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即便只是单纯从古代文学中取用一部分资源,使之成为网络文学中的文学符号,它也会赋予网络文学一定的品格。在众多穿越小说中,主角信手拈来的唐诗宋词,就使小说情节产生了一种错位式的戏剧张力。又如古代神话的原始语境是宗教心理,在网络文学中,神话不再具备信仰功能,但它激活了大众关于民族、历史和国家的认同心理。不仅如此,古代文学作为文学符号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让网络文学在面对世界时获得明显的“中国”标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中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把中华文化的理念和精神传承好、发扬好。 B. 古代文学是网络小说重要的素材来源,很多网络玄幻、修仙小说中的地理和种族设定来自《山海经》等古代神话。 C. 作为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网络文学充分继承、延续了古代文学和作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责任感。 D. 网络文学继承了古代文学的超越感,一部分作家致力于表现文采卓然的“文青”风格部分作家着眼于家国和人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关系,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完全相同。 B. 中华民族想拥有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是靠穷兵武,主要依靠中华文化的感召力。 C. 古代文学的传播形态、媒介等是流动的;网络文学出现后,它进人了新的历史语境。 D. 为使小说情节产生错位式的戏剧张力,一些穿越小说取用了古代文学中的唐诗宋词。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鲁迅: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裔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B. 毛泽东: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东西中有很多好东西,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们必须把这些遗产变为自己的东西。 C. 南怀瑾:最可怕的是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文化忘掉了,就会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D. 季羡林:其实中国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 4. 近年来,以《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只此青绿》等为代表的节目惊艳了国内外观众,以《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类节目,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相融合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请结合材料一,对这类现象进行分析。 5. 怎样理解古代文学和网络文学之间的关系?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D 3. A 4. ①这类现象的出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经过创新性发展,展现出了巨大的魅力和感召力。②这类节目充分发掘中华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华精髓,丰富和滋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③这些节目还通过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让优秀的文化从历史中“走出来”,发展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融入时代、走进生活、走向人们的心坎。 5. ①古代文学为网络小说提供了大量资源。②古代文学与网络文学形成双向互动关系:网络文学从古代文学中汲取资源获得长足发展,古代文学在新语境中达成激活状态。③古代文学赋予网络文学一定的品格,也让其在面对世界时获得“中国”标签。④网络文学继承、发扬古代文学的精神,可以结合时代条件赋予其新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作为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曲解原文,原文为“在今天,现实主义网络文学中仍然延续了这种精神”。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 学生整合文章信息及推理判断的能力。 D.“为使小说情节产生错位式的戏剧张力”错误,由原文“在众多穿越小说中,主角信手拈来的唐诗宋词,就使小说情节产生了一种错位式的戏剧张力”可知,“使小说情节产生错位式的戏剧张力”是结果,而非目的。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A.鲁迅这段话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而非传统文化。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由原文“中华文化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把中华文化的理念和精神传承好、发扬好”“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可知,这类现象的出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经过创新性发展,展现出了巨大的魅力和感召力。 由原文“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要充分发掘中华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在今天仍有重要借鉴意义”可知,这类节目充分发掘中华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华精髓,丰富和滋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③由原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在现代社会充分展现出来,需要让其从历史中‘走出来’‘活起来’,成为人们可触可感的文化形态,融入人们的生活,走进人们的心坎。为此,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创新发展人们喜闻乐见、易于传播的文化产品,给人们带来身心愉悦和审美享受”可知,这些节目还通过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让优秀的文化从历史中“走出来”,发展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融入时代、走进生活、走向人们的心坎。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由原文“古代文学始终是作为资源为现当代文学所取用的,网络文学诞生以后,古代文学继续承担了资源库的角色”可知,古代文学为网络小说提供了大量资源。 由原文“一方面,网络文学需要从古代文学中汲取资源以获得长足发展;另一方面,古代文学又需要在新的语境中达成激活状态。于是,网络文学和古代文学就形成了双向互动,这种双向互动对二者都有重要意义”可知,古代文学与网络文学形成双向互动关系:网络文学从古代文学中汲取资源获得长足发展,古代文学在新语境中达成激活状态。 由原文“即便只是单纯从古代文学中取用一部分资源,使之成为网络文学中的文学符号,它也会赋予网络文学一定的品格”“不仅如此,古代文学作为文学符号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让网络文学在面对世界时获得明显的‘中国’标签”可知,古代文学赋予网络文学一定的品格,也让其在面对世界时获得“中国”标签。 由原文“古代文学精神是网络文学继承、学习和发扬的对象”可知,网络文学继承、发扬古代文学的精神,可以结合时代条件赋予其新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花 司马大院一派忙碌。大门外,张灯结彩,悬挂青花瓷王旗,客厅里准备案墨、茶水、点心,一群下人忙得团团转。司马弓十分高兴,不时指挥着下人的工作。几串长长的鞭炮挂在竹竿上,准备燃放。一切都准备妥当了,就等着大批商户的到来。 可是司马弓万万没有想到,他等了好久都没有一个客商前来拜访。司马弓开始有些急躁了,他和下人们开始张望、可是街上除了很少的行人,并没有客商的踪影。大头忍不住了问道:“师父,客商怎么还不来啊?” 司马弓狠狠瞪了他一眼说:“急什么?等一会就来了。”嘴里这么说,却忍不住又一次张望。 此时的薄家客厅里外都是客商,约有几十个人,有的在客厅签约,有的在外头花园聊天其中一位客商对夏鱼儿说道:“我看今年司马家是没啥人去了。司马弓弄了那么一手,反倒弄巧成拙,他的一些老客户都不愿再和他做生意了。” 夏鱼儿笑着说:“那是各位看得起我们薄家,夏鱼儿深表感激。” 那位客商接着说:“不过,多亏那位任先生当场揭破司马弓,不然我们都要被蒙在鼓里。” 任凭风就在旁边,听见商客们这么一说不由哈哈大笑。 司马弓带着大头等几个徒弟,怒气冲冲地向薄家走去,手里还抄着家伙,气势颇为壮观。街上的行人看到他们,指指点点,有好事者干脆跟在他们身后。 司马弓带人直奔客厅,见到薄家如此热闹,想到自家的冷清,更加气愤,大声喊叫:“夏鱼儿!你给我出来!” 不一会儿夏鱼儿、任凭风和几个商人一起从后院走了出来,看到司马弓,她立刻明白了他的来意。 夏鱼儿上前迎着司马弓,故作无知状,笑道:“司马先生,你要干什么,你也是来和我签约的吗?” 司马弓听见夏鱼儿这么一说,又看看一大群客商,也顾不上什么面子了,不禁愤怒地骂道:“呸,你少说风凉话,我正要问你!你为什么要争夺我的客户?” 夏鱼儿又好笑又好气,回答道:“司马先生,我怎么争夺你的客户啦?人家要买我的瓷器难道我还把人家赶出去不成?” 司马弓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回答,干脆不再理会夏鱼儿,转向客商们游说:“各位先生昨晚宴会上,你们可都是答应过要和我签约的呀!” 一客商站了出来,说道:“司马先生,你这么说就不对了,我们只是参加宴会,并没有答应谁什么。” 司马弓一下子就急了:“参加我的宴请,就是答应和我签约,这不明摆着的吗?昨晚是我出钱,不是薄家出钱!” 另一客商也站了出来说道:“司马先生,据我所知,瓷王出钱宴请,这是你们景德镇的惯例,和签约并没有必然关系。我去年就参加薄太太的宴请,可我第二天也没有和她签约,这很正常!” 大家听到这段对话都议论纷纷,对司马弓的说法也显得颇为不满,怎么能这样做生意?这不是强买强卖吗?还带人拿着棍子,这像什么话! 司马弓见状,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愤怒地大叫:“大家别忘了,今年我是瓷王!” 一客商走过来故作认真地对司马弓说道:“司马先生,我们都承认你是瓷王,昨天在宴会上已经向你表示了祝贺。你如果需要,我们还可以再一次向你表示祝贺!” 大家听到这么一说都哄笑起来。 司马弓一时找不到理论的对手,正四处张望的时候忽然看见了任凭风,他好像一下子找到了对手,他走到任凭风面前,趾高气扬地说道:“任先生,你一言不发,好像很沉得住气嘛!” 任凭风笑道:“司马老兄,你今天好像很沉不住气嘛。” 有人笑起来。司马弓一下子被任凭风反将了一军,感到很没面子,一边指着任凭风,一边叫道:“我算明白了,怪不得那天青花瓷王评选你会跳出来,硬说薄家样瓷被人调换了,敢情你和薄家早有勾结,看薄家输给我,你就信口雌黄,胡说八道,今天的事情全部因你而起,你,你要……负全责。” 任凭风不慌不忙地说道:“既然问题全部都出在我身上,你刚才就该直奔我来,弄得我闲着无事,在一边站了好半天。” 众人又大笑起来。这时任凭风忽然脸色一正:“青花瓷王评选,薄家样瓷被人调换,当场所有评委皆有定论。若不是确有疑点,就算我任凭风巧舌如簧,岂能瞒过在场数百位瓷商行家的眼睛。至于我嘛,既然说得出,就一定担得起,现在那些样瓷尚封存在商会仓库,我可以和你去见官,仿瓷再精妙,和真正的薄家瓷器,毕竟不可同日而语。司马先生,你意下如何?” 司马弓一时气结,只好说道:“你,你,算你厉害,咱们走着瞧!” 在众人鄙视的目光中,司马弓像一只斗败的公鸡,灰溜溜地走出薄家。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篇欲抑先扬,先渲染司马大院的忙碌景象,体现司马家的期待之情,与后文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 B. 无客商前来,手下很急躁,但司马弓却说“急什么”,体现了他的沉稳内敛、冷静理智的性格特征。 C. 夏鱼儿是薄家的掌柜,她诚信经营,为人机智幽默:薄家瓷器品质精良,引得客商纷纷与其签约。 D. 司马弓气势汹汹来到薄家,先后与夏鱼儿、客商和任凭风发生争论,可见他没有弄清矛盾的症结所在。 7. 关于文中客商们与司马弓的对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商们认为瓷王宴请只是景德镇的惯例而已,与签约无必然关系。 B. 客商们之所以不与司马号签约,主要是厌烦其强买强卖的处事风格 C. 客商们虽承认其“瓷王”称号却未与司马弓签约,并没有违反既定规则。 D. 客商们的“哄笑”体现出对司马弓的嘲讽之意,侧面勾勒了其丑态。 8. 围绕着客商签约订货的事情,司马弓经历了几次情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9. “任凭风”这一人物在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试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答案】6. B 7. B 8. ①被评选为瓷王宴请客商时非常得意,充满期待;②未有大批客商前来,感到焦急;③看到客商齐聚薄家,非常气愤;④与客商的论争时被驳斥的哑口无言,气急败坏;⑤被任凭风揭穿评选瓷王的真相后,沮丧逃跑。 9. ①暗示了故事的前因。任凭风曾向客商们揭穿司马弓,致使客商不与司马弓签约。②使情节波澜起伏。从情节发展过程来看,任凭风的出现,引出了司马弓的第三次争吵,让小说产生波澜,情节摇曳变化。③将矛盾冲突推向高潮并圆满收束。任凭风当众揭露司马弓弄虚作假的事实,并要求见官,司马弓落荒而逃,矛盾冲突得以平息。 【解析】
展开余下试题【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体现了他的沉稳内敛、冷静理智的性格特征”错误,根据原文“他等了好久都没有一个客商前来拜访。司马弓开始有些急躁了,他和下人们开始张望、可是街上除了很少的行人,并没有客商的踪影”可知,司马弓只是表面镇定,但内心“开始有些急躁了”,选项“沉稳内敛、冷静理智”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学作品内容,鉴赏文学形象的能力。 B.“主要是厌烦他强买强卖的处事风格”错,根据原文“我看今年司马家是没啥人去了。司马弓弄了那么一手,反倒弄巧成拙,他的一些老客户都不愿再和他做生意了”“不过,多亏那位任先生当场揭破司马弓,不然我们都要被蒙在鼓里”“青花瓷王评选,薄家样瓷被人调换,当场所有评委皆有定论……司马先生,你意下如何”可知,司马弓是靠弄虚作假获得“瓷王”称号,客商们不与司马弓签约主要是对他人品和产品质量的不信任,“厌烦他强买强卖的处事风格”于文无据,与原文表述不符。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 根据原文“司马大院一派忙碌。大门外,张灯结彩……一切都准备妥当了,就等着大批商户的到来”可知,被评选为瓷王宴请客商时非常得意,充满期待; 根据原文“可是司马弓万万没有想到,他等了好久都没有一个客商前来拜访。司马弓开始有些急躁了,他和下人们开始张望、可是街上除了很少的行人,并没有客商的踪影”可知,未有大批客商前来,感到焦急; 根据原文“此时的薄家客厅里外都是客商,约有几十个人,有的在客厅签约,有的在外头花园聊天”“司马弓带着大头等几个徒弟,怒气冲冲地向薄家走去,手里还抄着家伙,气势颇为壮观”可知,看到客商齐聚薄家,非常气愤; 根据原文“司马弓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回答,干脆不再理会夏鱼儿”“司马弓一时气结,只好说道:“‘你,你,算你厉害,咱们走着瞧’”可知,与客商的论争时被驳斥的哑口无言,气急败坏; 根据原文“这时任凭风忽然脸色一正……在众人鄙视的目光中,司马弓像一只斗败的公鸡,灰溜溜地走出薄家”可知,被任凭风揭穿评选瓷王的真相后,沮丧逃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 根据原文“那位客商接着说:‘不过,多亏那位任先生当场揭破司马弓,不然我们都要被蒙在鼓里’”“任凭风就在旁边,听见商客们这么一说不由哈哈大笑”可知,暗示了故事的前因。任凭风曾向客商们揭穿司马弓,致使客商不与司马弓签约。 根据原文“任凭风就在旁边,听见商客们这么一说不由哈哈大笑”“司马弓带人直奔客厅,见到薄家如此热闹,想到自家的冷清,更加气愤,大声喊叫……”“司马弓听见夏鱼儿这么一说,又看看一大群客商,也顾不上什么面子了,不禁愤怒地骂道……”“司马弓见状,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愤怒地大叫:‘大家别忘了,今年我是瓷王’”“任凭风笑道:‘司马老兄,你今天好像很沉不住气嘛’”“任凭风不慌不忙地说道”可知,使情节波澜起伏。从情节发展过程来看,任凭风的出现,引出了司马弓的第三次争吵,让小说产生波澜,情节摇曳变化。 根据原文“这时任凭风忽然脸色一正……司马先生,你意下如何”“司马弓一时气结……司马弓像一只斗败的公鸡,灰溜溜地走出薄家”可知,将矛盾冲突推向高潮并圆满收束。任凭风当众揭露司马弓弄虚作假的事实,并要求见官,司马弓落荒而逃,矛盾冲突得以平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明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做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 楚王闻之大怒,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敞邑将以楚殉韩。”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明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 B. 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 C. 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 D. 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代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庙祠,是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本文中指祭于宗庙。 B. 四境,指四方疆界,文中与《六国论》中“起视四境”意义相同,都代指全国。 C. “重其币”中“币”指礼物,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的“币”意义相同。 D. “邑”原指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本文中“敝邑”是楚王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韩大战,韩国告急,韩王派公仲明出使与秦求和,以此来缓解与秦的矛盾,并将祸水引向楚国,果然引起了楚王的不安。 B. 陈轸为楚王献计,在楚国国内戒严,派遣军队和使者制造救韩的声势,迷惑韩王,借此来破坏韩秦的关系,使楚国免于大患。 C. 韩王不听公仲明的规劝,最终没有与秦联合,引起秦国大怒,发动军队攻打韩国,楚国虽然来救,但因实力太弱,韩国大败。 D. 作者认为,韩国实力并不弱,却最终落了个军队被俘,谋略被耻笑的下场,主要是因为太相信陈轸,没有采纳公仲明的计策。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 (2)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14. 公仲明劝说韩王不要轻信楚国救韩而取消与秦联合,其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C 11. B 12. C 13. (1)韩国即使不听从我们,也一定会感激大王,绝不会联兵(像大雁一样结队行进)而来。 (2)倚仗楚国的虚名,轻易停止同强秦这样的敌人(讲和),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 14. ①秦攻韩是真,楚救韩是假;②楚和韩并没有预先约定伐秦,救韩应该是楚国的计谋;③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