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9  2023-04-26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
广东省广州市四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广东省广州市四校联考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道路,找寻了方向。根据史料记载,唐代的著名诗人几乎人人都有题画之作。
唐诗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绘画美。王维便是这一绘画美的创建者,他开创了诗歌美学的新纪元。绘画作为再现性艺术的一种,在描绘外在事物的同时也要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主题思想,所以它是以描写对象为基础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山水画中,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普遍具有一种模糊性、一致性,但王维却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创造出一首首佳作。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事物也如同画一般,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题画诗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因为题画诗中很大一部分是文人们对绘画的一种品评。唐代的文人墨客以诗的形式介入绘画中,形成一些固有的美学观点与文人情趣,并在一定程度上灌输给画家们。唐代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审美思想的渗透。题画诗的出现,使绘画的整体构图样式也发生着相应的改变,并且慢慢地促成了文人画的形成与发展。
(摘编自《今传媒》,2017年第4期)
材料二
初唐的题画诗既有用词的华丽和色彩鲜明,又有如陈子昂一般的刚健明朗,整个题画诗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灿烂美。陈子昂要求诗歌能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实的情感;摆脱六朝以来绮靡的纤巧作风,具有“汉魏风骨”,建立明朗刚健的风格。其题画诗也不例外。他的《山水粉图》“山图之白云兮,若巫山之高丘。纷群翠之鸿溶,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信夫人之好道,爱云山以幽求”是一首反映自然山水的题画诗,表现了向往自然的空灵境界,整首诗透露着对现实的不满。在其情感真实支配下产生了艺术真实,一种明朗、宏大的意境应运而生。
盛唐的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题画诗也不例外。这个时期由于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题画诗创作诗人,杜甫、李白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整个唐代的诗人中,杜甫的题画诗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都是出类拔萃的,现存《杜工部集》中有18首,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杜甫的《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日临公馆静,画满地图雄。剑阁星桥北,松州雪岭东。华夷山不断,吴蜀水相通。兴与烟霞会,清樽幸不空”只是运用意象的组接和画面的空间变化,就创造出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蕴,并没有直接的抒情和议论,而是用“星桥”“松州”“雪岭”“吴蜀”等地名的并置,突出表现画面中的深远空间感。通过对画面进行具体描绘,再现画面所形成的意境,物我相生,即景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浏览完整试题盛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到了顶点,而诗人的创作肯定受到了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也抓住了这一机会来描绘盛唐的壮美。例如杜甫题画诗《画鹰》有云:“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这首杰出的题画诗,前写鹰,后寓意。可以看出作者是以题诗为手段,以寓意为目的,把对画中之物的再现和主观情感的抒发巧妙结合,使诗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审美境界。在诗里,鹰就是诗人的化身,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又诠释了中国古代“气韵生动”的美学命题。
盛唐过后的唐代开始走向衰败。中晚唐时期在题画诗领域有较大成就的诗人当数白居易,他的《题旧写真图》“我昔三十六,写貌在丹青。我今四十六,衰悴卧江城。岂比十年老,曾与众苦并”,用画的形式,再借助诗的写实手法,来表达自己仕途的失意,透出了一股淡淡的真实美。
(摘编自《文学与艺术》,2010年第2期)
材料三
从题画诗人来看,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和刘商为后人树立了三个典范。
杜甫的典范意义在于他的题画诗数量在唐人中最多,有助于题画风尚的形成。杜甫以前已有题画诗,但杜甫作为题画诗的典范,在艺术风范上独标高格,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却是毫无疑义的。宋顾乐在《梦晓楼随笔》中认为,六朝以来题画诗很罕见,杜甫的题画诗直接影响了苏轼、黄庭坚等宋代题画诗人。
白居易的典范意义在于他题写真画的诗最多,13首题画诗中有写真题画诗5首。
刘商所写的6首题画诗中有5首是自画自题的。自画自题的题画诗有助于诗画的深层融合,有利于题画诗的进步,对宋代开始出现的文人画创作风气及绘画与书法的结合都有启发作用。
[摘编自《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新的视域和道路,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B. 题画诗蕴含的审美思想,在推动绘画整体构图样式发生改变的同时,也有效解决了其表现内容的模糊性、一致性问题。
C. 诗歌和绘画在相互影响中促进彼此的发展,无论是题画诗还是文人画,都体现了诗、画艺术形式的交互融合。
D. 在整个唐代的诗人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多、质量高,具有典范意义,产生了极大影响,标志着题画风尚的形成。
2. 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维追求诗歌的绘画美,丰富了诗歌的美学思想,其诗关注画外之意的明确,削弱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
B. 《山水粉图》作为题画诗,同样体现了陈子昂追求的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情实感和反对绮靡纤巧的诗歌创作主张。
C. 杜甫的题画诗在艺术风范上独标高格,能够使绘画的内容同自己的主观感情有机统一,和谐相融,相得益彰。
D. 杜甫、白居易和刘商的题画诗在创作上可谓各具特色、各有千秋,都对题画诗的发展有着借鉴价值与深远影响。
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二中表达的观点相一致的一项是(  )
A. “绘画不仅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抓住事物的精神实质;很多题画诗中都反映出这种创作要求和鉴赏标准。”
B. “很多题画诗除了题咏画作本身外,还品评画家,将对画家的褒扬之意蕴含在对其画作的描绘与品评之中。”
C. “题画诗的作者可以在欣赏、描绘画面之余,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通过题诗咏志来丰富绘画的意蕴和内涵。”
D. “唐代题画诗中承载着的许多有关艺术创作、欣赏、风格等方面的见解和主张,具有重要的艺术理论价值。”
4. 围绕唐代题画诗,三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有何内在关联?请简要概括。
5.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唐代不同时期题画诗的风格特点。
【答案】1. C 2. A 3. C
4. (1)材料一重点阐述唐代题画诗与绘画之间 关系,材料二重点阐述唐代各个时期题画诗的风格特点与审美追求,材料三重点阐述唐代题画诗的代表诗人及其典范意义。
(2)三则材料都着眼于题画诗的演变过程,依次说明了题画诗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5. ①初唐时,题画诗既有用词华丽、色彩鲜明的诗风,又有刚健明朗的诗风,表现出一种灿烂美;
②盛唐时,题画诗物我相生,情景交融,含蓄隽永,气韵生动,表现出多彩的意境美;
③中晚唐时,题画诗借助写实手法,抒写个人经历,表现出淡淡的真实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道路,找寻了方向”,“找寻了方向”不等于“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B.“也有效解决了其表现内容的模糊性、一致性问题”说法不恰当。原文说的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山水画中,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普遍具有一种模糊性、一致性,但王维却通过这种绘画的方式,创造出一首首佳作。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不等于“有效解决了其表现内容的模糊性、一致性问题”。
D.“标志着题画风尚的形成”无中生有。文中的表述是“杜甫的典范意义在于他的题画诗数量在唐人中最多,有助于题画风尚的形成”。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削弱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他的诗使山水画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更加明确,而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不是纯粹地用语言诉说情感”并非“削弱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绘画不仅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抓住事物的精神实质”符合材料一“绘画作为再现性艺术的一种,在描绘外在事物的同时也要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主题思想,所以它是以描写对象为基础的”的观点。
B.“很多题画诗除了题咏画作本身外,还品评画家,将对画家的褒扬之意蕴含在对其画作的描绘与品评之中”符合材料一中“因为题画诗中很大一部分是文人们对绘画的一种品评。唐代的文人墨客以诗的形式介入绘画中,形成一些固有的美学观点与文人情趣,并在一定程度上灌输给画家们”的观点。
C.“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通过题诗咏志来丰富绘画的意蕴和内涵”与材料二诗歌要“能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实的情感”相一致。


展开余下试题D. “唐代题画诗中承载着的许多有关艺术创作、欣赏、风格等方面的见解和主张,具有重要的艺术理论价值”符合材料一中“题画诗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因为题画诗中很大一部分是文人们对绘画的一种品评”的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阐述的侧重点,依据第一、二、三段的开头句,如“唐代绘画为诗歌开辟了道路,找寻了方向”“唐诗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绘画美”“题画诗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可推知;
材料二阐述的侧重点,依据第一、二、四段中的“初唐的题画诗既有用词的华丽和色彩鲜明,又有如陈子昂一般的刚健明朗,整个题画诗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灿烂美”“盛唐的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题画诗也不例外”“盛唐过后的唐代开始走向衰败。中晚唐时期在题画诗领域有较大成就的诗人当数白居易……透出了一股淡淡的真实美”可推知;
材料三,第一段为总起段,第二、三、四段分别介绍了杜甫、白居易、刘商三个人的典范意义,据此可推知材料三阐述的侧重点。
材料一提到了题画诗的产生,材料二阐述了题画诗的发展,材料三提到了题画诗的影响,所以三则材料的内在关联是都着眼于题画诗的演变过程,依次说明了题画诗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依据“初唐的题画诗既有用词的华丽和色彩鲜明,又有如陈子昂一般的刚健明朗,整个题画诗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灿烂美”可概括出初唐的题画诗的特点;
盛唐的题画诗创作诗人以杜甫、李白为杰出代表,其中,杜甫的题画诗代表了那个时期题画诗的最高成就,依据“杜甫的《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只是运用意象的组接和画面的空间变化,就创造出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蕴……通过对画面进行具体描绘,再现画面所形成的意境,物我相生,即景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把对画中之物的再现和主观情感的抒发巧妙结合,使诗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审美境界”可概括出盛唐的题画诗的特点;
中晚唐时期在题画诗领域成就较大的诗人是白居易,依据“用画的形式,再借助诗的写实手法,来表达自己仕途的失意,透出了一股淡淡的真实美”可概括出中晚唐的题画诗的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征记(节选)
宗 璞
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
孟嵋坐在教室里,准备上课。这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但教室里还是坐满了人。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无所觉,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江昉放下粉笔,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一会儿,人散去了。孟嵋早从老校工处拿来了针线,走上来说:“江伯伯,我来缝一下,不然走起路来不方便。”江昉看看嵋,有些惊异地说:“你真长大了。”遂脱下长衫放在教桌上,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这是碧初特意教的,一时缝毕,将长衫递给江昉。
江昉走后,嵋也离开教室,恰遇庄无因来找她。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转过几间教室,走进图书馆。他们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
“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嵋在“从军”下面重重地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没有觉察。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无因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
无因看了不语。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继续低头看那张粗纸:
“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你没有被征调,也不需要你做志愿者。”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他们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
嵋去上解析几何,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起走。“我正要去找你,”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
“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
晚饭后孟弗之才回来,嵋与合子端过一个炭盆,让他烤烤手脚。母亲吕碧初也走过来,坐在对面椅上。嵋、合子各自拿了小板凳偎在父母身旁。弗之下午去送一批出发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
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弟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说我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他们能给嵋什么?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
次日,嵋清早到李之薇家,“我已经准备好了。”嵋说,“很顺利。”“我这里可不顺利。”之薇向房门扫了一眼,低声说,“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
中午时分,李涟回来了。“薇儿,”李涟定了定神,唤了一声,和女儿之薇一起走到院中,“我可以明白地说,我支持你从军,国难当头,谁都有责任。若是说不通,就只管去好了。”
又一天,之薇特地到父母的卧房仔细擦拭了摆在墙角的小供桌。回头见母亲面容憔悴,神情黯然,心上一酸,走过来想抱住母亲。但是她没有这个习惯,几次张口,只说:“如果家里真需要我,我就不去。”母亲金士珍摇头,并不看她,说:“小处需要你比不上大处,你去吧!”这是之薇没有想到的,她一歪身坐在母亲身边。母女依偎着,许久没有话。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之薇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节选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衫被撕破却“毫无所觉,只管讲述”,这体现了江昉先生教学的投入和洒脱不羁的性格,而孟嵋为先生缝补则是学子敬爱师长的真情流露。


展开余下试题B. “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孟嵋对父母说的话庄重而果断,可见从军是她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也表明她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
C. 对于女儿放下学业选择从军的事,孟嵋和李之薇的父母深明大义,都毫不犹豫表示支持;合子也希望报名从军,更反映了广大学子投身报国的愿望。
D. 本文以战争为背景,塑造了意气风发的青春学子群像,可谓一部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精神史诗。
7. 下列对小说节选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中多处关于雨雪的环境描写,一方面以天气点明时令特征,另一方面也暗示人物所面临的现实的残酷性,为人物选择从军渲染了气氛。
B. 文章记叙庄无因与孟嵋在图书馆笔谈这一情节,意在通过庄无因的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前途着想来反衬孟嵋的爱国形象。
C. 文中“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出了一个父亲虽支持女儿从军但又难免不舍的复杂情绪。
D. 孟嵋说“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既是对上文父亲所说的“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的呼应,也映射出老一辈人的赤子情怀。
8. 有评论家说,《西征记》是“为一代青春学子立言”。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9. 请简要分析小说节选部分的叙事特点。
【答案】6. C 7. B
8. ①为其精神风貌立言:青春学子要有深沉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国难当头,孟嵋、李之薇毅然决定中断学业,离开温暖的家,与同学投身抗战,共赴国难。一旦选择,便义无反顾。②为其青春气质立言:青春学子要有至真至纯至美的追求。选文中孟嵋热情开朗、追求进步、勤于学问、敬爱师长,对朋友坦诚相见,而面对母亲的不舍,她也会流下伤感的泪。在小我与大我的生命冲突中,一代青春学子蓬勃飞扬的青春气质得以彰显。③为其成长背景立言:青春学子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崇高品格。他们因耳濡目染着父辈、师长深沉的爱国情怀而日渐成长、成熟。
9. ①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真实客观地再现了一代青春学子走出书斋投身抗日救国的心路历程,叙述笔法自由灵活。②叙事线索清晰,小说围绕孟嵋和李之薇从军这一中心事件展开叙述,勾连人物故事,表现众多人物的精神风貌。③运用场景描写展开情节,如江昉上课、图书馆笔谈、孟家话从军、李家母女依偎等场景描写,将人、事、境融为一体。④多用对话形式,客观呈现青春学子的内心世界,丰富人物形象。如孟嵋和庄无因之间的笔谈,彰显出他们各自的人生追求。⑤叙事节奏平静舒缓。平静的叙述中涌动着人物的情感激流,如听了孟嵋的从军决定,“碧初也已泪光莹然”“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头”,母爱、父爱、家国爱融为一体,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⑥叙事语言简洁洗练,有一种典雅之美。如“只能是一副小小的行囊,装着她打胜仗的信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都毫不犹豫表示支持”错,根据原文“我这里可不顺利”“妈妈和我吵,她不准我去”可知,李之薇的母亲原本是不同意的。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意在通过庄无因的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前途着想来反衬孟嵋的爱国形象”错。根据文中庄无因所说的“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你没有被征调,也不需要你做志愿者”可知,庄无因只是没有孟嵋那种投身抗战的积极思想,他认为与从军相比,好好读书更重要,可以说庄无因思想不积极,但不能说他“自私自利、只为自己前途着想”。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为一代青春学子立言”是指作者成功地塑造了那个时代的青春学子的典型形象,文中主要指孟嵋和李之薇。答题时,应主要分析她们的精神风貌、青春气质等特点。
首先分析她们的精神风貌。根据“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小说中的孟嵋和李之薇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毅然选择投身抗战并勇敢地付诸实践,她们身上体现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她们是那个时代万千青春学子的代表,体现了一代青春学子的精神风貌。
其次,还要分析她们作为年轻女孩所特有的青春气质。如文中孟嵋为老师江昉缝补衣衫,体现了她对师长的敬爱;孟嵋与庄无因的笔谈,与李之薇的对话,都很直接坦荡,体现出朋友之间的坦诚;孟嵋决定去战场,她要完成父亲的心愿,望着母亲却不觉流下泪来,这表现了她对家的不舍,对母亲的歉疚,小说真实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而又青春飞扬的青年形象。
再次,小说也表现了青春学子成长 环境对其精神、气质的影响。孟嵋受到了老师江昉传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孟嵋和李之薇都受到了深明大义的父母的爱国情怀的濡染。一代青春学子就是在这样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父辈、师长深沉的家国情怀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小说从侧面揭示了一代青春学子拥有崇高品格的深层原因。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的叙述技巧的能力。
小说的叙事特点包括小说的叙述视角、叙述技巧(情节、线索的安排等)、叙述节奏和叙述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①叙述视角上,小说主要描写了孟嵋和李之薇从军的事件,节选部分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的全知视角展开故事情节,这便于书写各类人物的事迹,真实地刻画其心理变化过程。
②叙述技巧上,一是小说节选部分线索明晰,紧紧围绕孟嵋和李之薇从军的事件来写,通过这一事件勾连有关的事件和人物,表现了众多人物的精神风貌。二是通过场景转换展开情节,刻画不同情景中人物的不同表现,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人物形象的特点。如江昉老师讲课的场面,不仅刻画了江昉老师的形象,也表现了孟嵋等学子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深受老师的影响等深层背景;孟嵋与庄无因的笔谈,展现了孟嵋的内心世界;孟嵋回到家里后与父母的谈话,表现了家庭的影响;李之薇母女的依偎,刻画了一位深明大义又有血有肉的母亲形象;等等。
③叙述节奏上,小说节选部分叙述的情节没有大起大落,节奏比较平缓,作者擅长以内敛的笔调叙述,将汹涌的情感激流深藏于平静的叙述之中,如“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孟嵋从军对这个家庭来说是一件大事,而人物情绪的暗流就在这种含蓄而又内敛的叙述中汹涌。这样的叙事格调使小说的人物形象清晰地凸显出来,稳稳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④叙述语言上,本文语言简洁洗练,有一种典雅之美。如“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他们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广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