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26 2023-04-26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
上海市黄浦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黄浦区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时间:120分钟 总分:100分)
一、积累应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进》)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
(4)锲而不舍,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5)____________,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答案】 ①. 咏而归 ②. 论语 ③. 不霁何虹 ④. 世事洞明皆学问 ⑤. 金石可镂 ⑥. 袅袅兮秋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咏、霁、镂、袅、兮。
2. 按要求选择。
(1)下列诗句与《红楼梦》中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林黛玉、贾宝玉
B.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王熙凤
C.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宝钗
D.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探春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典故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所谓巧匠,多指这一类人:对所从事工作极为熟练,早已达到目无全牛之境界。
B. 《侍坐章》一文描绘了理想课堂的基本特征:先生循循善诱,弟子如坐春风。
C. “三十六计”堪称阴谋大全,日常生活中这些勾心斗角“妙招”还是不用为好。
D. 宝钗、黛玉二人各有其美,如二水分流、双峰对峙,鼎足而立,难分高下。
【答案】(1)C (2)D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C.诗句所说不是“宝钗”,应是“史湘云”。“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是指湘云心性豪爽。如:她与宝玉、平儿等在芦雪庵烧鹿肉,挥拳拇战、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甚至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觉(醉卧芍药荫);身着男装,大说大笑不拘小节;劝宝玉走仕途经济,被斥为混账话,但她也没放在心上,等等,都表现出了她心性豪爽。“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喻指湘云胸怀光明磊落。如心直口快,说小旦像黛玉,不怕得罪黛玉和宝玉;即使自己经济拮据,也慷慨大方地要求做东;为邢岫烟打抱不平,要找欺负她的丫头、婆子算账,颇具有侠女风范,都体现了她的光明磊落。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目无全牛:意思是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语境指匠人的技艺达到高超的境界,符合题意。
B.如坐春风: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语境指孔子弟子受到教诲的感受,符合题意。
C.勾心斗角:指宫室建筑结构 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语境是说生活中还是不要用这些心机,符合题意。
D.鼎足而立:意思是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语境只有宝钗和黛玉两个人,与成语意思不符。
故选D。
二、阅读(45分)
(一)
阅读下面曲词,完成下面小题。
游园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浏览完整试题
(汤显祖《牡丹亭》)
3. 文中“皂罗袍”是指( )
A. 曲牌名 B. 词牌名 C. 宫调 D. 标题
4. 对本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姹紫嫣红开遍”一句写艳丽眩目的绚烂春光,“都付与断井颓垣”与前句形成反差,令人惊异、惋惜。
B. 三四句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等“人生四美”与“奈何天”“谁家院”并用,感慨自己与美好快乐无缘。
C.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一句抒发了剧中主角为刻苦读书甘愿辜负美好春光的情感。
D. 全曲语言精美,抒情、写景生动,心理刻画细腻,句式整散结合,流动着韵律之美。
5. 阅读《红楼梦》23回中片段,结合本词曲内容,分析林黛玉喜爱本曲词的原因。
……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答案】3. A 4. C
5. 这首曲子之所以让黛玉如此喜爱,是因为剧中人的真实感情,与林黛玉的身份、环境和此时此地的心情相吻合:曲子中大好春光正与《红楼梦》23回中的春景对应;杜丽娘心中觉醒,想要珍惜春光的想法也激发了黛玉对美好青春的珍惜、对爱情的期待和向往;而现实处境和贾府的环境又让黛玉忧心爱情无着、青春虚度。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皂罗袍,是昆曲曲牌名,《牡丹亭》最出名的一段唱段《游园惊梦》就是用该曲牌演唱的,皂罗袍是本折的高潮,刻画了杜丽娘千回百转的心态变化。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 能力。
C.“为刻苦读书甘愿辜负美好春光”错。“锦屏人”是指闺中女子,“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只有像我这样被阻隔在深闺中的女子,才辜负了这大自然的美好春光啊。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把握名著人物心理的能力。
这首曲子之所以让黛玉如此喜爱,是因为剧中人的真实感情,与林黛玉的身份、环境和此时此地的心情相吻合。
在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杜丽娘,长期被禁锢在闺房中,精神生活空虚,后来她在春香的诱导下,第一次偷游后花园。大好春光的感召,使她的青春觉醒了,她挣脱封建礼教的羁绊,顽强地追求自己梦里出现的意中人,甚至为意中人缠绵枕席,埋骨幽泉。而同样被爱情折磨的林黛玉,刚刚和宝玉在桃花树下共读《西厢》,二人心意相通,但自己寄人篱下,又无父母做主,恐怕二人感情不能如愿,白白地在这里虚度青春。因此,和杜丽娘有着相似遭遇的林黛玉当听到《牡丹亭》情真意切的戏文时,引起了丰富的联想。
此曲描写贵族小姐杜丽娘游览自己家的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那姹紫嫣红的花朵开遍,却只空对着那断井颓垣,无人驻足欣赏花朵的娇媚,无人留心那美艳的芳菲。而那如花般的女孩,终将也会随着水一般迅速流转的时间而变得苍老,故此,只在深闺之中对镜自怜。纵然是再好的春光,再娇美的花朵,再美艳的女子,总有一天,都会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无情地消失。黛玉此刻心中所想,大约和后来宝玉所思的一样:大观园中这些女孩子终将到无可寻觅的时候,而那时,所有人都不知去了哪里,那时,这些花花草草、桃树柳树,以及这花园,这贾府,也不知会有怎样的下落。所以,趁着现在,也许该好好珍惜光阴。
由此可见,曲子中大好春光正与《红楼梦》23回中的春景对应;杜丽娘心中觉醒,想要珍惜春光的想法也激发了黛玉对美好青春的珍惜、对爱情的期待和向往;而现实处境和贾府的环境又让黛玉忧心爱情无着、青春虚度。
(二)
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乙】
宋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李桢《六国论》)
6. 词语句式理解。
(1)下列各句中“族”字意思与“谁得而族灭”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族秦者,秦也 B.族庖月更刀,折也
展开余下试题
C.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D.士大夫之族
(2)“视”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如下四个义项,乙文“视秦无异也”一句中“视”字的解释应选哪一项最恰当?( )
A.看待 B.比,和……相比 C.看见 D.同“示”,向……表示
(3)下列各项中,与“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夫晋,何厌之有
C.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式的一项( )
A.以终刈于虐乎
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C.戍卒叫,函谷举
D.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7. 把乙文中末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8. 甲乙两文对秦均有批判,但批判的侧重点不同,请加以分析。
【答案】6. ①. A ②. B ③. D ④. A
7. 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8. ①甲文对秦的批判侧重秦朝统治者的骄奢。
②乙文对秦的批判侧重秦朝统治者不行仁义。
【解析】
【6题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谁得而族灭”的“族”意思是表示灭族。句意:谁可以把他灭族呢?
A.族:灭族。句意:灭族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
B.族:名词活用作形容词,一般,普通。句意: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
C.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句意:每次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手。
D.族:类的意思。句意:士大夫这一类的人。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视:比,和……相比。句意:这和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的“之”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句意: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
A.之:动词,到。句意: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
B.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词。句意: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C.之: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句意: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之: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句意: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而最终被虐杀吗?
B.宾语前置句,“莫之能御也”中宾语“之”前置了,正常语序是“莫能御之也”。句意:爱护百姓,推行王道,就没有谁能够阻挡。
C.被动句,“举”是被一举攻下的意思。句意:戍卒大呼而起,函谷关被一举攻下。
D.被动句,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 句意:虽然想勉强说几句,必定也不会被您所谅解。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尝”,曾经;“说”,游说;“彼”,代词,他们。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根据甲文第一段“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可知,甲文写出了秦朝统治者对百姓的极尽搜瓜掠夺;“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可知,甲文运用大量排比写出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侈。故可得出甲文对秦的批判侧重秦朝统治者的骄奢。
②根据乙文第三段“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可知,乙文用“其恶未盈”写出了秦国统一六国后统治者的恶贯满盈;结尾“‘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可见对秦的批判侧重于秦朝统治者不行仁义,因而招致灭亡。
参考译文:
甲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呀;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密集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全国的城郭还多;管弦奏出的嘈杂声音,比集市上的人声还多。看着这些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独夫民贼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横顽固。结果戍卒大呼而起,函谷关被一举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啊!消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啊,而不是秦国。消灭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啊,不是天下的人。可叹呀!要是六国都能爱护自己的人民,就完全能够抵挡住秦国了;要是秦国能够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们却不把他们作为鉴戒,只怕又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呢!
乙
宋朝苏洵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和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样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
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的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临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小腿暴露在外,而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想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
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手偷势——小说细节的化用
唐韧
唐诗僧皎然将诗歌化用分三档次,以前诗痕迹由________入_______入_______呈“升调”排序:偷语——偷意——偷势。偷语乃明显袭用前句,品格“最为下劣”。“偷意”乃稍变原字句而取其意象构思,如“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系仿“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字句有变,只袭从池水、高树落笔写秋意的构思。皎然所举“偷势”例:“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悟彼飞有适,嗟此罹忧患”系由“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而来,二诗均前两句写神态、动作,后两句写内心活动,仅意脉相似。皎然认为偷意亦情不可原,唯偷势具创造性,无可非议。
展开余下试题
小说化用其他诗文细节,也会有类似“著迹留痕”和“遗貌存神”的品格差异。以两例相参,说说小说细节化用的偷语和偷势。
西岭雪《续<红楼梦>•黛玉之死》,写凤姐劝宝钗搬回大观园蘅芜院住,道:“前些时我才叫人打扫蘅芜苑,说是天棘都翻出墙外头来了。”有点评道:“此乃化用宋•王淇《春暮游小园》诗句:‘开到荼靡花事了,丝丝天棘过莓墙。’”认为此例系小说对上述诗句的化用,按品相属“偷语”一级,显得生硬。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过生日用嘴炖肉烧鱼给妻儿们解馋一节,是读者印象极深的精华片断,其深在的黑色幽默为中国小说罕见。每读及此,便感到故事是余华独创的,但味道有些熟悉。它其实化自一些民间口口相传的古代笑话,像《笑林广记卷九贪吝部》的《下饭》:
二子午餐,问父用何物下饭,父曰:“古人望梅止渴,可将壁上挂的腌鱼望一望,吃一口,这就是下饭了。”二子依法行之。忽小者叫云:“阿哥多看了一眼!”父曰:“咸杀了他。”
根本碰不到的咸鱼,就看一万眼也还是在吃淡饭,而这家人却认真地化虚为实,小儿子状告哥哥占便宜,父亲也(假作)认真地诅咒嘴馋的大儿子,读者笑时,想象得到父子们自己也在相视而笑。
不因吝啬而因贫困的许三观,在烧“耳食”红烧肉时,完全采用同一搞笑策略。首先宣布这红烧肉用嘴吃“屁都吃不到”,只能“用耳朵听着吃”。第一次的肉是给小儿子三乐的,切了三片,三乐嫌少,要求加了一片。再要求加一片时,当爹的说:“你这么小一个人,五片肉会把你撑死的”,“撑死你”与“咸杀他”,意脉相似。
许三观用嘴炖肉,听到另两个儿子和老婆一起吞口水,又假作严肃地批评他们“在抢三乐的红烧肉吃”。一个用嘴巴“烧”的肉,同样一万个人用耳朵吃也不会少,却硬是分得一清二楚,只许各吃各的,吞了不该你吞的口水,就算抢吃。到给二乐“烧肉”时,二乐不满一乐三乐吞口水,再状告兄弟们侵权。许三观正儿八经训斥一乐“还没轮到你吞口水”,又为三乐辩护说人家“吃的是他自己的肉,你的肉还没有做成呢”。这些细节均与“阿哥多看一眼”意脉相似。
二乐成功地要到五片肉,一乐便要了六片,而且提出要全肥肉。这时必定笑浪又起,因为二乐三乐后悔了:“我们也想吃肥肉。”这又是作者在“化虚为实”总构思前提下的延伸创造。
这一顿假肉吃得如此具体细腻曲折婉转,有山有水,煞有介事,从一个细节点生发出一个细节群,演绎成小说的华彩章节。再回看古代笑话,相形就显得寡淡了。《下饭》一类故事,民间版本甚多,其搞笑机制成为作家的创作资源非常自然,只是高手到底不俗,一条咸鱼延伸到了做红烧肉流程、红烧肉流程、数量、肥瘦和分配之争,有其味而无其渣,在小说细节“偷势”的精品中也是极品。
9. 文中第一段首句中空格处,分别应填入哪一词语?根据文意,选出恰当的一项( )
诗歌化用分三档次,以前诗痕迹由_______入_______入_______呈“升调”排序。
A. 无、暗、明 B. 暗、明、无 C. 无、明、暗 D. 明、暗、无
10. 作者认为西岭雪《续<红楼梦>》中王熙凤说“天棘过墙”一段品格不高,显得生硬。你是否同意这一结论?结合你对《红楼梦》的理解,写出你的理由。
11. 本文作者说许三观“用嘴炖肉”这一细节具有“深在的黑色幽默”特质,对此你如何理解?请参考如下资料,简要加以解释。
黑色幽默:一种绝望的幽默,力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
(《大英百科全书》)
12. 依据本文观点,分析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用“女娲补天”神话传说的手法是属于“偷语”还是“偷势”。
【答案】9. D 10. 同意,偷语乃明显袭用前句。“天棘都翻出墙外头”与《春暮游小园》诗中的“丝丝天棘过莓”词和意“过墙头”均相同,是诗句的化用。
11. 许三观在面对饥饿时的乐观和幽默,这种幽默是黑色幽默,是绝望的幽默。面对孩子的饥饿,许三观把做“红烧肉”的过程重复描绘了三次,望梅止渴。加倍地反衬出“现实”有多么的艰难。这是面对饥饿时的无奈和绝望的幽默。
12. 偷势,仅意脉相似,具创造性。把神话中用“熔石浆”补天变成了“炼顽石”补天,目的引出那块弃石,继而将弃石幻化成通灵宝玉随太虚幻境中的神瑛侍者下凡历劫的故事。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排序:偷语——偷意——偷势”“偷语乃明显袭用前句”“偷意乃稍变原字句而取其意象构思”“仅意脉相似”“唯偷势具创造性,无可非议”,诗歌分为三档,且呈现升调。偷语,偷意,偷势,在诗词的痕迹上,由明显到取意象,到意脉相似,从明到暗到无。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偷语乃明显袭用前句”“前些时我才叫人打扫蘅芜苑,说是天棘都翻出墙外头来了”这句话中的“天棘都翻出墙外头”化用《春暮游小园》诗句中的“丝丝天棘过莓”,词和意相同,明显袭用前句。可概括为:偷语乃明显袭用前句。“天棘都翻出墙外头”与《春暮游小园》诗中的“丝丝天棘过莓”词和意“过墙头”均相同,是诗句的化用。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解读的能力。
“许三观过生日用嘴炖肉烧鱼给妻儿们解馋”为了尽量减少身体能量的消耗,许三观一家人除了早晚两次喝玉米稀粥之外,其余时间都躺在床上,不说话也不动。一乐、二乐和三乐都只想吃“红烧肉”,许三观便把做“红烧肉”的过程重复描绘了三次。在这里,重复拖慢了叙述的速度,却使许三观们的“想象”因而具有了沉甸甸的分量,从而加倍地反衬出“现实”有多么的艰难。可概括为:许三观在面对饥饿时的乐观和幽默,这种幽默是黑色幽默,是绝望的幽默。面对孩子的饥饿,许三观把做“红烧肉”的过程重复描绘了三次,望梅止渴。加倍地反衬出“现实”有多么的艰难。这是面对饥饿时的无奈和绝望的幽默。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仅意脉相似。皎然认为偷意亦情不可原,唯偷势具创造性,无可非议”《红楼梦》原文“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把神话中用“熔石浆”补天变成了“炼顽石”补天。之所以把娲皇补天之物由液态的“浆”换成了固态的“石”,引出那块弃石,继而将弃石幻化成通灵宝玉随太虚幻境中的神瑛侍者下凡历劫的故事娓娓道来。可概括为:偷势,仅意脉相似,具创造性。把神话中用“熔石浆”补天变成了“炼顽石”补天,目的引出那块弃石,继而将弃石幻化成通灵宝玉随太虚幻境中的神瑛侍者下凡历劫的故事。
(四)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
(林冲)入的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止有一块
上一篇: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四川省资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上海市黄浦”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