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3  2023-04-26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
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高一语文
2022.7
本试卷共11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
一、(共1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领导我们“游”,而且领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节选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之美》,略有改动)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园林建筑中“窗”之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窗子的作用不只是透气,更重要的是能“望”风景。
B. 透过窗不但能欣赏充满画意的近景,还能眺望远景。
C. 窗框如画框,粉墙开许多小窗就像陈列一幅幅小画。
D. 窗子越大,越便于从不同角度欣赏窗外不同的景色。
材料二
中国传统建筑总是和周围的山水树木形成特别好的关系,就像画一样。比如中国园林中的亭子,好比一个气口,总是建在“最宜置亭处”。它是点缀,也是引领;它是游览线上的一个关节点,收摄众景,使松散的远景有了主题;它是游人休憩的地方,使人张开心灵之眼。“江山万里眼,一亭约略之。”坐亭中观万景,由近及远,眼向远方推去,可推到渺不可及的地方;由远及近,万千世界的景象又归于一亭之中,疲惫的步子得到缓解,迷茫的心结得以解开。
明代艺术家王世贞家的弇山园中有一小亭,四面花草扑地,绿树参差,亭上匾额曰“乾坤一草亭”。这四面通透的亭子虽小,但心可超越,可飞腾,可置身于小亭而妙观天下。“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小亭可以俯仰乾坤,心自广大,何能小之?
(取材于朱良志的相关文章)
2.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中国园林建筑“置亭”理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亭子要建在最宜置亭处,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形成良好的关系。
B. 在园林中置亭,既要能收摄众景,又要使远景成为中心和主题。
C. 园中置亭的作用不仅是供游人休憩,还要成为佳妙的观景之所。
D. 所置之亭有的虽小巧简朴,却能使人俯仰乾坤,心灵超越飞腾。
材料三
中国建筑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


浏览完整试题……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与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罗马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就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略有改动)
3. 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建筑遵循两三千年来形成的惯例法式,如同写文章要遵循“文法”一样。
B. 中国建筑“体裁”丰富,有宫殿庙宇、山亭水榭,还有装饰性的影壁牌楼等。
C. 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体系的区别是使用同样的“词汇”却遵循不同的“文法”。
D. 中国建筑中的华表与罗马一些纪念柱是同类“体裁”但“文法”不同的建筑。
4. 在以上三则材料中,出现了哪几种处理“窗”和“墙”的方式?由此体现出中国建筑的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案】1. A 2. B 3. C
4. 窗子作为空气流通的工具,同时也是向外望的角度。窗子作为装饰,同时与周围环境构成一种景致。墙作为划分空间的工具。
特点:
①中国建筑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而建设,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②中国建筑和自然环境相辅相成。
③中国建筑由柱承重,其他建筑设置自由。
④中国建筑遵循特定管理法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更重要的是能‘望’风景”强加递进关系,材料一第一段原文为“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原文为并列关系。
故选A 。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既要能收摄众景,又要使远景成为中心和主题”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一段原文为“它是游览线上的一个关节点,收摄众景,使松散的远景有了主题”,从中可以知道,“收摄众景”和“使远景成为中心和主题”说的是一件事,并非两件事。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 .“使用同样的‘词汇’却遵循不同的‘文法’”说法错误,原文“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可见使用的是不同的“词汇”。
故选C 。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可知,窗子作为空气流通的工具,同时也是向外望的角度。
从“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可知,窗子作为装饰,同时与周围环境构成一种景致。由此也能概括出中国建筑的一个特点,即中国建筑和自然环境相辅相成。
从材料三“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中国传统建筑总是和周围的山水树木形成特别好的关系,就像画一样”可知,墙作为划分空间的工具。
由此也可总结出中国建筑的另一个特点,即中国建筑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而建设,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中国建筑和自然环境相辅相成。
从材料三“中国建筑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与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可知,中国建筑由柱承重,其他建筑设置自由。中国建筑遵循特定管理法式。
二、(共11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文段一
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注:克劳狄斯一伙密谋试探哈姆莱特是否真的发疯,然后躲了起来;哈姆莱特随即登场,道出这段独白。
5. 根据文段一,下列对哈姆莱特以上独白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存还是毁灭”,哈姆莱特不确定哪一种选择及行为更高贵。这段独白既体现了哈姆莱特审慎多虑的特点,又体现出他具有高度的理性。
B. “默然忍受”意味着无法立刻清算罪恶,还要忍受人间的鞭挞和讥嘲、凌辱和冷眼、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小人的鄙视。
C. “挺身反抗”意味着不再踌躇顾虑,而是立刻行动去扫清罪恶,消除内心的痛苦以及各种不可避免的人生打击,即使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D. “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展现了哈姆莱特的内心冲突,哈姆莱特渴望挺身反抗,却又担心复仇行动一旦失败将给国家带来难以估量的灾难。
文段二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
……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
6. 根据文段二,下列对以上《红楼梦》节选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通过众人之眼,从整体上描写黛玉的言谈举止、气质态度给人的第一印象。
B. 作者通过王熙凤对黛玉的“细细打谅”,凸显黛玉的外貌气质与贾母十分相像。
C. 作者从宝玉的视角,突出描写黛玉的眉眼和神态,透露出黛玉多愁善感的特点。
D. 作者没有从单一视角描写黛玉,而是从不同人物的视角刻画黛玉与众不同的美。
7. 王熙凤初见黛玉说的一番话,体现出王熙凤怎样的心理以及个性特点?
【答案】5. D 6. B
7. ①阿谀、逢迎、讨好贾母的心理状态。
②写出了王熙凤善于察言观色、权变逢迎的性格特点。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D.“又担心复仇行动一旦失败将给国家带来难以估量的灾难”错误。这段独白是哈姆雷特王子发现母亲和叔叔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并且两人早有奸情之后的。此时的他痛苦、疑惑,对人生充满怀疑,觉得人活着没有意义,自杀更好,可又对死亡很恐惧,不知人死后会不会下地狱。所以在这段独白里,他非常犹豫,思考着是该“生存还是毁灭”。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B.“凸显黛玉的外貌气质与贾母十分相像”错误。王熙凤对黛玉的“细细打谅”,这样做既可表示对黛玉的亲热关心,又显示自己对贾母的尊重,讨好贾母。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析解答此题,要回到原文,找到关于“王熙凤”的描写。在具体分析时,要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总结其性格与心理特点。注意答题规范,最好先概括人物形象,再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她知黛玉是老祖宗疼爱的外孙女,便格外亲昵,着意恭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体现了王熙凤的机变逢迎,既赞美了林黛玉的美貌,又讨好了贾母,且不得罪迎春等姐妹。
她想到老祖宗见到黛玉会因女儿亡故而伤心,“便用帕拭泪”,可是听到老祖宗笑着阻止,“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该打,该打’”,她察言观色,机巧善变,投合贾母心意,这正显出她邀宠取幸的本领。
三、文言文阅读及背诵默写。(共25分)
(一)(共15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文段二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文段三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8.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国以鄙远 鄙远:轻视远地
B. 行李之往来 行李:外交使者
C. 莫不殷忧而道著 殷忧:深深忧虑
D.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嬴:亲附秦国
9. 为下列句子补充省略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亡郑)烦执事
B. (百姓)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C. 且燕赵处秦革灭(齐)殆尽之际
D. (燕)刺客不行,(赵)良将犹在
10.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质问秦伯消灭郑国对秦有什么好处,郑的那些邻国岂不都会趁机扩张领土?
B.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烛之武提醒秦伯,晋国一旦将郑国变为它东边的疆界,向西扩张就必然进攻秦国。
C.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魏征劝告太宗要善待百姓,不要让他们心怀怨恨,因 百姓像水一样能载舟覆舟。


展开余下试题D.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谈及赵国良将李牧因谗言被诛杀,作者为赵国自损良将最终招致灭国而感到惋惜。
11. 请将下列文言句子中画线的部分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答案】8. A 9. C 10. A
11. ①有什么满足的呢?
②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③才招致祸患。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 鄙,意动用法,把……当做边境;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鄙远”,把远的地方作为边境。句意为:越过晋国把远离秦国的郑国作为边境。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C.根据前文“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等语句可知,句中“革灭”的对象应是指“各国”,而非单指齐国。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
A.“质问秦伯”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从中可以看出烛之武用委婉的语气,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而非直接质问。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①得分点有:“厌”,通“餍”,满足;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得分点有:“克”,能够;“终”,坚持到底。
③得分点有:“始”,才;“速”,招致。
参考译文:
文段一: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文段二: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文段三: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二)背诵默写,完成第12题。(共10分)
12. 选做5道小题,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③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古人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⑤盖儒者所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天下之理得矣。
⑥亲朋无一字,______________。戎马关山北,______________。
⑦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风乎舞雩 ②. 咏而归 ③.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④.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⑤.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⑥.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⑦. 以地事秦 ⑧. 犹抱薪救火 ⑨. 尤在于名实 ⑩. 名实已明 ⑪. 老病有孤舟 ⑫. 凭轩涕泗流 ⑬. 千里澄江似练 ⑭. 翠峰如簇 ⑮. 扣舷独啸 ⑯. 不知今夕何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雩”“鉴”“事”“涕泗”“舷”。
第Ⅱ卷
四、(共1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光【1】秉政前后二十年。地节二年春病笃,车驾自临问光病,上为之涕泣。光上书谢恩曰:“愿分国邑三千户,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奉兄骠骑将军去病祀。”事下丞相御史,即日拜光子禹为右将军。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
(节选自《汉书•霍光传》,略有改动)
孝宣皇帝【2】之时,霍氏【3】奢靡,茂陵徐先生【4】曰:“霍氏必亡。夫在人之右而奢,亡之道也。孔子曰:‘奢则不逊。’夫不逊者必侮上,侮上者,逆之道也。出人之右,人必害之。今霍氏秉权,天下之人疾害之者多矣。夫天下害之而又以逆道行之,不亡何待?”乃上书言霍氏奢靡,陛下即爱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于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果灭。董忠等以其功封。人有为徐先生上书者,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曰:‘曲其突,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主人默然不应,居无几何,家果失火。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火幸息。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者在上行,余各用功次坐,而反不录言曲突者。向使主人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向使福说得行,则无裂地出爵之费,而国安平自如。今往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西城”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