无法像刚才那样欢天喜地了,他心里盼望快些回去。但不用说,他也十分清楚:不到该到的地方,车也好他们也好,都不可能返回。
车在一家茅草屋茶馆前停下,一位土工从茶馆出来时给了良平一包粗点心。三人推着矿车爬上徐缓的坡路。良平手虽搭在车上,但心里想的是别的事。
翻过坡路往下走到底,又有一家同样的茶馆。土工们进去之后,良平坐在车上只顾惦记如何回家。茶馆前开放的梅花即将在夕晖中隐去。天快黑了!想到这里,良平再也无法呆坐下去。他踢了一脚矿车轮,明知自己推不动,却呼哧呼哧推了几下,想以此冲淡焦躁的心情。
土工们出来后,手扶车上的枕木,若无其事地对他这样说道“你该回去了,我们今天住下不走了”“回家太晚,你家里要担心的”。
良平一下子惊呆了。天马上就黑了,再说今天的路走得极远,而现在自己必须一个人走回去——他顿时明白过来这些。良平差点儿哭出来。但他知道哭也无济于事,这也不是哭的时候。他向两个年轻土工不自然地点了下头,沿铁路飞奔起来。
良平沿着铁路一侧忘我地跑了一阵子。奔跑时,发觉怀里的一包糕点碍事,遂甩去路旁,顺手把木屐也脱下扔在那里。于是薄袜底直接踩进石子,脚倒是轻快多了。他一边感觉着左边的大海,一边跑上陡急的坡路。眼泪不时涌上来,使得他不由歪一下脸——他拼命忍住,唯独鼻子抽搭不止。从竹林旁跑过之后,衣服也因浸透了汗而让他觉得不便,他边跑边脱下衣服扔在路旁。跑到橘林时,四下已经黑了。只要保住性命……良平一边想着,一边连滚带爬继续奔跑。


展开余下试题井边提水的妇人们和从田里回来的男人们看见良平跑得气喘吁吁,都问他:“喂,怎么了?”他一声不吭,只顾从杂货店、理发店和明亮的住房前跑过。
跑到自家门口时,良平终于禁不住“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哭声传向四周,父母等人一时围了上来。尤其母亲一边说着什么一边抱住良平的身体。良平手脚挣扎着,抽抽搭搭哭个不停。也许是哭声太厉害了,附近三四个妇人也赶到昏暗的门口。父母自不用说,那些人也异口同声问他为什么哭。但他无论别人怎么问都只管大哭特哭。打那么远的地方一鼓作气地跑来,只要一回想起刚才路上的惊惧,良平觉得,无论自己怎么放开嗓子不停地啼哭,总有一种没法得到满足的情绪在向自己袭来……
良平二十六岁那年和妻子一起来到了东京。不知为何。他有时会毫无理由地回想起那时的自已。真的是毫无理由吗?在劳顿疲惫的他的面前,那片暮色笼罩的竹林和坡路至今仍时断时续细细地向前伸展……
(有删改)
文本二:
芥川的作品往往是截取一个时空片断,写一时一地展开的一事。在《矿车》中,作者将人漫长的一生集中表现于乘工地矿车玩耍的一个下午,人一生的心理状态和人生轨迹都随着矿车车辙的延伸和‘我’内心的起伏暴露无遗。
(节选自赫雪侠《断片与瞬间——芥川龙之介作品的特点及其成因》)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良平八岁时对矿车推土这种新鲜事充满了好奇,因此他对当士工、跟土工一起坐一次矿车充满了渴望并进行了尝试。
B. 土工爽快地答应良平推车的请求并夸赞他,傍晚却若无其事地告知他该回去了,可见他们是有预谋地让良平帮忙推车。
C. 在被土工告知自己需要独自回家时,良平“不自然地点了下头”,表现出良平此时虽然委屈、害怕,但也比较冷静。
D. 从良平一路连滚带爬跑回家,到他回家后开始大声哭泣,周围 人们都关心地问他,展现了邻居们的热心和善良。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对良平在村外看到的施工场景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表现出良平观察的细心,以及孩童对新事物感兴趣的心理。
B. “一片无边无际的冷飕飕的大海铺展在眼前”这句话用“冷飕飕”一词来描写大海,暗示出良平的内心开始变得害怕。
C. 小说以良平八岁那年去村外看矿车推土开篇,以良平二十六岁时回忆童年往事结束,主要通过环境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
D. 小说叙述了良平八岁时与两位年轻土工推车的经历,在对良平细腻的少年心理刻画中体现出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
8. 文本一是如何叙述良平的故事的?请简要分析。
9. 文本二提到,“在《矿车》中,作者将人漫长的一生集中表现于乘工地矿车玩耍的一个下午”,试结合文本一中良平的推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 B 7. C
8. ①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使小说能更全面展示良平推矿车的经历。
②小说以儿童视角来叙述,呈现儿童特有的天真无畏以及其后来受惊害怕的矛盾心理,真实可感。
③小说以回忆的方式开篇,将读者带入到当时的情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期待故事的走向。
④小说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呈现了良平渴望——轻松——焦躁——惊惧的心路变化,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9. ①良平小时候推矿车的经历象征了人一生的轨迹和心理状态;
②良平刚开始对矿车感兴趣代表着人对新世界的好奇、探索以及对理想事物的追求;
③良平意识到推车离家距离过远时开始担忧、焦躁,代表着人远离故土、来到陌生世界的不安、恐惧。
④良平回家后不停啼哭,有无法满足的情绪,代表着人离家去探索、闯荡,在遇到困难、挫折(或打击)之后,悲伤的情绪只能回家在亲人面前尽情表露,获得安慰。(第④点也可以是“良平回家后不停啼哭,有无法满足的情绪,代表着人在社会中总不能尽情尽兴获得所需的现状,只能在亲人面前获得安慰。”)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有预谋地”错误,根据原文可知,是良平主动向土工提出请求,要帮他们推车。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主要通过环境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错误,根据小说内容可知,本文更多采用心理描写刻画良平的形象。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小说叙述了良平八岁时与两位年轻土工推车的经历,全文主人公是良平,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方式进行叙述,使小说能更全面展示良平推矿车的经历,叙述更方便,主旨更鲜明。
良平八岁时对矿车推土这种新鲜事充满了好奇,因此他对当士工、跟土工一起坐一次矿车充满了渴望并进行了尝试。小说以良平这一儿童视角来叙述,呈现儿童特有的天真无畏,及其后来受惊害怕的矛盾心理,真实可感。
“小田原和热海之间开始修筑铁路是良平八岁那年的事……”,小说以回忆的方式开篇,良平推车的相关情节应从良平对矿车感兴趣开始,到土工告诉良平该回家了结束。作品将读者带入到当时的情境,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期待故事的走向。
“良平有时一边眼望如此光景,一边心想当一个土工多好,至少想跟土工一起坐一次矿车,哪怕仅仅一次”“坐车比推车舒服得多!良平让风鼓满衣服,心里浮上理所当然的念头”“天快黑了!想到这里,良平再也无法呆坐下去”“只要保住性命……良平一边想着,一边连滚带爬继续奔跑”,小说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呈现了良平渴望——轻松——焦躁——惊惧的心路变化,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回到原文中具体分析良平推车的经历。
小说最后一段讲了二十六岁的良平还会想到当初的自己,在劳顿疲惫的他的眼前还会浮现竹林幽暗、坡道起伏的道路,给人一种人生茫茫的感觉。这一段将良平儿时推车的经历与此时的生活、人生道路相联系,说明良平当初的经历不仅是一段童年往事,更像是人一生的轨速和心理状态。
小说开篇写“小田原和热海之间开始修筑铁路是良平八岁那年的事,良平天天去村外看施工。说是施工,其实只是用矿车推土——这个让他很感兴趣”,良平对矿车感兴趣代表人们对新事物的好奇、探索以及对理想事物的追求。
“良平坐在车上只顾惦记如何回家……想以此冲淡焦躁的心情”等可知,这代表着人离开熟悉的地方,来到陌生世界的不安、恐惧。“良平已无法像刚才那样欢天喜地了,他心里盼望快些回去”“良平再也无法呆坐下去。他踢了一脚矿车轮,明知自己推不动,却呼哧呼哧推了几下,想以此冲淡焦躁的心情”,良平意识到推车离家距离过远时开始担忧、焦躁,代表着人远离故土、来到陌生世界的不安、恐惧。
“跑到自家门口时,良平终于禁不住‘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良平手脚挣扎着,抽抽搭搭哭个不停……但他无论别人怎么问都只管大哭特哭……良平觉得,无论自己怎么放开嗓子不停地啼哭,总有一种没法得到满足的情绪在向自己袭来”,良平回家后不停啼哭,有无法满足的情绪,代表着人离家去探索、闯荡,在遇到困难、挫折之后,悲伤的情绪只能回家在亲人面前尽情表露,以期获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广东”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