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四校联盟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试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I(18分,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合后偃(yǎn) 罪愆(qiān) 涔涔 (céng) 嫁奁 (liǎn) B. 庇佑(pì) 赍盗粮 (jī) 难壬人 (rén) 剽掠 (piǎo) C. 迤逦(yǐ) 觳觫(hú sù) 褊小 (biǎn) 搏髀(bì) D. 央浼(miǎn) 郢(yǐng) 额枋(fāng) 妃嫔媵嫱 (yìn)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涔涔”的“涔”应读作cén;“ 嫁奁”的“奁”应读作lián; B.“庇佑”的“庇”应读作bì;“ 剽掠”的“剽”应读作piāo; D.“央浼”的“浼”应读作měi;“ 妃嫔媵嫱”的“媵” 应读作yìng。 故选C。 2.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沸反盈天 刀俎 疏朗 湮没 B. 苌弘化碧 狡侩 错勘 朱拓 C 烟视媚行 谬种 言荃 歆享 D. 不胜杯杓 仓廒 会唔 讪讪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B.“狡侩”的“侩”应写作“狯”;词义:儿戏、游戏。 C.“言荃”的“荃”应写作“筌”;词义:解释说明。 D.“会唔”的“唔”应写作“晤”;词义:(动词)会面(多用于外交场合)。 故选A 3. 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别里科夫 《装在套子里的人》 卡夫卡 短篇小说巨匠 B 明代 文言短篇 蒲松龄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C 元杂剧 《窦娥冤》 元曲四大家 四折一楔子 D 沛公 《左传》 叙述详尽的纪传体 以时为经,以事为维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卡夫卡”错误,《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作品。 B.“明代”错误,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 D.“左传”错误,“沛公”是刘邦,出自《史记》。 故选C。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水从冒水潭里流出之后,宣泄在一片石滩里,撞在各样石柱、石笋上,此景就名“水上石林”。云南的石林是看过的,那些无枝无叶的树,无言地伸向天空,让你感到生命的逝去;桂林的溶洞也是看过的,( ),让你感到岁月的凝固。石头们只是同类相聚时,无论怎样表现,也不脱冰冷生硬,就像纯由男性表演的一场晚会。而现在,绿水碧波像一群姑娘欢快地冲入这片石林,大声喊着叫着,整个滩里银花朵朵,湿雾蒙蒙。游人从这块石跳到那块石,在流水的伴唱中,舞蹈着穿过这片已有亿万年的生命之林。水的结尾处是一个叫作“珍珠泉”的地方。平软的水波滑过整石为底的沟坡,在石面上滚成一颗颗的珍珠,又在阳光中幻出五颜六色,如一群快乐的孩子。突然这一切消失在一块巨石之下,当你急忙翻过石梁去寻,却只有无边绿树静无声。这水真是一个来无踪去无影的洛神。 4.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A. 那湿漉漉、阴沉沉的石笋、石塔,枯坐默守在幽暗中 B. 那石笋、石塔湿漉漉,阴沉沉地,在幽暗中枯坐默守 C. 那石笋、石塔湿漉漉,阴沉沉地,枯坐默守在幽暗中 D. 那湿漉漉、阴沉沉的石笋、石塔,在幽暗中枯坐默守 5.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B.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C.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D.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 6.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下面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石头们只是同类相聚时,无论怎样表现,也不脱冰冷生硬,就像一场纯由男性表演的晚会。 B. 如果只是同类相聚时,石头们无论怎样表现,也不脱冰冷生硬,就像一场纯由男性表演的晚会。 C. 石头们只是同类相聚时,无论怎样表现,也不脱冰冷生硬之感,就像一场纯由男性表演的晚会。 D. 石头们只是同类相聚时,无论怎样表现,也不脱冰冷生硬之感,就像纯由男性表演的一场晚会。 【答案】4. D 5. B 6. C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分号前后句式结构相似,根据“那些无枝无叶的树”可判断前一分句为偏正结构,后文应当对应,排除BC两项; 从语境中分析,后一分句强调的重心为“枯坐默守”这一动作,而不是强调“在幽暗中”这一环境,且需和前一分句的“伸向天空”这一动作相对应,据此排除A项。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绿水碧波”比喻为“一群姑娘”,“水声”对应着“喊叫声”,“水珠”对应着“银花”。 A.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极夸阿房宫殿楼阁高大。 B.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皎洁的水面”比喻成“玉鉴琼田”。 C.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樯橹”指代战船。 D.使用了互文、借代的修辞手法。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一起上了船,使用了互文修辞手法;“管弦”代指音乐。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 成分残缺,“不脱冰冷生硬”缺少和“脱”搭配的宾语,所以改成“不脱冰冷生硬之感”; “纯由男性表演的一场晚会”多项定语的语序不当,“一场”为数量词应该放到“纯由男性表演”这一动词性短语的前面,所以改为“一场纯由男性表演的晚会”。 修改为:石头们只是同类相聚时,无论怎样表现,也不脱冰冷生硬之感,就像一场纯由男性表演的晚会。 全部修改正确的是C项。 故选C。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课内文言基础知识(12分,每题2分) 7. 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外树怨于诸侯 A. 瓜分之日可以死 B. 以膏泽斯民 C. 辇来于秦 D. 日削月割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中“外”名词做状语,在外边。 A.名词作状语,象切瓜一样。句意:国家被列强瓜分那天起能够造成死亡。 B.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句意:使老百姓得到好处。 C.名词作状语,坐辇车。句意:乘辇车来到秦国。 D.名词作状语,每天。句意:每日每月割让土地。 故选B。 8.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失其所与,不知 卒不忍独善其身 B.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望今后必以告妾 C.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牛何之 D. 然,诚有百姓者 必竭诚以待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其”:代词,自己。句意: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 /“其”:代词,自己。句意:最终不忍心独自保全自己。 B.“以”:连词,表目的,来。句意: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 /“以”:介词,把。句意:希望以后一定要把(事情)告诉我。 C.“之”:代词,代法令制度。句意: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正。 /“之”:动词,到。句意:把牛牵到哪里去? D.“诚”:副词,的确。句意: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诚”:名词,诚心。句意: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 故选A。 9. 下列选项中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迎蹇叔于宋 A.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B.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C. 百姓之不见保 D. 不然,籍何以至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的句式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宋迎蹇叔。句意:从宋国迎来了蹇叔。 A.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几家能彀,称心快意?句意:有几家能够称心如意呢?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他们,用威势和怒责去慑服他们。与例句句式相同。 C.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 D.宾语前置句,“何”作介词“以”的宾语,正常语序为:不然,籍以何至此?句意: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么生气? 故选B。 10.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译文: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他人的规劝。 B.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译文:在内则削弱了自己的国家,在外则跟其他诸侯国结怨。 C.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译文:这就是我敢任性去死不管你的原因。 D.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译文: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固然不在于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欲”,欲望,可意译为“想要的”;“患”,担心;“固”,本来。译文: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故选D。 11. 下列句子的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B.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C.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展开余下试题D.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B.句意: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内”,同“纳”,接纳;“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两个对等的句式,其主语都是“四君”,中间宜断开。 正确断句: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故选B。 12. 下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洵写《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B. 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大量使用口语,并灵活运用诗词文句和历史故事,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使其兼具活泼之美与庄重之致。 C. 李斯在《谏客书》第二段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出秦王所喜爱的来自他国的珍宝、美色、音乐等大量的生活享用,目的是批评秦王快意当前、耽于物质享受、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 D. 《谏太宗十思疏》主要阐明的是君王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劝唐太宗“善始”以后仍要“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达到长治久安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C.“……目的是批评秦王快意当前、耽于物质享受、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错误,目的是同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进行比较,指出秦王用物跟用人态度的矛盾。 故选C。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梁彦光,字修芝。父显,周荆州刺史。彦光少岐嶷,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魏大统末,入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周受禅,迁舍人上士。武帝时,累迁小驭下大夫。母忧去职,毁瘠过礼。未几,起令视事,帝见其毁甚,嗟叹久之。宣帝即位,拜华州刺史。 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甚有惠政。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与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 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 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后数岁,卒官。赠冀、定、青、瀛四州刺史,谥曰襄。 (节选自《隋史・梁彦光列传》)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B. 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C. 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D. 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褐,褐:指粗布衣服,古代贫贱者所穿。解褐指脱去百姓衣服,穿上官服,喻入仕为官。 B. 母忧,也作“丁内艰”,指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 策试,谓以对策试士。大凡以政事、经义发问,使试士条对。策,写在简策上的试题。 D. 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如赠言;也指古代皇帝对在职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如赠官。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彦光恪守孝道。梁彦光母亲去世,他因悲伤过度极度瘦弱;不久被起用任职,皇帝看了梁彦光过于憔悴后,对其感叹不已。 B. 梁彦光施行惠政。梁彦光任岐州刺史时,当地民风淳朴,他用宽缓平和的办法来镇守,全境教化得很好,朝廷考评接连第一。 C. 梁彦光生性执着。梁彦光第一次治理相州不力被处罚,但他自请再回相州任职,虽遭当地豪强地痞嗤笑,但他毫不退缩。 D. 梁彦光重视教育。梁彦光创立学堂,招纳名儒授课;在厅堂设宴款待特别优异的学生,让其余成绩差的学生都坐在走廊下。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 (2)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17. 梁彦光两次到相州任职,执政思想有什么区别?请简要说明。 【答案】13. A 14. D 15. D 16. (1)邺都的习俗杂乱,当地人诡变多诈,替梁彦光写作歌谣,说他没有能力治理和教化。 (2)有个叫焦通的滏阳人,喜欢(善)酗酒,侍奉双亲的礼节缺少,被堂弟告了状。 17. 第一次,仁(宽)政,以静镇之;第二次,严政,发摘奸隐。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臣以前在相州获罪,百姓称呼我为‘戴帽饧’。臣自己料想(被)罢免之后,没有恢复官职的希望。没想到天恩又垂青录用我。请允许我再次治理相州,改变方法,希望有用来改变当地风俗的方法。 “臣前待罪相州”中主语是“臣”,谓语是“待罪”,后省略“于”,状语是“相州”。所以应在“相州”之后停顿,排除BC项。 “请复为相州”,主语省略,谓语是“为”,宾语是“相州”。本句独立成句,前后断开,排除D项。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在职官员”错误,应为“故去的官员”。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D.“让其余成绩差 学生都坐在走廊下”错,由文中“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可知梁彦光让喜欢争辩是非、懒惰学业无成的坐到庭院中,并不是让其余成绩差的学生都坐在走廊下。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杂俗”,习俗杂乱;“变诈”,诡变多诈;“理化”,治理和教化 (2)“性”,喜欢;“阙”,缺少;“为……所”,被;“讼”,诉讼、告状。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结合原文第二段“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概括分析:第一次,仁(宽)政,以静镇之;第二次,严政,发擿奸隐。 参考译文: 梁彦光,字修芝。父亲梁显,担任周的荆州刺史。梁彦光幼年聪慧,有卓越品行,他的父亲常常对所亲近的人说:“这个孩子有刚正的气概,一定会使我们家族兴旺。”魏大统末年,进入太学,开始涉猎经史,遵循规矩法度,即使匆忙的时候,也一定按照礼仪做事。脱去布衣担任秘书郎,当时年仅十七岁。北周接受禅让后,升任舍人上士。武帝时,积功升官,担任小驭下大夫。因母亲丧事而离职,又因过于哀伤而身心憔悴。没有多久,起用让他到任办公,皇帝看他过于哀伤,感叹了很久。周宣帝即位,任命他为华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