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39  2023-04-0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
2023年浙江新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项汇编:文言文阅读(逐题解析)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
(宁波市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九校联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秦子异人质于赵,处于扅城。故往说之曰:“子傒有承国之业,又有母在中。今子无母于中,外托于不可知之国,一日倍约,自为粪土。今子听吾计事,求归,可以有秦国。吾为子使秦,必来请子。”
乃说秦王后弟阳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门下无不居高尊位,太子门下无贵者。君之府藏珍珠宝玉,君之骏马盈外厩,美女充后庭。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说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贵千万岁,其宁于太山四维,必无危亡之患矣。”阳泉君避席,请闻其说。不韦曰:“王年高矣,王后无子,子侯有承国之业,士仓又辅之。王一日山陵崩,子僕立,士仓用事,王后之门必生蓬蒿。子异人贤材也,弃在于赵,无母于内,引领西望,而愿一得归。王后诚请而立之,是子异人无国而有国,王后无子而有子也。”阳泉君曰:“然。”入说王后,王后乃请赵而归之。
赵未之遣,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若使子异人归而得立,赵厚送遣之,是不敢倍德畔施,是自为德讲。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赵乃遣之。
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王使子诵,子曰:“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王罢之,乃留止。间曰:“陛下尝轫车于赵矣,赵之豪桀得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国,皆西面而望。大王无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使边境早闭晚开。”王以为然,奇其计。王后劝立之。王乃召相,令之曰:“寡人子莫若楚。立以为太子。
子楚立,以不韦为相,号曰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王后为华阳太后,诸侯皆致秦邑。
(选自《战国策•秦策》)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而留/计是抱空质也
B. 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而留计/是抱空质也
C. 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而留计/是抱空质也
D. 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而留/计是抱空质也
2.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质子,指古代出于政治目的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历史上著名的质子,如燕太子丹等。
B. “倍”字义丰富:“倍思亲”是加倍;“十倍之地”是倍数;“倍德”与“倍约”一样,均同“背”,可释为“违背”“背弃”。
C. 山陵崩,是对君王逝世避讳的一种说法,文中的“晏驾”也是同样的用法。据《礼记》记载,“崩”也是诸侯去世的专门用法。
D. 避席,指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避席表示了对对方的尊敬。这里,除了表达对吕不韦的尊敬外,还体现了阳泉君谦虚求教的姿态。


浏览完整试题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不韦之所以为身为质子的异人各处奔走,乃是相中了异人的奇货可居,从他与父亲的交谈中不难看出其商人本色。
B. 吕不韦虽出身商贾,但对当时的天下局势多有关注,分析时更能条理清晰、切中要害,展现了极强的政治洞察力和远大抱负。
C. 异人之所以能在秦国成功立足,既靠吕不韦的良策,如拜见时着楚衣以博得华阳夫人的欢心,也凭自己的智慧,善陈苦情,唤起秦王同情。
D. 异人先利用秦王也曾羁留赵国的经历拉近两人的关系,又献策建议秦赵边境的城门早闭晚开,由此得到了秦王的赞赏,一举成为太子。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
(2)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
5.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吕不韦是如何让异人成功回到秦国的。
【答案】1. B 2. C 3. D
4. (1)如今(我)努力耕种,(仍然)不能得到温暖的衣物、丰盛的食物;(但)假如拥立国君,(那么)恩惠就可以留传给后人。
(2)王后对他的打扮十分高兴,认为他见识高超,(对他)说:“我是楚国人。”于是自己把他认作儿子,更换他的名字为楚。
5. 首先,通过剖析异人作为质子、在秦国有敌手而无助手的现状来说动异人,取得信任,使他愿意听从安排。其次,亲赴秦国游说阳泉君,为异人争取到了秦王后华阳夫人的支持,创造归秦的契机。再次,从利害角度积极游说赵国君主,为异人扫除障碍,确保他顺利归国。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公子异人是秦王宠爱的儿郎,只是失去了母亲照顾,而今华阳王后想让他作儿子。大王试想,假如秦国真的要攻打赵国,也不会因为一个王子的缘故而耽误灭赵大计,赵国这是空有人质了。
“王后欲取而子之”,“而”表顺承,连接“取”和“子”,中间不断开,“子”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之”是“子”的宾语,在“之”后断句,排除AC;
“不顾一子而留计”,“计”是“留”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是……也”是判断句,“是”是主语,所以在“计”后断句,排除D。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山陵崩,是对君王逝世避讳的一种说法,文中的‘晏驾’也是同样的用法”错误,“山陵崩”,是诸侯帝王死亡的委婉语。“晏驾”,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所以二者不完全相同。“据《礼记》记载,‘崩’也是诸侯去世的专门用法”错误,“崩”,据《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由此得到了秦王 赞赏,一举成为太子”错误,根据原文“间曰:‘陛下尝轫车于赵矣,赵之豪桀得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国,皆西面而望。大王无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使边境早闭晚开。’王以为然,奇其计。王后劝立之。王乃召相,令之曰:‘寡人子莫若楚。立以为太子’”可知,是华阳夫人乘机劝秦王立之为太子,秦王召来丞相,下诏之后才立异人为太子。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力田”,努力耕种;“立”,拥立;“泽”,恩惠、好处;“遗世”,留传后人。
(2)“知”,见识;“高”,意动用法,认为……高超;“吾楚人也”,判断句,我是楚国人;“子”,认作儿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原文“秦子异人质于赵,处于扅城。故往说之曰:‘子傒有承国之业,又有母在中。今子无母于中,外托于不可知之国,一日倍约,自为粪土。今子听吾计事,求归,可以有秦国。吾为子使秦,必来请子’”可知,首先,通过剖析异人作为质子、在秦国有敌手而无助手的现状来说动异人,取得信任,使他愿意听从安排。
根据原文“乃说秦王后弟阳泉君曰……入说王后,王后乃请赵而归之”可知,其次,亲赴秦国游说阳泉君,为异人争取到了秦王后华阳夫人的支持,创造归秦的契机。
根据原文“赵未之遣,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若使子异人归而得立,赵厚送遣之,是不敢倍德畔施,是自为德讲。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赵乃遣之”可知,再次,从利害角度积极游说赵国君主,为异人扫除障碍,确保他顺利归国。
参考译文:
濮阳商人吕不韦到邯郸去做买卖,见到秦国入赵为质的公子异人,回家便问父亲:“农耕获利几何?”其父亲回答说:“十倍吧。”他又问:“珠宝买卖赢利几倍? ”答道:“一百倍吧。”他又问:“如果拥立一位君主呢?”他父亲说:“这可无法计量了。”吕不书说:“如今即便我艰苦工作,仍然不能衣食无忧,而拥君立国则可泽被后世。我决定去做这笔买卖。”
秦公子异人这时正在赵国为质,住在聊城这个地方,吕不韦前往拜谒说:“公子侯有继承王位的资格,其母又在宫中。如今公子您既没有母亲在宫内照应,自身又处于祸福难测的敌国,一旦秦赵违背约定开战,公子您的性命将难以保全。如果公子听信我,我倒有办法让您回国,且能继承王位。 我先替公子到秦国跑一趟,必定接您回国。”
于是,吕不韦前去游说秦孝文王王后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说:“阁下可知?阁下罪已至死!您门下的宾客无不位高势尊,相反太子门下无一显贵。而且阁下府中珍宝、骏马、佳丽多不可数,老实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如今大王年事已高,一旦驾崩,太子执政,阁下则危如累卵,生死在旦夕之间。小人倒有条权宜之计,可令阁下富贵万年且稳如泰山,绝无后顾之忧。”阳泉君赶忙让座施礼,恭敬地表示请教。吕不韦献策说:“大王年事已高,华阳夫人却无子嗣,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子侯继位后一定重用秦臣士仓,到那时王后的门庭必定长满蒿野草,萧条冷落。在赵国为质的公子异人才德兼备,可惜没有母亲在宫中庇护,每每翘首西望家邦,极想回到秦国来。王后倘若能立异人为太子,这样一来,不是储君的异人也能继位为王,他肯定会感念华阳夫人的恩德,而无子的华阳夫人也因此有了日后的依靠。”阳泉君说:“对,有道理!”便进宫说服王后,王后便要求赵国将公子异人遣返秦国。
赵国不肯放行。吕不韦就去游说赵王:“公子异人是秦王宠爱的儿郎,只是失去了母亲照顾,而今华阳王后想让他作儿子。大王试想,假如秦国真的要攻打赵国,也不会因为一个王子的缘故而耽误灭赵大计,赵国不是空有人质了吗?但如果让其回国继位为王,赵国以厚礼好生相送,公子是不会忘记大王的恩义的,这是以礼相交的作法。如今孝文王已经老迈,一旦驾崩,赵国虽仍有异人为质,也没有资历与秦相国亲近了。”于是,赵王就将异人送回秦国。


展开余下试题公子异回国后,吕不韦让他身着楚服晋见原是楚国人的华阳夫人。华阳夫人对他的打扮十分高兴,认为他很有心计,并特地亲近说:“我是楚国人。”于是把公子异人认作儿子,并替他更名为“楚”。秦王令异人试诵诗书。异人推辞说:“孩儿自小生长于赵国,没有师傅教导传习,不长于背诵。”秦王也就罢了,让他留宿宫中。一次,异人乘秦王空闲时,进言道:“陛下也曾羁留赵国,赵国豪杰之士知道陛下大名的不在少数。如今陛下返秦为君,他们都惦念着您,可是陛下却连一个使臣未曾遣派去抚慰他们。孩儿担心他们会心生怨恨之心。希望大王将边境城门迟开而早闭,防患于未然。”秦王觉得他说话极有道理,为他的奇谋感到惊讶。华阳夫人乘机劝秦王立之为太子。秦王召来丞相,下诏说:“寡人的儿子数子楚最能干。”于是立异人为太子。
公子楚做了秦王以后,任吕不韦为相,封他为文信侯,将蓝田十二县作为他的食邑。而王后称华阳太后,诸侯们闻讯都向太后奉送了养邑。
(2023届浙南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返校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帝王,天下非天子所得私也。故天子之地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而王畿之内,复有公卿大夫采地禄邑。各私其土,子其人,而子孙世守之。其土壤之肥硗,生齿之登耗,视之如其家,不烦考核,而奸伪无所容。故其时天下之田悉属于官,民仰给于官者也,故受田于官,食其力而输其赋,仰事俯育,一视同仁,而无甚贫甚富之民。此三代之制也。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而闾里之情伪虽贤且智者不能周知也。守宰之迁除,其岁月有限;而田土之还受,其奸敝无穷。故秦、汉以来,官不复可授田,遂为庶人之私有,亦其势然也。虽其间如元魏之太和,李唐之贞观,稍欲复三代之规,然不久而其制遂隳者,盖以不封建而田不可复行故也。
秦废封建而始天下奉一人矣;三代以上,田产非庶人所得私也,秦废井田而始捐田产以予百姓矣。秦于其当与者取之,所当取者与之。然所袭既久,反古实难。欲复封建,是自割裂其土宇以启纷争;欲复井田,是强夺民之田亩以召怨毒。书生之论,所以不可行也。随田之在民者税之,而不复问其多寡,始于商鞅;随民之有田者税之,而不复视其丁户,始于杨炎①。三代井田之良法坏于鞅,唐租庸调②之良法坏于炎。二人之事,君子所羞称,而后之为国者,莫不一遵其法。一或变之,则反至于烦扰无稽,而国与民俱受其病,则以古今异宜故也。作《田赋考》,叙历代因田制赋之规,而以水利、屯田、官田附焉,凡七卷。
(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
[注]①杨炎:唐德宗时宰相,革除了沿袭了四百余年的租庸调制,创建两税法。减轻了安史之乱后农民的负担,使国家财政得以恢复。②租庸调: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均田制,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史称“租庸调”。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而闾里之情伪/虽贤且智者/不能周知也/
B. 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而闾里之情伪/虽贤且智者/不能周知也/
C. 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而闾里之情伪/虽贤且智者/不能周知也/
D. 秦始以宇内自私/一人独运/于其上而守宰之/任骤更数/易视其地如传舍/而闾里之情伪/虽贤且智者/不能周知也/
7.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采地,指国君封赐给公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初为终身占有,后变为世袭。
B. 生齿,古时把已经长出乳齿的婴儿,无论男女,登记入籍,后来借指人口。
C. 三代,指尧、舜、禹这三位中国历史上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统治的时代。
D. 封建,一种君主分封土地给宗室和功臣让其建国的政治制度,秦并六国被废除。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的帝王不会把天下的土地当成私有财产,而是会根据公侯伯子男的爵位高低赐予贵族相应面积的土地,贵族将分封的土地据为私有,并传给子孙后代。
B. 自秦汉以来,官府废除井田制,把土地分给平民,土地成为平民的私产,太和、贞观年间,稍稍想要恢复古代的土地政策,但是终究还是难以推行。
C. 商鞅变法,使秦朝把本该分给贵族的土地分给了平民,然而秦制沿袭已久,如果重新分割天下的土地,必然导致争端和百姓的怨恨,因此想要复古实在困难。
D. 商鞅和杨炎分别改革了三代井田制和唐代的租庸调,虽君子不齿,而后世的执政者仍会选择其中的一种税制遵循,否则一旦变更,反而会使国家和百姓受损。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其时天下之田悉属于官,民仰给于官者也,故受田于官,食其力而输其赋。
(2)叙历代因田制赋之规,而以水利、屯田、官田附焉,凡七卷。
10. 《文献通考》是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马端临的代表作,通过这篇序言可以对他的史学思想窥豹一斑,请结合本文辩证地评价他的史学思想。
【答案】6. B 7. C 8. D
9. (1)所以那时天下的田地都归官府所有,老百姓依赖官府供给,因而接受官府给予的田地(或者“从官府接受田地”),靠劳动吃饭(或者“自食其力”)并且交纳田赋(或者“赋税”)。
(2)叙述历代依据田地制定赋税的法规,并且把水利、屯田、官田附录其内(或者“其中”),共有七卷。
10. ①马端临的史学思想进步性和局限性并存。②进步性体现在,他认为时代已变,恢复古代的分封制和井田制是书生之见,没有可能。③局限性体现在,他过度美化三代时的政治制度,是古非今,批判商鞅和杨炎的改革,带有历史倒退论色彩。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朝开始把天下据为自己私有,(皇帝)一个人独断专行、运筹帷幄于天下之上,而地方官吏的任命,(会)突然或多次更换,(因此地方官)看待其治下犹如路人途中休息的旅馆,而乡里民间欺诈情况,即使是有德有才的人,也不能全面地了解。
“自私”是“据为自己私有”的意思,作“秦始以宇内”的谓语,故“自私”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于其上”是“独运”的后置状语,故“于其上”前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三代,指尧、舜、禹”错误,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而后世的执政者仍会选择其中的一种税制遵循”错。原文“而后之为国者,莫不一遵其法”的意思是“而以后主持国家政务的人,没有不同样遵守其法”,“一”是同样的意思,不是“选择其中一种”。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官”,官府、官衙、政府;“仰给”,依赖供给;“受田”,接受田地;“输赋”,交纳赋税。


展开余下试题(2)“因”,依据、根据;“制赋”,制定赋税;“附焉”,附录其中;“凡”,共。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然所袭既久,反古实难。欲复封建,是自割裂其土宇以启纷争;欲复井田,是强夺民之田亩以召怨毒。书生之论,所以不可行也”可知,进步性体现在,他认为时代已变,恢复古代的分封制和井田制是书生之见,没有可能。
由原文“仰事俯育,一视同仁,而无甚贫甚富之民。此三代之制也”“三代井田之良法坏于鞅,唐租庸调②之良法坏于炎”可知,局限性体现在,他过度美化三代时的政治制度,是古非今,批判商鞅和杨炎的改革,带有历史倒退论色彩。
马端临的史学思想进步性和局限性并存。
参考译文:
对于古代帝王而言,天下不是天子所得到的私有财产。所以天子有土地千里,公、侯各有土地百里,伯有土地七十里,子、男都有土地五十里,而围绕王城附近的千里土地内,(天子)又有赐予公、卿大夫的封地和在封地收取田赋的权力。(贵族)各自将土地据为私有,儿子继承,并且子孙世代守业。其土壤的肥沃或贫瘠,人口数额的增长或减少,看待得好像自己的家庭,无须烦劳考核,而奸恶欺诈是不允许存在的。所以那时天下的田地都归官府所有,老百姓依赖官府供给,因而接受官府给予的田地,靠劳动吃饭并且交纳田赋,上事父母下育妻儿,不分亲疏同等看待,而没有很穷很富的老百姓。这是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秦朝开始把天下据为自己私有,(皇帝)一个人独断专行、运筹帷幄于天下之上,而地方官吏的任命,(会)突然或多次更换,(因此地方官)看待其治下犹如路人途中休息的旅馆,而乡里民间欺诈情况,即使是有德有才的人,也不能全面地了解。地方官吏的升迁授职,其(在任的)时间有限;而百姓接受、归还土地,其中的弊端无穷。因而,自秦朝、汉朝以来,官府不再许可授田,于是土地变成为平民百姓私有,也是其趋势发展必然结果。虽然其间如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唐太宗贞观年间,稍稍想要恢复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不过不久其制度终究还是毁坏了,大概是封邦建国制度不行而井田制也不能恢复推行的原因。
秦朝废弃封建制,开始用天下来奉养(皇帝)一个人;三代以前,田产不是平民所得到的私有财产,秦朝废弃井田制,开始捐献田产给平民百姓。秦朝对于其应当分封土地的贵族夺取了他们的土地,对于那些应该夺取土地的平民却分给他们土地。然而秦制沿袭已久,倒退到古代实在困难。要想恢复西周分封制度,就等于自己割裂其天下土地,而导致纠纷争端;要想恢复井田制度,就等于强夺百姓田亩,而招致怨恨指责。复古是书生的言论,所以是不可实行的。对拥有田产的平民(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来征税,而不再询问的(收成的)多寡,这是开始于商鞅;对拥有田产的平民(按照家庭的资产)来征税,不再看人口的多少,这是开始于杨炎。夏、商、周三代井田制度的好办法被商鞅破坏,唐代租庸调制度的好办法被杨炎破坏。商鞅、杨炎二人的事迹,为有德才的贤人所惭愧称道,而以后主持国家政务的人,没有不同样遵守其法。一有变化,反而烦扰无从查考,而国家和百姓全受其损害,就在于古今适合或不适合的原因。因而撰写《田赋考》,叙述历代依据田地制定赋税的法规,并且把水利、屯田、官田附录其内,共有七卷。
(金华十校2023年4月高三模拟考试预演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圬①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②衣食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节选自韩愈《圬者王承福传》,有删改)
【注】①圬:粉刷墙壁。②镘:粉刷墙壁 工具。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以“/”作标记。
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兆,可指京兆尹,即国都地区的行政长官,也可指京兆尹管辖的地区,本文指后者。
B. 人,唐人避讳将“民”写作“人”,与下文“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用法相同。
C. 稼,种植,常与表示“收割”含义的“穑”字合用,如《诗经》中的“不稼不穑”。
D. 劳力,指从事体力劳动,与《孟子》“劳力者治于人”中的“劳力”同义。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人物传记,但对传主的经历叙述简约,重在引述其观点,发表议论,实际上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杂文。
B. 王承福有自己的生存理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事,人与人是需要相互依靠、通力协作来求得生存的。
C. 作者对王承福的评价富有辩证色彩,既肯定他的“独善其身”,又对他类似杨朱的“贵己”思想持否定态度。
D. 作者借给王承福作传来反思自己的患得患失、贪邪无道,也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有这种行为的世人的批评。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②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
15.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王承福选择“圬”这一职业的原因。
【答案】11. 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12. B 13. D
14. ①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努力做好,又确实有成效,还能取得应有的报酬,虽然辛苦,却问心无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
②贡献(事业)大的人,他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多,妻室儿女都能由自己养活。
15. ①从军归来,失去土地。
②技能容易掌握,力所能及。(只愿劳力,不想劳心。)
③能自食其力,问心无愧。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3年浙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