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5  2023-05-2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
浙江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模拟卷
2023.5
考生须知:
1.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在答题纸上写上姓名和准考证号。
3.必须在答题纸的对应答题位置上答题,写在其他地方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老子》中有一句充满玄机的话,叫“大音希声”(《老子•四十一》)。何谓“希声”?《老子•十四章》云:“听之不闻名曰希。”希声,也就是无声。如采套用石涛“一画”的概念,可以称之为“一音”。它虽然无声,但却是乐本身,一切音乐都由此生出,它是一种“种子音”,是贮藏乐音的处所。《淮南子•原道训》:“无音者,声之大者也。”范应元云:“大道无声,而众音由是而出,乃音之大者也。”正说的是这一层意思。老子的意思是倾听道的声音,回到乐本身,回到道。
从另一个角度看,老子所说的“希声”,又不是纯然的无声世界。老子是要让人们倾听自然之声。我们知道,自然之声,并非无声。老子说“希言自然。”(《老子•二十三章》)自然不言,自然不像人那样言。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天籁”。这“天籁”是自然天成之声它无机心,无智巧,不矫饰,无涉于欲望,不劳于理智,四时行,百物生,不为,不言。并不是世界无声,而是说它不似人起分别是非之心。像那山前的景色,风来云起,日出雾收,不劳人虑,无为无作。
老庄强调的无声、无言的世界,不在于世界本身,而在于观者的态度;不在世界无声无言,而在观者超越言说的欲望。老庄的意思是要人摆脱观者的位置纠缠,回到世界之中,归于一片生命的音乐之中。如何回到世界?中国哲学家提出了以不听为听的道路。庄子说:“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播之而不得也”(《庄子•知北游》);僧肇说:“大音匿于希声,故不闻以闻之”(僧肇《涅槃无名论》);禅宗说:“不蒙你眼,你看什么?不捂你耳,你听什么”……一句话,蒙起见闻觉知的“耳”,开启生命的听觉。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庄子•人世间》)。仅凭外在感官去谛听,只能得其似;用平常的知识去分析,将会割裂这至高的音乐;必须“官知止而神欲行”,用“心”去谛听,由外在感官转而为内心体验。庄子担心这“心”也会引起误解,因为人的知识工巧就来自于心,所以他说“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庄子•人世间》)“气”就是“虚”,就是空,就是一,就是希声。以无声的心灵去谛听世界,一片气化,自然而然,和合无间。消除对立,哪分彼此,哪有了别;没有声音的耳,哪来世界的声音;世界因不听而“无言”,并非世界无声。
(摘编自朱良志《大音希声——妙悟的审美考察引言》)
材料二: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把人生区分为两种,“我——你”人生和“我——它”人生。“我——它”人生又称为“被使用的世界”,就是把世界的一切都作为我认识、利用的对象,都是满足我的利益、需要、欲求的工具。这样,我把一切存在者都纳入时空的框架和因果联系之中,一切存在者都是与我分离的对象。这就是“间接性”。而“我——你”人生则超越主客二分,所以又称为“相遇的世界”。“相遇”就是与人的灵魂深处直接见面。比如一棵树,“我凝神观照树,进入物我不分之关系中”。与我相遇的不是树的属性和本质,不是树的物理运动、化学变化等等,而是不可分割的树本身。这是无限的“你”,“万有皆栖居于他的灿烂光华中”。没有任何概念体系、目的欲求阻隔在“我”与“你”之间。这是关系的“直接性”。这是现在。“当人沉湎于他所经验所利用的物之时,他其实生活在过去里。在他的时间中没有现时。除了对象,他一无所有,而对象滞留于已逝时光。”“现在”不是转瞬即逝、一掠而过的时辰,它是当下,是常驻,而“对象”则是静止、中断、僵死、凝固,是现时的丧失。“本真的存在伫立在现时中,对象的存在蜷缩在过去里。”“我——你”的人生是超越主客二分的人生,是诗意的人生,是当下的人生,是把握“现在”的人生,而“我——它”的人生则是主客分离的把一切作为对象的人生,是黑格尔说的散文化的人生,是生活在过去里的人生,是丧失“现在”的人生。对于这样的人,一切都是过去式。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叶朗《美学原理•追求审美的人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音希声”就是没有声音,只有在无声状态中才能谛听道的声音。
B. 大音就是一音,它是种子音,是道 音乐,是至大至高至美的音乐。
C. 天籁,自然天成之音,物自然而然发出的声音,它也是老子所说的希声。
D. 老庄认为,只有回到世界本身,摆脱观者的位置纠缠,才有可能听到“大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音是至大至高至美的音乐,希声是没有声音,这是两回事。
B. “不蒙你眼,你看什么?不捂你耳,你听什么”,只要你不看不听,大音自来。
C. “五音令人耳聋”,“大音希声”或许有劝谏意味,要摆脱欲望,不要醉心感官享受。
D. “听之不闻名曰希”,是说“大音”是人的视听感官所不能把握的东西。
3.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相遇哲学”中“‘我——你’人生”的一项是( )
A. “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任一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掺杂着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是我与你的关系。”(马丁•布伯《我和你》)
B.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张爱玲《爱》)
C. “这个人可能已经第十次摆渡过河,但当他第十一次渡河时,仍然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一种对于美的反应以及兴奋油然而生,就像他第一次渡河一样。”(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
D. 一个精神病人认定自己是一朵蘑菇,下雨了还蹲在树下不肯进屋。一个医生陪着蹲在那里,对病人说自己也是一朵蘑菇,然后医生进屋,证明蘑菇也需要躲雨,于是病人随着也进了屋。
4.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一种高明的音乐艺术处理方式,结合材料一分析是否属于“大音希声”。
5. 常听到有人说:“人活着真没有意思。”请结合材料二试对说这话的人进行简单开导。
【答案】1. A2. C3. D
4. 观点一:“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大音希声。“大音希声”指音乐到达最大最高最美的时候,会趋向宁静,走向“无”的境界。诗句表达的是音乐的暂停阶段,它符合老子所说的无声,又有老子所说的至美,也就是它没有声音却有声音的价值与作用,产生了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
观点二:“此时无声胜有声”不是“大音希声”。诗句表达的是音乐演奏过程中的一个停顿,一个过渡,“无声”实际还是存在于“有声”之中,乃人为造成,此时的“无声”是为了更好地渲染“有声”,它与老子“无为”思想冲突,又与老子“听之不闻名曰希”否定有声之乐相抵触。
5. ①感到自己活得没有意思,当然可能有种种原因,但是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功利的眼光和逻辑的眼光遮蔽了这个有意味、有情趣的世界,把世界的一切作为我认识和利用的对象,形成了“我——它”人生,从而丧失了“现在”;
②我们如果超越主客二分,去掉利益、需要、欲求,也就是去掉了这种遮蔽,让世界与人 灵魂直接相遇,形成“我——你”人生,没有任何概念体系、目的欲求阻隔,把握“现在”,便能感受世界的美,感受人生的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只有在无声状态中才能谛听道的声音”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淮南子•原道训》:‘无音者,声之大者也。’范应元云:‘大道无声,而众音由是而出,乃音之大者也。’正说的是这一层意思。老子的意思是倾听道的声音,回到乐本身,回到道”可知,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这是两回事”理解错误,“希声是没有声音”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从另一个角度看,老子所说的‘希声’,又不是纯然的无声世界。老子是要让人们倾听自然之声。我们知道,自然之声,并非无声。老子说‘希言自然。’”可知,选项曲解文意,另外,“这是两回事”也理解错误,“大音”和“希声”是一个整体。
B.“只要你不看不听,大音自来”理解错误,主观臆断,根据材料一第三段“老庄强调的无声、无言的世界,不在于世界本身,而在于观者的态度;不在世界无声无言,而在观者超越言说的欲望。老庄的意思是要人摆脱观者的位置纠缠,回到世界之中,归于一片生命的音乐之中”可知,文中没有“大音自来”的意思。
D.“是说‘大音’是人的视听感官所不能把握的东西”理解错误,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何谓‘希声’?《老子•十四章》云:‘听之不闻名曰希。’希声,也就是无声。如采套用石涛‘一画’的概念,可以称之为’一音’。它虽然无声,但却是乐本身,一切音乐都由此生出,它是一种‘种子音’,是贮藏乐音的处所”可知,文中并没有选项中的意思。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我——它’人生又称为“被使用的世界”,就是把世界的一切都作为我认识、利用的对象,都是满足我的利益、需要、欲求的工具。这样,我把一切存在者都纳入时空的框架和因果联系之中,一切存在者都是与我分离的对象。这就是’间接性’。而‘我——你’人生则超越主客二分,所以又称为‘相遇的世界’”可知,ABC三项都属于“相遇的世界”,是“我——你”人生。


展开余下试题D.医生之所以把世界作为利用的工具,目的在于把病人骗进屋内,属于“我——它”人生。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观点一:“大音希声”的意思是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指音乐到达最大最高最美的时候,会趋向宁静,走向“无”的境界。诗句表达的是音乐的暂停阶段,它符合老子所说的无声之音,又有老子所说的最大最美的至美之音,也就是它没有声音却有声音的价值与作用,产生了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所以,“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大音希声。
观点二: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何谓‘希声’?《老子•十四章》云:‘听之不闻名曰希。’希声,也就是无声。如采套用石涛‘一画’的概念,可以称之为’一音’。它虽然无声,但却是乐本身,一切音乐都由此生出,它是一种‘种子音’,是贮藏乐音的处所”分析,老子“听之不闻名曰希”否定有声之乐,诗句表达的是音乐演奏过程中的一个停顿,一个过渡,“无声”实际还是存在于“有声”之中,乃人为造成,此时的“无声”是为了更好地渲染“有声”,它与老子“无为”思想冲突,又与老子“听之不闻名曰希”否定有声之乐相抵触。所以,“此时无声胜有声”不是“大音希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首先分析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根据材料二“‘我——它’人生又称为‘被使用的世界’,就是把世界的一切都作为我认识、利用的对象,都是满足我的利益、需要、欲求的工具。这样,我把一切存在者都纳入时空的框架和因果联系之中,一切存在者都是与我分离的对象”可知,有些人之所以感到自己活得没有意思,当然可能有种种原因,但最大的原因往往是把世界的一切作为我认识和利用的对象,形成了“我——它”人生,从而丧失了“现在”,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功利的眼光和逻辑的眼光遮蔽了这个有意味、有情趣的世界。
然后分析解决这种心理问题的办法,根据材料二“而‘我——你’人生则超越主客二分,所以又称为‘相遇的世界’。‘相遇’就是与人的灵魂深处直接见面。比如一棵树,’我凝神观照树,进入物我不分之关系中’。与我相遇的不是树的属性和本质,不是树的物理运动、化学变化等等,而是不可分割的树本身”“我——你’的人生是超越主客二分的人生,是诗意的人生,是当下的人生,是把握‘现在’的人生”可知,我们如果超越主客二分,去掉利益、需要、欲求,也就是去掉了这种遮蔽,让世界与人的灵魂直接相遇,形成“我——你”人生,没有任何概念体系、目的欲求阻隔,把握“现在”,便能感受世界的美,感受人生的美。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雁
刘庆邦
李明坤今夜的行动不大一般,他要到野地里去捕捉大雁。
大雁是长有翅膀的东西,一飞就是千里万里,云里雾里,哪里是撒网所能撒到的。
李明坤出了村子,借着黑夜的掩护,悄悄地向大雁宿营的地方摸去。那个地方在村子东南方的一块老坟地里。河堤从北面过来,又向西折去,与坟地前面的坟地形成一个较为隐蔽的夹角。多少年了,只要雁群从这个村路过,只要它们落下过夜,必定是卧在那个夹角里。村子四周有许多地方,有草滩,也有水洼,都可以作为露营的地方。可大雁们哪里都不去,只认准了那块老营盘。
快接近坟地时,李明坤弯下腰,放慢脚步,心里不由得紧张起来。他是害怕被大雁值夜的岗哨发现。今天的天气没有问题,不仅四下里黑得厚厚实实,还没有风。
然而这夜黑得太结实了,简直是浑铁一块,连一点缝都推不开。
李明坤摸到坟了,由于腰猫得太低,他的额头几乎碰到坟的半腰。就在他准备往坟顶冲的瞬间,他听到了一声大叫。与此同时,一阵紧张而纷乱的翅膀扇动声啪啪响过之后,大雁们就冲上了夜空。他仰脸往夜空望着,什么都望不见。他听见了大雁“啊啊”的叫声。
第一次逮大雁失败了,李明坤一点也不灰心。他初开始逮鱼也逮不好,现在到水里捕鱼,比到地里挖点野菜还便当。而用撒网逮大雁,就不见得有人干成过。没人干成过的事他来干,这才有点创造性,才更有趣味。
入冬下第二场雪时,又有一群大雁落下来了。这次他前半夜没有下地,一直熬到后半夜才下地。他把棉袄翻过来,翻成黑里儿,白面儿。他在头上包了一条白羊肚子毛巾。翻过河堤,下到河坡,他就往南奔去。上次他是借助夜色掩护自己,这次他是利用河堤为自己遮挡。雪还在下着,不大,轻盈盈的。地面积雪不算厚,但地上全白了。
他把做好的网抱在怀里,趴在堤坡上,匍匐着往上爬。一爬到堤顶,他就跪着把网撒出去了。这次跟上次差不多,他刚从河堤上举起半个脑袋,撒网还未能出手,负责站岗的大雁就叫了,大雁群就起飞了。这次所取得的进步,是总算把网撒出去了。透过麻麻约约的大眼网,他看见凡是有大雁卧过的地方都有一个浅浅的雪窝,下面都露着麦苗。他嗅到了羽毛的气息,还有大雁肚子暖过的地方散发的丝丝温气。
秋风萧萧,秋叶飘飘,秋天又来了。当雁群落下又起飞时,他没等雁群再次落下,就到坟与坟之间的树棵子、葵花秆和枯草丛中潜伏下来。
李明坤是以趴着的姿势潜伏的,这是出击前的预备动作,便于观察和一跃而起。天黑了一层又一层,是个阴天。雁群在上面盘旋,没有急于落下,很像敌人的侦察机群在作最后的侦察。它们大概没侦察出什么可疑迹象,于是越盘旋越低,终于不声不响地落下来了。
可把李明坤激动坏了。他心里跳得乱擂一气,不光把胸膛擂得腾腾的,似乎把胸膛下的地面也擂得腾腾的。可是他屏住呼吸,连稍大的气都不敢出。在他的头前面不远处,大约有两个手臂长的地方,就立着一只大雁。他这才明白了,原来岗哨不是立在堤顶,也不是立在坟头,而是立在坟的半坡。怪不得前两次他连大雁岗哨的影子都没看见,自己却被岗哨及时发现了。
李明坤的第三次行动又失败了。他没有对着雁群的岗哨撒,是朝大雁比较集中的地方撒的。他也确实听到了大雁的惨叫,和大雁翅膀拍地的声音。
那些植物为他提供了隐身的条件,也影响了他的撒网圆满发挥。
大家认为他可以死心了,罢手了。
李明坤不死心,他还是老往天上看。一旦有雁群飞过,他就站下,仰着脸,目光追着大雁不放。
李明坤终于逮到大雁的那年冬天,离他第一次逮大雁已过去六个年头。那天夜里下淋冰,他是从河坡里迂回着去的。淋冰的特点是,在空中下着是雨,落到实处就成冰。脚下冰滑,堤内又是斜坡,幸亏河水结了冰,不然的话,他早就连人带网出溜到水里去了。
当他爬上堤面,把撒网撒下去时,岗哨没有叫,雁群也没有振翅起飞。这让李明坤觉得好生奇怪,难道自己观察错了?他连滚带滑地到堤下撒网覆盖到的地方一摸,摸到一块块冰手的东西。他的第一个反应是,谁在这里放了这么多石头。他把手电筒掏出来一照,眼前的景象使他大为惊异。他网下罩住的不是石头,的确是七八只大雁。那些大雁周身下满淋冰,被淋冰裹住了,成了琉璃大雁,飞不成了。电筒照在麻色的大雁身上,每一只大雁都闪着明熠熠的冰光。除了网下的大雁,他转着圈儿,用电筒的光柱指点着,把整个雁群的大雁都数到了,一共是三十六只。大雁的翅膀虽裹了冰甲,但它们的脚还能动。它们移动起来似乎吃力得很,一动身上的冰就嚓嚓作响。李明坤还注意到了大雁的眼睛,它们的目光恐惧,绝望,似乎还有那么一点哀怨。可笑的是那只立在坟的半坡、担负着岗哨职务的大雁,由于长时间站立,它脚上也结了冰,并和坟坡上的冰结在一起,想动都动不了。它直立着的脖颈上也结了冰,看上去颇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它有脖子不能弯曲,就叫不出声来。


展开余下试题这种情景是李明坤万万没有想到的。
李明坤想到了,只有等到天亮之后,太阳出来,把大雁身上的冰化一化,雁群才能重新飞向天空。他还想到了,在太阳出来之前,万不敢让村里那些贪吃的人知道大雁被困在这里,那些人要是知道了,会把三十六只大雁全部抱走,一只都不会剩。李明坤灭掉手电,在黑暗里呆呆站着,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的样子很像一只呆雁。
选自《安徽文学》2002年第6期(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明坤经历了多次波折,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撒网捕到了三十六只大雁。
B. 李明坤原先是撒网捕鱼 高手,现在他还试着想成为撒网捕雁的能人。
C. 李明坤捕捉大雁,设想像捕鱼一样,用大雁来改善家中的伙食。
D. 李明坤的撒网捕捉技艺无与伦比,只是四次捕捉都失败了。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交代了李明坤四次撒网捕捉大雁,每一次捕捉都各有特点,不重复,不相同,正是在这些各异的记叙与描写之中,李明坤的形象确立起来了。
B. 小说非常善于利用环境描写的方式来烘托人物心情,比如第一次捕捉以大雁的“啊啊”叫声,第二次捕捉以大雁肚子暖过的“丝丝温气”。
C. 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李明坤的捕捉历程,如大雁的叫声、大雁的翅膀扇动声、冰块的嚓嚓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 小说讲述了李明坤撒网捕雁的故事,最后一次捕雁的成功与前三次捕雁的失败构成极大的反差,从而有力地使小说主题出现逆转。
8. 李明坤撒网捕雁屡次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雁群有“岗哨”,试结合文本分析“岗哨”形象?
9. 小说以“他的样子很像一只呆雁”结束,请结合文本分析此时“呆雁”的心理。
【答案】6. B7. D
8. ①智慧(聪明),设岗于坟墓半坡,既可居高临下观察,又可隐藏自己;
②警觉(警惕),时时有责任心,稍有风吹草动便示警告知。
9. ①蒙圈,他六神无主、不知所措,淋冰冻住大雁的结局完全出乎设想;
②懊恼失落沮丧,屡次费心捕捉都遭致失败,没花多少心血却捕获许多,这种反差让他没有任何喜悦与快乐;
③恐惧害怕担心,天亮之后大雁的结局会是怎样,贪婪的村民会不会团灭大雁。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终于他撒网捕到了三十六只大雁”说法错误,原文为“他网下罩住的不是石头,的确是七八只大雁”,可见不是捕到三十六只大雁,是七八只。
C.“设想像捕鱼一样,用大雁来改善家中的伙食”说法错误,原文为“而用撒网逮大雁,就不见得有人干成过。没人干成过的事他来干,这才有点创造性,才更有趣味”,可见并不是用大雁来改善家中的伙食,而是为了创造性、趣味,这也可从结尾“在太阳出来之前,万不敢让村里那些贪吃的人知道大雁被困在这里,那些人要是知道了,会把三十六只大雁全部抱走,一只都不会剩”看出来。
D.“只是四次捕捉都失败了”说法错误,原文为“他网下罩住的不是石头,的确是七八只大雁”,可见第四次成功了。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最后一次捕雁的成功与前三次捕雁的失败构成极大的反差”错误,原文为“他仰脸往夜空望着,什么都望不见。他听见了大雁‘啊啊’的叫声。第一次逮大雁失败了”“他嗅到了羽毛的气息,还有大雁肚子暖过的地方散发的丝丝温气”“李明坤的第三次行动又失败了。他没有对着雁群的岗哨撒,是朝大雁比较集中的地方撒的。他也确实听到了大雁的惨叫,和大雁翅膀拍地的声音”“他把手电筒掏出来一照,眼前的景象使他大为惊异。他网下罩住的不是石头,的确是七八只大雁”,四次捕雁是层层推进的,一次比一次接近成功,最后终于成功捕获大雁,所以并没有“构成极大的反差”。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形象的能力。
结合“他这才明白了,原来岗哨不是立在堤顶,也不是立在坟头,而是立在坟的半坡。怪不得前两次他连大雁岗哨的影子都没看见,自己却被岗哨及时发现了”可知“岗哨”智慧(聪明),设岗于坟墓半坡,既可居高临下观察,又可隐藏自己;
结合“这次跟上次差不多,他刚从河堤上举起半个脑袋,撒网还未能出手,负责站岗的大雁就叫了,大雁群就起飞了”“就在他准备往坟顶冲的瞬间,他听到了一声大叫。与此同时,一阵紧张而纷乱的翅膀扇动声啪啪响过之后,大雁们就冲上了夜空”可知“岗哨”警觉(警惕),时时有责任心,稍有风吹草动便示警。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心理的能力。
结合“眼前的景象使他大为惊异。他网下罩住的不是石头,的确是七八只大雁。那些大雁周身下满淋冰,被淋冰裹住了,成了琉璃大雁,飞不成了……大雁的翅膀虽裹了冰甲,但它们的脚还能动。它们移动起来似乎吃力得很,一动身上的冰就嚓嚓作响”可知他蒙圈,六神无主、不知所措,淋冰冻住大雁的结局完全出乎设想;
结合“当他爬上堤面,把撒网撒下去时,岗哨没有叫,雁群也没有振翅起飞。这让李明坤觉得好生奇怪,难道自己观察错了”“这种情景是李明坤万万没有想到的”可知他懊恼失落沮丧,屡次费心捕捉都遭致失败,没花多少心血却捕获许多,这种反差让他没有任何喜悦与快乐;
结合“他还想到了,在太阳出来之前,万不敢让村里那些贪吃的人知道大雁被困在这里,那些人要是知道了,会把三十六只大雁全部抱走,一只都不会剩。李明坤灭掉手电,在黑暗里呆呆站着,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的样子很像一只呆雁”可知他恐惧害怕担心,天亮之后大雁的结局会是怎样,贪婪的村民会不会团灭大雁。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馀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高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①,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②,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茠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坡④土,耕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 故治官则不了,营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