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40  2023-04-26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
山东省泰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高一年级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审美一直是建立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当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候,大自然的山川水流就成为人们审美的一个关系对象。在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过程中,人们渴望的山林的幽深、河流的婉转流长都构成审美的影响因素。从绘画、音乐到舞蹈,都和劳动或者与超越劳动的静观体味审美相结合。漫长的劳作和相对悠然的生活情态导致了审美传统规则的形成。
从文化感知上看,沉淀下来的几个词和中国视角的审美息息相关,特别值得探讨的有所谓“对牛弹琴”的审美缺乏对象性、“相由心生”的审美内生性、“感同身受”的审美感应性、“悠然神会”的审美相通性等。其一,“对牛弹琴”强调审美需要修炼和教化,没有审美感知基础也就缺乏对象性呼应,再美的因素也难以被认同。中国审美期望的是彼此之间的对等感知,文人能够惺惺相惜、互相理解审美对象的美,是因为美在自身具有魅力而超越牛的木然。其二,“相由心生”的审美内生性意指创作得失在于内涵,有怎样审美的根底就有怎样的创作呈现,一个有修养、有一定审美感知度的人,会自身呈现出美感的高下。注重内涵其实也是审美的根本,无论是对于作品品相体现出的内涵高下,还是创作者自身呈现出的人格态度,都需深究到内在根底来认识,这也是中国审美的基础认识。其三,“感同身受”的审美感应性强调创作应有读者观众的呼应,作品惟妙惟肖地表现生活,而观赏者如痴如醉地获得奥妙,取得共振,这就是审美获得快感的所在。古文中不少谈及口技表演的出色以及对于观者有巨大吸引力就是证明,强调创作要能让人们从内在和形式上感知到作品的美感亲近性。其四,“悠然神会”的审美相通性,是从审美的高级阶段来确认,出色的创作无需解说,自有让人感知而滋润入心的美感,无论是语言还是形式,美好的东西让感悟瞬间体察或者体味理悟,美好具有无障碍的透射力从而能直达人心,实现犹如《易经》所言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因此,审美者对于事物的美感悠然间认同并陶醉,证明审美的力量。
上述阐释是在借助几个历经时代淘洗的言辞来说明传统审美的感知需要有审美的教养和教化,审美者内心的期待会生成审美期待和捕捉外化的可能,内心审美素养与审美对象相遇而产生审美感应,对于美的事物,人们获知其美而荡漾升华产生美感。
(摘编自周星《从中国视角审视美育的审美观念认知》)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他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创造出最高的审美境界?他们认为,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手段重要而忽略了目的重要。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强化目的。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不是“言”这个手段之美,而是“意”这个作品之美。对接受者而言,要领悟到这个美、这个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意”这个根本之美。


浏览完整试题因此,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才能实现文学作品之美,对手段否定的越彻底,对作品的创造就越成功。这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依然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显然,言与意的审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
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与西方美学不同,“味”这个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并不专指感官的味觉或嗅觉,而是指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基础上,感官愉悦与审美、精神愉悦的共同感受。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五官的感觉是相通的,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夫之《唐诗评选》),这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大相径庭,是有着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摘编自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审美的基础,中国审美传统规则的形成与漫长的劳作和相对悠然的生活情态有密切关系。
B. 如果人们具有审美感知基础,彼此之间理解审美对象的美,对等感知审美对象的魅力,便易于达成审美期望。
C. 中国古代文学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显示出古代的优秀作家们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D. 古代文学家认为,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手段并不重要,不能因为手段而忽略了目的的重要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有修养和较高审美感知度的作家,会创作出具有美感、注重内涵的作品,作品的内涵决定创作的得与失。
B. 审美感应性强调创作应表现生活,读者观众能感受到作品 美感亲近性,实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
C. 只要读者全身心地关注文学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言”这个文学手段,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就可以全部实现。
D. 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对文学审美感受的概括,这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相比,更能促进文学作品的创作。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滋味”说的一项是( )
A. 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杨万里《诚斋诗话》)
B.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庄子》)
C.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D.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4.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体现了哪些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5. 文言短文《口技》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演者用各种声响逼真地模拟出深夜救火的场景,使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听众为什么产生了这样的审美感受?请联系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1. D 2. A 3. B
4. ①体现了言与意的审美智慧,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②体现了滋味的智慧,意境的智慧。
5. ①听众了解类似的生活场景,具有审美感知基础。②听众与表演者呼应,具有审美感应性。③听众认同表演者,具有审美相通性。④听众的感官享受与精神享受彼此相融。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文学手段并不重要”错误,原文为“文学手段固然重要”。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审美感应性强调创作应表现生活……实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说法错误,原文为“‘悠然神会’的审美相通性……实现犹如《易经》所言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可知实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效果的是审美相通性。
C.“只要……就”逻辑关系错误,原文为“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应该是“只有……才”。
D.“更能促进”错误,原文为“这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大相径庭,是有着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强调的是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不同,而没有说“更能促进文学作品的创作”。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由“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中的“言论”“意致”可知此句体现了道家的言意观,而不是“滋味”说。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二第三段“显然,言与意的审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可知体现了言与意的审美智慧,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
由材料二最后一段“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可知体现了滋味的智慧,意境的智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由材料一第二段“其一,‘对牛弹琴’强调审美需要修炼和教化,没有审美感知基础也就缺乏对象性呼应,再美的因素也难以被认同”可知听众了解类似的生活场景,具有审美感知基础。
由材料一第二段“其三,‘感同身受’的审美感应性强调创作应有读者观众的呼应,作品惟妙惟肖地表现生活,而观赏者如痴如醉地获得奥妙,取得共振,这就是审美获得快感的所在”可知听众与表演者呼应,具有审美感应性。


展开余下试题由材料一第二段“其四,‘悠然神会’的审美相通性,是从审美的高级阶段来确认,出色的创作无需解说,自有让人感知而滋润入心的美感”可知听众认同表演者,具有审美相通性。
由材料一第二段“无论是语言还是形式,美好的东西让感悟瞬间体察或者体味理悟,美好具有无障碍的透射力从而能直达人心……因此,审美者对于事物的美感悠然间认同并陶醉,证明审美的力量”可知听众的感官享受与精神享受彼此相融。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牙
裘山山
袁医生有一颗金牙,说话的时候刚好可以看到。袁医生的金牙在我们东岙镇远近闻名,以至于很少有人叫他袁医生,而是叫他金牙医生,还有人直接叫他金医生、金大夫,平白无故地让金氏家族添了个人丁。
我见到袁医生时,他已经小有名气了,人称东岙一把刀。人们都说他技术了得,动过刀的地方细细一条线,没有疤痕。
袁医生见到我,亮出那颗金牙朝我笑,脸上泛着油光,我一下觉得腻歪。医生难道不该是高冷的吗?他本来就其貌不扬,还弄颗金牙,好俗气,像旧社会的地痞流氓。
我很快发现,袁医生和地痞流氓相差十万八千里,他是个宅心仁厚的男人。首先他对病人很好,病人自然对他感激不尽,墙上挂着的几面锦旗可以佐证。其次,袁医生对我也很好,从没把我当成小杂役,而是认真地教我打针换药这些技术活儿。在我熟练掌握了基本的打针换药技能后,袁医生决定教我创伤缝合技术。这在他也是顶级技术,属于看家本领。我很激动,如果以前学的是护士手艺,现在学的就是医生手艺了。
转眼我在卫生院已经半年了,从春到秋,秋分都过了。
那天早上袁医生一来脸色就不好,说头疼,进到里间休息去了。
天气依然很热,秋老虎发威。我坐在诊室搓棉球,对着一台老旧的电风扇吹,听窗外最后一批知了声嘶力竭地叫,一时间有些厌倦,也有些惆怅。
忽然听见门外一片嘈杂,有人大哭,有人吆喝。大哭的是个年轻女人,捂着脑袋,血从她的指缝流出,像几条红色的蚯蚓爬过脸颊,吆喝的是她家人,说家里盖房子,一根房梁掉下来砸在了她脑袋上。
“金牙医生呢?”“金医生呢!”“金大夫!”他们大喊大叫,金光闪闪。
袁医生从里间出来了,他查看了伤口,对众人说:“问题不大,缝几针就好了。”
他把我叫到一旁低声说:“你来做。我今天状态不好,脑壳痛得很。”我瞪大了眼睛。他说:“就是个表皮缝合,伤口不大,缝几针就可以了,你没问题的。”我点点头,心情很激动,转身去拿器械包。
袁医生让家属出去,把她安置到椅子上,拿出做手术的洞巾盖住她的脑袋。我上阵了。
在此之前,我已在手术室多次观摩袁医生给老乡缝合伤口,程序已经烂熟于心。先用剪刀剪掉伤口四周的毛发,然后做清创,接着局麻,再然后穿针引线。
开始缝合时,我的手还是有些抖。亮晃晃的针下不去手。我闭上眼在心里想着千万别出什么岔子,然后,就下手了。一共缝了五针,我感觉我那五针缝得比平日里练习时还要好,针脚、间距都很标准。
袁医生给我比了个大拇指,然后一屁股坐到旁边的椅子上,看上去很虚弱。
我仔细包扎好伤口,摘下女人的洞巾。女人已经平静下来了,但抬眼看到我,很惊诧地说:“是你给我缝的?”她伸手去捂脑袋,好像要确定脑袋是否安在。袁医生在一旁说:“不要乱碰伤口,我告诉你,缝得很好,不信拆线的时候你看。”
袁医生的语气不容置疑。女人终于不说话了。
走之前女人说“谢谢了,医生”。她是冲着袁医生说的,捎带着也看了我一眼。我的满足感瞬间爆棚,早上的厌倦情绪和惆怅心情都不复存在。
就在我给那个砸破头的女人缝了针后的第二天,父亲告诉了我恢复高考的消息。也就是说,我也可以通过考试进大学了。
我忽然感觉天地开阔,激动不已,毫不犹豫地抛弃了袁医生,开始在家复习。我甚至都没有去卫生院给那个女人拆线。什么注射、清创、缝合,都被我抛在了脑后,我抱着几本书开始死记硬背。
某一天,忽然听妈妈说起了袁医生,感觉很遥远。
妈妈说:“今天我去卫生院拿药,听说袁医生的金牙没了,成了个‘缺牙巴’。说是出了一起医疗事故,患者追着他赔钱,他没钱,就把金牙取下来赔了。”
这让我很意外。第一没想到他那颗金牙是真的,我曾怀疑只是包了一层金纸。第二没想到他会出医疗事故,那么心细的一个人。这也太倒霉了。
一个多月后,我走进考场,再之后,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妈妈说:“你应该去看一下袁医生。你知不知道,那个找袁医生闹事的患者,就是你缝合伤口的那个女人。”
我目瞪口呆,简直无法相信。
妈妈说:“我骗你干吗?我去问了袁医生,他亲口告诉我的,就是那个砸破头的女人,只不过袁医生坚持说是他缝的,不准那个女人来找你害怕影响你复习。他还特意嘱咐我不要告诉你。”
我跑去看袁医生。
袁医生一见我就开心笑道:“大学生,太好了,太好了。我就晓得你能考上,你可以去上大学了。好羡慕你哟,太羡慕了。”
他果然成了“缺牙巴”。
我说:“那个,那个女的,那个伤口……”
他摆摆手:“莫事莫事。伤口感染很常见。就是掉了一根很短的头发在伤口里,天又热,有点感染。现在已经好了,已经好了。”
我说:“那您的牙,金牙?”
他说:“也不晓得是哪个造的谣,牙齿是我自己掉的,牙龈炎。原来就是个烂牙齿、烂牙齿,包了一下。”
我将信将疑,这和妈妈说的不一样。他是不是为了安慰我才这样说的?但我没有追问下去,选择了相信。
我将父亲托人给他买的新版《外科医生手册》递给他。袁医生拿到书,半晌无语,抬眼看我的时候,竟然眼泪汪汪。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初见袁医生时没有好感,因为“我”认为医生应该是高冷的,而袁医生的金牙让“我”想到了旧社会的地痞流氓。
B. “那天早上袁医生一来脸色就不好,说头疼”,对袁医生身体状况的介绍为下文写“我”为了救急做缝合手术做铺垫。
C. 小说中画波浪线的段落,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我”为急诊病人做手术,表现“我”自觉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D.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使作品具有了真实感。小说还呈现出了时代感,几处细节描写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
7. 关于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气依然很热,秋老虎发威”是环境描写,照应上文中的“从春到秋,秋分都过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B. 天气炎热也是下文伤者伤口感染的原因。因为一根很短的头发缝合进了伤口,再加上天热而导致了伤者感染。
C. 这一段对“我”心境的描写非常到位,让读者体会到了一个小姑娘淡淡的愁绪,感受到她对当下的极度不满意。
D. “一时间有些厌倦,也有些惆怅”与下文“厌倦情绪和惆怅心情都不复存在”作对比,说明“我”有了满足感。
8. 文中的袁医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9. 评论家对裘山山有这样的评价,“裘山山的内心具有很强的向善性、向光性……这种温厚的内在沉淀,使她能够在创作中对人性加以温暖的守护”。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认识。
【答案】6. C 7. C
8. 袁医生来自基层,其貌不扬,医术高超,宅心仁厚;对“我”倾心传授技艺,信任关爱。


展开余下试题9. ①人物塑造方面,袁医生虽平凡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医者仁心,能让人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温暖。
②情节方面,具有很强的向善性。当病人找到卫生院闹事时,袁医生一力承担,拿掉了口里的金牙赔偿给病人。
③主题方面,表现的主题温暖感人,体现了医德和善良温暖的人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错误。小说中画波浪线的段落没有“语言描写”,有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感受到她对当下的极度不满意”错误。结合句子“一时间有些厌倦,也有些惆怅”可知,此时的我只是有些厌倦和惆怅,并不是对当下的极度不满意。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袁医生的金牙在我们东岙镇远近闻名,以至于很少有人叫他袁医生,而是叫他金牙医生,还有人直接叫他金医生、金大夫,平白无故地让金氏家族添了个人丁”可知,袁医生的金牙在我们东岙镇远近闻名,可见袁医生来自基层;
结合“他本来就其貌不扬,还弄颗金牙,好俗气,像旧社会的地痞流氓”可知,袁医生其貌不扬;
结合“我见到袁医生时,他已经小有名气了,人称东岙一把刀。人们都说他技术了得,动过刀的地方细细一条线,没有疤痕”可知,人们都说他技术了得,动过刀的地方没有疤痕,袁医生医术高超;
结合“我很快发现,袁医生和地痞流氓相差十万八千里,他是个宅心仁厚的男人。首先他对病人很好,病人自然对他感激不尽,墙上挂着的几面锦旗可以佐证”可知,袁医生对病人很好,病人自然对他感激不尽,他宅心仁厚;
结合“次,袁医生对我也很好,从没把我当成小杂役,而是认真地教我打针换药这些技术活儿。在我熟练掌握了基本的打针换药技能后,袁医生决定教我创伤缝合技术。这在他也是顶级技术,属于看家本领。我很激动,如果以前学的是护士手艺,现在学的就是医生手艺了”可知,袁医生认真地教我打针换药这些技术活儿,还决定教我创伤缝合技术,对“我”倾心传授技艺,信任关爱。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人物塑造方面,结合“他本来就其貌不扬,还弄颗金牙,好俗气,像旧社会的地痞流氓”可知,袁医生其貌不扬,很平凡;结合“我很快发现,袁医生和地痞流氓相差十万八千里,他是个宅心仁厚的男人。首先他对病人很好,病人自然对他感激不尽,墙上挂着的几面锦旗可以佐证”可知,袁医生对病人很好,病人自然对他感激不尽,他宅心仁厚。袁医生虽平凡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医者仁心,能让人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温暖。
情节方面,具有很强的向善性。结合“说是出了一起医疗事故,患者追着他赔钱,他没钱,就把金牙取下来赔了”可知,病人找到卫生院闹事,患者追着他赔钱,袁医生一力承担,拿掉了口里的金牙赔偿给病人。
主题方面,表现的主题温暖感人,袁医生对病人很好,病人感激不尽;袁医生认真地教我打针换药这些技术活儿,还决定教我创伤缝合技术,对“我”倾心传授技艺,信任关爱;体现了医德和善良温暖的人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人有言,询于刍荛①。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二)
贞观六年,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征,言其阿党亲戚。太宗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其事,乃言者不直。彦博奏称,征既为人所道,虽在无私,亦有可责。遂令彦博谓征曰:“尔谏正我数百条,岂以此小事,便损众美。自今已后,不得不存形迹。”居数日,太宗谓征曰:“昨来在外,闻有何不是事?”征曰:“前日令彦博宣敕语臣曰:‘因何不存形迹?’此言大不是。臣闻君臣同气,义均一体。
未闻不存公道,惟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国之兴丧,或未可知!”太宗瞿然改容曰:“前发此语,寻已悔之,实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怀隐避。”征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太宗曰:“君但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乃赐绢二百匹。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泛指草野鄙陋之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
B. 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
C. 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
D. 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二年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与《促织》中“宣德间”的纪年法不同。
B. 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唐虞在很多史籍中指代唐尧虞舜执政的那段时间。
C. 御史大夫是古代监察百官的职位,代表着监察制度,对实现良好的政治法律秩序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D. 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征认为圣明的君主无所不知。因为他们开四方之门,以招贤纳俊,广四方视听,坏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不能迷惑他。
B. 魏征认为圣明的君主应该兼听纳下。他先引经据典,后用几位君主的事例进行对比,最后总结归纳,有很强的说服力。
C. 唐太宗非常信任魏征。有人告魏征庇护亲戚,唐太宗命温彦博查究并提醒魏征不仅要直言谏诤,还要发现众人的美德。
D. 唐太宗欣赏魏征的直谏。唐太宗表示只要魏征不违背所说的话,他一定不忘社稷永存的大计,并赏赐给魏征绢二百匹。
13. 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4. 魏征认为良臣与忠臣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因此,君主如果能够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采纳臣下的建议,那么显贵大臣不能蒙上蔽下,百姓的意见也就能传递给国君了。太宗很赞赏他讲的话。
(2)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14. ①良臣以国事为重,做对国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泰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