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43 2023-07-21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3]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语文试卷(一)九省新高考通用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九省新高考专用)01
语 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自从人类有了文字和数字,数据也就产生了。我们的祖先可是称得上运用数据的鼻祖。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开封)举行会盟,后魏国以韩国没有前来赴会为借口,兴兵讨伐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用军师孙膑的建议,待魏国与韩国交战疲惫不堪时,大举发兵救韩。魏国军师庞涓率10万大军欲与齐国一决雌雄。孙膑见庞涓来势汹汹,决定智取,于是下令军队向马陵(今山东郯城县一带)方向撤军,选择在一沟壑密林处设伏,诱敌深入。孙膑提出建议,命士兵第一天挖供10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减少5万,第三天减少到3万。庞涓侦察到齐军的这一变化,认为齐军士兵胆小畏战,每天都有大量士兵逃跑,减员严重。于是,亲自率兵追击,结果大败,庞涓自知在劫难逃,拔剑自刎。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孙膑所用计策被称之为“减灶之计”。
今天,大数据时代已悄然来临,将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将借助大数据的帮助进入一个新阶段。
大数据时代需要数据思维,即养成对数据的敏感和分析习惯,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善于从数据中发现和挖掘其内在价值,在预测事物发展、判定当前态势以及做决定决策时,先看看“数据怎么说”,而不是主观判定,或是从时过境迁的经验出发。
数据是死的,本身不会说话。但对数据敏感的人或善于从数据中挖掘内在价值的人看来,数据就是活的,而且是极为有用的。特别是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不再“减灶之计”那样的简单数据了。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万物皆数”,即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它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客观反映,世间万物都可以被数据化,它无处不在,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从简单数据到海量数据,它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而绝大部分却隐藏在水面之下,需要广泛而深入挖掘。数据好似望远镜,让我们能够窥视广袤宇宙;它又像显微镜,让我们能够探究微观世界。
在大数据时代,以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科学为基础的大数据,又衍生出“数据科学”“数理统计学”“数据工程”“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信息主权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核心是将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数据上,将数据化思维与先进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相融合,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预测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能性,以便及早寻求应对之策。
大数据的核心作用之一是预测,即通过大数据推测未知事件,是用今天演绎未来的过程,其最大变革是放弃了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而代之的是对相互关系的关注。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它直接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需要培养数据思维。”军事运筹学专家、国防科技大学张维民教授认为。数据思维是借助于数据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探索,从而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的一种思维习惯,并形成以数据为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
浏览完整试题
数据思维的方法主要体现在整体观、发展观和联系观这三个方面。张维民教授认为,在大数据时代,看问题、拿主意、做决策,要养成看“数据怎么说?”的习惯,而不是“我们怎么想”,或是凭经验和传统思维出发,要紧跟着问题进一步问:“这些数据从哪儿来的?从这些数据能得出什么分析结果?我们对结果有多大信心”决策者对数据与客观证据的尊重是大数据发挥价值的重要保证。
在军事领域,大数据将开启一种新的作战样式,即“大数据战”。张维民教授对其战争特点做出了如下的归纳:
首先体现在组织结构重组。在军队组织形态上、扁平结构、层次简捷、高度集成、体系融合,是大数据时代军队体制编制的基本特征。作战将由力量联合向数据融合方向发展,军队在几乎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情况下,能够另辟蹊径,通过数据的融合实现军种的联合。
其次是作战样式的改变。未来战争将呈现以数据攻击和防护为基本手段的全新作战样式。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跨网或离网攻击都将成为可能,实时的战场信息、各种侦察平台搜集的信息、作战指挥中心的每一项指令、传感器信息等,都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这些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构成了最基本的战场生态。
第三是指挥流程缩短。随着数据挖掘技术、大规模并行算法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并广泛应用在军事上,情报、决策与作战一体化将取得快速进展。作战部门可以组建无人机编队对实时捕获的重要目标进行“发现即摧毁”式的精确打击,并能通过融合情报的前后端,缩短指挥流程,使数据流程与作战流程无缝链接并相互驱动,构建全方位遂行联合作战的“侦打一体”体系,从而实现体系化的“从传感器到射手”的重大突破。
最后是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的改变。自主式作战平台将成为未来作战行动的主体。大数据技术将赋予无人作战平台一定的“能动性”,将带来决策思维、模式和方法的变革,指挥员做出决策越来越取决于数据及其分析结果,而非经验和直觉的主导。只要提供的数据量足够庞大真实,就可以通过数据挖掘,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诸如敌方指挥员的思维规律、预测对手的作战行动、战场态势的发展变化等复杂问题。
“看数据怎么说”,在大数据战争中,数据搜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基于数据作出的决策将会是未来战场上的制胜关键。可以说,谁占领了大数据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未来战场上赢得军事竞争的主动权。
(摘编自国防科技大学王握文《看数据怎么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据思维”在文中是指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而不是主观臆断或经验主义。
B.“万物皆数”在文中是指世界万物是由数据组成,数据无处不在,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C.大数据的核心作用之一就是通过从大数据推测未知事件,是用今天演绎未来的过程,关注的是相互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D.“大数据战”的战争特点体现在组织结构重组、作战样式改变、指挥流程缩短、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的改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有关军事领域“大数据战”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数据战”的一大特点是在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的前提下,通过数据的融合实现军种间的联合。
B.依靠数据挖掘,作战部门就可以组建无人机编队对实时捕获的重要目标进行“发现即摧毁”式的精确打击,缩短指挥流程。
C.“大数据战”使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都发生变化,自主式作战平台已成为发达国家作战行动的主体。
D.“大数据战”中,指挥员做出决策将越来越少依赖经验和直觉,更多地将取决于足够庞大而真实的数据及其分析结果。
3.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说明本文写作特色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具有科学性,比如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数据思维”“数据科学”等。
B.本文具有严谨性,比如“几乎”“将成为可能”等词语的使用精当准确。
C.本文具有通俗性,比如将数据形象地比作冰山一角、望远镜、显微镜等。
D.本文具有文学性,比如引用历史事件、专家言论,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4.本文第一段为何详细叙写“马陵之战”?请分析原因。(4分)
5.最近爆火的影片《长空之王》讲述了试飞员一次次与死神过招,只为获取最极限的数据,助力研发最新型隐身战机的故事。我们的科研领域需要怎样的数据思维?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答案】1.B 2.D 3.D
4.①“马陵之战”是我国最早运用数据的典型案例,可以更好地说明“我们的祖先可是称得上运用数据的鼻祖”的事理。②列出数据,详细说明“马陵之战”“成亦数据”“败亦数据”,突出了数据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③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大数据时代的论述。(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5.①养成对数据的敏感和分析习惯,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②借助数据概括、探索客观事物,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规律,以数据为资源解决问题。③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预知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行性。④用整体观、发展观、联系观培养数据思维。(每点1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万物皆数’在文中是指世界万物是由数据组成”说法错误。从第四段“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万物皆数’,即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可知,“万物皆数”是指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在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的前提下”说法错误,第十一段原文是“在几乎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情况下”,选项缺少限定词“几乎”。
B.“依靠数据挖掘,作战部门就可以组建无人机编队对实时捕获的重要目标进行……”以偏概全,从文中可知,不仅仅是通过对数据的挖掘,还有大规模并行算法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并广泛应用在军事上;“缩短指挥流程”除了精确打击,还需要通过融合情报的前后端。
C.“自主式作战平台已成为发达国家作战行动的主体”无中生有。文中第是四段的表述为“自主式作战平台将成为未来作战行动的主体”。
展开余下试题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能力。
D.“本文具有文学性”分析错误。通读全文可知,本文属于科普说明文,并不具有文学性。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者提到“我们的祖先可是称得上运用数据的鼻祖”,为了证明这一论断,作者举出了“马陵之战”是我国最早运用数据的典型案例,因为“马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非常具有说服力地说明“我们的祖先可是称锐上运用数据的鼻祖”的事理。
其次,从第一段“孙膑提出建议,命士兵第一天挖供10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减少5万,第三天减少到3万。庞涓侦察到齐军的这一变化,认为齐军士兵胆小畏战,每天都有大量士兵逃跑,减员严重。于是,亲自率兵追击,结果大败,庞涓自知在劫难逃,拔剑自刎”可知,作者通过列出数据,详细说明“马陵之战”数据运用的效果,指出“成亦数据”“败亦数据”,突出了数据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
最后,因为该战役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而通过文中的分析,指出数据正是“马陵之战”成败的关键,将数据与“马陵之战”的联系起来,这样就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引出下文对大数据时代的论述。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文中第八段“数据思维是借助于数据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探索,从而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的一种思维习惯,并形成以数据为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可以总结出,在科学领域,应该养成对数据的敏感和分析习惯,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
还可以总结出,在科学领域,应该借助数据概括、探索客观事物,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规律,以数据为资源解决问题。
从文中第六段“其核心是将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数据上,将数据化思维与先进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相融合,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预测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能性,以便及早寻求应对之策”可以总结出,在科学领域,应该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预知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行性。
从文中第九段“数据思维的方法主要体现在整体观、发展观和联系观这三个方面。……决策者对数据与客观证据的尊重是大数据发挥价值的重要保证”,可以总结出,在科学领域,应该用整体观、发展观、联系观培养数据思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落魄
汪曾祺
到我们认识他时,他开了个小馆子,在我们学校附近。
大学生都是消化能力很强的人。初到昆明时,大家的口袋里还带着三个月至半年的用度,有时还能接到一笔汇款,稍有借口,或谁过生日,或失物复得,或接到一封字迹娟秀的信,或什么理由都没有,大家“通过”一下,就可以派一个人做东请客。有人说,开了个扬州馆子,那就怎么也得巧立名目去吃他一顿。
学校附近还像从前学校附近一样,开了许多小馆子,开馆子的多是外乡人,山东、河北、江西、湖南的,都有。在昆明,只要不说本地话,任何外乡口音的,都可认作大同乡。一种同在天涯之感把掌柜、伙计和学生连接起来。学生来吃饭,掌柜的、伙计(如果他们闲着),就坐在一边谈天说地;学生也喜欢到锅灶旁站着,一边听新闻故事,一边欣赏炒菜艺术。
这位扬州人老板,一看就和别的掌柜的不一样。他穿了一身铁机纺绸褂裤在那儿炒菜。盘花纽扣,纽绊拖出一截银表链。雪白的细麻纱袜,浅口千层底礼服呢布鞋。细细软软的头发向后梳得一丝不乱。左手无名指上还套了个韭菜叶式的金戒指。周身上下,斯斯文文。除了他那点流利合拍的翻锅执铲的动作,他无处像一个大师傅,像吃这一行饭的。这个馆子不大,除了他自己,只用了个本地孩子招呼客座,摆筷子倒茶。可是收拾得干干净净,木架上还放了两盆花。就是足球队员、跳高选手来,看看墙上菜单上那一笔成亲王体的字,也不好意思过于嚣张放肆了。
半年以后,店门关了几天,贴出了条子:修理炉灶,停业数天。
重新开张后,饭铺气象一新,一早上就坐满了人,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扬州人听从有人的建议,请了个南京的白案师傅来做包子下面,带卖早晚市了。
白案上,那位南京师傅集中精神在做包子。他很忙,顾不上想什么。但是今天是新开张,他一定觉得很兴奋。他的脑袋里升腾着希望,就像那蒸笼里冒出来的一阵一阵的热气。听他用力抽打着面团,声音钝钝的,手掌一定很厚,而且手指很短!他的脑袋剃得光光的,后脑勺挤成了三四叠,一用力,脑后的褶纹不停地扭动。周身上下,无一处不像一个当行的白案师傅,跟扬州人的那种“票友”风度恰成对比。
不知道什么道理,那一顿早点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猪肝面,加了一点菠菜、西红柿,淡而无味。我看了看墙上钉着的一个横幅,写了几个美术字:“绿杨饭店”(不知是哪位大学生的大作),心想:三个月以后,这几个字一定会浸透了油气,活该!——我对猪肝和美术字一向都没有好感。
半年过去,很多人的家乡在不断“转进”(报纸上讳言败退,创造了一个新奇的名词)的战争中失去了。滇越铁路断了,昆明和“下江”邮汇不通,大学生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学生在外而兼了差,教中学的,在拍卖行、西药铺当会计的,当家庭教师的,各行各业,无所不有。昆明每到中午十二点要放一炮,叫做“午炮”,据说放那一炮的也是我们的一位同学。有的做了生意,而且越做越大。还有一些对书本有兴趣,抱残守阙,除了领“贷金”,在学校吃“八宝饭”(糙米中有砂粒、鼠矢种种东西),靠变卖衣物维持。附近有不少收买旧衣的,背着竹筐,往来吆唤。其中有一个中年妇女,嗓音极其脆亮,我一生很少听到这样好听的叫卖声音:“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学生的变化,自然要影响到绿杨饭店。
这个饭馆原来不大像一个饭馆,现在可完全像一个饭馆了,太像了,代表这个饭馆的,不再是扬州人,而是南京人了。
那个南京人,第一天,就从他的后脑勺上看出这是属于那种能够堆砌“成功”的人,一个非常现实的人。他抓紧机会,稳扎稳打,他知道钱是好的,活下来多不容易,举手投足都要代价。他一大早冲寒冒露从大西门赶到小南门去买肉,因为那里的肉要便宜一点;为了搬运两袋面粉,他可以跟挑夫说很多好话,或骂很多难听的话;他一边下面,一边拿眼睛瞟着门外过去的几驮子柴,估着柴的干湿分量;他拣去一片发黄的菜叶,丢到地下,拾起来,看一看,又放回案板上。他的床是睡觉的,他的碗是吃饭的。他不幻想,不喜欢花,他不聊闲天,不上茶馆喝茶,而且老打狗。没有多少时候,绿杨饭店就充满了他的“作风”。从作风的改变上,你知道店的主权也变了。南京人攒了钱,红利、工钱,加了自己的积蓄,入了股,从伙计变成了股东。
绿杨饭店的主顾有些变化,但生意没有发生太大影响。在外兼职的学生在拿到薪水后会来油油肠子。做生意的学生,还保留着学籍,选了课,考试时得来答卷子,平时也偶尔来听听课。抱残守阙者,有时觉得“口中淡出鸟来”,就翻出几件值一点钱的东西拿到文明新街一卖——最容易卖掉的东西是工具书,《锌源》《牛津字典》……有一个四川同学家里寄来一件棉袍子,他约了几个人一同上邮局取出来,出了邮局大门,拆开包裹,把一件全新的棉袍搭在手臂上,就高声吆唤:“哪个买这件棉袍!”然后,几个馋人,一顿就把一件新棉袍吃掉了。昆明冬天不冷,没有棉袍也过得去。
绿杨饭店的生意好过一阵,好得足以使这一带所有的饭馆为之侧目。这些饭铺的老板伙计全都对它关心。别以为他们都希望“绿杨”的生意坏。他们知道,“绿杨”的生意要是坏,他们也好不了。他们的命运既相仿,又相共。果然,过了一个高潮,绿杨饭店走了下坡路了,包子里的豆芽菜、豆腐干越掺越多,卖出去的包子越来越少。时间很快过了两年了。大学的学生,有的干脆弃学经商,在外地跑买卖,甚至出了国,到仰光,到加尔各达。有的还选了几门课,有的干脆休了学,离开书本,离开学校,也离开了绿杨饭店。在外兼职的,很多想到就要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不再胡乱花钱。风翥街冷落了许多。开饭馆的江西人、湖南人、山东人、河北人全都风流云散,不知所终。绿杨饭店还开着。绿杨饭店犹如一面镜子,照出种种变化。镜子里是变色的猪肝、暗淡的菠菜、半生的或霉烂的西红柿。太阳光如一匹布,阳光中游尘飞舞。
展开余下试题
一九四六年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落魄”,即潦倒失意,在本文中不仅指扬州人所经营饭馆的落魄,更指在烽火硝烟中众多背井离乡小人物的落魄,表达了作者对时代洪流和人生浮沉的思考。
B.“他穿了一身铁机纺绸褂裤在那儿炒菜……”作者通过对扬州人穿着的详尽刻画,写出了扬州人对做菜的讲究,显示出他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C.扬州人“无处像一个大师傅”,而南京人“无一处不像一个当行的白案师傅”,绿杨饭店“现在可完全像一个饭馆了”,叙述者在“像与不像”的评价中流露褒贬之意。
D.“他们的命运既相仿,又相共”的“相共”指的是人们在朝不保夕的战时环境的冲击下,都会先选择生存目标,而搁置精神追求。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抱残守阙者为求果腹,起初只卖衣,后来也卖书,这一对比以小见大,刻画出战时异乡生活的不易以及学生内心深处的坚守与投降。
B.“这几个字一定会浸透了油气”,作者由对食物的反感联想到日后绿杨饭店的风雅不再。与前文对“成亲王体字”的极高评价形成鲜明的对比。
C.本文语言幽默风趣,例如在刻画南京人时,运用反语、谐音、大词小用、庄词谐用等手法,对人物进行调侃、讽刺、批判,令读者忍俊不禁又掩卷深思。
D.文章以双线结构阐述战时扬州人在昆明所开饭馆逐渐沦落的过程,又以顾客、学生的双重身份记叙见闻,以扬州人落魄之路对照叙述者在昆明的学生生活。
8.《落魄》以“我”的视角聚焦扬州人饭馆的变迁,从个体反思自我、折射群体,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6分)
9.汪曾祺师承沈从文,小说“淡而有味”,请结合本文加以赏析。(6分)
【答案】6.D 7.C
8.①“我”见证了扬州人饭馆在短短两年间从文雅、讲究、闲适的扬州饭馆,变成了肮脏、敷衍、沉沦、走下坡路的饭馆,先前的情趣追求荡然无存,流露出“我”对扬州人饭馆落魄的愤懑惋惜之意。②但“我”并不仅局限于扬州人个体的变迁,而是从彼及己,反思自我,将自己置于一种与扬州人的文化对照关系内,反思自己在战时环境下更应保持自我追求、坚守故土文化。③折射群体,以小见大,从扬州人折射自五湖四海来到昆明的饭铺老板伙计,从我折射内迁来到昆明的大学生,写出了时代洪流中人们的坚守与投降以及难以逃脱命运碾压的无奈。(每点2分)
9.淡而有味:在平淡自然的散文化叙事中,展现世俗人情,传达深厚情感。①不重紧张激烈的情节冲突:小说对扬州人饭馆的变迁进行了片段式的叙事,没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散文“形散”的特点类似。②淡化人物性格,赞美人际关系和谐:人物没有具体名姓,仅以故乡“扬州”“南京”或其他特征指代,扬州人风雅,但没有鲜明性格特征,大学生之间、饭铺老板之间没有激烈冲突,关系淳朴融洽,展现了人情美。③小说语言平淡舒缓,具有抒情性:在叙事中不时穿插议论和抒情,例如“我对猪肝和美术字一向都没有好感”“我一生很少听到这样好听的叫卖声音”,语言幽默质朴,臧否分明。(每点2分)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相共’指的是人们在朝不保夕的战时环境的冲击下,都会先选择生存目标,而搁置精神追求”说法错误,从前文“他们知道,‘绿杨’的生意要是坏,他们也好不了”可知,饭馆老板伙计们他们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运用反语、谐音、大词小用、庄词谐用等手法”说法错误,“周身上下,无一处不像一个当行的白案师傅,跟扬州人的那种‘票友’风度恰成对比” 运用反语,“那个南京人,第一天,就从他的后脑勺上看出这是属于那种能够堆砌‘成功’的人,一个非常现实的人”中“成功”是大词小用,“他一大早冲寒冒露从大西门赶到小南门去买肉,因为那里的肉要便宜一点”中“冲寒冒露”是庄词谐用,本文没有运用谐音的手法。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结合“不知道什么道理,那一顿早点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猪肝面,加了一点菠菜、西红柿,淡而无味”“这个饭馆原来不大像一个饭馆,现在可完全像一个饭馆了,太像了”“绿杨饭店走了下坡路了,包子里的豆芽菜、豆腐干越掺越多,卖出去的包子越来越少”“绿杨饭店犹如一面镜子,照出种种变化。镜子里是变色的猪肝、暗淡的菠菜、半生的或霉烂的西红柿”可知“我”见证了扬州人饭馆在短短两年间从文雅、讲究、闲适的扬州饭馆,变成了肮脏、敷衍、沉沦、走下坡路的饭馆,先前的情趣追求荡然无存,流露出“我”对扬州人饭馆落魄的愤懑惋惜之意。
结合“在昆明,只要不说本地话,任何外乡口音的,都可认作大同乡。一种同在天涯之感把掌柜、伙计和学生连接起来”“周身上下,斯斯文文。除了他那点流利合拍的翻锅执铲的动作,他无处像一个大师傅,像吃这一行饭的”“不知道什么道理,那一顿早点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从作风的改变上,你知道店的主权也变了。南京人攒了钱,红利、工钱,加了自己的积蓄,入了股,从伙计变成了股东”“绿杨饭店还开着。绿杨饭店犹如一面镜子,照出种种变化。镜子里是变色的猪肝、暗淡的菠菜、半生的或霉烂的西红柿。太阳光如一匹布,阳光中游尘飞舞”可知“我”并不仅局限于扬州人个体的变迁,而是从彼及己,反思自我,将自己置于一种与扬州人的文化对照关系内,反思自己在战时环境下更应保持自我追求、坚守故土文化。
结合“大学的学生,有的干脆弃学经商,在外地跑买卖,甚至出了国,到仰光,到加尔各达。有的还选了几门课,有的干脆休了学,离开书本,离开学校,也离开了绿杨饭店。在外兼职的,很多想到就要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不再胡乱花钱。风翥街冷落了许多。开饭馆的江西人、湖南人、山东人、河北人全都风流云散,不知所终”可知文本折射群体,以小见大,从扬州人折射自五湖四海来到昆明的饭铺老板伙计,从我折射内迁来到昆明的大学生,写出了时代洪流中人们的坚守与投降以及难以逃脱命运碾压的无奈。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淡而有味:在平淡自然的散文化叙事中,展现世俗人情,传达深厚情感。
不重紧张激烈的情节冲突:“不知道什么道理,那一顿早点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从作风的改变上,你知道店的主权也变了。南京人攒了钱,红利、工钱,加了自己的积蓄,入了股,从伙计变成了股东”“绿杨饭店还开着。绿杨饭店犹如一面镜子,照出种种变化。镜子里是变色的猪肝、暗淡的菠菜、半生的或霉烂的西红柿。太阳光如一匹布,阳光中游尘飞舞”,小说对扬州人饭馆的变迁进行了片段式的叙事,没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散文“形散”的特点类似。
淡化人物性格,赞美人际关系和谐:
上一篇: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语文试卷(二)九省新高考通用
下一篇: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语文试卷(三)全国卷版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24届新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