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叶朗《美学原理•追求审美的人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音希声”就是没有声音,只有在无声状态中才能谛听道的声音。 B. 大音就是一音,它是种子音,是道 音乐,是至大至高至美的音乐。 C. 天籁,自然天成之音,物自然而然发出的声音,它也是老子所说的希声。 D. 老庄认为,只有回到世界本身,摆脱观者的位置纠缠,才有可能听到“大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音是至大至高至美的音乐,希声是没有声音,这是两回事。 B. “不蒙你眼,你看什么?不捂你耳,你听什么”,只要你不看不听,大音自来。 C. “五音令人耳聋”,“大音希声”或许有劝谏意味,要摆脱欲望,不要醉心感官享受。 D. “听之不闻名曰希”,是说“大音”是人的视听感官所不能把握的东西。 3.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相遇哲学”中“‘我——你’人生”的一项是( ) A. “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任一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掺杂着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是我与你的关系。”(马丁•布伯《我和你》) B.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张爱玲《爱》) C. “这个人可能已经第十次摆渡过河,但当他第十一次渡河时,仍然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一种对于美的反应以及兴奋油然而生,就像他第一次渡河一样。”(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 D. 一个精神病人认定自己是一朵蘑菇,下雨了还蹲在树下不肯进屋。一个医生陪着蹲在那里,对病人说自己也是一朵蘑菇,然后医生进屋,证明蘑菇也需要躲雨,于是病人随着也进了屋。 4.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一种高明的音乐艺术处理方式,结合材料一分析是否属于“大音希声”。 5. 常听到有人说:“人活着真没有意思。”请结合材料二试对说这话的人进行简单开导。 【答案】1. A2. C3. D 4. 观点一:“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大音希声。“大音希声”指音乐到达最大最高最美的时候,会趋向宁静,走向“无”的境界。诗句表达的是音乐的暂停阶段,它符合老子所说的无声,又有老子所说的至美,也就是它没有声音却有声音的价值与作用,产生了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 观点二:“此时无声胜有声”不是“大音希声”。诗句表达的是音乐演奏过程中的一个停顿,一个过渡,“无声”实际还是存在于“有声”之中,乃人为造成,此时的“无声”是为了更好地渲染“有声”,它与老子“无为”思想冲突,又与老子“听之不闻名曰希”否定有声之乐相抵触。 5. ①感到自己活得没有意思,当然可能有种种原因,但是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功利的眼光和逻辑的眼光遮蔽了这个有意味、有情趣的世界,把世界的一切作为我认识和利用的对象,形成了“我——它”人生,从而丧失了“现在”; ②我们如果超越主客二分,去掉利益、需要、欲求,也就是去掉了这种遮蔽,让世界与人 灵魂直接相遇,形成“我——你”人生,没有任何概念体系、目的欲求阻隔,把握“现在”,便能感受世界的美,感受人生的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只有在无声状态中才能谛听道的声音”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淮南子•原道训》:‘无音者,声之大者也。’范应元云:‘大道无声,而众音由是而出,乃音之大者也。’正说的是这一层意思。老子的意思是倾听道的声音,回到乐本身,回到道”可知,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这是两回事”理解错误,“希声是没有声音”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从另一个角度看,老子所说的‘希声’,又不是纯然的无声世界。老子是要让人们倾听自然之声。我们知道,自然之声,并非无声。老子说‘希言自然。’”可知,选项曲解文意,另外,“这是两回事”也理解错误,“大音”和“希声”是一个整体。 B.“只要你不看不听,大音自来”理解错误,主观臆断,根据材料一第三段“老庄强调的无声、无言的世界,不在于世界本身,而在于观者的态度;不在世界无声无言,而在观者超越言说的欲望。老庄的意思是要人摆脱观者的位置纠缠,回到世界之中,归于一片生命的音乐之中”可知,文中没有“大音自来”的意思。 D.“是说‘大音’是人的视听感官所不能把握的东西”理解错误,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何谓‘希声’?《老子•十四章》云:‘听之不闻名曰希。’希声,也就是无声。如采套用石涛‘一画’的概念,可以称之为’一音’。它虽然无声,但却是乐本身,一切音乐都由此生出,它是一种‘种子音’,是贮藏乐音的处所”可知,文中并没有选项中的意思。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我——它’人生又称为“被使用的世界”,就是把世界的一切都作为我认识、利用的对象,都是满足我的利益、需要、欲求的工具。这样,我把一切存在者都纳入时空的框架和因果联系之中,一切存在者都是与我分离的对象。这就是’间接性’。而‘我——你’人生则超越主客二分,所以又称为‘相遇的世界’”可知,ABC三项都属于“相遇的世界”,是“我——你”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