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37  2023-04-0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7]
2023年浙江新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项汇编:古代诗歌阅读(逐题解析)
专题04 古代诗歌阅读
(浙江省十校联盟2023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宋]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1.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句貌似简单,但用意颇深。风雨不写“见”而写“听”,意思是不忍见,但不能不听到。此句不仅点出时间,而且勾勒出抒情主人公内心细腻的情愫。
B. 词的上片情景交融,意境有独到之处。前二句是伤春,三、四两句写伤别,五、六两句则是伤春与伤别的交融,意蕴深邃。
C.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伤春又伤别,无以排遣,只得借酒浇愁,希望醉后梦中能与情人相见,无奈春梦却被莺啼声惊醒。其怅恨之情,亦甚矣。
D. 这首词质朴淡雅,多用典故,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景和情,委婉细腻,情真意切,于温柔之中时见丽句,颇具特色。
2. 有人评价“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一句看似无情,实则深情。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 D 2. ①细节描写,“黄蜂频扑”二句,取材于身边细节,词人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含“香凝”。②虚实结合,“黄蜂频扑”是实写,“有当时、纤手香凝”是虚写,将当时黄蜂与昔日场景连接。③运用联想想象,见黄蜂频扑而想象余香尚凝,大胆奇特的联想和想象,烘托对佳人的思念之情。④情景交融。“黄蜂”二句既有景,又有情,形成完美的意境。秋千仍在,佳人已去,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景和情”错。此词描写的景与情涉及现实和回忆,如“黄蜂频扑”是实,而“有当时、纤手香凝”则为虚。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细节描写,“黄蜂频扑”二句,取材于身边细节,词人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含“香凝”,“黄蜂频扑秋千索”写所见,“有当时纤手香凝”是嗅觉所感,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通过不同感官的感受,增强了形象性和真实感;
虚实结合,“黄蜂”句是实写,绘声绘形,“纤手”句是飞腾的想象,离别已久,秋千索上的香气未必能留,但仍写黄蜂的频扑,这不是在实写,它超越了时间、空间,将当时黄蜂与昔日场景连接,但却表达了极为深挚的感情;
运用联想想象,见秋千而思纤手,见黄蜂频扑而想象余香尚凝,大胆奇特的联想和想象,从侧面烘托出对爱人的情之痴、情之深,表达了对佳人的思念之情;
情景交融。“黄蜂”二句既有景,又有情,形成完美的意境。游赏林亭看到“黄蜂频扑秋千索”,仿佛佳人仍在。怀人之情至深,故即不能来,还是痴心望着她来。秋千仍在,佳人已去,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
(绍兴柯桥区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测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
〔清代〕曹雪芹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A. “秋容”,指海棠花素淡的姿容。五行中秋色属白,“秋”既点明花开的季节,又指花容素淡美好,吻合“浅淡”二字。
B. “攒”,簇聚。“七节攒成”说花在枝头层层而生,形容海棠枝节繁茂;“雪满盆”,以“雪”借代花,也写海棠花开繁盛之意。
C. “独倚画栏”,独自斜倚画栏像是默默思念。这里以花喻人,把海棠喻为独守空闺的女子,“独”指写出其孤苦。
D. “清砧怨笛”,清砧,清冷捣衣声。古时常秋夜捣衣,女子为远行人作寒衣,故砧声多用于怀念远人;“怨笛”也与悲感有关。
4. 曹雪芹擅用隐语,《红楼梦》中诗作多半“寄兴寓情”,往往让诗与文中人物相关,此诗是红楼梦三十七回中海棠诗社结社之前,贾宝玉所作,分析颔联中影射的人物分别是“金陵十二钗”中的哪两位,试分析原因。
【答案】3. B 4 薛宝钗、林黛玉。
①“出浴太真冰作影”,太真,指杨贵妃。薛宝钗曾被贾宝玉喻为杨贵妃,“冰作影”点出了服用“冷香丸” “雪”姑娘其内心冷漠无情恰如“冰”人。
②“病如西子胜三分”西子,指西施,西施捧心而颦为其美。林黛玉刚进贾府,贾宝玉因见其“眉尖若蹙”送“颦颦”两字作黛玉的字,林黛玉以“玉为魂”,恰说明了宝玉心中的林妹妹纤瑕不染,分外清高。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以‘雪’借代花”错误。“雪”,不是借代,是借喻。诗中把繁盛的海棠花首先比喻为“雪”,再用“雪”来称呼海棠花,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直接把本体(海棠花)说成喻体(雪)。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回答人物是谁?从“太真”和“西子”来看,分别影射“薛宝钗”和“林黛玉”。
从小说原文“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以及诗句“出浴太真冰作影”的“太真(杨贵妃)”等内容都说明影射的第一位是薛宝钗;小说第七回关于“冷香丸”的描绘,可知该方性味寒凉用于治疗热证,并小说中也说薛宝钗“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得出“雪”的意象符合薛宝钗其内心冷漠无情恰如“冰”的人物性格设定。
原著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从宝玉的眼中看到的林黛玉即是“西子”,并宝玉说“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贾宝玉因见其“眉尖若蹙”送“颦颦”两字作黛玉的字,可知“病如西子胜三分”指林黛玉;“玉为魂”形容林黛玉的魂魄是玉做成的,恰说明了宝玉心中的林妹妹纤瑕不染,分外清高。
(余姚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羽林陶将军①
唐•李白
将军出使拥楼船,江上旌旗拂紫烟。
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
莫道词人无胆气,临行将赠绕朝鞭②
【注】①羽林:禁军名,唐有左右羽林军,各置大将军。②绕朝鞭:指有先见的谋略,典出《左传》。
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起句就写出了将军出使的气派:坐拥高大的战船,指挥若定;江面上旌旗招展,紫气东来,昭示着陶将军将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B. 陶将军将深入虎穴之地,去迎头痛击敌军,此行凶多吉少,以致于陶将军呼酒买醉,舞剑自壮,壮烈诀别。
C. 诗作不仅写陶将军壮怀激烈、英勇出征,在尾联中亦写诗人自身,心情也是十分激动。
D. 诗人充满“胆气”,一反送别诗常有的感伤情调,写得豪情四溢,壮怀激烈,真有令人拔剑起舞之势。
6. 此诗在写作技巧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诗句略作赏析。
【答案】5. B 6. ①用典:短短六句诗,就用了多个典故:“楼船”(《通典》)“虎穴”(《后汉书》)“龙泉”(《晋书》)“绕朝鞭”(《左传》)等等。用典恰切,含蓄深婉。
②对偶:中间的两句“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对仗十分工整,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③反诘:如果说首联是写陶将军的话,那么尾联则主要是写“诗人”自己的,面对着旌旗招展、楼船竞驶的出征场面,诗人的心情也是十分激动的,“莫道词人无胆气”一句以反诘语出之,便充分地表达出诗人也心潮激荡,胆气过人。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此行凶多吉少”错误。陶将军将深入虎穴,显示其胆气过人,无“凶多吉少”之意。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用典:短短六句诗,就用了多个典故:楼船,一种有楼的战舰。《通典》:楼船,船上建楼三重,列女墙战格,树幡帜,开弩窗矛穴,置抛车垒石铁汁,状如城垒。“虎穴”典出《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龙泉”(《晋书》),相传春秋时楚王使风胡子因吴王请欧治子干将二人作铁剑,二人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铁剑三杖。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谓龙渊剑,观其状如登高山临深渊,故名。唐人避高祖李渊讳,以泉代渊作龙泉。“绕朝鞭”(《左传》),晋国士会投奔秦国,晋人设计要秦王派士会出使晋国,绕朝识破晋国阴谋而秦不听劝阻,当士会临出发赴晋时,绕朝增选给士会一把鞭子,以表示不要晋国小视秦国无人。用典恰切,含蓄深婉。
对偶:中间的两句“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万里”对“三杯”,“横戈”对“拔剑”,“探虎穴”对“舞龙泉”,对仗十分工整,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反诘:尾联“莫道词人无胆气,临行将赠绕朝鞭”写不要以为我这个诗人没有胆气,临行时我会送上一根马鞭,像当年秦大夫绕朝那样。诗人面对着旌旗招展、楼船竞驶的出征场面,心情也是十分激动的。“莫道词人无胆气”一句以反诘语出之,便充分地表达出诗人也心潮激荡,胆气过人。众所周知,李白“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自幼便具有游侠的气质。所以此刻出大言,并非一时之激动。倘若让他同陶将军一起出使或驰骋疆场,也很可能作出令人瞩目的壮举,可惜的是没有这样的机会罢了。
(宁波市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九校联考试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展开余下试题流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秋莺
李煜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①同悲鲁②,浏亮如笙碎在缑③。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注】①背世:与世俗主流相左。②悲鲁:指亡国之痛。鲁获麟于野,孔子叹曰:“吾道穷矣。”以为鲁国将亡,于是作《春秋》以记鲁国历史。③缑:即缑氏山,在河南偃师。相传周灵王太子姬晋善吹笙,作凤凰鸣。后于缑氏山巅修道成仙飞升而去,世间不闻其笙。
7. 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莺》头两句重笔写“流”,“漂荡”直言其意,“度陌”“临流”,既显示了黄莺鸟在不停地漂荡流转中的所经所憩,也回应了上句的“复”字。
B. 《秋莺》一开首便是以“残”饰莺,用词深刻,直言黄莺鸟在由春历夏又入秋后的体衰,又继以“独游”来体现其孤独凄苦,其中寄寓了诗人对它的怜惜与感叹。
C. 《流莺》格律严谨,颈联不仅上下句相对,句中也各自成对,如“风朝”与“露夜”“万户”与“千门”等凸显了流莺啼鸣的无休无止,表达上整饬优美,又深沉幽婉。
D. 《秋莺》颔联用借代,以“老舌”代自己,“老舌百般”说自己愁绪万端正需人倾听,以“深黄”代黄莺,“深黄一点”再申其孤独,此联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之感。
8. 两首诗中黄莺鸟的形象不同,诗人寄寓的怀抱也各自有别。请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李商隐诗中的黄莺鸟身在阳春、且能“巧啭”,却始终佳期难遇、无枝可依,只能流离飘荡,不能自持命运。作者借流莺暗喻自身,寄托身世之感,抒写自己漂泊无依、抱负难展、佳期难遇的苦闷之情。
李煜诗中的黄莺鸟虽也善鸣,但已身在寒秋,生存窘困,危机四伏,且孤独凄苦。诗人托物言志,自伤身世,借秋莺的现状表现了对自我处境的担忧。诗人劝黄莺“莫更留连好归去”,其实也是自己决意隐退的情感表达。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以‘老舌’代自己,‘老舌百般’说自己愁绪万端正需人倾听”表述错误,颔联句意为:侧着耳朵仔细聆听老莺的鸣叫声,但始终听不明白它在鸣叫着什么,看着它飞向空中,渐渐变成深黄色的一点,不见了踪影。应是以“老舌”代黄莺,“老舌百般”说的是黄莺啼鸣。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李商隐诗:首联“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意思是:居无定所的黄莺总是不停地飞翔漂泊,越过小路,临近河边,无法自持。可知春天的黄莺漂泊无依,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颔联“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意思是:它那美妙婉转的歌声中怎么能没有本意?适逢春日芳辰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可知黄莺能“巧啭”,但未盼来“佳期”,暗含良辰不遇的委屈。
尾联“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意思是:我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它的哀鸣,然而这京城又哪里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可知诗人伤春,怜惜流莺无枝可依,同时借流莺暗喻自身,寄托身世之感,抒写自己羁旅漂泊、壮志难酬的苦闷。
李煜诗:首联“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意思是:黄莺啊黄莺,你怎么还不知道现在已经是寒秋时节了,为什么还在这深暗的树林里独自翱翔呢?颔联“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意思是:侧着耳朵仔细聆听老莺的鸣叫声,但始终听不明白它在鸣叫着什么,看着它飞向空中,渐渐变成深黄色的一点,不见了踪影。可知秋天的残莺生存窘困,孤单飘飞,凄厉啼鸣。
颈联“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意思是:我和这老莺一样,与这世事相背,迟钝笨拙,虽然鸣声依旧,但是已经不连贯了,破碎不堪。可知诗人托物言志,借秋莺的现状表现了亡国之君的痛楚。
尾联“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意思是:黄莺啊,你莫要留恋深暗的树林,赶快归南避寒去吧,树林里有什么好处呢?露水蓼花,让人心生凄冷,心里发愁。可知诗人劝黄莺南归,凄冷秋景无可留恋,也表达自己对人世不再眷恋。
(2023届浙南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返校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丹霞蔽日行
曹丕
丹霞蔽日,采虹垂天。
谷水潺潺,木落翩翩。
孤禽失群,悲鸣云间。
月盈则冲,华不再繁。
古来有之,嗟我何言。
9. 下列对这首词 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标题可判断本诗体裁与曹操《短歌行》一样,同为四言乐府诗,行文风格清丽工练、深婉细腻,体现了曹丕“诗赋欲丽”的文学观。
B. 四时不同,景物各异,外界物候对诗人的刺激使他产生了丰富的联想,由此足见曹丕虽为政治家,但也有情感细腻丰富的一面。
C. 古诗咏叹月盈月亏、花开花落的佳篇迭出,花月虽为美景,但多以乐景衬哀情,本诗也流露出望月惊心,花落而悲之感,并为结尾抒情蓄势。
D. 诗人篇末直抒胸臆,发出了既然我之所思古来有之,又何须多言的嗟叹,与开篇诗人见到“丹霞”“彩虹”之美景时的欣喜构成对比。
10. 本诗借自然景物及其变化抒发了哪些人生感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9. D 10. ①晚霞和彩虹虽美,但很快就会化为乌有,抒发了好景不长,美丽易逝的感慨。
②流水逝去象征时光飞逝,落叶纷纷象征四季轮回,暗示光阴飞逝,无法改变。
③通过落单悲鸣的孤雁,抒发了人生无常,祸福难测,孤独是人生常态的感慨。
④通过月盈则亏,繁花易败,抒发人间盛衰有常,荣华难久的感慨。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构成对比”错误。开篇诗人见到的漫天的晚霞、垂天的彩虹虽然绮丽、绚烂,但是随着夜幕的降临和水汽的消散,终将化为乌有,所以,也是以乐景衬哀情,奠定了全诗哀伤的情感基调,并不存在与篇末情感上的对比。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丹霞蔽日,采虹垂天”意思为红霞遮天蔽日,彩虹遥挂天际。开篇诗人见到晚霞、彩虹虽然美丽,但夜晚来临后,终将化为乌有,抒发了好景不长,美丽易逝的感慨。
“谷水潺潺,木落翩翩”意思为山谷中的溪水潺潺作响,树上的叶子翩翩落下。“谷水潺潺”,流逝的时光一去不复返,而“木落翩翩”则舞蹈的是美丽的零落。流水逝去象征时光飞逝,落叶纷纷象征四季轮回,出于对生命意识的深刻反思,暗示光阴飞逝,无法改变。
“孤禽失群,悲鸣云间”意思是一只迷失方向的孤鸟在云层中悲哀地鸣叫。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这只孤禽因上面四句诗歌背景的宏大更显其孤与悲。通过落单悲鸣的孤雁,抒发了人生无常,祸福难测,孤独是人生常态的感慨。
“月盈则冲,华不再繁”意思是月亮圆了将会残缺,凋谢的花儿将不再繁荣。“月盈则冲”是为了衬托人的悲欢离合;“华不再繁”也得意于“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的无奈。时不我待,人生转眼即逝,月盈则亏,繁花易败,抒发人间盛衰有常,荣华难久的感慨。
(浙江省2022--2023学年新高考考前训练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二首(其一)①
杨万里
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
不因王事②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
万里中原青未了,半篙淮水碧无情。


展开余下试题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渔灯隔岸明。
【注】①盱眙:紧邻淮河,是南宋与金分界线上的重要城镇:东南第一山:盱眙境内的南山,被书法家米芾称为“第一山”,因此得名。②王事:指受朝命接待全国使臣,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十二月,杨万里奉派为金国贺正旦接伴使,此诗即作于北行途中。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以近似白话的语句起笔,却具有点题并唤起读者注意的作用,暗示这里的不平常。
B. 诗中化用杜甫诗“齐鲁青未了”一句,写中原景象的青翠无边,以此来反衬眼前淮水碧绿浅窄和冷漠无情。
C. 诗歌尾联颇具画面感,天色渐晚,暮霭重重,诗人浑然不觉,面对隔岸的渔火伤心断肠,让人回味。
D. 作者用语以白描、不避俚俗著名,诗中“不因”“小出”“那得”等词语浅近明白。
12. 为什么诗歌第二句写第一山“未到负平生”,而结尾登临后又感慨“肠断”?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11. B 12. ①第一山位于宋金分界线上,且闻名于世,而诗人不曾有机会登临,有种久闻胜地而末曾一游的遗憾,故“未到负平生”;②登上此山后,诗人眺望到黄河对岸的渔火,想到被金人统治的人民的心酸和苦难,而南宋朝廷却毫无雄心壮志去恢复失地,诗人的爱国情怀难以抑制,自然伤心断肠。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写中原景象的青翠无边,以此来反衬眼前淮水碧绿浅窄和冷漠无情”错,颈联是感慨中原景象被淮水阻隔,以淮水的冷漠无情反衬诗人对中原故土的无限怀念与热爱。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闻名未到负平生”是说盱眙军东南第一山鼎鼎大名已经听说很久了,一直没能游览,简直辜负生命。结合写作背景“杨万里奉派为金国贺正旦接伴使,此诗即作于北行途中”来看,若不是受朝命来接待金国使臣,是不会到这样一个最前线的要地的,“未到负平生”表达了作者久闻胜地而未曾一游的遗憾。
尾联“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渔灯隔岸明”写诗人从盱眙东南第一山北眺,遥望中原,作者悲痛欲绝,看见被金人统治的淮河北岸渔火,那儿的人民该有多少辛酸和苦难。倾泻了作者对中原的无限深情,面对失陷之地,想到南宋朝廷不思收复失地,作者忧愤满怀。登临后又感慨“肠断”,表达了作者对在金人残酷统治下广大北方人民的同情和难以抑制的爱国情怀。
(杭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①二首(其一)
苏轼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②雀写生,赵昌③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注】①折枝:花卉画的一种表现手法,花卉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来的部分,故名折枝。②边鸾:唐朝著名花鸟画家。③赵昌:北宋花鸟画坛的杰出画家。
13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前两句阐释论画的标准,画作对形的描摹应当具有如邻家儿童般纯朴的特点。
B. 诗人认为创作诗歌时不能只限于摹写形象,当有诗之意境,否则就是不懂诗的人。
C. 边鸾、赵昌二人的花鸟画作,用笔传神,栩栩如生,不愧为唐宋画坛名家之佳作。
D. “何如”二字引出对折枝画的评论,前面写边、赵画作意在衬托王主簿画作更妙。
14. 苏轼推崇的诗画之“律”的内涵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他以此“律”观王主簿的折枝画,认为其妙在何处?
【答案】13. A 14. (1)律(画法):不能片面追求形似,而要注重神韵;追求清新、自然。
(2)①追求清新、自然。②追求意境、神韵,意在画外。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画作对形的描摹应当具有如邻家儿童般纯朴的特点”理解错误。“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是说以形似作为论画的标准,其见识就像邻家儿童一样肤浅、幼稚。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对于苏轼推崇的“画法”有怎样的内涵,可以从诗中“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一句可知,苏轼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画只刻意追求形似,其见识就像邻家儿童一样肤浅、幼稚。那么正确的做法该是如何呢?作者接着给出了回答,“天工与清新”,无论是作诗还是作画,都要赋咏事物的神韵。所以作画要自然、神似、清新,不能片面追求形似。
“边鸾”两句意为互文,谓边、赵二人的绘画既能刻画工致,写物如生,又能揣摩意态,用笔传神,此类画已属形神兼备。这里,诗人用“疏淡含精匀”进一步置王画于边、赵二家之上。“疏淡”指用笔不多,着色清淡。“精匀”指精巧匀称。他认为王主簿的折枝画不求形似,善于捕捉事物的神韵,构图精巧,追求清新,自然传神;
同时王主簿的画能用“一点红”“寄无边春”,虽然着墨不多,没有在纤毫毕肖上下功夫,但画家善于捕捉事物的精神韵态,所以更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做到了以少胜多,意在画外。
(杭州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题目。
春词
白居易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诗开头写地点“妆楼”,暗示是青年女子,第二句点出女子神态,正面写出其愁绪。
B.“思量何事不回头”一句给全诗带来神秘感,“思量何事”“为何不回头”,令人回味无穷。
C.刘诗“宜面”意为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有匀称和谐之美,说明女子装扮认真、讲究。
D.刘诗后两句尤为生动,女子开心地数着花朵,沉醉于春光,连蜻蜓飞上头也没有察觉。
16.有人认为刘诗比白诗“更为婉曲动人,别出蹊径”。对此你是否赞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5.D
16.示例一:和诗“更为婉曲动人,别出蹊径”。第二句直接点出“愁”,结尾“蜻蜓飞上天搔头”暗示了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蜻蜓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暗示主人公处境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表达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题,婉曲动人,别出蹊径。
示例二:白诗更为婉曲动人,别出蹊径。第一句暗示主人公女子身份,第二句直接点出“愁”,之所以背向鹦鹉,怕的是鸟儿学舌,勾起伤心之事,伤春伤别。“思量何事不回头”没有明说其“愁”因,引发读者自去联想想象,更加含蓄有味。
【解析】1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D.“沉醉于春光,连蜻蜓飞上头也没有察觉”错,“蜻蜓飞上玉搔头”一句含蓄地刻画出女子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态,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而且也意味着她的处境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3年浙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