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30 2023-07-05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
《芣苢》《插身歌》学考复习案
《芣苢》复习案答案
【《诗经》简介】
周朝天子为了了解民情,知道百姓的心声,就派乐官四处收集民歌,这就是《诗经》的由来。《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相传,《诗经》是孔子编订整理,孔子曾概括《诗经》的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现实主义诗歌的开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诗三百》。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五经》之一,始称《诗经》。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诗经》按内容可以分为《风》《雅》《颂》,按表现手法可以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民歌,分15国风,计160篇。《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分《小雅》和《大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和《商颂》。赋指平铺直叙(铺排、铺陈、排比),比指比喻,兴指托物起兴。比兴手法可以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
【赋比兴详解】
1、“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铺排是指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芣苢》就是典型的铺排,这种表现手法称为“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2、“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译文】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
3、“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关睢》
浏览完整试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芣苢》赏析】
天气晴朗,在收获的季节里,在那片散发着野菜清香的田地里,一群辛勤劳作的妇女以歌声为伴,辛勤而快乐地采摘芣苢。她们聚集山间,三个一群,两个一对,笑容如靥,一边欢快地唱着民歌,一边弯下腰去捡拾野菜,一片祥和。这样一幅美好的劳动景象,何等令人神往。
【配套练习】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①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②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
④《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
⑤《诗经》是按《风》《雅》《颂》三部分编辑的
⑥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A.①⑥②⑤③ B.②④①⑥⑤③ C.③④①⑤②⑥ D.④①②③⑤⑥
【答案】C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B.《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
C.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子数整齐划一。全诗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D.在古代,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各个分支除了保留姓以外,还会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文氏”即文姓。
【答案】B‘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错误,《乐》应为《春秋》。
3.根据语境,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经》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诗经》的传唱,使原本遥远的地域变得可以想象,可以亲切地感知。_______,因此说,_______。
①这当然不利于人们建立地理意义上“天下”的概念
②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诗经》就为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③在当时,由于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围都是非常有限的
④《诗经》在当时各国之间,缔造了宝贵的文化亲缘
⑤齐国的海,宋国的河,秦晋的高山,他乡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情,都因《诗经》的描绘而进入人们视野
A.①②③⑤④ B.②③⑤④① C.①③②⑤④ D.②③①⑤④
【答案】D ③的“在当时”指代的是②的“春秋战国时期”,①的“这”指代的是③的“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围都是非常有限的”。④作为收束语,比⑤更恰当。
4.下列对《芣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从一颗一颗地拾取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一路辛劳,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
C.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答案】B“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于文无据,主观猜测。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一诗出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3)《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答案】(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2)薄言掇之,薄言捋之 (3)薄言袺之,薄言襭之
6.【解释加点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答案】薄言:都是语助词,这里含有劝勉的语气。 有:采取。 掇(duō):拾取。 捋(luō):顺着枝条往下抹。 袺(jié):提起衣襟(衣角)兜东西。 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7.《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1分)
8.这首诗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分)
【答案】本诗通过采表达人物内心情感,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生成诗意。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妇女”“采摘”“芣苢”“山野”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
9.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
【答案】我眼前出现的是在收获的季节里,妇女们戴着草帽,手持竹篮,在山上细心地采集野菜,口里哼着小曲,脸上浮现着笑容,一片祥和的景象。
10.下列对《芣苢》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A.“采采”极写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B.“有”“捋”“襭”等一系列动词,细腻描绘劳动过程,富于诗情画意。
C.重章叠唱,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回环往复,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D.这首民歌素朴自然,生活气息浓郁,生动展现了当时的劳动场景。
【答案】A,“采采”不是指娴熟的技巧,而是极写采摘野菜时的欢快热闹。
展开余下试题
11.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意思
芣苢( ):______ 掇( ):______
捋( ):____ 袺( ):______ 襭( ):______
【答案】fú yǐ 植物名,即车前子 duō拾取 luō以手掌握物而脱取 jié用衣襟兜东西 xié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东西
12.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答案】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13.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收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 , ?对此,他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由此形成风俗、风情、风致等。换言之,《诗经》之“风”,就是指各地区的“风俗习惯”。
A.孔子在编集《诗经》时,如何将一部分诗选入“风”的呢?
B.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
C.在编集《诗经》时,孔子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编入“风”呢?
D.《诗经》中的部分诗,是如何被孔子选中并称为“风”的呢?
【答案】B 本题横线处的句子承上启下,后文的主语是“孔子”,从主语一致性的原则出发,排除D项;从内容上看,本段谈论的是用“风”来称呼部分诗歌的原因,而并非是《诗经》中诗歌选择方式或者选择标准的问题,故排除A和C两项。
14. (1)《诗经》“六义”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内容上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风》是______;《雅》是周人的______,又分______和______;______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______。
(3)《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_______表达出来。
比:即_______,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即_______。朱熹:“兴者,_______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答案】 (1). 风 雅 颂 赋 比 兴 (2). 《风》《雅》《颂》 周代各地的歌谣 周人的正声雅乐 《小雅》《大雅》 《颂》《商颂》 (3).《诗经》 爱情誓言 比喻 先言他物以引出要说的内容 先言他物
15. 《芣苢》一诗句式上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答案】重章叠句。全篇共三章相叠,在不同的诗章里又叠用相同的诗句,“采采芣苢”四字的反复叠用,占据了全篇的半壁江山。此种巧妙的复沓结构,使诗歌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节奏轻盈舒缓,余音袅袅之效,尽显音乐美。
16.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反映了妇女们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的喜悦
B.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本诗综合运用诗经赋、比、兴手法,在极短的篇章里营造了极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D.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答案】C 本诗只运用了“赋”的手法,没有比兴。
《插秧歌》复习案答案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南宋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的诗自成一家,独具风格,形成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词》《小池》《初入淮河四绝句》等。
【《插秧歌》翻译】
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
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弄湿了肩胛。
农妇呼唤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儿,农夫只管弯腰低头劳作,没有应答。
(农夫说道)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栽插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插秧歌》赏析】
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
三、四两句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五、六两句“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前句是个无主兼语句,“唤”的主语没有写出,按诗意应是位老妪或老翁。后句是个无主连动句,按诗意,主语应是“大儿”,还极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职活茬的田夫、田妇和小儿。一家人干活绝无唱过一口便袖手看戏的道理。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度。
结句“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
【配套练习】
1.下列语句所对应的节气时间段,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插秧歌》)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
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
④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芣苢》)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④①②③ D.①③④②
【答案】B ①“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句诗描述江南插秧的情景,一般4月上旬后期开始插秧。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十二月的节气有小寒、大寒。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描绘七夕情景,节气是立秋。④“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描写春季采摘野菜的情景。
展开余下试题
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其中,由“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2)杨万里《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写出了农事的紧张与农家的艰辛。
【答案】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3. 《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简要赏析。
【答案】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将“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向读者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同时,两个形象化的譬喻的叠用,还化板滞为飞动,造成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泼”的气势。
4.尽管《芣苢》、《插秧歌》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是它们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
【答案】(1)表现手法上:《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直接把女子们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插秧歌》一诗前四句,运用白描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活、快,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特点。
(2)思想主旨上:《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古人的生活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古人的生活理念;《插秧歌》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展现了农家吃苦耐劳的品格。
5.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答案】兜鍪(móu):古代战士戴的头盔。莳(shì):移栽,指插秧。匝(zā):遍;满。雏(chú):.幼小的
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暗示分工精细明确。
B.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C.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抢插的紧张程度不言而喻。
D.尾联写田夫对送饭的人的回答:抢插还未结束,稻苗还未栽稳,体现了农夫的吃苦耐劳。
【答案】B “以‘兜鍪’和‘甲’借代”错误。本句手法应是比喻,不是借代。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战斗。
7.这首《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用语活泼有趣:全诗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口语化语言,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的情趣,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②设喻别出心裁: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用语新鲜活泼,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战斗。③构思新颖精巧:模拟问答,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以及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
8. 古代人民劳动的热烈场面,体现了劳动的崇高和美丽。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本课两首诗的场景描述出来。
【答案】农忙时节,全家老少一齐出动。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可是,偏又遇到阴雨连绵,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农妇喊农夫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怎么能“歇半霎”呢?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9. 《芣苢》和《插秧歌》描写古人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不管是采芣苢,还是插秧,都不是轻松愉快的玩耍,但是作者不去突出劳动的艰辛,也不浓墨重彩刻画人的疲倦乏累,两首诗都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正如余冠英《诗经选》:“这篇似是妇女采芣苢时所唱的歌。开始是泛言往取,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可以从这历程见出来。”歌颂劳动,歌颂劳动人民,反映作者的民本思想,也体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10.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fú yǐ) 巢穴(xué) 斤斤计较(jiǎo)
B.拾掇(duō) 解剖(pāo) 茅塞顿开(sè)
C.阴霪(yín) 肩胛(jiā) 牵强附会(qiáng)
D.兜鍪(móu) 颠簸(bǒ) 扣人心弦(xián)
【答案】D A项应是斤斤计较(jiào);B项应是解剖(pōu);C项应是肩胛(jiǎ)
1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聆听 空灵 乌蓝 万物蒙生B.冷峻 栖落 宣泄 无济于事
C.袒露 密布 嘹亮 孤方自赏D.亲睐 宠爱 广漠 情意绵绵
【答案】B A项,万物萌生;C项,孤芳自赏;D项,青睐。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百里挑一,极其缺乏。
B.北京冬奥运会不仅要办成体育竞技盛会,而且要办成各国运动员欢聚一堂、多元文化精彩纷呈的人类文化庆典。
C.该研究所在其旁征博引的年度报告《重要现象》中写道,中国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D.某建筑公司会计程某,为填补贪污挪用公款的亏空,不惜再次把巨额公款投入股市,她的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答案】A,百里挑一:形容拔尖人物或美好事物的难得。感情色彩不对。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双十一”期间,许多网络诈骗分子瞄准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重重设陷阱,弹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网络诈骗等手段层出不穷。
B.在两连败中阿联疲态明显,甚至出现了抽筋现象。这些危险的讯号都在告诫老尤对阿联的使用要慎重,否则,如果使用过度,后果不堪设想。
C.奢华晚会被叫停,某些长期依赖公款消费支撑的文艺团体叫苦不迭,但那些已经面向市场、具有现代管理能力的团体,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D.丹麦盛产琥珀饰品,往往由高品质、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银边镶嵌,突出琥珀的天然本质特点,设计大方简洁,成为琥珀粉丝们的最爱。
【答案】C A项,并列关系不当,“网络诈骗”与前三者有包含关系;B项,“否则”和“如果使用过度”重复;D项,主语混乱,应在“往往”前添加主语“琥珀饰品”。
1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________。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________。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
上一篇:
高二语文选修(上)《论语》十二章、《老子》四章挖空翻译
下一篇:
2024届新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试卷(二)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芣苢》《插”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