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1  2023-04-26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天水一中高一级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李麻兰 审核:何婉秋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学者们的误解,则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拿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教授整年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他们对来源和作者生平很重视:莎士比亚读过什么书?《哈姆雷特》根据哪些书写的?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这些功夫属于“考据学”。教授只做这种功夫,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并不过问。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是领略它的滋味。在考据学者们看来,考据就是文学批评,但是一般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了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的就是美,违背的就是丑。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朗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的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摘编自朱光潜《考据、批评与欣赏》


浏览完整试题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欣赏之前需要有一些了解,关键还在欣赏形象本身,但人们对欣赏是有误解的。
B. 学者们埋头旧书籍,资料来寻根究底,获取相关知识;这对于欣赏是有帮助的。
C. 了解作品的版本,来源及作者生平,不进入作品本身,不可能获得美感经验。
D. 欣赏是依据文艺的普遍纪律来衡量所有作品,不符合普遍纪律的就是低俗作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明确反对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辨证地论证了欣赏与考据,批评的关系。
B. 文章第二段分析了考据癖学者的两种错误,指出文学批评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考据。
C. 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D. 文章在逐层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得出考据与批评是真正进入文艺领域欣赏的结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批评有派别的不同,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但最要紧的是领略作品滋味。
B. 印象派的文学批评十分重视艺术直觉和个人嗜好,也就更加容易得到美感体验。
C. 把“我”放在作品外评判,这种批评的态度不掺杂情感,对作品的评价是客观的。
D. 欣赏或评价文学作品关键在个人的审美体验,根本就没有美丑好恶的道理可言。
【答案】1. D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欣赏是依据文艺的普遍纪律来衡量所有作品”错误。原文说“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由此可知,文艺没有普遍的纪律。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得出考据与批评是真正进入文艺领域欣赏的结论”错误。文章在逐层深人论证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最后一段的“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也就更加容易得到美感体验”错误。文章只是说“……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并不能由此得出“也就更加容易得到美感体验”的结论。
C.“对作品的评价是客观的”错误。原文只说“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并未表明“对作品的评价是客观的”,选项曲解了文意。
D.“根本就没有美丑好恶的道理可言”错误。原文说“……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由此可知,美丑好恶是有道理可言的。
故选A。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几十年来的“红学”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等微观方面。而《红楼梦》作为经典名著,我们的阅读和研究更应该着眼于文学本身,更应该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对《红楼梦》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认识《红楼梦》的意义不仅仅是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也不仅仅是“有情之天下”以及对个体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而且是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这是超越种族和国度的。《红楼梦》中有生活世界、艺术世界和哲学世界三重世界,《红楼梦》还写了希望、烦恼和无奈失落三个生命历程。
(摘编自成中英《<红楼梦>的世界、人生和艺术》)
材料二:
《红楼梦》的诞生,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可借鉴的艺术典范。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世界文学史领域里,它达到了高峰。《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浑朴天成。小说中表现出的唯物观、辩证论、发展论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也是客观的。
《红楼梦》成书迄今已200多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它不仅感动了中国人,而且也得到其他民族的重视与喜爱。《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国,感动了不同民族的读者。
《红楼梦》即梦断红楼、梦逝红楼之意,《红楼梦》的创作以贾、史、王、薛(谐音理解为假、死、亡、血)四大封建贵族大家庭为背景,叙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曹雪芹试从时代精神演进及其与社会实践互动的角度切入,把握当时的历史发展的主线与脉络,达到了对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协调统一的全新理解和深刻把握。《红楼梦》融政、经、文、艺、史、哲、理、法、医、社会、建筑、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孔儒、李道、释佛、玄学以及伦理于一炉,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可以说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产物,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红楼梦》不是“死”的小说,而是有时代精神活跃其间的“活”的化身。
“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东方三大显学。红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谓三教九流、五花八门、一览无余。
(摘编自李海林《<红楼梦>赏析》)
材料三:
《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我们不只是在读《红楼梦》,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许多人把《红楼梦》摆在床头,每天晚上睡前读一段,若有所悟,每次感觉都那么不同。
许多人会问《红楼梦》十二钗,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林语堂说:最喜欢探春,最不喜欢妙玉。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反复看了二三十次《红楼梦》,我不敢回答看起来这么简单的问题。
探春是贾政的女儿、宝玉的妹妹。她的母亲赵姨娘,一个丫头出身的妾。因为卑微的出身,赵姨娘似乎总是愤愤不平,嫉妒他人,总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她也把这委屈转化成报复他人的恶毒言语或行为,连自己亲生的女儿探春,也不例外。探春聪明,大器,极力想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她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曾经在短时间内代理王熙凤管理家务,有条不紊,兴利除弊,展现了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
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林语堂一定喜欢探春,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


展开余下试题但是妙玉呢?妙玉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因为家道败落,不得不出家为尼,她寄养在贾家的寺庙中,看来是修行,心中却积压着不可说的郁浊的苦闷。妙玉孤傲,看不起俗世的人,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她孤芳自赏,这样的性格,即使在今日,恐怕也很难有朋友,在世俗社会,总是招人嫌怨。我们能够“不喜欢”妙玉吗?我们能够嘲笑妙玉吗?
《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红楼梦》的作者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
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他对任何生命形式,都没有“不喜欢”,都没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她们都是应该被尊重的对象,都是可以被欣赏的。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
多读几次《红楼梦》,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会再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
(摘编自《蒋勋说<红楼梦>》)
4.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阅读研究《红楼梦》应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不能忽视文学本身。
B. 《红楼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读者可以从中各取所需。
C. 《红楼梦》是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作者引领我们理解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去悲悯和包容。
D. 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对谁都没有恨,对丫头、仆人也尊重、欣赏,这体现了宝玉善良、顺从的性格。
5. 《红楼梦》风靡世界,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浑朴天成。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B. 《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了各种文字,方便阅读。
C. 《红楼梦》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内容丰富,思想性强。
D. 《红楼梦》的意义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
6. 在《红楼梦》十二钗中,林语堂为什么最喜欢探春?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B
6. ①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
②探春聪明,大器,她极力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处事公正不徇私,展现出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
③探春的形象符合林语堂的思想取向,探春是林语堂尊崇的生命典型。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这体现了宝玉善良、顺从的性格”中“顺从”说法错误。这些只能体现出宝玉善良的性格,从全书情节看,宝玉是具有反抗精神的,他反抗封建家庭的压迫,并不具有“顺从”的性格。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了各种文字,方便阅读”不是《红楼梦》风靡世界,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的原因。原文具体表述是“《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国,感动了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是《红楼梦》风靡世界的表现,不是原因。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材料相关信息,归纳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点能力。
依据原文“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林语堂一定喜欢探春,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分析,可以得出“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探春的形象符合林语堂的思想取向,探春是林语堂尊崇的生命典型”。
依据原文“探春聪明,大器,极力想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她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曾经在短时间内代理王熙凤管理家务,有条不紊,兴利除弊,展现了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分析,可以得出“探春聪明,大器,她极力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处事公正不徇私,展现出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
通过以上分析,探春的形象符合林语堂的思想取向,探春是林语堂尊崇的生命典型,所以,她是《红楼梦》中林语堂最喜欢的人物。
(三)文学类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毛
韩少功
我还要说一头牛。
这头牛叫“三毛”,性子最烈,全马桥只有志煌治得住它。人们说它不是牛婆生下来的,是从岩石里蹦出来的,就像《西游记》里的孙猴子,不是什么牛,其实是一块岩头。志煌是岩匠,管住这块岩头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我的印象里,志煌的牛功夫确实好,鞭子从不着牛身,一天犁田下来,身上也可以干干净净,泥巴点子都没有一个,不像是从田里上来的,倒像是衣冠楚楚走亲戚回来。他犁过的田里,翻卷的黑泥就如一页页的书,光滑发亮,细腻柔润,均匀整齐,温气蒸腾,给人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收放自如、神形兼备的感觉,让人不忍触动、不忍破坏。在我的印象里,他不大信赖贪玩的看牛崽,总是要亲自放牛,到远远的地方,寻找干净水和合口味的草,安顿了牛以后再来打发自己。因此他常常收工最晚,成为山坡上一个孤独的黑点,在熊熊燃烧着绛紫色的天幕上有时移动,有时静止,在满天飞腾着的火云里播下似有似无的牛铃声。
问题是,志煌有时候要去石场。他走了,就没有人敢用三毛了。有一次我不大信邪,想学着志煌用它一把。那天下着零星雨点,两条充当广播线的赤裸铁丝在风里一摇摆,受到雷电的感应,一阵阵地泄下大把大把的火星。裸线刚好横跨我正在犁着的一块田。
三毛抓住机会捉弄我,越是远离电线的时候,它越跑得欢;越是走到电线下面,它倒越走得慢;最后,它干脆不走了,它四蹄在地上生了根,它刚好停在电线下面。火花还在倾泼,噼啪啪地炸裂。我的柳鞭抽毛了,断得越来越短。
我没有料到它突然大吼一声,拉得犁头如一道银光飞出泥土,朝岸上狂奔。在远处人们的一片惊呼声里,它拉得我一个趔趄,犁把从我手里飞出,锋利的犁头向前荡过去,直插三毛的一条后腿,无异在那里狠狠劈了一刀。它跃上一个一米多高的土埂,有一种获得解放的激动,以势不可当的万钧之力向岭上呼啸而去,不时出现步伐混乱的扭摆和跳跃,折腾着前所未有的快活。
这一天,它鼻子拉破,差点砍断了自己的腿。除了折了一张犁,它还撞倒了一根广插电线杆,一堵矮墙,踩烂了一个箩筐,顶翻了村里正在修建的一个粪棚——两个搭棚的人不是躲闪得快,能否留下小命还是一个问题。我后来再也不敢用这头牛。队上决定把它卖掉时,我也极力赞成。
志煌不同意卖牛。他的道理还是有些怪,说这头牛是他喂的草,他喂的水,病了是他请郎中灌的药,他没说卖,哪个敢卖?大家觉得他这个道理也没什么不对。
三毛没有卖掉,只是最后居然死在志煌手里,让人没有想到。他拿脑壳保下了三毛,说这畜生要是往后还伤人,他亲手劈了他。他说出了的话,不能不做到。
春上的一天,世间万物都在萌动。志煌赶着三毛下田,忽然,三毛全身颤抖了一下,眼光发直,拖着犁向前狂跑。三毛的目标是路上的一个红点。事后才知道。那是邻村的一个女人路过,穿一件红花袄子。傍晚时分,确切的消息从公社卫生院传回马桥,那女人保住命,但三毛把她挑起来甩向空中,摔断了她右腿一根骨头,脑袋栽地时又造成了什么脑震荡。


展开余下试题志煌没有到卫生院去,一个人担着半截牛绳,坐在路边发呆。三毛在不远处怯怯地吃着草。
他从落霞里走回村,把三毛系在村口的枫树下,从家里找来半盆黄豆塞到三毛的嘴边。三毛大概明白了什么,朝着他跪了下来,眼里流出了混浊的眼泪。他已经取来了粗粗的麻索。挽成圈,分别套住了畜生的四只脚。又有一杆长长的斧头握在手里。
村里的牛群纷纷发出了不安的叫声,与一浪一浪的回音融汇在一起,在山谷里滋荡。夕阳突然之间暗淡下去。
他守在三毛的前面,一直等着它把黄豆吃完。三毛还是流着眼泪。
志煌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终于提着斧子走近了它……
沉闷的声音。牛没有反抗,甚至没有叫喊,仍然是跪着的姿态。
最后,它是了一下,向一侧偏倒,终于沉沉地倒下去,如泥墙委地。它黑亮亮的眼睛一直睁大着盯住人们,盯着面前的志煌。
复查他娘对志煌说:“你喊一喊它吧。”
志煌喊了一声:“三毛。”牛的目光一颤。
志煌又喊了一声:“三毛。”宽大的牛眼皮终于落下去了。
整整一个夜晚,志煌就坐在这双不再打开的眼睛面前。
(选自韩少功《马桥词典》,有改)
7.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志煌犁田时,鞭子不着牛身,身上也没有泥巴点子,人与牛达到这一境界源自于人关爱牛、牛信赖人。
B. 三毛对“我”的捉弄是详写,三毛伤人的过程是略写,这样处理既可避免血腥描写,又给读者想象空间。
C. 村里牛群的叫声和突然暗淡的夕阳,两处环境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刻画出志煌冷酷无情的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D. 文章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三毛形象,给人深刻印象。
8. 小说结尾写志煌斧劈三毛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对比是韩少功在小说创作中经常使用的手法,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例子,并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1)情节结构上,与前文三毛闯祸后志煌的担保的情节相呼应;
(2)人物形象上,既表现出志煌对承诺的信守,也表现他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或答有利于塑造志煌的人物形象,表现志煌的心理特点);
(3)主旨方面,表现出作者浓烈的生命意识与悲悯情怀;(或答对牛的同情、怜悯,对生命的关怀;或答强化小说的悲剧色彩,突出主题)。(答出三点;言之有理即可)
9. (1)三毛的来历、脾气、能耐与一般牛形成对比,表现三毛的与众不同;
(2)三毛对志煌的服从与对别人的不服形成对比,表现三毛对志煌的服从和情感之深;
(3)志煌平时对牛的态度与三毛再次闯祸后的处置形成对比,表现志煌的果敢决绝,信守承诺;
(4)志煌内心的柔软不忍与外在的刚强坚决形成对比,表现出志煌情感的复杂;
(5)志煌放牛晚归时“熊熊燃烧着绛紫色的天幕”的描写与杀牛前“夕阳突然之间暗淡下去”的描写形成对比,表现平日的和谐和斧劈时的凄凉;
(6)志煌犁田时“鞭子从不着牛身”与我犁田时“柳鞭抽毛了,断得越来越短”对比,突出志煌与牛的默契。(答到三点;有其他方面、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刻画出志煌冷酷无情的性格”错,此处环境描写主要是渲染悲凉的气氛,表现人物沉重的情感。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结尾写志煌斧劈三毛,是因为“他拿脑壳保下了三毛,说这畜生要是往后还伤人,他亲手劈了他”,结尾写他杀牛与前文三毛闯祸后志煌的担保的情节相呼应。
志煌对牛是真的好,“鞭子从不着牛身”“他不大信赖贪玩的看牛崽,总是要亲自放牛,到远远的地方,寻找干净水和合口味的草”,但牛真的伤了人,他只能信守承诺;结尾写他“把三毛系在村口的枫树下,从家里找来半盆黄豆塞到三毛的嘴边”“他守在三毛的前面,一直等着它把黄豆吃完”,写牛临死前他喊“三毛”,写“整整一个夜晚,志煌就坐在这双不再打开的眼睛面前”,结尾杀牛既表现出志煌对承诺的信守,也表现他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志煌对待牛的态度的温和,保护牛时的坚决,杀牛时的沉痛,体现出对生命的珍惜与敬畏之情;牛面对志煌时“大概明白了什么,朝着他跪了下来,眼里流出了混浊的眼泪”“黑亮亮的眼睛一直睁大着盯住人们”“宽大的牛眼皮终于落下去了”等,也可见它对自身生命安危有本能反应,这样有灵性的生命值得人珍惜、尊重。结尾这段杀牛的描写表现出作者浓烈的生命意识与悲悯情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1)三毛与一般牛的对比
如“性子最烈,全马桥只有志煌治得住它。人们说它不是牛婆生下来的,是从岩石里蹦出来的,就像《西游记》里的孙猴子”“他犁过的田里,翻卷的黑泥就如一页页的书,光滑发亮,细腻柔润,均匀整齐,温气蒸腾,给人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收放自如、神形兼备的感觉”,三毛的来历、脾气、能耐与一般牛形成对比,表现三毛的与众不同;
(2)三毛对志煌的服从与对别人的不服形成对比
如“志煌是岩匠,管住这块岩头是顺理成章的事”“志煌的牛功夫确实好,鞭子从不着牛身,一天犁田下来,身上也可以干干净净,泥巴点子都没有一个,不像是从田里上来的,倒像是衣冠楚楚走亲戚回来”,“我”让三毛犁地时“三毛抓住机会捉弄我,越是远离电线的时候,它越跑得欢;越是走到电线下面,它倒越走得慢;最后,它干脆不走了,它四蹄在地上生了根,它刚好停在电线下面”“我没有料到它突然大吼一声,拉得犁头如一道银光飞出泥土,朝岸上狂奔”“这一天,它鼻子拉破,差点砍断了自己的腿。除了折了一张犁,它还撞倒了一根广播电线杆,一堵矮墙,踩烂了一个箩筐,顶翻了村里正在修建的一个粪棚——两个搭棚的人不是躲闪得快,能否留下小命还是一个问题”,表现三毛对志煌的服从和情感之深;
(3)志煌平时对牛的态度与三毛再次闯祸后的处置形成对比
如“他不大信赖贪玩的看牛崽,总是要亲自放牛,到远远的地方,寻找干净水和合口味的草,安顿了牛以后再来打发自己。因此他常常收工最晚”,“他从落霞里走回村,把三毛系在村口的枫树下,从家里找来半盆黄豆塞到三毛的嘴边”“他已经取来了粗粗的麻索。挽成圈,分别套住了畜生的四只脚。又有一杆长长的斧头握在手里”“志煌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终于提着斧子走近了它……”,表现志煌的果敢决绝,信守承诺;
(4)志煌内心的柔软不忍与外在的刚强坚决形成对比
如“志煌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终于提着斧子走近了它……”“志煌喊了一声:‘三毛。’牛的目光一颤。志煌又喊了一声:‘三毛。’宽大的牛眼皮终于落下去了。整整一个夜晚,志煌就坐在这双不再打开的眼睛面前”,表现出志煌情感的复杂;
(5)志煌放牛晚归时“他常常收工最晚,成为山坡上一个孤独的黑点,在熊熊燃烧着绛紫色的天幕上有时移动,有时静止,在满天飞腾着的火云里播下似有似无的牛铃声”,而他杀牛时“夕阳突然之间暗淡下去”,“熊熊燃烧着绛紫色的天幕”的描写与杀牛前“夕阳突然之间暗淡下去”的描写形成对比,表现平日的和谐和斧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甘肃省天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