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这一“实事求是”的考察结果,现在看是个基本事实,但我们不能忘记,从胡适提出“古文运动”术语以来,这个基本事实是一直被扭曲的。就此而言,此文的意义可谓重大,虽然他强调的是语言问题,但语言实际上也跟文体密切相关,因为那尚奇聱牙的古文,是绝不可能比骈文更“实用”或“自然”的,至于其与骈文相比,“文学性”上高低如何,那最多也不过见仁见智而已。那么,结束从前扭曲史实的论法,重写“古文运动”的历史,便应该是文学史家顺利走上的征途了。 (摘编自朱刚《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有删改)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给“文学革命”张本,胡适提出具备“白话化”的“古文运动”富有进步性的观点。 B. 继承“古文运动”说的中国文学史本质上也延续了传统“骈、古文优劣论”的纷争思路。 C. 郑振铎对“古文运动”的评价折射出20世纪的“进步”史观和“纯文学”观发生的对立。 D. 王运熙50年代对“古文运动”的研究意义重大,实事求是地重写了“古文运动”的历史。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云翼说韩柳“洗尽两晋六朝浮靡的风尚”,错在将“对仗”与“浮靡”混为一谈。 B. 胡云翼、郑振铎对韩柳古文的评价比胡适尊重历史,但仍未跳出“进步性”的框架。 C. 韩柳古文既不“实用”,也不“自然”,但其尚奇聱牙的文风体现了某种文学性特征。 D. 指出了胡适歪曲“古文运动”的基本事实,本文也就否定了“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本段选文在原书中的章节题目的一项是( ) A. “古文运动”再检讨——研究史和问题点 B. “古文运动”的扭曲研究——从胡适到建国前后 C. “古文运动”研究的起源 D. 实事求是地研究“古文运动” 4. 请分析文章第二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5. 研究“古文运动”,龚书炽、钱冬父的研究和王运熙在角度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分析。 【答案】1. C 2. D 3. A 4. ①举例论证,如举出郑振铎“虽是一个文学改革运动,却究竟还不是什么真正的文学革命运动”的观点,论证“20世纪流行的‘进步’史观和‘纯文学’观发生了对立的作用”; ②对比论证,从体式和历史实情的角度对比古文和骈文的各自特点与区别。 5. 龚书炽与钱冬父二人以朝代、人物为中心,关注特定时代的文学现象;王运熙以语言为中心,强调了古文在语言上的特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胡适提出具备‘白话化’的‘古文运动’富有进步性的观点”分析错误。原文第一段意思是“胡适认为唐宋‘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白话化的一个阶段”,是过渡或者革命,所以不能说“具备”白话化。 B.“……中国文学史本质上也延续了传统‘骈、古文优劣论’的纷争思路”说法错误。原文第一段指出“继承‘古文运动’之说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却一直力图证明,韩柳所主张的古文在体制上具有相对于骈体的进步性”,而传统的“骈、古文优劣论”并不是比较两者谁更“进步”。 D.“实事求是地重写了‘古文运动’的历史”说法错误。最后一段原文说“重写‘古文运动’的历史,便应该是文学史家顺利走上的征途了”,可见“重写”还未实施。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本文也就否定了‘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无中生有。从最后一段“那尚奇聱牙的古文,是绝不可能比骈文更‘实用’或‘自然’的,至于其与骈文相比,‘文学性’上高低如何,那最多也不过见仁见智而已”可知,作者只是对古文的“实用性”“自然性”给予否定,而“文学性”上并没有完全否定,也没有对“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给予否定。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A.本文主要对自胡适以来对“古文运动”的评价进行了梳理和辩证,“‘古文运动’再检讨——研究史和问题点”比较全面的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作为小标题比较合适。 B.“扭曲研究”概括错误,应该说本文呈现对“古文运动”的研究是逐渐走向实事求是的过程的。 C.“起源”要求文章将重心集中在胡适或“五四”阶段,但文本展现的是研究历史。 D.重点强调“实事求是”,是一篇讲道理的文章,而本文重心并不在此。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在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如郑振铎对‘古文运动’的评价也有保留的一面:‘虽是一个文学改革运动,却究竟还不是什么真正的文学革命运动。为的是,他们去了六朝文的圈套,却又加上另一个秦、汉文的圈套。’按此说法,‘古文运动’的意义仅仅是改变文体而已,那么,除非古文比骈文更‘实用’更‘自然’,否则这样的改变就毫无意义了。所以在‘古文运动’的论题上,20世纪流行的‘进步’史观和‘纯文学’观发生了对立的作用”,此处作者举出郑振铎“虽是一个文学改革运动,却究竟还不是什么真正的文学革命运动”的观点,论证“20世纪流行的‘进步’史观和‘纯文学’观发生了对立的作用”。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文章第二段论证古文说骈文的特点时,作者写道“值得注意的是,‘浮靡’是前世古文家指责骈体的常用语,但以古文为‘实用’或‘自然’,则在很大程度上出于想当然。就体式言,古文不须追求对仗,相对自由,但骈文的体制性只是对仗,未必‘浮靡’;就历史实情言,骈文倒确实出现过‘浮靡’的作品,但古文在当时却决不‘实用’,韩柳的文风也决不‘自然’”,此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从体式和历史实情的角度对比古文和骈文的各自特点与区别。非常明白的表明了作者对胡云翼和郑振铎观点的不同意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从第四段“龚书炽《韩愈及其古文运动》,以韩愈为中心,上溯‘古文运动之先驱者’,兼及‘韩愈同辈之古文家’,又继以‘韩派古文家’,基本叙述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全貌。而将北宋纳入叙述范围的专著,则要到60年代初钱冬父的《唐宋古文运动》”可知,龚书炽是以唐代的古文家为重点分析古文运动,而钱冬父则将时间延续到宋代。所以二人以朝代、人物为中心,关注特定时代的文学现象。 与二者不同,从第四段“时过境迁,策略性消除而客观性增强,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一种转向。而这种转向,也符合新中国建立前后大力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王运熙作于50年代的一篇论文,正面质疑了‘古文运动’是文学语言的解放的观点。他考明,中唐的古文实际上比当时的骈文更为难读,反而是骈文比较通俗平易,接近口语的古文是到宋代才产生的”可知,“正面质疑了‘古文运动’是文学语言的解放的观点”表明王运熙以语言为中心,强调了古文在语言上的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注] 丁玲 天慢慢的亮了。没有太阳,愁惨的天照着黄色的滔滔的大水,那一夜淹了汤家阙,又淹了一渡口的一片汪洋的大水,那吞灭了一切的怕人的大水,那还是逞着野性,在向周围的斜斜的山坡示着威的大水。而且还照着稀稀残留下的几个可怜的人类,无力的,颜色憔悴的皮肤,用着痴呆的眼光,向四方爬去。 经了那末一个夜晚的一渡口,也还逃出了一些人,赵三爷和着侄儿大福也踉踉跄跄逃了出来,又在一个路口遇着了,还遇着了一群又一群已经逃散了,又集合了的那些邻近茅棚里的人,也有一些女人,也有一些小孩。大家看见了都抱头大哭,都为过分的悲痛和恐慌压着说不出一句话来。大家都更觉得亲切了,都不愿分开,都集在一团,慢慢的向长岭岗走去,是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勇气,剩着饥饿的肚皮的一群。 水在他们后面,有的房屋还半睡在水里,大树的梢也从水里伸出来映在太阳底下,摇摆着茂叶,而且还有一些人的声音从那里传出来,一些求援的声音。他们也涉过几处渍有浅水的地方,一群人这末慢慢的走去。 沿路也有一些人家,都走出来担心的絮絮叨叨的问。也有一些不说话,只沉重的将怜悯的眼光落在他们身上。他们走了一会,因为几个女人和孩子都嚷着走不动,于是便停了下来,坐在一块有坟的乱岗上。 天空没有云,蓝粉粉的,无尽止的延展开去。下面是水,黄滚滚的,无穷尽的涌了来。剩下的地方,剩下的人,拖着残留的生命,无力的爬着又爬着。 这坐在乱坟岗上的一群,约莫有三十多个人,一半女人和小孩,一半是男人。坐了一会又向前走,沉默的时候比说话的时候多,女人们啜泣的时候是更多,小的小孩不懂事的时时吵饿。 “妈呀!肚子饿!……”“我走不动了呀……” “快到了!没有好远了!到了买馍馍给毛毛吃……” 吵饿的被哄住了,又有一些哭着要妈要爹的,这些情景真能使一个强壮的人听着也伤心,何况这都是些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从死的唇吻上逃去的一些男人。他们心痛,却又得忍着,而且有几个还得用希望鼓着大家的勇气。 “狗狗!妈妈在前边,妈妈替狗狗买粑粑去了。乖的狗狗不要哭……” “张大哥!你抱抱王和尚吧,他妈抱不起他了……” “唉,三爷!你放宽心些吧。我看见你家三姆早就带着龙儿走了的,她们一定朝她娘家走去了……”陈大嫂看见赵三爷那末一个强壮的农人,这会儿一句话也不说,只悄悄不断的叹气和揩眼泪,不觉忘去了自己也离了家里其他的人,倒也安慰着别人起来了。 这里面有一个年轻的汉子王大保,和一个四十多岁,在三富庄上做了二十年长工的李塌鼻。他们没有失去一点勇气,也没有失去理智,平时并不能得人信仰,这时却自自然然都依着他们的话起来了。 “哭有什么用,死的死了,哭得转来吗?不死的总得鼓着气活,未必也让他死去吧?” “不要哭,跟着我来,到了长岭岗不愁他们不给我们吃。这几个,吃得起的,那里有三条街,有一百多家铺子,三富庄、马鞍山的大户都有人在那里,有县里派来的镇长,有分局长,有兵警……哼,老子们的家破人亡了,老子们就得留下这条命,还得算算账呢!……哭什么,不要哭了,男子汉!日子还长呢,哭成得个什么事……” “别处我不晓得,三富庄我就清楚,打开他们的仓,够我们一渡口的人吃几年呢。看他们就真的不拿出一点来,忍心让我们饿死……” “我们一定不要哭,快点走,到了长岭岗我们去找他们的局长,或是团上的人,有人问话,塌鼻你答应……” 慢慢的讲着一些以后的计划,大家心里都活动一些起来了。到望见那长岭岗的炊烟的时候,是快吃午饭的时候了。他们又遇着从汤家阙逃来的一伙人。于是合在一块向前进。 长岭岗的镇外上,已经挤满了一群群的携儿带女的家族,饥饿把他们都弄瘦了,有的靠在树根上,疲乏的;有的蹲在石块上,望着来的一群新的逃来的人。 “你们从什么地方来的?……” “你们是哪里的?来了好久了吗? “唉,他们饿得真不像样了……”他们再往前进,朝镇里走去。 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那些与他们同运命的人越多了。从脸上的颜色可以辨别来到的新旧,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 展在眼前的情形,使大家心里又预感着失望,可是空的肚子里有一种火燃烧着,他们只得又鼓着力往前走。 “喂,你们往哪里去?”憔悴的人群里有人在问了。 “到镇上去,想找镇长,局长也好,先给我们一些吃的,我们是昨夜晚上遇难的。” “他们该管你吗?我们的人都不准上街,他们比防土匪还怕我们呢!” “真的吗?那我们怎么得了呢?……”小孩吵着,女人们又哭起来了。 街的两头站了许多刚刚从县城里添来的荷枪的兵士,也有一些是镇上团防临时加的团丁。墙上贴了碗大的字的告示,有认得字的人便解释着给其他的人听…… (有删改) 【注】小说发表于1931年,当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灾,受灾总人口计五千多万,当时国民党政府漠视灾情,造成四十多万人死亡。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逃难过程中,沿途有些人家报以同情的目光并施以援手,这减弱了小说的矛盾冲突,也淡化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B. 在大家失望无助时,王大保、李塌鼻主动站出来加油鼓劲,他们的话不仅没有鼓励到大家,反而让大家感到未来渺茫。 C. “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这些描述说明镇上先前来的灾民并未得到妥善的安置与救助。 D. 面对洪灾,镇上积极应对,统筹安排,不仅增添兵士以维持秩序,还在墙上贴出告示,及时给予灾民安抚和关怀。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环境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细腻生动,表现了洪灾的可怕威力,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富有暗示性。 B. 小说将故事场景定格在路上,既和人物逃难者的身份相吻合,又为他们最终无路可走的结局做了铺垫。 C. 小说运用大量对话,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群像,描绘出苦难众生相,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 小说对镇上街道、铺子、大户等的具体描绘,既突出长岭岗镇的富足,又体现灾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8. 在前往长岭岗镇的途中,灾民们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事实上,小说也应充分体现“时代之声”,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D 8. ①绝望无助。从“慢慢地向长岭岗走去,是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勇气,剩着饥饿的肚皮的一群”可知,他们是在饥饿的驱使下无助前行的一群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