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1  2023-04-26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
广东省惠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惠州市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语文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浏览完整试题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 人文精神。
B. 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 材料二中胡菊人认为能治疗宝钗“热毒”的“冷香丸”,折射了宝钗的悲剧。
D. 材料三通过对宝钗诸多细节的分析,推断出曹雪芹模糊手法使宝钗更立体,增加了读者对宝钗的多种解读。
2.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
A. 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B. 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 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D. 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3. 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 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 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C. 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D. 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 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5. 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答案】1. B 2. D 3. B
4. 所选文段采用总分总结构,首段提出“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这一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总起全文,然后分别在二、三段通过文本的分析,分开论述断言“其奸”不可取。最后总结曹雪芹恰是通过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增加人物的可读性。
5. 材料一:“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这是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角度,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而是具有复杂性。材料二:“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可见立场不同,评价不同。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材料三:“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可见作者的写作手法也影响了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错误,由原文“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可知,是“有些女子”和“另一些女子”,选项范围扩大。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由材料二“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可知,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内容在材料二第四段。选项内容在材料二第二段“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与胡菊人先生的见解不同,可见,这种解释不是胡菊人先生的。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错误,原文材料三第三段“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的能力。
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材料三第一段“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明确作者观点,中间两段“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采用并列结构分开论述;“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总结全文。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这是是典型的举例论证,论证了“有待商榷”这一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成功。
文章有破有立。“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属于作者要驳倒的观点,“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属于立论,先承认对方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材料一“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这是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角度,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而是具有复杂性。
材料二“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可见立场不同,评价不同。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
材料三“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可见作者的写作手法也影响了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上空的月
罗伟章
我又丢工作了。那天下午,我正在设计文案,老板来通知我,说:“小马,公司最近面临一些困难……当然,你是很有能力的……你可以把这一个月干满,到时候我发给你双倍工资。”他的话我完全听懂了。虽然我渴望工作,也渴望成功,但我决不会在逐客令下达之后,为了得双倍工资而死皮赖脸地待在这里。
回到租住的房子,我像一台通电后就被遗忘的机器,在屋子里快速地走来走去。我想这样把自己累倒,然后躺到床上,睡他个死去活来。
可刚过半个小时,外面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一听那怯怯的声音,就知道又是推销产品的。果然,门外站着一个二十三四岁的女子,我没好气地说:“谢谢,我什么也不要。”女子显然有些尴尬,“真对不起,打搅你了。”她这么嘟囔了一句,就转身下了楼。
第二天上午,我按报纸上的广告去市中心参加人才招聘会。广告上说,招聘会上将现场录用十余种类型的职员,谁知大多数摊位都是空的。这只不过是为了收取求职者十块钱入场费设置的骗局而已。
我能干什么呢?只有提着酒瓶,一面痛饮,一面困兽似的在屋子里转圈。当我喝完两瓶啤酒,突然听见门外有动静。这动静持续了有半分钟,仿佛执意要我听到似的。我几步跨过去把门打开:楼道转角处闪过一缕红衣,接着就不见了。
又是那个女子!她昨天来的时候就穿着那身衣服。奇怪啊,我跟她素昧平生,她一次接一次地到我这里来,又不推销产品,到底想干什么?
关门的时候,我听见门背后发出沙沙的声响,伸出头一看,顿时目瞪口呆:那里,放着一双新崭崭的软底拖鞋!
很明显,那女子是住在我楼下的,我穿着皮鞋不停地走动搅扰了她的安宁。
说没有一点愧疚之心是不可能的,然而,她实在不该在这时候送给我这可恶的礼物。拖鞋?五年来,我都是租破旧的老房,见识过南方落雨北方落雪,回房后从没换过什么拖鞋!
我砰地闭了门,把两个空酒瓶竖在地板上,再将汉白玉做成的健身球朝瓶子滚过去。酒瓶一次次被击倒,发出哐当哐当的响声。我等着那女子上来,可她始终没有上来。
此后两天,上午我都找工作去了,但都没成功,不是嫌我专业不对口,就是人满为患。
好在空酒瓶已增至八个,我可以更加像模像样地玩打保龄球的游戏了。
玩到第五天下午,那女子到底来敲门了。我带着吵一架的心思猛地将门拉开,谁知她竟朝着我笑!我得承认,她长得很漂亮。她从地上抱起一卷显然是刚刚买来的红毡毯,望了望我屋中央凌乱的酒瓶说:“铺上这个吧,你会玩得更高兴的。”我还没回话,她微笑着朝我挥挥手,下楼去了。
我在门边站了很长时间,然后把毡毯和拖鞋拿进屋,当然没有铺,也没穿,只是轻手轻脚地把酒瓶收起来,就坐到那张简易书桌前,什么也不做,直到黄昏收尽,才空着肚子下楼散心。
我刚在一块石头上坐下,就听到有人轻快地朝我“嗨”了一声。听那声音,就知道是楼下的女子。她正独自坐在一棵芙蓉树下。
我走过去说:“你?”她说:“我望月亮呢。”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看人的脸色还忙不过来呢,哪有心情仰望星空?我说:“你的兴致真好。”
“也不是兴致好,看到月亮我就想起故乡,再说,望一望天,心里就少很多计较了。”
想起这些天的事情,我有些不安,结结巴巴地问道:“你……不是本地人?”
“你看我像吗?”她快乐地说,“我是山区农村的,高中没毕业就来这里打工了。”
“打工?”我疑惑起来,“那你为什么每天下午躲在家里?”
她有点不好意思了:“我在一家二十四小时营业的超市上班,下午嘛,是我睡觉的时间。”紧接着,她又说:“晚上我是不睡觉的,一是接班时间早,怕睡过头儿,二是……我从打工那天起就参加自学考试,前年就把大专文凭拿到了,现在正攻读本科呢。你说我能不能干?”
我愣了片刻,回道:“能干能干,当然能干……我让你休息不好,真对不起。”
“不怪你,”她认真地说,“谁没个烦心的时候呢……我知道你在楼上住了三个月,从来没像近几天这样。失恋啦?”她捂住嘴,偷偷地笑起来。
在这个女子面前,我还有什么好隐瞒的?我把自己被炒的事讲给她听了。
“你真不该离开。”她说,“老板又没让你马上走人!说不定他是在考验你的耐心和忠诚呢。你只要按自己的本分去做就行了,说不定你干满那一个月,他就把你留下来了呢。”
她说得那么自然,但是,她的话却在我心里点燃了一束火炬。
我以前从没在意过的月光,静静地沐浴着我。夜晚越来越宁静,天地越来越辽阔……
世界很大,天地很宽。烦躁了,那就看一看夜空吧。宁静的月光,能让你回归自然,远离城市的喧嚣。
6. 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语言细腻,租破旧的老房、回房没换过拖鞋、用健身球故意撞击空酒瓶发出声音等生动地刻画了生活在底层的粗鲁暴躁的“我”的形象。
B. 文章将公司老板的世故虚伪和楼下女子的真诚善良作对比,丰富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和小说的主题意蕴。
C. 文末“宁静的月光,能让人远离城市的喧嚣”暗示原本要跟女子吵一架的“我”看到她长得漂亮后,烦躁的心平静得如月光。
D. “我”对她的态度,先是排斥、拒绝,最后是理解并接受,这种欲扬先抑的笔法,使得情节曲折起伏。


展开余下试题7. 请分析女子“望月亮”这一情节的作用。
8. 罗伟章被称为“底层作家”,请结合文本谈谈小说哪些地方反映了“底层”关注?
【答案】6. D 7. ①照应文章标题。文章以“城市上空的月”为题,“望月亮”这一情节恰是对文题的呼应。②烘托人物形象。通过“望月亮”这一情节,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善良、豁达和坚忍的美好品质。③凸显文章主题。心情烦乱,茫然无助的“我”偶遇“望月亮”的她,方知生活可以如此美好,人生应该乐观豁达。④缓解矛盾冲突。通过“望月亮”的细节,舒缓了叙事的节奏,给读者以温馨的感受。(答对三点即可)
8. ①从环境描写方面。出租屋的破旧、产品推销、人才招聘会、入场费设置骗局等的社会环境的描写,反映出小说的主人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②从人物刻画方面。“我”和她的身份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尽管“我”是设计文案的“白领”,但从南到北,我都是租老旧房子,“她”在24小时超市工作。“我”和她都属于城市的低收入人群,居无定所,从事底层工作。
③从心理描写方面。“我”被炒,回房像一台通电后被遗忘的机器,提着酒瓶痛饮,困兽似地在屋子转圈。这些描写鲜活地反映出生活在底层的“我”失去工作的无助和恐惧。“我”回到出租屋,“我”称为“回房”,不是回家,此外,“我”从不换拖鞋。这些描写都反映出我对城市没有归属感,我只是城市的过客。
④从对故土的眷恋方面。传统文学的乡土是心灵的慰藉,比如鲁迅的《故乡》、沈从文的《边城》。“她”经常仰望月亮思念故乡,恰恰反映地是城乡对立致使乡土情怀的失意,外乡人在城市底层打拼的辛酸。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粗鲁暴躁”错误,“我”在出租屋内穿着皮鞋不停地走动,用健身球击打啤酒瓶,发出哐当哐当的响声,都是我遭遇挫折时的真实处境,并不能反映出“我”暴躁的一面,相反从“我”看到女子送的崭新拖鞋、红毡毯后的心理反映和行为表现来看,“我”是一个善良而且通情达理的人。
B.“文章将公司老板的世故虚伪和楼下女子的真诚善良作对比”说法不准确,“小马,公司最近面临一些困难……当然,你是很有能力的……你可以把这一个月干满,到时候我发给你双倍工资”,只能说老板说话很委婉,不能说他世故虚伪。故也不是对比。
C.“原本要跟女子吵一架的‘我’看到她长得漂亮后,烦躁的心平静得如月光”错误。文末借寂静的月光来表达“我”静静地思考,从同为底层的“她”身上,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世界很大,天地很宽,只要做好本分,就能远离生活的喧嚣。当时既不是想吵架,也不是被“她”的美打动。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情节作用的能力。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看人的脸色还忙不过来呢,哪有心情仰望星空”“我以前从没在意过的月光,静静地沐浴着我。夜晚越来越宁静,天地越来越辽阔……”,文章以“城市上空的月”为题,“望月亮”这一情节恰是对文题的呼应,具有照应标题的作用。
“我望月亮呢”“也不是兴致好,看到月亮我就想起故乡,再说,望一望天,心里就少很多计较了”“不怪你”“谁没个烦心的时候呢……我知道你在楼上住了三个月,从来没像近几天这样。失恋啦”,通过“望月亮”这一情节,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善良、豁达和坚忍的美好品质,具有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老板又没让你马上走人!说不定他是在考验你的耐心和忠诚呢。你只要按自己的本分去做就行了,说不定你干满那一个月,他就把你留下来了呢”“她说得那么自然,但是,她的话却在我心里点燃了一束火炬”“世界很大,天地很宽。烦躁了,那就看一看夜空吧。宁静的月光,能让你回归自然,远离城市的喧嚣”,心情烦乱,茫然无助的“我”偶遇“望月亮”的她,方知生活可以如此美好,人生应该乐观豁达,具有凸显文章主题的作用。
曾经的矛盾与挣扎,曾经的偏执与暴躁,因为“望月亮”而淡了很多,“以前从没在意过的月光,静静地沐浴着我。夜晚越来越宁静,天地越来越辽阔”,“望月亮的细节”描写,缓解了矛盾冲突,舒缓了叙事的节奏,给读者以温馨的感受。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意蕴的能力。
从环境描写方面。“一听那怯怯的声音,就知道又是推销产品的”“按报纸上的广告去市中心参加人才招聘会。广告上说,招聘会上将现场录用十余种类型的职员,谁知大多数摊位都是空的。这只不过是为了收取求职者十块钱入场费设置的骗局而已”“租破旧的老房,见识过南方落雨北方落雪,回房后从没换过什么拖鞋”,以上人才招聘会、入场费设置骗局、出租屋的破旧、产品推销等的社会环境的描写,反映出小说的主人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从人物刻画方面。“我”是刚失业还没找到工作的设计文案的“白领”,“租破旧的老房,见识过南方落雨北方落雪”,从南到北,我都是租老旧房子。“她”在24小时超市工作。由此可知“我”和她的身份都是外来务工人员,都属于城市的低收入人群,居无定所,从事底层工作。
从心理描写方面。“我”被炒,“回到租住的房子,我像一台通电后就被遗忘的机器,在屋子里快速地走来走去”“我能干什么呢?只有提着酒瓶,一面痛饮,一面困兽似的在屋子里转圈”“回房后从没换过什么拖鞋”“我可以更加像模像样地玩打保龄球的游戏了”,回房像一台通电后被遗忘的机器,提着酒瓶痛饮,困兽似地在屋子转圈。这些描写鲜活地反映出生活在底层的“我”失去工作的无助和恐惧。“我”回到出租屋,“我”称为“回房”,不是回家,此外,“我”从不换拖鞋。这些描写都反映出我对城市没有归属感,我只是城市的过客。
从对故土的眷恋方面。“月亮”是传统文学中典型的思乡的意象,“她”来自山区农村,高中没毕业就来城里打工,经常仰望月亮思念故乡。而“我”也是常年租住在外,回房都不换拖鞋,更是没有归属感。这些都反映了城乡对立致使乡土情怀的失意,外乡人在城市底层打拼的辛酸。这和传统文学的乡土对心灵的慰藉是一致的,关注思乡,关注对对故土的眷恋,就是关注底层。这点和鲁迅的《故乡》、沈从文的《边城》的内蕴相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二)
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矣。反刚明而错用之,谓长生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于夫妇。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自陛下登极初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惠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