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最后,就实现过程而言,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而是一个先富带后富的长期奋斗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生产力发展在任何时候都无法保证能够让所有个体都享有同等富裕的资源。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使人的发展能够最终摆脱物的依赖性。我国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共同富裕实践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充分认识共同富裕实践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充分考虑客观条件和可承受能力,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选自李小园《人类共同富裕实践的中国方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共同富裕体现了每个人应拥有的人格尊严,它主要体现在每一个人的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两层面。 B. 精神生活富裕包含的范围很广,其中人们道德觉悟得到了提升,才算真正实现了整个社会尊重个体尊严。 C. 共同富裕的实践有着时代性,这种共同富裕并不是指全社会的每个个体都一样富裕,而是有差别的富裕。 D.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经过一段漫长的奋斗时期,而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是其首要条件。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共同富裕,但前者侧重论证其意义,后者侧重论证其实践方案。 B. 材料一引用亚里士多德之语,旨在说明物质生活的利益保障对人们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C. 打造共同富裕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但个人参与的方式需由社会成员共同来决定。 D. 即使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也无法保障富裕资源能让全社会每个个体同等享有。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共同富裕应该要两手抓,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B. 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是为了带动更多人富裕。 C. 古代圣人孔子曾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D. 共同富裕是总体性、全局性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形态。 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论断加以分析。 5. 当前,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鉴于这种实际情况,应如何推动我国实现共同富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C 3. A 4. ①这一论断前面两句说明了经济强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要能够让人民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这说明共同富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意义重大。②后面一句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是同步富裕,是有其阶段性的,应是一个先富带后富的长期奋斗过程。 5. ①加强人们对共同富裕内涵的思想认识,提升认知水平。②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前提。③人人参与共同富裕实践,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④大力推行“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⑤尊重每一个人的物质生活富裕诉求和精神生活富裕诉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人们道德觉悟得到了提升,才算真正实现了整个社会尊重个体尊严”以偏概全,根据文中“也能够促进精神生活富裕,即人们的道德觉悟、智力水平、健康素质、审美情趣的提升,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尊重个体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可知,实现整个社会尊重个体尊严在精神生活富裕中还包括很多内容,道德觉悟的提升只是其中的一项因素。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个人参与的方式需由社会成员共同来决定”曲解文意,根据文中“事实上,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在何种程度,以何种方式参与到劳动实践中”的信息可知,应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决定参与的方式,而不是由社会成员共同决定。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是从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两个层面来说明共同富裕 伦理意义。 A.是形象地从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两个层面来阐释共同富裕,符合材料一观点; B.说明的是共同富裕实现的阶段性; C.说明的是一个国家的分配要公平; D.说明的是共同富裕的社会定位。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二“共同富裕实践是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社会形态变革进程,‘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必然要求全体人民‘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可知,这一论断前面两句“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说明了经济强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要能够让人民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这说明共同富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意义重大。 ②结合材料二“我国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共同富裕实践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充分认识共同富裕实践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充分考虑客观条件和可承受能力,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可知,后面一句“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是说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是同步富裕,是有其阶段性的,应是一个先富带后富的长期奋斗过程。
展开余下试题【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结合“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就内涵而言,共同富裕追求的富裕,不是单纯物质生活的富裕,而是全面富裕”可知,加强人们对共同富裕内涵的思想认识,提升认知水平。 ②结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富裕实践必然有着许多特定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可知,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前提。 ③结合“就实现途径而言,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社会财富创造、共同分享发展成果的社会实践”“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可知,人人参与共同富裕实践,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 ④结合“共同富裕实践是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社会形态变革进程,‘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必然要求全体人民‘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可知,大力推行“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 ⑤结合“共同富裕首先意味着尊重每一个人的物质生活富裕诉求”“共同富裕也意味着尊重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富裕诉求”可知,尊重每一个人的物质生活富裕诉求和精神生活富裕诉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尚火 王剑冰 哀牢山,太深厚,太崇高,太神秘,太艰难。包括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着多种崇尚的人们。 其中就有尚火的彝人,说到火就可以想见这个民族的古老,他们对火的崇拜、喜好,是直接与生活有关的。所以我们艰难地进入哀牢山腹地楚雄州双柏县,来寻找显示着原始元素的符号。 在这片土地上走,光深吸气就够了,不久就会感觉呼出来的气息已经带有了那种爽爽的湿润。 一大片的茶园,浓浓的,泛着绿色的光。大山深处的茶是云雾雨露滋润的茶,端起茶园主人的美意,还没入口,就有一种清新入心了。而后在茶园中转,抚摸着或者说是呵护着从林间打来的阳光,那阳光疏疏离离地散在翠叶上。有人采了一芽,直接就放在了嘴里,而后一声赞叹出嗓。 茶园是序曲,延展部在后边。那么就再次上车,再次盘旋在大山中。 上到一个高处,车子不再前行,终于到达了法脿镇小麦地冲村,下车一步步爬上一个高处,上面竟然是平坦的,新采的松针铺了一地,散出清新的味道。这是山寨举行祭祀节会的场地,我们在这里要看傩舞表演。 傩,那个汉字中最神秘的字,表示着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走这么远,这么艰难,就是冲着这傩舞而来。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经历过原始社会阶段,有过信仰原始宗教的历史,并产生了本民族的宗教职业者巫师,巫师为驱鬼敬神、逐疫去邪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便称为傩或傩祭、傩仪。傩师所跳的舞便是傩舞。 尚火的古村点起了熊熊篝火。有了火就有了一种热烈,一种神秘,一种期待。这是一个“倮倮”支系的彝人,我们要看的,是他们的“老虎笙”,一种围着篝火的关于虎的傩舞。 据记载,早在六千五百年前,也就是传说中的伏羲时代,居住于青藏高原和西北一带的氏羌人创造了一种文明,它的象征就是虎,之后,伏羲的后代逐步向西南迁徙,演化成今天的彝族等民族。彝族的虎文化历史悠久,彝族崇虎敬虎,以虎为其祖先,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老虎创造,觉得自己是老虎的后代,自称“倮倮”,也就是“虎族”。虽然同样以十二生肖纪年纪日,但是为首的不是鼠而是虎。彝族尚黑虎,举行祭祖大典时,大门上悬挂一个葫芦瓢,凸面涂红色,上绘黑虎头,以示家人是虎的子孙。 双柏的小麦地冲村这个彝族支系称老虎为“倮马”,传说早年当地的彝族头人都要披虎皮,死后以虎皮裹尸进行火葬,表示生为虎子,死后化虎。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五,是这个彝族“倮倮”支系一年一度的“虎节”,虎节要跳“老虎笙”。 鼓声再次响起的时候,一群汉子跳了出来,他们的脸上、手上、脚上分别用黑、红、紫、白等颜料画着虎纹,身上披着用灰黑色的毡子捆扎成的有虎耳、虎尾的虎皮。火势愈发猛烈起来,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红色的火舌蹿向了天空。这群“老虎”开始围着火堆起舞。 老虎笙的舞者从全村成年男性中选出,由十八人组成。这十八个人扮演的角色各有不同。老虎笙是彝族虎图腾的“活史料”,它既是祭祀性舞蹈,自娱性也很强。由于彝人常年生活在大山中,刀耕火种,也就保留了古老的传统和生活方式。所以傩舞既古朴又原始。那些夸张的动作,显示着原始的野性,使人从中深刻感受到舞蹈的快乐。有些动作由慢到快,力度由弱到强,直至高潮。 他们不时还会发出阵阵吼叫。现场显得纷攘而凌乱,而这纷攘中有一种气势,凌乱中有一种俊美。硭锣和羊皮扁鼓紧凑地敲,使得那种野性更加张狂。 火与虎,成为走进哀牢山的人心中深切的记忆。 火,仍然是火。 犁铧正在火中渐渐烧红,有人用火钳取出,高高举起,猛然掼在地上,地上的绿草即刻冒出了青烟,接触松树的青针,立时燃烧起来。离得近的人感到了那种灼热。而巫者却光着两脚,用脚去亲密。人的脚踩上那滚烫的铁物,竟然没有听到皮肉的烧焦声。 怎么,还要用舌头去舔?眼见得巫者伸出了舌头!闭上眼睛吧。过后问仔细,舌尖和脚上都没有涂抹任何物质,他们十分认真地保证,说完全是巫术。我还是搞不明白。 合个影吧,真正的大山深处的彝人。看到一个气度不凡的人,着黑衣,戴宽大的帽子,帽子上遍插鹰羽,两只山鹰的硬爪顺着耳朵垂下来,爪上尖甲凛凛如生。这是山村的头领。头上所戴,是老辈头人传下来,已经传了好几代人。可以想见,多少年前的那只雄鹰有多大。 我们围起头人,好好聊一聊,关于火,关于虎,关于鹰,还有彝人的生活以及哀牢山的广大。山寨在满是松针的竹篷里摆起长街宴,都是山里的特产。敬酒的歌儿唱起来,一波波地起高潮,热情张扬,气氛浓烈,不想喝也不行。周围满是金黄的苞谷,一串串高高地挂着,挂成了景象。不远处还有灰灰的草垛,粉白相间的房屋在山坡上,彩纹雕饰,鲜花满墙,显现着彝人的新生活。大大小小的水塘在周围亮闪,整个天空都映了进去。 这是哀牢山深处的世外桃源。不能在这里久留,久留会舍不得离去。 (选自《云南笔记》)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太深厚,太崇高,太神秘,太艰难”的排比句形象写出了哀牢山地区给人们所带来的感受,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哀牢山地区是多民族的居住区,但作者扣住大山深处的彝人来作为叙述对象,这说明其它少数民族落后于彝人,其文化没有可写之处。 C. 双柏的小麦地冲村这个彝族支系居住于哀牢山的深处,文中用“茶园是序曲”“再次盘旋”“终于”和“世外桃源”等词语来进行照应。 D. 在彝人表演的火舞蹈中,烧红的犁铧十分灼热,而表演者的皮肉与亲密接触,却丝毫未损,没有涂抹任何物质的解释凸显了其神秘性。 7. 关于文中“长街宴”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描绘了彝族人所吃食物和所居住的环境,体现了彝人当今新生活。 B. 用敬酒时“不想喝也不行”的气氛突出了彝族人热情好客的品质。 C. 长街宴上,歌声不断,当地特产,十分精美,勾起了我们的食欲。
展开余下试题D. 本段“金黄”“灰灰”“粉白”等颜色词给读者带来视角上的印象。 8. 作者对哀牢山风物人情的感受存在着一个变化过程,请简要概括。 9. 文中所写彝族虎文化历史的用意何在?试加以探究。 【答案】6. B 7. C 8. ①先感叹哀牢山地势的神秘、艰难;②接着赞叹哀牢山空气的新鲜;③再赞美哀牢山深处茶园的茶水清新入心;④接着被老虎笙中的火舞所震撼;⑤然后为哀牢山民众的热情所感动;⑥最后认为哀牢山深处是世外桃源,表示依恋之情。 9. ①交代彝族尚火的历史渊源,突出了哀牢山地区的历史悠久,使文章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②介绍虎节要跳“老虎笙”的民俗,表现彝族人对火的崇拜、喜好,体现其火文化。③照应题目,并且引出下文所写的双柏的小麦地冲村这个彝族的“老虎笙”节目的情节,突出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这说明其它少数民族落后于人,其文化没有可写之处”错误,原文“其中就有尚火的彝人,说到火就可以想见这个民族的古老,他们对火的崇拜、喜好,是直接与生活有关的。所以我们艰难地进入哀牢山腹地楚雄州双柏县,来寻找显示着原始元素的符号”,可见文中没有将其它少数民族和彝人的文化进行比较。这里只是通过彝人的文化来以小见大,体现哀劳山地区的文化丰富。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C.“十分精美,勾起了我们的食欲”错,于文无据,原文“山寨在满是松针的竹篷里摆起长街宴,都是山里的特产。敬酒的歌儿唱起来,一波波地起高潮,热情张扬,气氛浓烈,不想喝也不行。周围满是金黄的苞谷,一串串高高地挂着,挂成了景象”,可见文中没有体现。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①原文“哀牢山,太深厚,太崇高,太神秘,太艰难”,由此看出,先感叹哀牢山地势的神秘、艰难; ②原文“在这片土地上走,光深吸气就够了,不久就会感觉呼出来的气息已经带有了那种爽爽的湿润”,由此看出,接着赞叹哀牢山空气的新鲜; ③原文“大山深处的茶是云雾雨露滋润的茶,端起茶园主人的美意,还没入口,就有一种清新入心了”,由此看出,再赞美哀牢山深处茶园的茶水清新入心; ④原文“鼓声再次响起的时候,一群汉子跳了出来,他们的脸上、手上、脚上分别用黑、红、紫、白等颜料画着虎纹,身上披着用灰黑色的毡子捆扎成的有虎耳、虎尾的虎皮。火势愈发猛烈起来,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红色的火舌蹿向了天空。这群‘老虎’开始围着火堆起舞”,由此看出,接着被老虎笙中的火舞所震撼; ⑤原文“山寨在满是松针的竹篷里摆起长街宴,都是山里的特产。敬酒的歌儿唱起来,一波波地起高潮,热情张扬,气氛浓烈,不想喝也不行”,由此看出,然后为哀牢山民众的热情所感动; ⑥原文“这是哀牢山深处的世外桃源。不能在这里久留,久留会舍不得离去”,由此看出,最后认为哀牢山深处是世外桃源,表示依恋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①原文“据记载,早在六千五百年前,也就是传说中的伏羲时代,居住于青藏高原和西北一带的氏羌人创造了一种文明,它的象征就是虎,之后,伏羲的后代逐步向西南迁徙,演化成今天的彝族等民族。彝族的虎文化历史悠久,彝族崇虎敬虎,以虎为其祖先,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老虎创造,觉得自己是老虎的后代,自称‘倮倮’,也就是‘虎族’”。 由此看出,交代彝族尚火的历史渊源,突出了哀牢山地区的历史悠久,使文章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②原文“双柏的小麦地冲村这个彝族支系称老虎为‘倮马’,传说早年当地的彝族头人都要披虎皮,死后以虎皮裹尸进行火葬,表示生为虎子,死后化虎。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五,是这个彝族‘倮倮’支系一年一度的‘虎节’,虎节要跳‘老虎笙’”。 由此看出,介绍虎节要跳“老虎笙”的民俗,表现彝族人对火的崇拜、喜好,体现其火文化。 ③原文“彝族的虎文化历史悠久,彝族崇虎敬虎,以虎为其祖先,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老虎创造,觉得自己是老虎的后代,自称‘倮倮’,也就是‘虎族’。虽然同样以十二生肖纪年纪日,但是为首的不是鼠而是虎。彝族尚黑虎,举行祭祖大典时,大门上悬挂一个葫芦瓢,凸面涂红色,上绘黑虎头,以示家人是虎的子孙”。由此看出,照应题目,并且引出下文所写的双柏的小麦地冲村这个彝族的“老虎笙”节目的情节,突出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贡见太宰嚭,太宰嚭问曰:“孔子何如?”对曰:“臣不足以知之。”太宰曰:“子不知,何以事之?”对曰:“惟不知,故事之,夫子其犹大山林也,百姓各足其材焉。”太宰嚭曰:“子增夫子乎?”对曰:“夫子不可增也。夫赐其犹一累壤也,以一累壤增大山,不益其高,且为不知。” 赵简子问子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赵襄子谓仲尼曰:“先生委质以见人主七十君矣,而无所通,不识世无明君乎?意先生之道,固不通乎?”仲尼不对。异日,襄子见子路曰:“尝问先生以道,先生不对。知而不对则隐也,隐则安得为仁;若信不知,安得为圣?”子路曰:“建天下之鸣钟,而撞之以莛,岂能发其声乎哉?君问先生,无乃犹以挺撞乎?” 卫将军文子问子贡曰:“季文子三穷而三通,何也?”子贡曰:“其穷事贤,其通举穷,其富分贫,其贵礼贱。穷而事贤则不悔;通而举穷则忠于朋友,富而分贫则宗族亲之;贵而礼贱则百姓戴之。” (节选自《说苑•善说》)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 B. 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 C. 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 D. 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贡,名赐,子贡是字,他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的得意门生。有“端木遗风”之说。 B. “惟不知,故事之”与“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两句中的“故事”含义相同。 C. 夫子,我国古代对年长且学问好的人的一种尊称,本文中特指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 D. 委质,放下礼物。古代卑幼见尊长,不敢行宾主授受之礼,把礼物放在地上,然后退出。 12.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