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38 2023-07-16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8]
2024届新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试卷(天津版)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天津专用)语 文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按照四部分类法,使中国古代的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组成,而四分法能较好地解决繁缛的古籍分类问题,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经,主要是儒家的经典。因为自汉武帝时期以来,儒家文化超越其他诸子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的历朝历代,儒家思想都被看作社会发展中的纲常伦理,被认为是思想文化界的( )。史,便是史书。中国历史上的“正史”,从汉代的《史记》开始,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史书《清史稿》,又有“二十五史”之称。子,就是指人们常说的“诸子百家”。百家之长与儒家之尊共同盛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中,才使得中国文化( )、鲜活有力。集,泛指一切文化艺术,包括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
综合来看,如果我们将国学比喻为一座高耸入云的文化大厦,那么“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在其中均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经部,是这座大厦的钢筋结构,有了儒家经典,就立起了中国主流思想;史部,是大厦的水泥浇筑,水泥的巍然填充与钢筋的昂然挺立,就构筑起了中国文化的坚实外形;子部的百家思想,就如同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正因为有门窗的参与,才使得空气流通、阳光照耀;集部,像是大厦里的一切( )与内饰,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全面支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美轮美奂的殿堂。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中流砥柱 栩栩如生 装潢 B.定海神针 生生不息 装修
C.中流砥柱 生生不息 装潢 D.定海神针 栩栩如生 装修
2.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按照四部分类法,使中国古代的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而四分法能较好地解决繁复的古籍分类问题,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B.按照四部分类法,中国古代的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而四分法能较好地解决繁缛的古籍分类问题,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C.按照四部分类法,中国古代的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组成,而四分法能较好地解决繁复的古籍分类问题,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D.按照四部分类法,中国古代的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而四分法能较好地解决繁复的古籍分类问题,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3.下列与文段相关的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包括风、雅、颂三部分。《楚辞》是屈原的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编辑。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鲁迅评价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浏览完整试题
C.《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D.宋词是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颗明珠,从流派上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作家分别是苏轼和李清照等。
二、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几年,很多高质量产地农产品热销全国,农民的收入也有了显著的提高。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数据显示,在烟台、大连、丹东、阿克苏等畅销农产品产地,县域农村地区的消费连年高倍数增长,农村地区网购的成交额增速,数倍高于所在城市整体的增速,成为消费增量的重要动力。
(摘编自《2022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发展指数报告:县域农村“新消费”蓬勃发展》)
材料二:
站在全新的“赶考路”上,乡村振兴、城乡协同发展的号角越吹越响亮。广大基层干部要握牢“三农”这把时代“火炬”,更要“目光向下”,借以制度、科技、生态这三个抓手,努力挖掘广袤乡村土地中蕴藏的无限潜力与后劲。
在长久以来的实践中,基层自治制度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发展,引导村民开展基层自治,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将建设美好生活的“受益者”转化为“建设者”“参与者”,把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转变为动力,赋能乡村振兴蓬勃发展。
基层干部要把握政策方向,落实补贴等激励政策,主动联系“种粮大户”“种菜大棚”等乡村农业“头部”成员,积极与当地科研院所、高校以及科技企业保持信息互通,关键时刻能够做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将先进的数字化、科技化农业生产方式引入到田间地头,为农业生产注入“数字能量”,助力农业高效发展。
基层干部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把握其中的“黄金分割点”,既要抓经济,也要保环境。除了做好退耕还林、落实休渔期制度等“基本功”,也要探索巩固、美化人居环境的“新技巧”。
(摘编自杨诚《以“三个抓手”助力“三农”发展》)
材料三:
引才是人才事业的基础,只有源源不断的各类人才涌入乡村,才能彰显乡村活力。一则,要从高校引才,注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导向,响应国家政策,突出选调生、大学生村干部、西部志愿者等群体在高校中的招录比例,让年轻人怀揣梦想、带着情怀到乡村干事创业。二则,要将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引流、回流,把好的理念、经验、阅历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组织建设的具体做法。
人才亦是如此,并非一出生就贴上了“人才标签”,而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成长,才能在各自领域拔尖,成为领军人物。因此,要做好培育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不断充沛知识,增长才能,达到人才标准。
引才、育才是前提,留才是关键,只有真正留住人,留住人心,乡村的发展才会良性循环,乡村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摘编自毛龙《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源动力》)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很多高质量产地的农产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销售,成交额节节高升,这成为农村整体消费增量的主要原因。
B.近三年,全国各区域的农村网购用户数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东北地区的增长速度相比其他地区最为突出。
C.县域农村网购荔枝、木瓜等水果的年均增长率较高,说明农村食品消费走向尝鲜吃好,也说明县域农村消费已全面升级。
D.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未来他们对荔枝、木瓜的需求量仍将大于对葡萄、草莓等水果的需求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应积极开展基层自治,不仅使农民成为建设美好生活的受益者,更成为建设者和参与者。
B.数字经济助力农村地区农产品生产及消费,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村地区人民生产水平和消费实力的提升。
C.壮大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既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奔赴基层就业,也要做好退役军人和致富带头人引流、回流工作。
D.保护环境是基层干部必须重视的问题,而探索巩固、美化人居环境的“新技巧”是保护环境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6.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近三年县域农村网购水果消费趋势看,成交额年均增长率最高的水果是荔枝,它也将成为今后成交额年均增长率最高的冠军水果。
B.实现乡村振兴、城乡协同发展,只要把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转变为动力,就能站在全新的“赶考路”上,一路向前。
C.助力农业高效发展,要将数字化、科技化农业生产方式引入田间地头,也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开发。
D.引才、育才是乡村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前提,因此留住人才,乡村的发展才会良性循环,乡村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三、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陈时政疏
【唐】马周
贞观①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曰:臣历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汉氏之有天下,传祚相继,多者八百余年,少者犹四五百年,皆为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心。今陛下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德日浅,固当崇禹、汤、文、武之道,广施德化,使恩有余地,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欲但令政教无失,以持当年而已!且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故其下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此其所以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
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陛下虽每有恩诏令其减省而有司作既不废自然须人徒行文书役之如故臣每访问四五年来百姓颇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养之。
昔唐尧茅茨②土阶,夏禹恶衣菲食,如此之事,臣知不复可行于今。汉文帝惜百金之费,辍露台之役,集上书囊以为殿帷,所幸夫人衣不曳地。至景帝以锦绣纂组③妨害女工,特诏除之,所以百姓安乐。后至孝武帝,虽穷奢极侈,而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动。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此于时代差近,事迹可见。今京师及益州诸处营造供奉器物,并诸王妃主服饰,议者皆不以为俭。臣闻昧旦丕显,后世犹怠,作法于理,其弊犹乱。陛下少处民间,知百姓辛苦,前代成败,目所亲见,尚犹如此,而皇太子生长深宫,不更外事,即万岁之后,固圣虑所当忧也。
展开余下试题
臣窃寻往代以来成败之事,但有黎庶怨叛,聚为盗贼,其国无不即灭,人主虽欲改悔,未有重能安全者。凡修政教,当修之于可修之时,若事变一起,而后悔之,则无益也。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蓄积多少,惟在百姓苦乐。但贮积者固是国之常事,要当人有余力而后收之。若人劳而强敛之,竟以资寇,积之无益也。然俭以息人,贞观之初,陛下已躬为之,故今行之不难也。为之一日,则天下知之,式歌且舞矣。若人既劳矣,而用之不息,倘中国被水旱之灾,边方有风尘之警,狂狡因之窃发,则有不可测之事,非徒圣躬旰食晏寝而已。若以陛下之圣明,诚欲励精为政,不烦远求上古之术,但及贞观之初,则天下幸甚。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年号。②茨,屋顶。③纂组,读音为zuǎn zǔ,意思为赤色绶带,亦泛指精美的织锦。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祚相继 祚:福分,这里指帝位
B.所幸夫人衣不曳地 幸:幸运
C.不更外事 更:经历
D.倘中国被水旱之灾 被:遭受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且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B.至景帝以锦绣纂组妨害女工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C.而承文景遗德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D.式歌且舞矣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A.陛下虽每有恩/诏令其减省/而有司作既不废/自然须人/徒行文书/役之如故/臣每访问/四五年来/百姓颇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养之
B.陛下虽每有恩/诏令其减省/而有司作既不废/自然须人徒行文书/役之如故/臣每访问/四五年来/百姓颇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养之
C.陛下虽每有恩诏/令其减省/而有司作既不废/自然须人/徒行文书/役之如故/臣每访问/四五年来/百姓颇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养之
D.陛下虽每有恩诏/令其减省/而有司作既不废/自然须人徒行文书/役之如故/臣每访问/四五年来/百姓颇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养之
10.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作者陈时政之弊的一项是(3分)
①供官徭役,道路相继 ②兄去弟还,首尾不绝
③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④议者皆不以为俭
⑤黎庶怨叛,聚为盗贼 ⑥式歌且舞矣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⑥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见微知著,引经据典,规劝唐太宗要“节俭于身,恩加于人”。
B.作者认为,虽然唐太宗有仁德,曾多次下令减轻徭役,但官府的文书下达后,有些地方并未落实到位,因此百姓服役的状况并没有改善。
C.作者认为唐太宗了解民生疾苦和前代兴衰,尚且无法制止皇室生活奢靡,如果将来太子登基,那么可能会动摇唐王朝的基业。
D.文章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都是写给唐太宗的奏折,但前者语气更加委婉,用语更为自然,几乎不假骈俪。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
四、(25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唐尧茅茨土阶,夏禹恶衣菲食,如此之事,臣知不复可行于今。
(2)若人劳而强敛之,竟以资寇,积之无益也。
13.马周认为唐太宗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安定、百姓安居?请结合文章第四段简要概括。(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定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罢官,加之牙齿病痛,内心愁苦之情用一“凉”字全部托出。
B.颔联“脱屦”“敷衾”的动作,看似平淡,恰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C.在诗人眼中,定林幽静的环境适宜修身养性,祛除心中的烦忧。
D.这首诗即兴即事,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2)赏析诗歌颈联。(2分)
(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1)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2)《国风》好色而不淫,_____________。(《屈原列传》)
(3)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4)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5)当今,人们经常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不义之财丝毫不取的意思,倡导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清官作风。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
祁连雪
王充闾
①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倾倒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良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②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昌平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③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彩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④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于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使。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⑤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裔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⑥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跳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然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祇,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的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展开余下试题
⑦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1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弥漫(mí) 游骋(chěng) 积淀(dìng)
B.浸染(jìn) 良畴(chóu) 蜿蜒(wān)
C.富庶(shù) 叠嶂(zhāng)) 窥察(kuī)
D.倾倒(qīng) 膏腴(yú) 谛听(tì)
17.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结合全文,谈一谈“雪”的重要作用。(5分)
18.请分析文章结尾引用诗句的作用。(4分)
19.赏析第⑥段画线语句。(6分)
20.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濛笼罩,真相难以认清。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E.本文既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雪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
六、(10分)
21.阅读下面节选自《红楼梦》的一段文字,按要求完成问题。
宝玉听了,忙上来悄悄的说:“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她是两姨姐妹,论亲戚她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她是才来的,岂有为她疏远你的?”
(1)这段话是贾宝玉和_______说的,“论亲戚她比你疏”中的“她”是指_______。(2分)
(2)为什么宝玉会说出“论亲戚她比你疏”这样的话来?请用《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的概念解释。要求:①观点明确,②语句流畅,③书写清晰,④不少于80字。(4分)
22.新华中学的校报一共有四个专栏,请结合专栏名称,仿照表格里的句子,将主题内容部分补充完整。(4分)
要求:专栏2和专栏1中的句子字数相同,结构一致;专栏3和专栏4中的句子字数相同,结构一致。
专栏名称 主题内容
专栏1 校内新闻 聚焦学校大事,发布热点新闻
专栏2 法制教育
专栏3 摄影专栏
专栏4 文学园地 诗情抒写,品千姿百态美文章
七、(60分)
23.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每一分钟,中国新生产出10辆新能源汽车,修建481米长的农村道路,“复兴号”动车行驶5833米,收发20.6万份包裹……;同时,每一分钟,中国进口近1.5吨智利樱桃,中国援建的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发电6088千瓦时,可满足当地500万人的用电需求,北斗导航系统被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访问超过7000万次,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2530万人民币……
每一分钟,中国都在蓬勃发展,也都在与世界发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我们中国青年就成长于这样的时代,既享受着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成果,也肩负着发展中国和世界的使命。习近平在二十大开幕时说:“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中国•世界•我们”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天津专用)01
语 文
一、9分
1.C 2.D 3.A
二、9分
4.B 5.D 6.C
三、15分
7.B 8.D 9.C 10.B 11.C
12.(1)过去,唐尧用茅草盖屋顶,以泥土砌台阶,夏禹穿粗劣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这些节俭的美德,我知道已不可能在当今推行。(“茅茨”“土阶”“恶衣”“菲食”,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每点1分)(2)如果百姓劳苦却仍强行征敛,最后还是帮助了贼寇,积聚财物并没什么好处。(“强敛”,强行征敛;“竟”,最终;“资”,帮助;“益”,好处。每点1分)
13.①在能够治理的时候及时改进政治教化。②在保障百姓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征收钱粮贮积财物。③注重节俭,让百姓休养生息。(每点1分)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说:我历观史书,发现从夏、商、周到汉代,朝代不断交接更替,时间长的朝代可以延续八百多年,短的也有四五百年,这些朝代都是积善积德,以恩德赢得民心。现在,陛下虽然以大功平定了天下,但是积累恩德的时间还很短,因此,应当推崇大禹、商汤、文王、武王之道,广布道德教化,使德有余,为后世子孙创下稳固的基业。怎么可以认为只要当今的政治没有过失,保住今日的江山,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呢?而且,自古帝王虽然都根据当时的局势,制定或宽或严的具体政策,但节俭、施恩却是历代政治的根本。只有这样,百姓才会爱戴君王如同爱戴自己的父母,仰慕君王如同仰慕日月,尊敬君王如同尊敬神明,畏惧君王如同畏惧雷霆。这才是国家长治久安、没有动乱的原因。
现在处于天下大乱之后,百姓人口相当于隋朝的十分之一。然而,如今徭役仍然很多,一个家庭里面兄长才回到家,弟弟又不得不离开了,并且往来征程几千里,一年四季,没有休止。陛下虽然仁德,每每下令减轻徭役。可是,有些部门按计划,还是需要不断征派百姓去去服劳役。官府减轻劳役的文书不断下达,可是,百姓服役的征程依然如故。我常常去访问民间疾苦,这四五年来,老百姓之中已有很多抱怨之辞了,他们认为陛下不体恤爱抚百姓。
过去,唐尧让官吏住在茅草屋中,大禹以饮食丰美为恶。这些节俭的美德,我知道已不可能在当今推行。汉文帝顾惜百万资金,停止修建露台,他收集大臣们上书用的布囊来做大殿的帷幕,他宠爱的慎夫人的衣裙不得拖到地上。汉景帝认为织锦刺绣会妨碍女工,于是下令解散,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汉武帝时,他虽然穷奢极欲,但还是继承了文帝、景帝的遗德,所以民心没有动摇。如果汉高祖之后就是武帝即位,那么汉代的江山必定不会保全。这些情况离当今较近,事情还清楚可见。现在,京城和益州等地制造供奉的器物,诸王妃嫔公主的服饰也极其精美,民间的舆论都认为这太奢侈。臣听说勤奋早起而功业盛大显赫的君主,后代还会因循懈怠;制定合乎常理的法令,久而久之还会出现弊端产生混乱。陛下年少时,生长在民间,知道百姓的辛苦,前代的成败,也看在
上一篇:
2024届新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试卷(北京版)
下一篇:
2024届新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试卷(上海版)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24届新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