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1  2023-07-16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
2024届新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试卷(北京版)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北京专用)01
语 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花儿”是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的传统民歌艺术,由汉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藏族、土族、蒙古族、裕固族等多个民族使用汉语方言共同创作和传唱。其跨地域、跨民族和跨时空的分布展现了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和文化包容性,是西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和纽带。
“花儿”历史久远,有学者甚至指出1979年青海省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五人一组且动作整齐划一的舞蹈彩陶盆,展示的就是先民们在劳动休息之余手拉手唱着花儿跳舞的场景。据文献记载,明代万历年间地方官员高洪在其诗篇《古鄯行吟》中写道:“清柳垂丝夹野塘,农人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这首诗作中所提到的“花儿”一词即如今的花儿曲调;又如河湟花儿曲调中唱到“阿哥们游过十三省,人伙里挑下个你了”,其中所提到“十三省”即明代朱元璋定都后所划分的区域行政建制。因此可推断,“花儿”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初年。
“花儿”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由多个民族共同创造,却主要用汉语(具体说应是临夏方言)演唱的民歌。花儿类似于其他地区的赶庙会或踏青,演唱者以歌会友,或独唱,或一问一答,或互相对唱,不拘泥于形式,自由而“散漫”,所以又叫“漫花儿”。
如果按照歌词格式、旋律特征和传唱习俗,“花儿”可以分为“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洮山民花儿”仅流传于甘肃康乐和岷县等部分地区,流传范围相对较窄,所以影响力相对较小。相对而言,“河湟花儿”流传地域最广且涉及民族最多,加上它的曲令丰富、歌词格律独特,所以影响力最大。而如果按照歌词表现内容,“花儿”大致又可以分为情歌类花儿、生活类花儿和本子类花儿。其中,情歌类花儿是用来展现男女爱恋之情的歌曲,曲调最丰富动人,常借助于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强调抒情性和叙事性,占到全部花儿的90%,因此,情歌既是“花儿”的主体,也最具代表性;生活类花儿是反映西北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和风土人情类的歌曲,为满足日常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歌唱的,实用性较强,在演唱中常采用起兴手法;而本子类花儿多是用来讲述神话故事、历史演绎或民间传说等大型题材的作品,此类花儿更强调表现花儿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当地人又将其称为“大传花儿”。
在“花儿”盛行的地区,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花儿会”,一般在农历四至六月份,为期一周左右。花儿会期间,各族的青年男女会穿着盛装出行,有的还会背着干粮,他们以歌会友,场面比国际巨星到场还“攒劲”(西北方言,表示厉害)。
“花儿”虽然是口头艺术,但它的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冠以“大西北之魂”的称号。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花儿”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取材于章之乐相关文章)


浏览完整试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花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歌。
B.使用汉语临夏方言进行传唱。
C.形成的确切时间存在着争议。
D.按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藏族聚居的西藏地区是花儿的传唱区域。
B.舞蹈彩陶盆佐证了花儿成型于明代初年。
C.漫花儿源于其演唱形式灵活而自由散漫。
D.花儿会是男女青年传唱情歌的交友舞台。
材料二
世代生活在西北高原的各族人民,都喜欢通过“花儿”的歌唱来尽情抒发情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渴望之情和传达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因此,“花儿”在传唱中也具有了多种功能意义。
情歌是“花儿”的主体,从歌唱内容到情感抒发,其抒情功能均体现得淋漓尽致。此类“花儿”感情真挚浓烈、率直粗犷,既有表现男女青年对心仪之人相思爱恋的,也有表达对爱情誓死不渝的,还有感情遇阻时宣泄出的撕心裂肺的等等。例如土族花儿《土族令》,歌词中唱到“房檐上盘下鸽子窝,咕咕咕叫公鸽子偎母鸽。一晚上想你睡不着,门坎上坐,满天的星星数过。”作品以低沉委婉的旋律和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在没有爱人陪伴的寂静夜晚,寂寞无聊的男青年倚坐在门槛上,一遍一遍地数着漫天的星辰,以这样的方式向自己的心上人传达着他深深的爱恋之情,同时,也把平日里铁骨铮铮、耿直豪爽的西北汉子面对情人时那柔情似水、缠绵悱恻的动人一面展现出来。
“花儿”的传唱分两种场合,一种是在平日劳作或在山野间赶路时,另外一种是在每年农历四、五、六月间举行盛大的“花儿会”中,而将“花儿”作为交友或传情的媒介这一传统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至今不衰。据统计,现如今流传于西北各地的“花儿会”多达上百处,“花儿会”规模不等,少则数千人,多达数万人。每逢这时,远近的花儿爱好者纷纷赶来,一起登山对歌。花儿会有众多地点,多选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古刹所在地,其中以每年六月初六甘肃莲花山和青海五峰山的花儿规模最大。对歌时,大家手持不同的道具,有的撑着伞、有的摇着扇,表演的形式也丰富多彩,或拦路对歌、或席地赛曲。
在河州花儿中,有一类以编唱历史故事为主的本子歌,也被称为“整花”或“本事花”,这类作品内容丰富、故事连贯、具有较强的叙事性。按照讲述内容的不同,又分为纯本子类花儿和以本子起兴类花儿。纯本子花儿以编唱历史故事为主,多用古典文学名著作为编唱的剧本,代表作品如《三国演义》,这类花儿很像小说和戏剧的内容简介,只取其中某一章节的具体情节来作高度提炼,使听众一目了然。以本子起兴类花儿前半部分用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起兴,引出作品主题,而后半部分则让歌手即兴随意地抒情叙事,用以表达多方面的情感。作为纯本子类花儿的变体,它不仅能反映歌者是否具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同时也最能考验演唱者的歌唱技艺,代表作品如《杨家将》《薛仁贵征西》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类花儿的传唱使人们得以接受道德教化、传承历史文化。
(取材于佟鑫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情歌彰显“花儿”感情真挚热烈的特点。
B.《土族令》表现了西北汉子的丰富情感。
C.登山对歌道具不同则表演形式也不同。
D.纯本子类花儿既内容丰富又叙事性强。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不属于本子花儿的一项是(3分)
A.《道德经》 B.《水浒传》 C.《西游记》 D.《杨家将》
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花儿”的价值。(6分)
【答案】1.B 2.C 3.C 4.A
5.①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和文化包容性,是西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和纽带;②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冠以“大西北之魂”的称号;③具有很强的抒情功能;④具有历史文化内涵,能使人们接受道德教化、传承历史文化。(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B.“使用汉语临夏方言进行传唱”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中“‘花儿’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由多个民族共同创造,却主要用汉语(具体说应是临夏方言)演唱的民歌”可知,文中说的是“主要用汉语(具体说应是临夏方言)演唱的民歌”。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推断材料内容的能力。
A.“藏族聚居的西藏地区是花儿的传唱区域”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中“‘花儿’是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的传统民歌艺术”可知,传唱区域不包括西藏地区。
B.“佐证了花儿成型于明代初年”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中“因此可推断,‘花儿’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初年”可知,其成型的确切时间还没有定论。
D.“是男女青年传唱情歌的交友舞台”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中“花儿会期间,各族的青年男女会穿着盛装出行,有的还会背着干粮,他们以歌会友,……”可知,文中并没有交代歌曲的内容,男女青年传唱的歌曲不一定都是情歌。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
C.“登山对歌道具不同则表演形式也不同”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中“对歌时,大家手持不同的道具,有的撑着伞、有的摇着扇,表演的形式也丰富多彩,或拦路对歌、或席地赛曲”可知,文中只是说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所以选项结论于文无据。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材料中关于“本子花儿”的论述内容是“而本子类花儿多是用来讲述神话故事、历史演绎或民间传说等大型题材的作品”“纯本子花儿以编唱历史故事为主,多用古典文学名著作为编唱的剧本”“以本子起兴类花儿前半部分用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起兴,引出作品主题”,所以其内容是多为神话故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典文学名著等。《水浒传》《西游记》《杨家将》都在这类题材范围之内,而《道德经》记载的是道家的哲学思想,不属于“本子花儿”的内容范畴。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一“其跨地域、跨民族和跨时空的分布展现了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和文化包容性,是西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和纽带”可概括为,“花儿”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和文化包容性,是西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和纽带;
依据材料一“‘花儿’虽然是口头艺术,但它的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冠以‘大西北之魂’的称号。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花儿’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概括为,“花儿”文学艺术价值很高,有“大西北之魂”的称号;


展开余下试题依据材料二“因此,‘花儿’在传唱中也具有了多种功能意义”“从歌唱内容到情感抒发,其抒情功能均体现得淋漓尽致”可概括为,“花儿”具有很强的抒情功能;
依据材料一“而本子类花儿多是用来讲述神话故事、历史演绎或民间传说等大型题材的作品,此类花儿更强调表现花儿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材料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类花儿的传唱使人们得以接受道德教化、传承历史文化”可概括为,“花儿”具有历史文化内涵,能使人们接受道德教化、传承历史文化。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1】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赢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及城陷,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
(取材于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注释;【1】张巡;唐朝名臣,安史之乱时为真源县令。叛军进入河南后,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杀进睢阳与许远共同守城,直至壮烈牺牲。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竟与巡俱守死 竟:最终 B.从而尤之 尤:尤其
C.沮遏其势 沮遏:阻止,遏制 D.颜色不乱 颜色:脸色,神态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翰以文章自名 以为巡死而远就虏
B.不为许远立传 虽至愚者不忍为
C.城陷而虏 外无待而犹死守
D.小人之好议论 天下之不亡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能通知二父志
不能告诉别人他们二人父亲的志向
B.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怎么却说许远这般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呢
C.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怎么能知道别人最终不来救援
D.将其创残饿赢之余
率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余部下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写本文的初衷在于弥补李翰未为许远立传的遗憾。
B.许远困守城池时没有任何援兵,因为当时国家已灭亡。
C.文中以人死、绳断为喻,论证了城池陷落责不在许远。
D.作者赞扬张巡、许远,斥责了怯战自保和诬蔑功臣者。
10.作者认为,许远以身殉国,值得后人纪念。简要概括本文中许远的形象特点。(6分)
【答案】6.B 7.D 8.A 9.B
10.①一心抗敌,毫无个人私念,襟怀大度。②英勇无畏,忠君爱国,尽忠职守。③性格宽厚,德高望重。(每点2分)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B.“尤:尤其”错误。“尤”,责怪;句意:就来责怪这先受侵害和先裂开的地方。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以”,介词,因为;句意:李翰因文章而自许。
第二个“以”,动词,认为;句意: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
B.第一个“为”,介词,替;句意:没有替许远立传。
第二个“为”,动词,做;句意:即使最愚昧的人也不愿这样做。
C.第一个“而”,连词,表承接;句意:城破后被俘。
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句意:外面毫无(援兵的)依靠却仍然死守。
D.第一个“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小人喜欢非议他人。
第二个“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天下能够不亡。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告诉别人”错误。“通知”,完全明白,完全了解;句意:不能完全明白二位父亲的志向。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当时国家已灭亡”错误。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来看,是贼人说国家已经灭亡,并非事实。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可知,许远一心抗敌,毫无个人私念,襟怀大度。
由“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以与贼抗而不降乎?”“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可知,英勇无畏,忠君爱国,尽忠职守。
由“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可知,性格宽厚,德高望重。
参考译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因文章而自许,写这篇传记十分详尽严谨。但实际上还遗憾有所缺失:没有为许远立传。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接纳张巡,他职位本在张巡之上,却把指挥权交给张巡(自甘)在他手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功名。城破后被俘,不过与张巡死的时间先后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后代才智低下,不能完全明白二位父亲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怕死投降了叛贼。(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何苦守住尺寸大小的地盘,来与叛军对峙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包围中守城时,外面没有一点如蚂蚁般力量微弱的援助,他想要效忠的,就是国家和皇上,叛军拿国家灭亡和皇上已死的假消息告诉他,许远见救兵不来,而叛军越来越多,一定会把他们的话当作真的;外面毫无(援兵的)依靠却仍然死守,即使是愚笨的人也能计算日期知道自己要死在哪里了。许远不怕死也是很明显的了! 哪有城破、自己的部下都战死,他却独自蒙受愧疚耻辱乞求苟活的?即使最愚昧的人也不愿这样做,唉! 怎么却说许远这般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呢?


展开余下试题议论的人又认为,许远和张巡分城门守卫,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城门开始的,拿这个理由来指责许远。这又和小孩的见识没有两样。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先受到侵害的地方;扯紧绳子拉断它,绳的断口必定有先裂开的地方。旁观者看到这种情况,就来责怪这先受侵害和先裂开的地方,这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喜欢非议他人,不愿成人之美,竟到了这样的地步!像张巡、许远所达成的功业,如此杰出,尚且不能避免小人的诽谤,其他人又怎么被非议呢!
当二公刚开始守城的时候,怎么能知道别人最终也不来救援,从而预先决定弃城逃走呢?如果此城不能守住,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等到他们没有救兵,并且走投无路的时候, 率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余部下,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成功。二公这样贤明,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守住一座孤城,捍卫天下,仅凭千百来个濒临灭亡的士兵,迎战百万天天壮大的敌军,保护江淮地区,阻遏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这是谁的功劳啊!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一个接着一个。议论的人不追究讨论这些,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二公,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等同于逆乱者,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
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年轻时跟随张巡;等到张巡起兵抗击叛军,于嵩一直在围城之中。我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到于嵩,于嵩那时已六十多岁了。我那时还幼小,粗略地询问过张巡、许远的事迹,不太详细。他说:张巡身高七尺多,一口胡须活像神灵。等到城破后,张巡被杀时,脸色毫不慌张,神态安详就和平日一样。许远是个宽厚的长者,相貌和他的内心一样;和张巡同年出生,月份日子比张巡稍晚,称张巡为兄,死时四十九岁。”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3题。(共12分)
种竹(并序)【1】
唐 元稹
昔乐天赠予诗云:“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予秋来种竹厅下,因而有怀,聊书十韵。
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秋来苦相忆,种竹厅前看。
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清风犹淅淅,高节空团团。
鸣蝉聒暮景,跳蛙集幽阑。尘土复昼夜,梢云良独难。
丹丘【2】信云远,安得临仙坛。瘴江冬草绿,何人惊岁寒。
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玕【3】。孤凤竟不至,坐伤时节阑【4】。
注释:【1】此诗作于元和五年,时作者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2】丹丘: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3】青琅玕:指竹子,比喻绿竹美如玉石。【4】阑:结束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韵,点题,呼应诗序,逢秋思友,借竹明志,交代了种竹缘由。
B.第三至六韵,写竹失地伤根,又遭蝉聒蛙集等,突出生长环境的恶劣。
C.第七、八韵,转为抒情,既叹仙坛路远、书信难达,又惊瘴江地偏岁寒。
D.第九、十韵,收束全诗,“可怜”“坐伤”两句抒发了诗人种竹的感慨。
12.下列与竹的诗句所体现的竹的品格,与“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王维《竹里馆》)
B.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沅。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唐•刘长卿《斑竹》)
C.岁寒有贞姿,孤竹劲而直。虚心足以容,坚节不挠物。(明•唐寅《孤竹图》)
D.种竹满山阿,萧萧风雨多。会当成翠实,鸣凤一来过。(元•于立《题墨竹》)
13.《种竹》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6分)
【答案】11.C 12.C
13.①逢秋忆老友赠竹诗而种竹厅前看,表达对老友白居易的思念:“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秋来苦相忆,种竹厅前看”;②以秋竹的直、清、高、节、向上,表明自己正直清高的品格与志向:“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清风犹淅淅,高节空团团”“梢云良独难”;③表达自己遭受小人攻击而被贬的感伤与愤懑:“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鸣蝉聒暮景,跳蛙集幽阑”“尘土复昼夜,梢云良独难”;④抒发自己被贬远方、归隐不能、岁暮心寒、无人理解的复杂心情:“丹丘信云远,安得临仙坛。瘴江冬草绿,何人惊岁寒”;⑤抒发了诗人不得重用的无奈,以及看不到希望坐等时光流逝的感伤:“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玕。孤凤竟不至,坐伤时节阑”。(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分析】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C.“书信难达”错误。“信”是确实,实在的意思。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是说竹子的孤高刚直。
A.“幽篁”写竹子的青翠幽深;
B.“斑竹”写竹子的忠贞;
C.“孤竹”写竹子的孤高刚直;
D.写竹子的勃勃生机与希望。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中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这首诗是有感白居易几年前《赠元稹》“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而作。诗中以比兴象征的手法描述所种秋竹的生长情况,用以自喻。全诗言竹即是言己,稳当贴切,吻合无痕。
“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秋来苦相忆,种竹厅前看”,往昔您怜惜我的刚直,就像秋天的竹子,秋天里非常思念你,就种上竹子寄托思情。时逢秋天,忆起老友赠竹诗而种竹厅前看,表达对老友白居易的思念;
“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清风犹淅淅,高节空团团”,这里以竹子自喻,以秋竹的直、清、高、节、向上,表明自己正直清高的品格与志向;
“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鸣蝉聒暮景,跳蛙集幽阑”“尘土复昼夜,梢云良独难”,自己遭受小人攻击被贬,远离故土,行踪飘忽,充满感伤与愤懑;
“丹丘信云远,安得临仙坛。瘴江冬草绿,何人惊岁寒”,求仙不能,归隐不成,又是一年冬来岁暮。抒发自己被贬远方、归隐不能、岁暮心寒、无人理解的复杂心情;
“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玕。孤凤竟不至,坐伤时节阑”,虽有玉质材,却无人赏识,空等年华流逝。抒发了诗人不得重用的无奈,以及看不到希望坐等时光流逝的感伤
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1)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是促进个人进步、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战国时期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宋代欧阳修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2)古人诗文中常借“扁舟”来表情达意。如《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何处相思明月楼”,寄托了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前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凌万顷之茫然”,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羁绊的自由之乐。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把处境悲凉的琵琶女,与仕途失意的文人相提而论,发出了千古咏叹“________,________”。
(4)当同学因懊悔过往而沮丧时,你可以用《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鼓励他向前看。
【答案】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谁家今夜扁舟子 纵一苇之所如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逸豫、苇、沦、谏。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红楼梦》中,核心人物贾宝玉有很多特殊称谓,比如怡红公子、混世魔王、绛洞花主、富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4届新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