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1  2023-03-1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三语文摸底测试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
(2)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李白《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水石相激的巨大的声响从侧面烘托了蜀道之险。
2.按要求选择。(5分)
(1)《红楼梦》中,人与诗具有某种隐喻,众人在大观园一起填词,请根据所作内容推断作者,以下选项推断正确的是( )(2分)
A.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宝钗
B.纤手自拈来,空使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湘云
C.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南北各分离。——黛玉
D.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探春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但丁精神的基本特征就是深刻、崇高、锲而不舍的自我批判、自我忏悔、自我完善的自觉意识以及对全民族、全人类道德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思虑和关切。在人类物质进步的发展历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清算社会历史的和精神观念的陈腐垃圾的基本原因
②这就是为什么人类每前进一步总要有一批思想家最先挺身而出
③事实上,这种但丁精神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就一直伴随着人类走向历史进步
④离不开这种自觉的批判精神、忏悔意识和进取意志
⑤而个人、民族和人类在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中
⑥离不开精神进步这一重要层面
A.⑥②①⑤④③ B.④②①⑤⑥③ C.④③⑤⑥②① D.⑥⑤④②①③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3—7题。(16分)
材料一:
①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降,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②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的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③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引。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④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频袭来之际。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


浏览完整试题⑤人文文化的不可或缺,还在于它能够提供人类所心向往之的审美情趣,这便是中国人将其与“礼”并称的“乐”。这种功能并不能用现金额度核算,但对于人类而言是绝对需要的。
⑥从人类整体而论,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便是人文学者借鉴科学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
⑦二者之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便是古人所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而今天的中国人应当有此“百年积德”的自觉。
(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有删改)
材料二:
①半个世纪前,斯诺《两种文化》一书指出,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以及各自代表的文化正日益分化。科技文化一度将解释世界的话语权占为己有,而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进而对人文科学持诸多批判与否定的态度;与此同时,人文科学对日新月异的新科技将带领人类走向何方持怀疑和审视的态度;这导致彼此逐渐疏远,有无法沟通之势。
②今天,这一隔膜却似乎变薄了。相伴科学而发展的技术已渐渐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似乎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深研究。与此同时,人文学界开始从哲学、文学、史学各个角度,仔细审察科学在人类世界的角色。库恩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指陈一代又一代的科学研究经常受当时一些主题的约束。在主题转变时,科学研究的思考方式甚至表达思维的语言,也跟着转变了。于是,表面上看来是纯粹独立的科学研究,其实往往不能避免受社会的制约。
③相对地说,人文与科学两个文化之间樊篱必须拆除。将来的世界,文化既是多元,而文化体系与社会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又会有更多的互依与纠缠。有些学者,尝试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以了解不同学科的语言观念。另一方面,科学家也正在从人文的角度,尝试说明数理科学的内容。杨振宁先生在《美与物理学》中借用诗人布莱克的诗句,形容物理学的浓缩性与包罗万象的特色: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在手掌,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④他认为,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就像是在茎处重叠的两片叶片,重叠的地方同时是二者之根,二者之源。人文与科学之间又何尝不是人类心智中分离而又叠合的两个园地呢?
⑤我们注意科学各部门间的对话,也在尝试使不同学科中已经发展的一些观念彼此对比,找出跨越学科的若干观念。我们的目的,只在提示同学们,学科的界限其实是暂设的,寻求知识的过程不过在设法了解自己及观察四周的世界;许多学术的术语,也不过是我们为了方便观察而设计的视角而已。
(摘编自许倬云《人文与科学之间》有删改)
3.材料一第②段中加点词“物质化”的方法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学技术因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而容易让人们产生崇拜心理,并被许多人当作解决所有难题的有效途径。
B.相比科学技术,仁爱、诚信等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能够为解决现代人类的“意义危机”提供更多帮助。
C.人文学者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来审视科学发展与社会的关系,而科学家也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来说明科学的内容。
D.科学渐渐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以及科学研究受时代主题的影响和制约,都导致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的“工具理性”发展迅速,“价值理性”发展则相对滞后,要求人们的关注要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上来。
B.现代细密的社会分工造成科学与人文对立,但文化的多元发展以及各体系的频繁互动,要求人们设法减少这种对立。
C.应倡导人们更多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或广泛运用人文的方法来开展科研,以便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
D.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必须研究跨越学科的观念,想更好地求取知识,就要忽略学科的界限,抛开学术的术语。
6.对材料中所引用的论据,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斯诺《两种文化》的相关论述——为了引出后文人文与科学距离变近的观点。
B.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反对使用原子弹——为了说明科学家无法保持价值中立。
C.池田大作“科学之眼”的论述——为了说明科学无助于解决精神领域的问题。
D.杨振宁借用布莱克的诗句——为了说明数学与物理两学科在心智上同根同源。
7.两则材料都论述了两种文化的关系,请比较分析两则材料观点上的相同点,以及在论述上侧重点的不同。(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提琴
阿城
①老侯是手艺人。老侯原来在乡下学木匠,连提琴是啥都没听说过,开始的时候锛檩锛椽子。
②锛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站在原木上,用锛像用镐,一下一下把木头锛出形来,弄不好就锛到自己的脚上。老侯一次也没有锛到自己脚上。
③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
④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不仅要耐得住性子,还得腰力好。煞大锯要先将原木架起来,一个人在上,一个人在下,一上一下地拉一张大锯。大锯有齿的一边是弧形的,锯齿有大拇指大。干别的活可以喊号子,煞大锯却只能咬着牙,一声不吭,锯完才算。老侯的腰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其实老侯靠的是腰。
⑤老侯学了细木工,有的时候别人会求他干一些很奇怪的活儿。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结构精巧,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老侯越看越顺眼,摩挲了好几遍。
⑥人家来取活的时候,老侯问,这是个什么?来人说,不知道。老侯心里说,我才不信不知道呢。


展开余下试题⑦不过老侯到底也不知道那个架子是干什么的,这件事一直是老侯的一块心病。
⑧老侯的家在河北,早年间地方上有许多教堂,教堂办学校,学校上音乐课,用木风琴,弹起来呜呜的很好听。老侯常常要修这木风琴。修好了,神父坐下来弹,老侯就站在旁边听。
⑨有一次神父弹着弹着,忽然说,侯木匠,你会不会修另外一种琴?老侯问,什么琴?神父说,提琴。老侯不知道,嘴上说试试吧。神父就把提琴拿来让老侯试试,是把意大利琴。
⑩老侯把琴拿回家琢磨了很久。粗看这把琴很复杂,到处都是弧,没有直的地方。看久了,道理却简单,就是一个有窟窿的木盒。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蒸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神父于是介绍老侯到北京去,因为教会的关系,老侯就常修些教堂的精细什物,四城的人都叫老侯洋木匠。
⑪老侯因为修过洋乐器,所以渐渐有人来找老侯修各种乐器,老侯都能对付。北京解放了,老侯就做了乐器厂的师傅,专门修洋乐器。
⑫一天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拿来一把提琴,请老侯修。老侯一眼就认出是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老侯知道,跟教会沾关系,是麻烦。因为是修过的东西。所以做起来很快。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上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
⑬一九六六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厂里不开工,老侯凭记忆寻到那个单位去。
⑭老侯在这个单位里东瞧瞧,西看看。单位里人来人往,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加了碱的面浆糊味儿。老侯后来笑自己,这是干吗呢?人家单位的东西,自己找个什么呢?怎么找得到呢?于是就往外走。
⑮可巧就让老侯瞧见了那把琴。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勺子,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浆糊刷大字报。
⑯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8.文章第④段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3分)
9.作者⑤-⑦段写老侯修理黄花梨架子,因为不知用途而成为老侯的心病。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10.本文的构思非常巧妙,请加以赏析。(4分)
11.本文体现了作者阿城独特的写作风格。他曾强调自己的写作风格是一种“平静的状态”,本文如何体现出这种“平静”?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的理解。(5分)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8分)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唐】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12.下列书籍中,最不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1分)
A.《献给西部大地的诗篇——凉州诗编》
B.《穿越千年,梦回大唐——盛唐诗萃》
C.《四季流淌的音符——用音乐学诗》
D.《秦时明月汉时关——边塞诗精选》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开篇两句动静结合,描写月亮逐渐升高,月光全城的凉州夜色,营造出明朗开阔的意境。
B.“胡人半解”表明边城缺乏文化韵味,“肠堪断”凸显琵琶曲的凄凉哀伤,抒发思乡之愁。
C.“多故人”照应标题“诸判官”,“三五”为约数,因为故友数量多,分别时间不尽相同。
D.结尾两句通过“大笑”“醉倒”等词语,生动体现出豪迈乐观的盛唐气象,富有感染力。
14.优秀的诗歌有其内在节奏,与情绪的涨落起伏密切相关。请结合诗歌前六句对此加以具体分析。(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19分)
【甲】
林仁肇,建阳人。事闽为裨将,沉毅果敢,文身为虎,军中谓之林虎子。
闽亡,久不见用。会周侵淮南,元宗遣使至福建募勇士,得仁肇,拔为将。仁肇率偏师援寿州,攻城南大寨有功,又破濠州水栅。推淮南屯营应援使,时周人正阳浮桥初城,扼援师道路,仁肇率敢死士千人,以舟实薪刍,乘风举火焚桥。周将张永德来争,会风回,火不得施,我兵少却,永德鼓噪乘之,遂败,仁肇独骑一马为殿。永德引弓射之,屡将中,仁肇辄格去。永德惊曰:“此壮士,不可逼也。”遂舍之而还。
(节选自《南唐书•列传第十一》)
【乙】
八月,殿前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张永德屯下蔡,唐将林仁肇以水陆军援寿春。永德与之战,仁肇以船实薪刍,因风纵火,欲焚下蔡浮梁,俄而风回,唐兵败退。永德为铁绠千馀尺,距浮梁十馀步,横绝淮流,系以巨木,由是唐兵不能近。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四》)
【丙】
是冬,南唐南都留守建安林仁肇密表言:“淮南诸州,戍兵各不过千人,宋朝前年灭蜀,今又取岭表,往返数千里,师旅罢敝。愿假臣兵数万,自寿春北渡,径据正阳,因思旧之民,可复江北旧境。彼纵来援,臣据淮对垒而御之,势不能敌。兵起之日,请以臣举兵外叛闻于宋朝。事成,国家享其利,败则族臣家,明陛下无二心。”南唐主惧,不敢从。
初,宜春人卢绛诣枢密使陈乔献书,乔异之,擢沿江巡检,召募亡命,习水战,屡要吴越兵于海门,获舟舰数百。尝说南唐主曰:“吴越,仇雠也,它日必为北朝乡导,掎角攻我,当先灭之。”南唐主曰:“大朝附庸,安敢加兵!”绛曰:“臣请诈以宣、歙州叛,陛下声言讨伐,且乞兵于吴越,兵至拒击,臣蹑而攻之,其国必亡。”南唐主亦不能用。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六》)
【丁】
南都留守兼侍中林仁肇有威名,中朝忌之潜使人画仁肇像悬之别室引江南使者观之,问何人,使者曰:“林仁肇也。”曰:“仁肇将来降,先持此为信。”又指空馆曰:“将以此赐仁肇。”国主不知其间,鸩杀仁肇。陈乔叹曰:“国势如此,而杀忠臣,吾不知所税驾矣!”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七》)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仁肇辄格去( ) (2)师旅罢敝(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仁肇以船实薪刍( ) (1分)
A.实践,实行 B.充实,填塞 C.核实,察实 D.实际,事实
(2)国主不知其间( ) (1分)
A.隔阂,嫌隙 B.非难,毁谤 C.挑拨,使不和 D.秘密,暗中
17.将【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乔异之,擢沿江巡检,召募亡命,习水战,屡要吴越兵于海门,获舟舰数百
18.【乙】文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中 朝 忌 之 潜 使 人 画 仁 肇 像 悬 之 别 室 引 江 南 使 者 观 之
19.【甲】文和【乙】文记叙了同一历史事件,但写法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史传的体例予以分析。(4分)
20.王国维评价南唐后主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请结合【丙】文和【丁】文概括李煜的“为人君所短处”。(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1分)
友石山人遗稿序
陈述
①诗者,声之文也。本于内而发于外者也,仁义之发醇以正,忠愤之感激以烈,骄侈之言 淫,放僻之辞诞,岂偶然之故而已哉。
②粤自唐虞圣神,以敬畏一心,发而为赓歌,慎念之语成。周君臣以中正一理,敷而为皇 极,敷言之教下逮□三百篇之制。或沨沨乎正音,或末响之流变,皆非有出于人心之外也。战 国之间,屈平氏以其忠愤奋激之心,一寓于离骚之作。炎汉以降,苏武、诸葛亮以其忠直义勇 之气,再变而为五言之体。昔渊明得其冲淡自然之趣,唐少陵寓其忠君忧国之诚,又岂有出于 是心之外哉。


展开余下试题③洪武庚午,余来闽郡,庠生王偁奉其父友石山人遗稿谒予,请序其首。予观其诗毋虑百 余篇,而咏于感慨者,极忠爱之诚,得于冲澹者,适山林之趣,已心异之,而未知其详。及取 其《自决》一首读之,凛然如秋霜烈日之严,毅然如泰山岩岩之象,出处之分明,死生之理得, 然后知其尝任于胜朝,而秉义于今日。故凡其所作,皆心声之应,而非苟然炫葩组华者比。且征余向之所云者为益信也。
④噫!观是篇者固可以求其心,尤当以景其行,则可以相忘于言语之外矣。于余言何有哉!因其请之勤,而感其辞之寓,遂书以归之。山人名翰,字用文,友石盖其自号也。时仲春初吉, 前进士监察御史庐陵陈仲述序。
21.最适合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词是( )(1 分)
A.乎 B.以 C.及 D.其
22.结合第③段内容概括作者阅读诗稿的心理变化过程。(3 分)
23.对第④段划线句的言外之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认为自己的诗文没有达到王翰的水平。
B.作者认为诗文创作重要的是内涵而非语言。
C.作者认为读诗应当透过语言了解其人其行。
D.作者认为王翰的诗文不待推荐而自会流传。
24.从读者角度分析本篇序言的功能。(4 分)
三、写作70分
25.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这句话对于我们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很有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和感悟。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10分)
1. (5分)(1)契阔谈讌 (2)渌水荡漾清猿啼 梦游天姥吟留别 (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 (5分)(1)B (2分) (2)D(3分)
二、(70分)
(一)(16分)
3. 一种容易导致轻视生命的倾向、忽视人的真实风貌的科学思维方法。(2分)
4. D(3分)
5. B(3分)
6. A(3分)
7. ①共同观点:两则材料都由对“科学崇拜”持否定态度。并且认为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2分)
②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从科技文化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出发,分析人文文化对其起到补充与矫正的作用,强调两者要协调发展,特别要关注人文文化的发展;(2分)
材料二重点梳理科学与人文从疏远到融合的趋势,强调要拆除二者之间的藩篱。(1分)
(二)(16分)
8. (3分)本段将议论、描写、叙述巧妙融合(1分),既通过议论写出了煞大锯的要求,交待了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的原因,又通过叙述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煞大锯的特点。(1分)句式上长短结合,自由活泼生动。(1分)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风格,表现了煞大锯的艰辛。(1分)(给满为止)
9. (4分)①意在突出老侯的聪慧、心灵手巧。(1分)②写出老侯对经自己修整过的物品的珍惜、用心(或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体现老侯求知若渴的工匠精神。(1分)③为下文写老侯能修洋乐器,成为“洋木匠”作铺垫。(1分)同时也为下文写老侯在文革开始后去单位找提琴埋下伏笔。(1分)
10. (4分) ①提琴是本文的线索,串联全篇,使小说脉络清晰,结构严谨。②借助提琴,巧妙地串联不同场景,使得故事的讲述不枝不蔓,情节舒缓。③本文通过作铺垫、埋伏笔前后照应,使得情节发展合理,故事真实可信,耐人寻味。④借凡人小事表现出时代变迁,以小见大,平淡从容却意味深长。
11. (5分)①选材上,有意避开重大政治事件,重点描写普通人物的世俗生活、日常小事。②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情节舒缓,给人“风平浪静”之感。如对老侯的人生经历的介绍。③以第三人称“冷眼旁观”的方式,揭示出深刻的社会主题,如结尾表达作者对政治事件摧残美好事物(艺术)的痛心,体现对政治事件的冷静反思。④语言风格冷峻克制,没有浓烈的抒情或议论。如极少用形容词、以及表达情感的词汇;⑤对老侯内心世界的描写保持克制。(答到3点给4分,4点给5分)
(三)(8分)
12.C(1分)
13.B(2分)
14. (5分)运用顶真修辞,“城头”、“凉州”四句,描摹出凉州城在皎洁月光照耀下所呈现的繁荣和宏大气势,“琵琶”两句展现出凉州歌舞升平和浓郁的边地情调(1分)。回环往复具有音韵美,节奏轻快流畅(1分),与作者此刻旧友重逢,欢歌夜宴的愉悦心情相符(1分)。
运用拟声词“萧萧”形容风声;叠音词“漫漫”形容黑夜漫长,再加一个“兮”字(1分),凸显西北地区空旷多风的夜晚带给人的感受(1分),使诗歌节奏舒缓下来,与下文抒发复杂心绪相映衬(1分)。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5分为止)
(四)(19分)
15. (2分)(1)阻挡,抵御(1分) (2)通“疲”,疲惫(1分)
16. (2分)(1)B(1分) (2)C(1分)
17. (5分)陈乔对此感到很惊异,提拔(卢绛)为沿江巡检,(卢绛)招募亡命之徒,训练水战。多次在海门拦截吴越的军队,斩获舟舰几百艘。
(评分说明:异、擢、习、要、省略的补充、介后句,共6个点,每点1分,扣完为止)
18.(3分)中朝忌之/潜使人画仁肇像/悬之别室/引江南使者观之(错断、多断均不给分)
19.(4分)【甲】文作为人物传记,重在塑造人物形象(1分)。运用“以舟实薪刍”、“乘风举火焚桥”、“独骑一马为殿”、“辄格去”等正面描写塑造林仁肇的智勇双全。通过周将张永德“此壮士,不可逼也”的评价,侧面凸显林仁肇勇猛过人(1分)。
【乙】文是编年史,以朝代为序(1分),立足于宏观视角记叙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军事事件,用较为简洁精炼的语言记叙战争过程和结果(1分)。
20. (3分)
①心怀恐惧,优柔寡断,不敢听从林仁肇思虑缜密夺回淮南诸州的建议。
②瞻前顾后,目光短浅,没有采用陈乔高瞻远瞩消灭吴越避免他日形成合围之势的谏言。
③生性多疑,轻易相信北宋的离间计毒杀忠臣,自断臂膀。
(五)(11分)
21. (1分) A
22. (3分)初读已被诗中之真诚、意趣打动,认为其与众不同)1分;读到《自决》时被诗中的凛然正气、刚毅的人生态度所震撼(1分);了解王翰为人和经历之后,更觉得其诗的价值远超那些追求辞采华丽的作品,更在心中进一步确认了自己为文的观点(1分)。
23. (3分)D
24. (4分)阅读此文,可以直接地了解王翰诗文的特色(1分),了解王翰高贵的人格精神,从而更好地认识王翰的诗文(1分);阅读此文,可以了解序作者对于诗文的认识,即言为心声,诗文“本于内而发于外”(1分),从而更深刻地思考诗文创作与阅读的规律(1分)。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上海交通大”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