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37 2023-07-21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7]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语文试卷(一)全国卷版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全国版专用)01
语 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笔记是古人重要的著述形式,始于汉魏,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从第一个高峰期宋代到最后一个高峰期清代,千年间存世笔记超过6800种,而清代笔记独占七成,足见其分量。随着笔记文献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笔记视角出发去审视古代文史和学术,或者重估古代各时段笔记的独特价值,也显得尤为重要。笔记本来是文人在严谨著述之余随笔著录的文字,常被归入子部杂家类或小说家类,发展至奠定清代学术底色的乾嘉时期,亦呈现出有别于前的新变。
笔记经由清初至乾嘉,渐渐成为文人群体普遍接受的著述方式。在笔者统计的168位笔记作家当中,而举人以上科名者占据60%,其中进士多达63人,无科名者仅十余人;有仕宦经历者也超过六成,且不乏位高权重者。这说明笔记得到了主流文人群体的认可和采用。比起清初已明显呈现出“文化权力上行”态势,许多高层文人致力于撰著笔记,并以此名世。郭英德先生指出,清初至乾隆文坛经历了由“布衣之文”向士大夫之文的权力话语转变,此或可为考察乾嘉笔记发展态势提供一个参考维度。与此同时,乾嘉笔记在文献形态上也渐呈“厚重”。在笔者统计的224种、2159卷笔记中,篇幅超过10卷者占笔记总卷数的七成;其中二三十卷以上者不胜枚举,最巨者可达七八十卷。这已经明显超过晚明、清初笔记。篇幅固然不代表一切,但却能体现在此类著述上投注的精力和专注度。
学术性是乾嘉笔记区别于他朝笔记的根本特征。乾嘉学术乃至清代学术的卓越成就,很大一部分是由笔记完成的。进入乾嘉时期,考据学臻至鼎盛,笔记成为乾嘉诸儒援笔立说的重要载体。从题材来看,晚明考证笔记数量不突出,大多是杂事、杂录、志怪和谐谑一类笔记;清初虽有少量学术笔记,但多是野史、杂家、地理杂记与稗官故事。而乾嘉笔记则别开生面,以学术为大宗,与学术较远的子部小说类笔记则大幅减少。从成书来看,明代笔记抄撮成书的问题十分严重,引起四库馆臣尖锐批评。以晚明笔记为例,现存笔记抄撮成书者几半,有些动辄上百卷的笔记汇编或类编,其实就是拼合印板的售利行为。清人笔记尤其是乾嘉笔记很多是著者“立言”的志业,写作态度严谨,学术含量高。如顾炎武曾明确表示对“纂辑之书”的鄙夷,将其比作“废铜充铸”,其心志可见一斑。清人以笔记名家者灿若星辰,而明人能为此者几希。
笔记不仅为乾嘉文人广泛接受,承载着乾嘉学术成绩,还折射出乾嘉文人思维方式特征。乾嘉时期,不论是研论经史诸子,或是辨伪校勘,还是缀辑琐闻,都关注“小而窄”的问题,希望通过解决具体深细的切实问题来取得厚积式的进步,因而并不需要特别成体系的思考。笔记有闻即录、以条为贯,相对自由的撰述体例无疑最适合这种治学方式,因而应运而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笔记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乾嘉学人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深陷捃拾琐屑和铺排饾饤,“为考证而考证”,不仅缺失“著书之体”与系统思考能力,也一步步失掉了致用精神,由此引发的连带效应最终使得乾嘉考据学走向了式微。
浏览完整试题
(节选自元伟《论清代乾嘉时期的笔记著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乾嘉时期之前的笔记常被归入子部杂家类或小说家类,乾嘉时期才得到主流文人群体的认可。
B.乾嘉笔记篇幅明显超过晚明、清初笔记,表明乾嘉文人在笔记著述上积极投注精力和专注度。
C.晚明和清初学术笔记少,多为子部小说类笔记,而乾嘉笔记则学术笔记众多,学术含量较高。
D.乾嘉笔记作者与晚明笔记作者写作目的不同,前者多以“立言”为目的,后者多以获利为目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整体上采用总分式结构,分说部分各角度之间采用层进式结构展开,论证结构较为清晰。
B.郭英德指出的清初至乾隆文坛经历了权力话语转变,可作为笔记为乾嘉文人普遍接受的论据。
C.文章第二段列举大量数字,意在证明清初至乾嘉期间笔记得到了主流文人群体的认可和采用。
D.第三段从题材和成书方面论述了乾嘉笔记的学术性,并均与晚明笔记和清初笔记进行了比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乾嘉时期,文人群体普遍接受笔记,许多高层文人也致力于撰著笔记,客观上促进笔记繁荣。
B.阅读乾嘉笔记,不能读到小说类笔记,但可大致了解到乾嘉时期文人的治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C.乾嘉文人选择笔记为撰述体例,是因为在治学上关注具体深细的问题不需特别成体系的思考。
D.乾嘉笔记承载着乾嘉学术的成绩,也限制了乾嘉学人的思维方式,使得乾嘉学术走向了式微。
【答案】1.D 2.B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后者多以获利为目”错;结合“以晚明笔记为例,现存笔记抄撮成书者几半,有些动辄上百卷的笔记汇编或类编,其实就是拼合印板的售利行为”分析可知,“多以获利为目”的是“抄撮成书者”,即编书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分说部分各角度之间采用层进式结构展开”错误,结合“笔记经由清初至乾嘉,渐渐成为文人群体普遍接受的著述方式”“学术性是乾嘉笔记区别于他朝笔记的根本特征”“笔记不仅为乾嘉文人广泛接受,承载着乾嘉学术成绩,还折射出乾嘉文人思维方式特征”分析可知,正文三段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乾嘉笔记的特点,因此分说部分应为“并列”关系。
C.“意在证明清初至乾嘉期间笔记得到了主流文人群体的认可和采用”错误,第二段罗列数字论证了两个内容,另一个是“乾嘉笔记在文献形态上也渐呈‘厚重’”,两部分一起论证分论点“笔记经由清初至乾嘉,渐渐成为文人群体普遍接受的著述方式”;
D.“均与晚明和清初的笔记进行比较”错误,“题材”方面和二者进行了比较,但“成书”方面只和明末比较,未和清初比较。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不能读到小说类笔记”错误,据第三段“而乾嘉笔记则别开生面,以学术为大宗,与学术较远的子部小说类笔记则大幅减少”可知,小说类笔记只是少,不是没有。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2021年2月10日19时52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近火捕获制动,环绕器发动机点火工作约15分钟,探测器顺利进入环火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实现“绕、着、巡”第一步“绕”的目标,环绕火星获得成功。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由地火转移阶段进入火星捕获阶段后,天问一号环绕器携带的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磁强计、矿物光谱分析仪、离子与中性粒子和能量粒子探测仪等载荷将陆续开始工作,对火星开展多维度探测。
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以来,天问一号探测器已累计飞行202天,完成1次深空机动和4次中途修正,抵达火星时飞行里程约4.75亿千米,距离地球约1.92亿千米,各系统状态良好。后续天问一号还将经过多次轨道调整,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预选着陆区探测,计划于2021年5月至6月择机实施火星着陆,开展巡视探测。
(摘编自《历史性瞬间!天问一号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每日经济新闻》2021年2月10日)
材料二:
从横着绕火星赤道,变成竖着绕火星两极,天问一号相当于做了一个漂亮的“侧手翻”,不仅为后续变轨缩短了时间,也进一步节约了轨道器燃料,让后续任务更有保障。
作为我国第一次火星探测任务,也是第一次火星着陆与火星表面巡视任务,天问一号的轨道器不仅承担了“刹车”“侧手翻”等轨道控制任务,还要承担对火星表面高分辨率成像等任务,以支撑选择具体的火星大气作为进入点。
这也是天问一号着陆之前,要环绕火星飞行数个月的原因。我们从未如此近距离观察过火星,作为中国的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天问一号必然要对火星全球进行观测,并对备选着陆区进行细致的拍照和分析,所以一定要进入环绕火星的极地轨道。
(摘编自《一个“侧手翻”,又开创了中国航天的第一次》,观察者网2021年2月19日)
材料三:
人类已经发起过45次火星任务,其中有17次带着火星着陆目标,但仅成功8次,全部由美国完成。美国用32年完成了“掠、绕、落、巡”。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就提出一次实现“绕、着、巡”三步走。2月18日,毅力号将再次上演空中吊车技术;5月份,天问一号则会上演火箭反推悬停降落技术。它们为什么选择不同的火星着陆方案?
按时间演化和复杂度来算,人类总共有过三代火星着陆技术。
第一种:火箭反推悬停降落。优点是可以适合各种质量的着陆器着陆,安全系数最高,未来大规模飞船必备方案。缺点是无法直接用在火星车上,或者只能通过着陆器释放小火星车;对着陆区地形要求高,很难挑战复杂地貌;仪器复杂度受限。成功案例较多,天问一号也是采用这个方案。
第二种:气囊弹跳降落。优点是适合可移动的中型火星车,对着陆区域地形要求不高。缺点是气囊能力有保护上限,冲击力同样限制火星车科研仪器设备。著名的探路者号/旅居者号组合、勇气号、机遇号均采用这个方案。
展开余下试题
第三种:空中吊车。目前仅有好奇号使用过此方案,毅力号将会沿用。优点是可释放质量和体积较大的火星车,对着陆区域地形要求低,这些火星车也会被最大限度保护,能携带非常精密的高级仪器。缺点是技术难度高,且依然存在质量上限,毅力号1025千克已接近极限。
因此,对于我国而言,技术起步验证阶段,对于一个240千克级的火星车,有必要使用最经典的火箭反推、由着陆器释放的方案。毅力号重量超过1吨、有好奇号的基础作为铺垫,选择了空中吊车技术。但不得不承认,各方面来看毅力号的各项技术是要厉害很多的,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摘编自人民资讯、澎湃新闻相关报道)
材料四:
“中国‘天问一号’成功进入火星轨道”的消息迅速占据各国网站科技版头条。
路透社、德国之音、美联社以及法国24电视台等媒体都对“天问一号”成功入轨进行报道。“天问一号”成功入轨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做了一篇详细报道,认为中国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因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同时载有一个火星环绕器、一个着陆器和一个火星车。“中国是第一个尝试在第一次执行火星任务时就同时发射环绕器和火星车的国家”“相比之下,美国宇航局在尝试着陆之前曾向火星发射过多个环绕器,因为完成着陆任务比入轨困难很多”。
(摘编自《“天问一号”带来的消息让人振奋》,新浪网2021年2月26日)
4.下列对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方案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问一号环绕器通过制动进入环绕火星轨道后,探测器将对火星开展多维度探测。
B.在选择合适的火星着陆区之后,再通过着陆器释放火星车,完成对火星表面的巡视任务。
C.天问一号着陆方案的确定,充分考虑了火星车重量和着陆安全性,技术难度是目前最高。
D.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方案相比较之前人类探索火星的方案,是复杂程度最高的一次。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问一号的着陆器降落点和具体的火星大气进入点选择,都需要环绕器提供的图像和数据作支撑。
B.天问一号从轨道注入到火星“刹车”,再到“侧手翻”变轨,每一次成功都是中国航天史的第一。
C.我国首次火星探测若能顺利着陆火星并开展巡视,中国有望成为第二个在火星上“开车”的国家。
D.各国都对中国“天问一号”能否成功登陆火星高度关注,中国航天科技水平已领先世界其他各国。
6.请简要概括天问一号做“侧手翻”进行轨道调整的目的。(6分)
【答案】4.C 5.D
6.①缩短后续变轨的时间;②节约轨道器燃料;③为后续任务提供保障。(每点2分)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天问一号着陆方案……技术难度是目前最高”错误。从原文“第一种:火箭反推悬停降落。优点是可以适合各种质量的着陆器着陆,安全系数最高……成功案例较多,天问一号也是采用这个方案”“但不得不承认,各方面来看毅力号的各项技术是要厉害很多的,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来看,不能说天问一号着陆方案技术难度是目前最高。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D.“中国航天科技水平已领先世界其他各国”错误。各国都对中国“天问一号”能否成功登陆火星高度关注,并不能说明中国航天科技水平已领先世界其他各国。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从横着绕火星赤道,变成竖着绕火星两极,天问一号相当于做了一个漂亮的‘侧手翻’,不仅为后续变轨缩短了时间,也进一步节约了轨道器燃料,让后续任务更有保障”可知,天问一号进行轨道调整可以缩短后续变轨的时间,节约轨道器燃料,为后续任务提供保障。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复仇(节选)
汪曾祺
旅行人很想去看看和尚,和尚,你想必不寂寞。旅行人的手轻轻地触到自己的剑。和尚,你敲罄,谁也不能把你的罄的声音收集起来吧?你的禅房里住过多少客人?在你这里度过了今夜,明天我就要走了。
饿,渴,饱餐,得饮,之前的一天天的疲倦和疲倦的消除,各种床,各种方言,各种疾病,你一一把它们忘却了。你不觉得失望,也没有希望。你经过了哪里?将到哪里去?你,就这样一直在道上走着吗?
“但是我并不想在这里出家!”旅行人被自己的声音吓了一跳。这座庙有一种什么东西使他不安。他想了想那座佛殿。这和尚好怪!和尚是一个,蒲团是两个。一个蒲团是和尚自己的,另一个是谁的呢?佛案上的经卷也有两份。
这间屋,他一进来就有种特殊的感觉。墙极白,极平,一切都是既方且直。而在方与直之中有一件东西非常地圆,一顶极大的竹笠。笠子本不是这颜色,它发黄,转褐,最后成了黑的。笠顶宝塔形的铜顶,颜色发黑了,一两处锈出绿花。它使旅行人不舒服。什么人戴这样一顶笠子呢?拔出剑,他走出禅房。
他舞他的剑。自从接过这柄剑,他从无一天荒废过。荒村野店,驿站邮亭,云碓茅蓬,废弃瓦窑,每日晨昏,他都要舞剑,每次对他都是新的刺激,新的体验。他在舞他自己,舞他的爱和恨。他沉酣于他的舞弄之中。
把剑收住,他一惊,有人呼吸。
“是我。舞得好剑。”
是和尚!老和尚离得好近。我差点儿没杀了他。
旅行人一身都是力量,力量贯注到指尖。一半骄傲,一半反抗,他大声地喊:“我要走遍所有的路。”
他看看老和尚,老和尚的眼睛好亮!老和尚平平静静、清清朗朗地说:“很好!有人还要从没有路的地方走过去。”
万山百静之中有一种声音,丁丁然,丁丁然,坚决地,从容地,从一个深深的地方迸出来。
旅行人是一个遗腹子。父亲被仇人杀了,抬回家来,只剩一口气。父亲用手指蘸着自己的血写下了仇人的名字,就死了。母亲拾起了他留下的剑。到旅行人长到可以够到井边那架红花的时候,母亲把剑交给他,在他的手臂上刺了父亲的仇人的名字,涂了蓝。他就离开了家,按名字去找那个人。
父亲和仇人,他一样想不出是什么样子。如果仇人遇见他,倒是会认出来的:小时候村里人都说他长得像父亲。然而他现在连自己是什么样子都不清楚了。
真的,有一天找到那个仇人,他只有一剑把他杀了。他说不出一句话。他跟他说什么呢?想不出,只有不说。
有时候他更愿意自己被仇人杀了。
有时候他对仇人很有好感。
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仇人。既然仇人的名字几乎代替了他自己的名字,他可不是借了那个名字而存在的吗?仇人死了呢?
然而他依然到处查访这个名字。
“我知道,我跟你的距离一天天近了。我走的每一步,都向着你。”
“只要我碰到你,我一定会认出你,一看,就知道是你,不会错!”
“即使找不到你,我这一生是找你的了!”
他为自己这一句的声音掉了泪,为自己的悲哀而悲哀了。
天一亮,他跑近一个绝壁。回过头来,他才看见天,苍碧嶙峋,不可抗拒的力量压下来,使他呼吸急促,脸色发青,两股紧贴,汗出如浆。他感觉到他的剑很重。而从绝壁里面,从地心里,发出丁丁的声音,坚决而从容。
他走进绝壁。好黑。半天,他的眼睛才渐渐能看见面前一两尺的地方。他站了一会儿,调匀了呼吸。丁,一声,一个火花,赤红的。丁,又一个。风从洞口吹进来,吹在他背上。他往里走,越走越窄,得弓着身子。他直视前面,一个又一个火花爆出来。好了,到了头:一堆长发,长发盖着一个人。这个人匍匐着,一手錾子,一手铁锤,低着头,正在开凿膝前的方寸。他一定听见来人的脚步声了,回了一下头。一双炽热的眼睛,从披纷的长发后面闪了出来,然后继续开凿。錾子从下向上移动着,一个又一个火花。他的手举起,举起。旅行人看见这年轻和尚两只僧衣的袖子。旅行人看见他的手。这双手,奇瘦,瘦到露骨,都是筋。旅行人差一点儿晕过去:这年轻和尚的手臂上赫然有三个字,针刺的,涂了蓝的,是他的父亲的名字!
展开余下试题
一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那三个字。一笔一画,他在心里描了那三个字。丁,一个火花。随着火花,字跳动一下。时间在洞外飞逝。一卷白云掠过洞口。他简直忘记自己背上的剑了,或者,他自己整个消失,只剩下这口剑了。他缩小,缩小,以至于没有了。然后,又回来,回来,好,他的脸色由青转红,他自己充满于躯体。剑!他拔剑在手。
忽然他相信他的母亲一定已经死了。
①铿的一声,他的剑落回鞘里。
他看了看脚下,脚下是新开凿的痕迹。在他脚前,摆着另一副锤錾。
他俯身,拾起锤錾。年轻和尚稍微往旁边挪过一点儿,给他腾出地方。
两滴眼泪闪在庙里老和尚的眼睛里。
②有一天,两副錾子同时凿在虚空里。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旅行人在心里先是把自己作为交流的对象,故自称“我”,后来又把老和尚作为交流的对象,故又自称“你”。
B.文章插叙旅行人的父亲被杀、母亲交剑并在旅行人手臂上刺字涂蓝之事,交代了故事背景,有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
C.故事发生的地点是禅房、寺庙,这别有意味:寺庙是讲“静”与“恕”的地方,暗示了情节的合理性,可以救赎迷途之人。
D.文章未交代老和尚与年轻和尚之间的事,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老和尚的眼睛好亮”,暗示他有着非同寻常的人生智慧。
8.本文就年轻和尚出现这一情节设置了多处伏笔,请找出并简要分析。(6分)
9.文中两个画线句是理解本文主题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简要分析。(6分)
【答案】7.A
8.①蒲团是两个,经卷是两份,说明这里有两个和尚,但旅行人只见到了老和尚,为后文还有一个年轻和尚埋下伏笔。②屋里有一顶极大的竹笠,旅行人疑惑“什么人戴这样一顶笠子呢”,暗示后面还会有一个人出现,从本文看,只能是年轻和尚。③万山百静之中有丁丁然的声音从深深的地方迸出来,表明有人在敲打东西,而从后文看,此人正是年轻和尚。④老和尚的语言,“有人还要从没有路的地方走过去”,暗示有人可能在开凿没有人走过的路,从后文看,确实有,而且这个人就是年轻和尚。(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9.①第一句,旅行人是出来为父报仇的,剑则是复仇的工具,剑落回鞘里,表明他放弃复仇的使命,将要开启新的人生。②第二句,旅行人和凿壁的年轻和尚放下旧怨,一起开启走向未来的道路,这寓示着仇家握手言欢、泯却仇怨。③这两句前后呼应,寓示了本文的主题:仇怨不必永存,化解它们,从没有路的地方走过去,开辟新道路,迎来新生活。(每点2分)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旅行人在心里先是把自己作为交流的对象,故自称‘我’,后来又把老和尚作为交流的对象,故又自称‘你’”错。应是“旅行人在心里先是把老和尚作为交流的对象,故自称‘我’,后来又把自己作为交流的对象,故又自称‘你’”。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情节特点的能力。
①“和尚是一个,蒲团是两个。一个蒲团是和尚自己的,另一个是谁的呢?佛案上的经卷也有两份”,蒲团是两个,经卷是两份,说明这里有两个和尚,但旅行人只见到了老和尚。
②“在方与直之中有一件东西非常地圆,一顶极大的竹笠。笠子本不是这颜色,它发黄,转褐,最后成了黑的。笠顶宝塔形的铜顶,颜色发黑了,一两处锈出绿花。它使旅行人不舒服。什么人戴这样一顶笠子呢”,屋里有一顶极大的竹笠,旅行人疑惑“什么人戴这样一顶笠子呢”,暗示后面还会有一个人出现,从本文看,只能是年轻和尚。
③“万山百静之中有一种声音,丁丁然,丁丁然,坚决地,从容地,从一个深深的地方迸出来”,万山百静之中有丁丁然的声音从深深的地方迸出来,而且很切实,表明有人在敲打东西,而从后文看,此人正是年轻和尚。
④“他看看老和尚,老和尚的眼睛好亮!老和尚平平静静、清清朗朗地说:‘很好!有人还要从没有路的地方走过去。’”老和尚的语言,“有人还要从没有路的地方走过去”,暗示有人可能在开凿没有人走过的路,从后文看,确实有,而且这个人就是年轻和尚。
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及文章主旨的能力。
第一句,由“旅行人是一个遗腹子。父亲被仇人杀了,抬回家来,只剩一口气。父亲用手指蘸着自己的血写下了仇人的名字,就死了。母亲拾起了他留下的剑。到旅行人长到可以够到井边那架红花的时候,母亲把剑交给他,在他的手臂上刺了父亲的仇人的名字,涂了蓝。他就离开了家,按名字去找那个人”可知,旅行人带着剑给父亲复仇,剑则是复仇的工具,如今剑落回鞘里,表明他放弃复仇的使命,将要开启新的人生。
第二句,由“两副錾子同时凿在虚空里”可知,这应是旅行人和凿壁的和尚一起拿着錾子开凿走向未来的山路,“有一天”则暗示曾经经过某些对话,最终两个仇家达成和解,握手言欢、泯却仇怨。
前面放弃复仇,后面最终和解,可知这两句内容前后呼应。结合“有时候他更愿意自己被仇人杀了”“为自己的悲哀而悲哀”“有人还要从没有路的地方走过去”等内容分析,画线句子寓示了本文的主题:仇恨让人痛苦,仇怨不必永存,化解它们,从没有路的地方走过去,迎来新生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材料一: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
(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材料二:
上念山林川泽,皆与民共,命自居庸以东,与天寿山相接,禁樵采,余俱弛禁。工部奏修军器,请征布漆于民,上命给钞市之,上曰:“古者土赋,随地所产,不强其所无。比年如丹漆、石青之类,所司不究物产,概下郡县征之。小民鸡鸠金币,博易输纳,而吏胥因以为奸。其一切禁止。”
遣监察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奏曰:进户部尚书郭资太子太师,命致仕。蹇义、夏原吉言其偏执妨事,且多病。上问杨士奇,对曰:“资强毅能守廉,人不得干以私。但性偏执,甚至沮格恩泽,不得下究。”上问其故。对曰:“诏书数下蠲免灾伤租税。不听开除,必令有司依额征纳,此其过之大者。”上颌之。
青州民刘中等奏:“自永乐中岁歉,流徙畿南枣强县凡二百余户,居二十年,已成家业。今有司遣还山东,乞附籍枣强。”上谓夏原吉曰:“彼此皆吾土,但得民安即已。唐宇文融括流民,过期不首者谪边。州县承风劳扰,百姓逃窜,尔其申饬有司,以此为戒。”
上御文华殿,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衰,是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
上一篇: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语文试卷(二)全国卷版
下一篇: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语文试卷(三)新高考卷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24届新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