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绪论•乐观的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学的乐观精神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易经》“穷与变”的观念,《老子》“福与祸”的观念,就是中国文学乐观精神的源头。 B. 因为中国人认为,逆境的极点就是顺境的开始,黑夜的尽头就有曙光的出现,所以中国文学往往是以乐观的精神看待人生。 C. 中国文学的乐观精神在戏剧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的戏剧,往往带有一个喜剧的结尾。 D. 《窦娥冤》里的窦娥与恶势力的力量对比十分悬殊,人或以为必定是以悲剧告终无疑了,但关汉卿还是让正义战胜了邪恶。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情节有相似之处,但《牡丹亭》结局圆满,《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局悲惨,说明外国戏剧不重视乐观精神的表达。 B. 中国古代小说,写的基本都是大团圆的故事,这些故事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深受群众喜爱,说明中国小说也重视乐观精神的表达。 C. 中国古代诗歌,注重对人生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即使是出世的诗歌,其乐观精神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D. 陶渊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肯定,绝不是厌世之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诗人的出世并不是厌弃人生,只是厌弃世俗社会、厌弃官场仕途,要到大自然里建立一种理想的生活。 B. 王维的《田园乐》其六写到“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写作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并没有厌世的意思。 C. 杜甫的诗既反映人民的疾苦,又抒写自己的忧愁,忧郁和乐观这两种旋律同时在他的诗歌中回旋,杜甫既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又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D. 选文通过列举中国古代戏剧、小说、诗歌作品中包含的乐观精神,充分阐释了中国文学往往以乐观的精神看待人生的观点。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曲解文意。错在“《易经》‘穷与变’的观念,《老子》‘福与祸’的观念,就是中国文学乐观精神的源头”。原文第一节末句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中国文学往往是以乐观的精神看待人生。”原文只是说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并未说它是中国文学乐观精神源头。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外国戏剧不重视乐观精神的表达”文中没有相关表述,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女主角朱丽叶死而复生之后,看到罗米欧已经自杀,便也跟着自杀了”,不能由一个推出都如此,选项以偏概全,说法绝对。 B项,逻辑有误。结合文本第二、三节内容的理解,正确表述应是“中国小说也重视乐观精神的表达”,因此“这些故事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深受群众喜爱”。 D项,张冠李戴。原文,“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但他 田园诗绝不是厌世之作,相反地处处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肯定。”所以,该选项把对陶渊明的点评强加于王维身上。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C项,错解文意,错在“又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原文,“也许有人以为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其实不然,坚强乐观是他思想性格的主导方面”,可见忧郁不等于悲观,从原文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不认为杜甫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故选C。 【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 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9月14日至20日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前不久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 有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因过度沉浸社交媒体使用,青少年中不同程度地出现手机依赖、饭圈追星、亲子关系紧张、厌学等现象。此外,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显示,青少年应对网络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45%的青少年在注册账号时不太关注用户协议,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太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