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7  2023-03-1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
浙江省诸暨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诸暨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三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出台,为网络文学如何面对“自然增长的红利日渐微薄,面临自我‘升级’的大考”指明了方向——除了要发挥娱乐、消费的载体功能,还要创作“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以此为契机,从创作上看,在保持传统类型热度不减的情况下,现实题材开始崛起,幻想类作品一家独大的格局发生变化。
网络文学的主题趋向更加契合时代精神。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革命史,反映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巨变和普通人的生活变迁,是现实向作品的主要题材选择。《长乐里:盛世如我愿》以“穿越”的手法书写发生在上海的革命行动,并通过对比展示新旧时代的沧桑变幻; ; ; ;《特别的归乡者》书写脱贫攻坚……它们在不同的领域里描绘着日新月异的中国面貌。
反映五千年文明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类作品,以及以东方神话元素为基础的幻想类作品,是传统文化“两创”在大众文化领域里的具体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由此被激活。《燕云台》《大汉光武》用进步的时代历史观在波诡云谲的传奇故事中展现人物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功绩;《廊桥梦密码》创新民间故事的新讲法,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廊桥的传统技艺;《大道朝天》《剑来》等融玄幻、仙侠、武侠和历史、悬疑等为一体,大量化用中国古代神话和道教文化元素,营造出浓郁的传统美学气韵。
近十年来,网络作家队伍一直保持增长势头,呈现出作家“四代同屏”、代际叠加且迭代加速的喜人景象。此外,据《2021网络文学作家画像》统计,网文作家从年龄上来说,已迎来“九五后”时代,网络作家职业覆盖种类达到一百八十八种。多种类职业背景和生活背景,带来了新鲜的人生经验和生命感受。网络文学的社会传播力和文化影响力彰显了网络作家的贡献,也提升了他们的地位,不仅完成了从“写手”到“作家”的转变,那些卓有成就的作者还步入“主流文学”殿堂。
(摘编自《中国艺术报》桫椤的《新时代以来网络文学发展观察》)
材料二:
任何艺术形式,当提及经典化诉求时,往往是原始形式发展到一定水平,得到了更多资源,也遇到“瓶颈期”的时刻。当下语境提及的“网络文学经典化”,也符合这个规律。令人反思的是,当下“平台红利”带来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关注,没有使某些网络作家反思创作瓶颈,反而滋生出志得意满之态。然而,借助“平台”所获得的暂时胜利,不等于网络类型文学可以“一家独大”。
其实,针对“编辑”与“评论”来说,目前全民写作基础上的网络商业机制,已显现出了问题。传统文学编辑(期刊和出版社)是文学权力持有者之一,他们掌握筛选作品的权力,也实际担任“培养作家”的职能。编辑对作品的挑选、定位、引导、修改,会对作家创作产生巨大影响。而文学网站的商业化,导致其CP(“网络内容供应商”)成分越来越大。一方面,网站字节的容量大大超过传统期刊和纸质书籍,它可让更多的作品被大众看到,这无疑增加了网站对作品的包容度;另一方面,网站的盈利性,也需要有海量作品撑起文本数据库。因此,网站文学编辑,不再精心修改稿件,不再设置较高门槛。编辑变为“文字服务员”,以读者为中心,为作者创造相对公平的竞技场。但问题是,海量字节信息流,也造成了作者和读者的浮躁心态,不利于作家成长及作品经典化。作品缺少塑形挤压,也缺少必要的筛选与打磨,甚至会让好作品缺少节制,变成超级冗长的“文本星云”,进而影响作品进一步的经典塑造。


浏览完整试题其次,批评家功用淡化。很多研究者盲目排斥鄙夷网络文学,有些批评家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研究范式陈旧僵硬,缺乏对新问题的敏感性与处理能力,不能对新文本做出有效研究应对,进而导致“失语”。网络传媒面前,传统批评家的权力也被分化,让位给豆瓣评分、网站弹幕这类“大众点评”。毫无疑问,这些举措加强了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但读者权力被无限放大,无原则的吹捧与无理性的抨击,都使得大众评论愈发充满狂气、戾气等负面情绪,相对客观中立、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促使网络文学实现经典化的批评力量,却被大大地隔离,甚至削弱了。
阻碍网文经典化的因素,也存在于目前的网络文学研究界。一是完全的“断裂”态度,二是“纯技术化”的倾向。中国目前的网络文学研究,起自后现代思潮,理论方面的探索,主要着力点在后现代理论、传播学与产业学,对具体现象、思潮和作家作品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主要研究思路也是文艺学式的,缺乏多学科的介入和整合,诸如现代文学研究、通俗文学研究、文化研究等诸多学科。更有某些研究者,完全以网文研究为“新媒体”创新之物,割裂研究的联系性与历史性,忽略甚至蔑视其他学科传统对网络研究的有效性。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将网文研究“技术化”的倾向。这些研究者,热衷于技术术语的炫耀,企图以技术术语包装出一整套全新的、不可理解的“游戏化学术语言”,以对应产业对网络文学的资本定位。
(摘编自《上海文学》房伟《跨越鸿沟:网络时代文学经典化的挑战与机遇》)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网络文学除了发挥娱乐、消费的载体功能,越来越多地凭借现实题材、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等行为完成自我升级。
B. 当前网络文学尽管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得到了丰厚的“平台红利”和高度的政治关注,但依然有瓶颈期的尴尬和经典化的诉求。
C. 只有展现日新月异的时代面貌,主题趋向更契合时代精神或具备浓郁的传统美学气韵的网络文学作品,才能成为网文经典作品。
D. 在当前的网络商业机制下,文学网站编辑的“哨兵职能”被弱化,批评家功用被淡化,这两者都是阻碍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因素。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商业化 文学网站,应该着意控制网站字节容量,以防止出现“多而不优、大而不强”的现象。
B. 读者权力的适度扩大,再加上客观中立、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专业批评力量,于网文发展有益。
C. 为使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研究界应当彻底摆脱文艺学式的研究思路,注重多学科的介入和整合。
D. 从创作上看,当前网络文学在传统类型和现实题材方面都有发展,因此不需在创作题材上着力。
3. 下列事例中不适合填入材料一空缺处的一项是( )
A. 《大国重工》等“工业流”作品展现中国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历程。
B. 《浩荡》将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史投射进普通人的奋斗史。
C. 《朝阳警事》以女警王益娟为原型,展现基层民警们的日常状态。
D. 《庆余年》借穿越到庆国的范闲,写了三代风云人物的起落更替。
4. 两则材料看似写作角度不同,实则“殊途同归”。请作简要分析。
5. 作家麦家认为,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应互相取长补短。结合两则材料,从题材、评论与传播这三个方面,简析传统文学应如何从网络文学中汲取养料。
【答案】1. C 2. B 3. D
4. ①材料一从网络题材变化与作家队伍构成两个角度,论述新时代网络文学的喜人变化。②材料二从编辑、评论与研究这三个角度,阐述新时代网络文学经典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③两则材料一正一反,最终目的都指向新时代网络文学的科学健康发展,可谓“殊途同归”。
5. ①题材:拓宽题材。不仅要筑牢现实主义题材,也可增加历史与幻想题材。②评论:评论多元化。以评论家的专业意见为主,也要适度增强读者“权力”,鼓励大众参与点评。③传播:丰富传播媒介。要摆脱对纸媒的高度依赖,尽快实现融媒体状态下的传播媒介转换。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结论片面。“只有……才能……”的表达太过绝对,原文材料一第二段“网络文学的主题趋向更加契合时代精神”“它们在不同的领域里描绘着日新月异的中国面貌”没有“只有……才能……”的条件限制,另外,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反映五千年文明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类作品,以及以东方神话元素为基础的幻想类作品”可知,网文经典作品也有其他题材作品,如幻想题材也可以成为网文经典作品。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文学网站应该着意控制网站字节容量”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二段“另一方面,网站的盈利性,也需要有海量作品撑起文本数据库。因此,网站文学编辑,不再精心修改稿件,不再设置较高门槛。编辑变为‘文字服务员’,以读者为中心,为作者创造相对公平的竞技场。但问题是,海量字节信息流,也造成了作者和读者的浮躁心态,不利于作家成长及作品经典化”只是谈到字节过多的弊病,并没有指出应该着意控制网站字节容量。
C.以偏概全。“应当彻底摆脱”说法有误,原文材料二第四段“阻碍网文经典化的因素,也存在于目前的网络文学研究界”“主要研究思路也是文艺学式的,缺乏多学科的介入和整合”只是强调需要“多学科的介入和整合”。
D.推断失当。材料一第一段“以此为契机,从创作上看,在保持传统类型热度不减的情况下,现实题材开始崛起,幻想类作品一家独大的格局发生变化”,只有当前网络文学在传统类型和现实题材方面的发展,并没有“不需在创作题材上着力”的推断,选项说法错误。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联系上下文,根据分析可知,材料一空缺是为“网络文学的主题趋向更加契合时代精神。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革命史,反映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巨变和普通人的生活变迁,是现实向作品的主要题材选择”做论据的。
D.《庆余年》既不“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革命史”,也不“反映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巨变和普通人的生活变迁”。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写作角度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网络文学的主题趋向更加契合时代精神。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革命史,反映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巨变和普通人的生活变迁,是现实向作品的主要题材选择”“它们在不同的领域里描绘着日新月异的中国面貌”“反映五千年文明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类作品,以及以东方神话元素为基础的幻想类作品,是传统文化‘两创’在大众文化领域里的具体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由此被激活”“近十年来,网络作家队伍一直保持增长势头,呈现出作家“四代同屏”、代际叠加且迭代加速的喜人景象”“网络文学的社会传播力和文化影响力彰显了网络作家的贡献,也提升了他们的地位,不仅完成了从‘写手’到‘作家’的转变,那些卓有成就的作者还步入‘主流文学’殿堂”可知,材料一从网络题材变化与作家队伍构成两个角度,论述新时代网络文学的喜人变化。
根据材料二“其实,针对‘编辑’与‘评论’来说,目前全民写作基础上的网络商业机制,已显现出了问题。传统文学编辑(期刊和出版社)是文学权力持有者之一,他们掌握筛选作品的权力,也实际担任‘培养作家’的职能。编辑对作品的挑选、定位、引导、修改,会对作家创作产生巨大影响。而文学网站的商业化,导致其CP(‘网络内容供应商’)成分越来越大”“其次,批评家功用淡化。很多研究者盲目排斥鄙夷网络文学,有些批评家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研究范式陈旧僵硬,缺乏对新问题的敏感性与处理能力,不能对新文本做出有效研究应对,进而导致‘失语’”“阻碍网文经典化的因素,也存在于目前的网络文学研究界。一是完全的‘断裂’态度,二是‘纯技术化’的倾向”可知,材料二从编辑、评论与研究这三个角度,阐述新时代网络文学经典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材料一论述网络文学的可喜之处,材料二论述网络文学存在的弊病,两则材料一正一反,最终目的都指向新时代网络文学的科学健康发展,可谓“殊途同归”。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根据材料一“网络文学的主题趋向更加契合时代精神。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革命史,反映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巨变和普通人的生活变迁,是现实向作品的主要题材选择。”“反映五千年文明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类作品,以及以东方神话元素为基础的幻想类作品,是传统文化‘两创’在大众文化领域里的具体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由此被激活”可知,题材上传统文学应拓宽题材,从网络文学中汲取养料,不仅要筑牢现实主义题材,也可增加历史与幻想题材。
根据材料二“其实,针对‘编辑’与‘评论’来说,目前全民写作基础上的网络商业机制,已显现出了问题。传统文学编辑(期刊和出版社)是文学权力持有者之一,他们掌握筛选作品的权力,也实际担任“培养作家”的职能。编辑对作品的挑选、定位、引导、修改,会对作家创作产生巨大影响。而文学网站的商业化,导致其CP(‘网络内容供应商’)成分越来越大”“很多研究者盲目排斥鄙夷网络文学,有些批评家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研究范式陈旧僵硬,缺乏对新问题的敏感性与处理能力,不能对新文本做出有效研究应对,进而导致‘失语’。网络传媒面前,传统批评家的权力也被分化,让位给豆瓣评分、网站弹幕这类‘大众点评’”可知,评论上传统文学评论应多元化,以评论家的专业意见为主,也要适度增强读者“权力”,鼓励大众参与点评。
根据材料二“中国目前的网络文学研究,起自后现代思潮,理论方面的探索,主要着力点在后现代理论、传播学与产业学,对具体现象、思潮和作家作品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主要研究思路也是文艺学式的,缺乏多学科的介入和整合,诸如现代文学研究、通俗文学研究、文化研究等诸多学科。更有某些研究者,完全以网文研究为‘新媒体’创新之物,割裂研究的联系性与历史性,忽略甚至蔑视其他学科传统对网络研究的有效性”可知,传播上传统文学应丰富传播媒介。要摆脱对纸媒的高度依赖,尽快实现融媒体状态下的传播媒介转换。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车(节选)
李檣
父亲驾着他的马车再次消失在秋日清晨的迷雾中。当太阳驱散雾霭,村庄安静地低伏在原野深处,村子里杂树丛生,炊烟氤氲,它们或直或弯着飘向蓝天,去追寻白云,并像父亲那样飘向远方。鸡和狗儿在村子里寻食、闲逛,或像孩子们一样追打嬉闹,但没有谁乐意远离,没有谁会像父亲那样毫无眷顾甚至有些迫切地离去。每年秋收后一切拾掇停当,到来年开春田野里的麦子开始吐穗期间,父亲都会驾着他的大车消失一段时间。他每次回来,母亲都会说,你怎么没死在外边,你死到外边去吧。
其实父亲的马车一度是用来贩运石头的。他把东山开采的石块贩运到我们或邻近的村子,卖给那些需要盖新房子的人家。吴大伯就是父亲带到我们这个小村庄的石匠,他来自西北很远的地方。吴大伯白天干活,晚上摇身一变,就会变成一位说唱艺人。到了晚上,父亲会帮吴大伯在秋收后的打麦场上架起牛皮鼓,村里的老人们和少数妇女、孩子纷纷拎着小板凳、小方椅来到打麦场,坐到吴大伯对面,借着月光和住户门窗泄出的灯光,巴巴地等待着。吴大伯呷一口父亲为他泡好的有半搪瓷缸子劣质茶叶的茶水,敲起鸳鸯板,清清嗓子,“当哩个当,当哩个当!闲言碎语休多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说唱的曲儿无非《水浒》《杨家将》这么几出,但一部《水浒》就足够糊弄一村庄的人了,戏才唱到半截,整饬石头的工作结束,他便会卷起铺盖,奔向别的村子或者回家。有人央托父亲,等老吴闲下来再把他请来嘛,好歹把剩下的大半拉子唱完!父亲承担着吴大伯助手的角色,安排食宿,各家起点谷子,凑成半袋子甚至一麻袋,绑到吴大伯自行车的后座上。母亲并不赞成这些,她对父亲说,瞎日弄什么,人家来挣了钱,还驮一口袋粮食回去,你落个什么,有那工夫还不如去一趟东山,多倒弄一车石头。父亲并不搭理母亲,总是一句“你懂个屁”,便拍拍屁股出去了。
终于,父亲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家伙落儿,一只脸盆大小的牛皮鼓、一根打鼓棒、一对鸳鸯板、一副鼓架。他悄悄叮嘱我,这是从靖安寨一个死去的老说唱艺人家里淘来的,不要告诉母亲。他有时会让我跟在身后,帮忙抱着鼓架来到村东头的大芙蓉树下,背靠树桩支好大鼓,咚的一声,父亲向饭后的村人发出好戏即将开场的信号。“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吞了吴……”母亲仍不赞成这些。瞎日弄什么,又没人给你一个子儿、一瓢谷子,有那工夫还不如去一趟东山。父亲仍是那句话,你懂个屁。
在整个村庄,在我们村庄所处的整个大锅笼罩的天底下,父亲时常背着双手,一个人走向村外的麦田或棉花地。他的身影在那二十四条小路上交错出现,清晨或夜晚,春夏秋冬,风雨或飘雪中,他的身影显得孤零,似乎没人能够理解他心底挣扎着的那份孤独。


展开余下试题不知哪天起,人们盖房子时兴起扎钢筋浇水泥的地基,没人家再需要石头,父亲的马车常常空载而归,一些嵌进车板夹缝的石子儿默然无声,硌疼了父亲和母亲的眼神。父亲的大车多半闲置在西南角的草棚下,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尊严。从西北方向骑车而来的吴大伯再也没有出现过。父亲搬出那套闲置已久的马具,掸去上面的灰尘,牵出一身纯栗色皮毛的高头大马,为它修理好脚掌,驾上马车便出发了。每年的秋收后,他都要离家出走,在外游荡整整一个冬天。
我常常爬到村口那株高大的柳树上,手搭凉棚眺望远方,期待看见父亲的大车突然出现在二十四条小路当中一条的尽头。然而他跟他的大车就像一只飞走的鹰,低矮的村庄和平坦的麦地并非他的归宿似的,只有我们从未见过的高山,哪怕寒风凛冽、白雪飘舞,但终究是他向往的地方。有时也会看见父亲从西北方向的某条小路的尽头飞奔而来。父亲裹着他那件藏青布大氅,头上戴着一顶棉绒帽,护耳随着大车的颠簸扇合着,像两只飞鸟的翅膀。他面色黯淡,嘴唇干涩,眉毛上凝结着风霜。但他不会停留多久,很快又消失在平原深处。小路的尽头是灰蒙蒙的天地相接所在,神秘而悲情,父亲一头扎过去,一次次义无反顾地消失。
这样不知多少年。父亲终于彻底回来了,就像那些深秋早晨重新回到枯草上的露珠。他老了许多,白发丛生而且发量稀疏,门牙掉了一颗,就那样豁着。他从来没讲述过在外游荡的日子过的是怎样的生活,遇见过什么人,他对这些好像毫无复盘的兴致。他的大车终于在漫漫旅途的颠簸中散了架,车轱辘也断了,他只好把它丢弃到远方的荒野里,任凭风吹雨蚀,被来年的野草和藤蔓覆盖。那只装着鼓乐的麻袋,底边在父亲驭马飞奔的路上炸了线,裂开一个大大的口子,那些家伙落儿不知遗落在了异乡的哪个角落。那匹纯种的栗色马也已瘦得皮包骨,显得有气无力、双目无神。
父亲在家老老实实地待了一个冬天,第二年春天的时候,青草冲破土层,花儿开了,把那二十四条小路重新打扮得生机盎然。栗色马经过一个冬天的休整,重新变得膘肥体壮、毛色光亮。父亲套上马具,牵着缰绳走出院门,溜达着出村,沿着其中一条小路,再次走向远处那道灰蒙蒙的天际线。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2.9,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村庄与世隔绝,村里生活原始,人们自得其乐,甘于这样封闭且落后的生活。
B. 父亲为人勤劳热情,既富有家庭责任感,又处处与人为善,能与村人、外人贴心相交。
C. 不管父亲做什么,母亲都不赞成,父亲常斥责母亲“你懂个屁”,可见夫妻关系紧张。
D. 纯栗色皮毛的高头大马后来“瘦得皮包骨”,足可见父亲旅程的遥远、奔波以及艰辛。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既揭示了村庄在地理位置和生存环境上的特点,又处处与父亲的毫不留恋作对比,使读者对父亲的离去愈发充满疑惑。
B. 小说的主线情节围绕父亲与大车展开,中间插叙吴大伯的相关内容,既充实了村庄生活的画面,又暗示了父亲热情忙碌与清冷孤独交织的形象。
C. 小说中的比喻手法少而精妙,如“他的大车就像一只飞走的鹰”,父亲回来“像那些深秋早晨重新回到枯草上的露珠”,两处比喻颇具深意。
D. 小说的语言总体平淡而朴实,但也不乏隽永之处。既有生活气息浓郁的方言凸显人物的生活处境,又有诗意隽永的描写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
8. 小说题 “大车”,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意蕴。
9. 小说中,李樯有意识地为主人公准备了一种“无聊的形式”——不断从村庄出走。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种“无聊的形式”的理解。
【答案】6. D 7. A
8. ①大车曾是谋生工具,是父亲从村外运送石材和农忙时节劳作的工具,代表了特定时期的生活方式。
②随着时代变迁,大车成为载着父亲远离村庄、追寻广阔自由世界的媒介。
③大车陪伴着父亲,“终于在漫漫旅途的颠簸中散了架,车轱辘也断了”,像父亲一样衰老不堪,象征着精神(心灵)突围的艰辛不易。
9. ①从为生存出走,到拉车在外“游荡”,这种“无聊的形式”揭示了主人公在时代变迁下的生存困境。
②主人公不断从村庄出走,有时是为生存,但更多的是为了追求精神空间,这种“无聊的形式”的持续,揭示了主人公的精神困境。
③拉大车出走看似无聊,但主人公却一次次义无反顾地消失,在不断地走与回、回与走中寻求精神的突围。作者借主人公的这种“无聊形式”象征每一个希望心灵脱困的人的不断求索。
④以主人公的这种“无聊的形式”串连全文,看似波澜不惊,却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与思索空间。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村庄与世隔绝”错误,原文说“父亲时常背着双手,一个人走向村外的麦田或棉花地。他的身影在那二十四条小路上交错出现”,从原文看,有二十四条小路通向外界,父亲也是从这些小路奔向远方。
B.“富有家庭责任感”“贴心相交”错误,父亲“富有家庭责任感”的评价从其运石材养家糊口、秋收后才离开村庄远行的行为中可以见到,但是长时间的漂泊中又将家庭生活的重担交予母亲,这于母亲而言,不是家庭责任感的体现。父亲虽能与人融洽相处,但内心充满孤独,无法用“贴心相交”形容。
C.“不管父亲做什么,母亲都不赞成”错误,当父亲用大车运石材时,母亲是赞成的。此外,“夫妻关系紧张”一说没有太多依据,只能说母亲不理解父亲的选择。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处处与父亲的毫不留恋作对比”错误,炊烟“去追寻白云,并像父亲那样飘向远方”,两者具有相似性,明显不属于“对比”的手法。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每年秋收后一切拾掇停当,到来年开春田野里的麦子开始吐穗期间,父亲都会驾着他的大车消失一段时间”“其实父亲的马车一度是用来贩运石头的。他把东山开采的石块贩运到我们或邻近的村子,卖给那些需要盖新房子的人家”,我们一家生活在相对落后的村庄里,大车曾经是我们的谋生工具,是父亲从村外运送石材和农忙时节劳作的工具,大车代表了那个特定时期的生活方式。
“父亲搬出那套闲置已久的马具,掸去上面的灰尘,牵出一身纯栗色皮毛的高头大马,为它修理好脚掌,驾上马车便出发了。每年的秋收后,他都要离家出走,在外游荡整整一个冬天”“然而他跟他的大车就像一只飞走的鹰,……但终究是他向往的地方”,当以前的生活方式不再适应眼前的生活时,父亲架着马车离家谋生,随着时代变迁,大车已经成为载着父亲远离村庄、追寻广阔自由世界的一个媒介。
“他的大车终于在漫漫旅途的颠簸中散了架,车轱辘也断了,他只好把它丢弃到远方的荒野里,任凭风吹雨蚀,被来年的野草和藤蔓覆盖”,大车陪伴着父亲,“终于在漫漫旅途的颠簸中散了架,车轱辘也断了”,足可见父亲旅程的遥远、奔波以及艰辛,大车像父亲一样衰老不堪,象征着父亲精神突围的艰辛不易。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每年的秋收后,他都要离家出走,在外游荡整整一个冬天”“他从来没讲述过在外游荡的日子过的是怎样的生活,遇见过什么人,他对这些好像毫无复盘的兴致”,父亲从为生存出走,到拉车在外“游荡”,作者以这种“无聊的形式”揭示了主人公在时代变迁下的生存困境,表明人们生活的艰难。
“其实父亲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诸暨”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