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6  2023-10-09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5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有了姓氏、辈分、五服、宗谱、祠堂、祭祖、族产等基本条件,宗族就有了明确的边界和凝聚族人的财产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共同居住或频繁相聚等方式,族人可以充分了解彼此,降低成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让他们更清楚谁“靠得住”、谁“靠不住”、哪家喜欢“搭便车”,或者在发现谁好赌、懒惰时,提前给予警告、处罚,成员可以建立远较陌生人更牢固的信任关系。因而,在族人间跨期分摊风险、共享资源的过程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远比跟外人交易时小,基于关系紧连的团体实现跨期承诺,让人放心。
像纽带一样紧的宗族除了降低信息壁垒外,身份的确立也为建立声誉机制奠定了基础:如果要惩罚一个失信的人,可以先明确识别他的身份,再让其他可能与其发生往来的个体知晓失信者身份,让他们了解后者失信的历史。当族人间发生跨期交换(送礼、援助、提携、借贷、融资),双方的族中身份自然承载着各自的声誉。举足轻重的宗族组织能从两方面最大化声誉机制的威力。首先,由于族人间联系密切,失信者的信息会很快传开,如果每个人对此的反应是以后拒绝和这个人做跨期交换,失信者会发现自己陷入“众叛亲离”的困境。相比之下,如果没有发达的宗族,并且社会全由陌生人构成,社会结构松散,那么此类声誉机制的杀伤力便不可能大-一个人的“坏名声”会传播得很慢,而且当事人也不会在乎名声。其次,在传统社会中,由于交通不便,生活大抵自给自足等原因,个人生活通常以家族为重心,没有太多其他选择,一个族人被迫退出宗族网络的后果,远不止失去一份“保险单”那么简单,还可能因此丧失得到互助的所有机会,甚至谋生也变得困难。也就是说,家族的确立与巩固,以“双管齐下”的方式消解了人际跨期交换的风险:若要阻止一个人在跨期交易中欺骗或违约,就需要让欺骗行为的预期收益小于预期损失。
事前信任与事后惩罚结合在一起,让宗族成为一种“令人放心”的跨期合作模式。这不仅体现在礼制使宗族势力在中国历史上仅次于皇权,而且家族的威力在世界其他社会也得以体现,包括欧洲、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利润丰厚的行业,都掌握在家族手中。如果没有家族的这些职能,在传统社会的条件下,伴随人际跨期交易的将是频繁的纠纷与暴力冲突,人类因为早期的宗族组织发展而变得更文明。
从宋元之后到20世纪之前,家族秩序的创新建设从未停止过,科举、家谱、祭祖、族产、义庄等,得到持续完善,使族内交易成本降到极低,信用达到高点,宗族边界变得明显。一些创举强化了宗族凝聚力,如在乾隆六年(1741),陈宏谋上任江西巡抚,不久遇到江西米荒,贫富冲突四起,他大举改革宗族体制,以巡抚身份发起江西的宗族制度改革,把惩治违法族人的权力下放到族长:一旦房长发现族人违法,必须报告族长,由后者组织族内长者在宗祠开会,并由宗族对违法者就地惩罚,收效显著。靠家法族规规范每个人的行为,远比国家规范的效率高、效果好,也可以省掉官府的许多麻烦。
(摘编自陈志武《文明的逻辑-人类与风险的博弈》)
材料二:
定居农业的主要消费品是粮食。粮食作物生长期长而收获期短,所以农户必须将粮食储存起来供一年(季)消费,这就需要安全储存。为对付盗匪偷劫,农民就必须组织起来或者雇用他人对庄稼或村庄进行保护。另外,聚居的村落在生产和生活中也会发生矛盾纠纷,解决纠纷需要有人进行“仲裁”或调解,也就是需要有人提供“公正”。现代经济学把“保护”和“公正”称为“公共产品”,并把政府看作向居民提供“公共产品”而以税收作为报酬的组织,这一看法是很有道理的。从春秋战国时代起,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就形成了由县衙承担对农户提供“保护”和“公正”的制度。虽然秦汉以后形成了大一统王朝,但由于县衙就足以为县域居民提供公共产品,所以以县为基础的行政结构一直延续了下来。县域范围内的行政管理以及刑事、民事案件,都由县官(县太爷)一手处理。但是边远村庄都到县衙解决纠纷(享受“公正”),显然很不方便,于是宗族也经常承担为其族人提供“保护”和“公正”的任务。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许平中《宗族文化和宗族政策的经济学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跨期交换指的是家族内部跨越时间所做的一种贸易,它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B.“众叛亲离”是指失信者的失信信息被快速公开,失去了与族人做跨期交换的机会。
C.“双管齐下”指的是让失信者面临陷入“众叛亲离”的困境和被迫退出宗族难以谋生的威胁。
D.材料二的“公共产品”,不是实体产品,而是指家族、政府所提供的“保护”和“公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没有发达的组织,全由陌生人构成的社会,社会结构松散,失信者对声誉的在乎程度较低。
B.在历史上宗族已成为一种“令人放心”的跨期合作模式,因而宗族的势力仅次于皇权。
C.宋元后到20世纪之前,家族秩序的建设在持续进行,它处在一个不断创新的状态下。
D.宗族的权力不仅限于经济领域,在道德建设、治安维护和诉讼调解方面也发挥着作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前两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云南乡下参加资(钱会,一种信任互助组织)的成员之间的关系有两种倾向:一是避免同族的亲属,二是侧重在没有亲属关系的朋友之间。
B.东南亚一些行业贸易由特定家族的成员牢牢掌控。在族亲间交易时,他们不需要契约,几句话就可以敲定十万、百万规模的交易。
C.费孝通谈到,乡村街集常设在村外的一片空场上,各处来的人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清算。
D.寄居在血缘性社区边缘上的外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4.有经济学家说,家族是“内部金融市场”和“内部贸易市场”。请结合材料一从原理上对其“令人放心”的机制进行分析。(4分)
5.宗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凝聚着血脉相连的亲情,发挥着独特的功效,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 6〜 9 题。
解家队伍【注】(节选)
田华
那一年天气转冷得早,时间是农历九月中旬,晚上人要睡热炕才会觉得舒坦。一天晚上,月亮亮苍苍的,吴中有在回家返回马号时,无意间看见了这惊人的一幕:一支似乎从天而降的队伍正在悄悄经过死寂一片的王庄。
①不好!又过队伍啦。吴中有心中暗自叫苦,拔腿就要跑,却被好奇心给扯住了。吴中有藏身一棵树后偷看,只见这支长蛇一样的队伍前头已经走出了他的视线,后边还在源源不断地赶来。这些人一律灰军衣,打绑腿,背着豆腐块一样的行李,肩扛长枪短炮,迈着整齐的步伐一队队走过。
月亮底下,除了有节奏的脚步声,几乎听不到别的声响。偶尔有三两个骑马的人扬起一溜尘烟越过行进的队伍疾速向前,但除了马蹄声,似乎也难以听到其他声音。
吴中有从未见过这样一支奇怪的队伍,他发现这些人一律看向前方,好像看着前边人的后脑勺才能行进一样,而对于路边这个叫王庄的村子,他们视而不见,或者压根儿不感兴趣。他们好像走在无人的荒野上。
这使吴中有想起以往那些个队伍,那些队伍有的朝东开拔,有的向西逃窜,来来往往,乱七八糟,但在经过时会无一例外地停下来,无一例外地人喊马嘶涌向王庄,打庄劫舍心满意足后才肯离去;而这个夜晚,吴中有眼前的这支队伍俨然一支“哑巴队伍”,世上难道还有不会说话的队伍?这让偷窥中的吴中有觉得不可思议,他掐了掐自己的脸,再次肯定确实有这样一支不嚷不叫,也不肯为王庄停留的队伍。
②王庄那些反应迟钝的狗过了好一阵子才叫起来,它们向来懒散,乱叫一通后便很快闭了嘴。
心惊胆战的吴中有跑回马号时,发现枣红马和青骡子不见了,槽上只剩下老牛和瞎驴,它们略显孤寂与不安。马和骡子肯定让王十万牵走了,吴中有想,除了王十万还能有谁?刚才那些队伍又没有进到村里来。
王十万是咋知道要过队伍的,这老狐狸咋就不言喘一声呢?吴中有给牲口槽里添上草料,抓了几把精料撒开,浇了点水,拿耙子胡乱地拌了拌。
王十万一定又把枣红马和青骡子拉到山里躲避队伍去了,他肯定还带着他的女人和娃娃,吴中有寻思着,心中一时有些不快。王十万是怎么知道队伍要来了,而他却一点也不知道呢?以往过队伍,不管多紧张,东家都会来打一声招呼。王十万通常会说,我出去躲躲,你给咱守着马号,他们不会难为一个长工的。
可这次王十万居然没打招呼就把牲口牵走了。吴中有又一想,自己刚才不是回家去了吗---他刚刚跑回去看了一趟他的瞎娘,他看娘盘腿坐在炕上纺线,就帮娘搓了一阵棉条。③娘眼睛虽然看不清东西,但照着影儿,摸索着什么都能干。吴中有又给娘挑了两担水,劈了足够烧几天的柴棒之后才回到了马号。或许王十万就在这时候到马号里来了,但吴中有不在。这么一想,吴中有觉得根本怪不着东家,你不在马号里,东家咋跟你交代呢?
吴中有看着空空荡荡的马号,看着老牛和瞎驴心不在焉地嚼着草料,不由得懊恼起来,他经常会不由自主地陷入这种懊恼之中:吴中有你就不是个喂牲口的好长工,他不止一次这样对自己说。这马号曾拴过四匹大马,三头壮骡子,四堵墙一样结实的大犍牛和两头精干的毛驴,屈指一算大大小小一共十三头牲口。哦,不,最热闹的时候有十五头之多呢-要没个十几头牲口,东家王十万还配在鹑觚原上叫王十万吗?
牲口最多的那会儿吴中有还小,刚跟着老邦子学喂牲口。老邦子去世后他开始独自喂养丝口。正是吴中有常年尽心竭力地喂养,才使王十万的牲口个个皮光毛亮,膘肥体壮;才使王十万的牲口走到哪里都气宇轩昂,与众不同。因此东家总把吴中有和另四个干农活的长工区别看待,不但逐年给他加工钱,每年还外加三斗麦。


展开余下试题东家把账算得精着呢,吴中有知道给他加的那点工钱和粮食不过是东家身上搓下的一点点碎垢痂而已,东家是干什么都不吃亏的主。要知道,王十万每年光靠把马和骡子租给烟客和盐客就赚得不少银钱,还不要说有种庄稼的收入。王庄地处陕甘交界处,又是西兰公路便道必经之地,向来商贾往来频繁,正是这得天独厚的位置,让王十万成了王十万。
但是这些年情形大变,自打开始打仗过队伍,王庄人就再没过过安生日子。王十万的日子自然更难过。人怕出名猪怕壮,很多队伍到王庄就是冲王十万来的。鹑觚原上有几个王十万?既然名声在外,包括王庄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王十万出粮出钱理所应当。当家产因为自己的名声如消雪般变得越来越少时,王十万虽然痛心却无可奈何。其实,最让王十万舍不得的是那几匹高头大马和力大无穷的骡子,那是他的生财树,可它们让那些不要脸的队伍和土匪们一回回抢的抢,夺的夺,强行全给弄走了,几头牛也让他们宰掉吃了肉,到最后就只剩下一匹红马和一头灰骡子,再就是一头老牛和一头瞎驴了。
俗话说财帛连人心,想起那么大片的庄稼无牲口耕种,想起再也不能靠租赁马和骡子赚银钱,王十万心如刀割,他不止一回抱头痛哭。东家一哭,吴中有就心生愧疚,觉得像是他把牲口越喂越少了似的,这就是他时常懊恼的原因。每当想起这些,吴中有心里就像吃了石头一样沉重。
心慌意乱的吴中有再次给牛槽里添足草料后就匆匆离开了-牛和驴他已经顾不上管了,他得赶快找地方躲起来。这么大的队伍过来,万一把他抓走了,谁照顾他的瞎娘呢?万一他被逼上前线打仗死在了外头,谁又抬埋他的瞎娘呢?④他妹子秀青的男人就是抓壮丁打仗死在了外头,秀青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
【注】中篇小说《解家队伍》取材于甘肃省灵台县邵寨塬(古称鹑觚),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一支解放军队伍过境王庄筹集粮草时,因经费不足向老百姓借粮打下欠条,后来兑现的故事。本文节选自小说第一部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部分先写九月中旬气候寒冷,人们晚上要睡热炕才舒坦,再切入吴中有月夜的见闻,自然而不做作。
B.吴中有跑回马号,发现枣红马和青骡子不见了,感到心惊胆战;槽上仅剩的老牛和瞎驴,加剧了他内心的不安。
C.吴中有常年尽心竭力地为东家喂养牲口,回家给娘挑水劈柴,朴素的日常行为体现了中国农民身上历久弥深的优秀传统品格。
D.本文写了吴中有在回马号途中的见闻和回马号后的思绪,插叙了王十万的牲口由多到少的过程,在舒缓的叙述中展现了特定的社会背景。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暗自叫苦”与第五段的内容照应,吴中有看到“又过队伍”后“拔腿就要跑”的原因也在第五段得到了解释。
B.句子②中“过了好一阵子才叫起来”的狗“很快闭了嘴”,从侧面衬托出今晚经过王庄的这支队伍的“奇怪”。
C.句子③中的“照着影儿”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一个辛苦劳作的农妇形象,意在展现当时底层百姓生活的困苦。
D.句子④表达了吴中有对妹妹秀青“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的心疼和无奈,表现了对敌人的愤恨和战争的残酷。
8.吴中有跑回马号后,思绪万千,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请对他的心理变化加以梳理概括。(4分)
9.读书小组要围绕此文进行一场文学探究,并进行组内交流展示。经讨论,探究主题为:语言表达艺术。作为小组成员,请写出你的发言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故贤者劝赏而不见子胥之祸,不肖者少罪而不见伛剖背,盲者处平而不遇深谷,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古之人曰:“其心难知,喜怒难中也。”故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君人者释三易之数而行一难知之心,如此,则怒积于上而怨积于下。以积怒而御积怨,则两危矣。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三者立而上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动。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而下无愚拙之诛。故上居明而少怒,下尽忠而少罪。
闻之曰:“举事无患者,尧不得也。”而世未尝无事也。君人者不轻爵禄,不易富贵,不可与救危国。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昔者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人主乐乎使人以公尽力,而苦乎以私夺威;人臣安乎以能受职,而苦乎以一负二。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乐。上下之利,莫长于此。不察私门之内,轻虑重事,厚诛薄罪,久怨细过,长侮偷快,数以德追祸,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故《书》称:“任官惟贤才。'又云:“官不必备,惟其人。'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诗》曰:“谋夫孔多,是用不就。'又孔子曰:“官事不摄,焉得徐2?日“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此皆载在经典,不能具道,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遣诸衣冠以为耻累。”
(节选自《贞观政要•择官》)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昔者介子推A无爵禄B而义随文公C不忍口腹D而仁E割其肌F故人主结其德G书图H著其名。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厉,文中指勉励,与现在常说的“厉行节约”中的“厉”意思不同
B.续以玉,即“以玉续”,与“申之以孝悌之义”的文言句式相同。
C.摄,指兼任、管辖,与“摄乎大国之间”中的“摄”词义不相同。
D.衣冠,指士大夫,与“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所用修辞一致。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非子认为,只要赏罚制度不超出人们的能力范围,就会使不同能力层次的人各得其所,君臣上下一心,社会安定。
B.在韩非子看来,主上如果喜怒无常,心思多变,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陷入互相不满的恶性循环中,这样国家政局就极有可能陷入险地。
C.在韩非子看来,如果主上经常侮弄臣下以求一时的快乐,即使臣下后来得到主上的恩惠与赏赐,也难免会心生怨恨。
D.唐太宗认为,得到好的官员,人数虽少也足够用了;如果得到不好的官员,人数再多也没什么帮助,官员质量比数量重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三者立而上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动。
(2)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14.在韩非子和唐太宗看来,君主用人选官时应遵循哪些原则?(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展开余下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四时读书乐•冬
翁森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歌咏读书之乐的劝学诗,它将冬季视为读书的好时光,勉励人们勤奋读书,体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
B.第一句描写叶落之树、水尽之崖,渲染出冬日的萧索与凄凉;第四句描写大雪压庐,暗示了心境的压抑与寂寞。
C.“灯动壁”写出了灯光摇曳映照墙壁之景,“高歌”写出了诗人纵情放歌之声,视听结合,妙不可言。
D.冬日的夜晚室外冰天雪地,室内火炉热茶,特别适合读书。边饮茶边读书,浸染熏陶,诗人感到身心俱清。
16.这首诗是如何把冬季与读书之乐联系起来写的?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苏轼劝慰客人,清风明月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而后客人转悲为喜,二人开怀畅饮,“ ”,都忘记了时间。
(2)杜甫《登岳阳楼》中,化静为动,以宏大的想象写洞庭水的力量与开阔的两句是“ , ”。
(3)当人的忧伤情绪达到极点,难以用任何语言描述时,可以引用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的“ , ”来表达此时的感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最近,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剧火上热搜,该剧讲述的一盏中国玉壶化作人形,逃出博物馆,意外地偶然撞上同样来自中国的记者,经过他的帮助下,返回家乡的故事。
这部剧之所以能够出圈,首先仰赖自媒体平台传播之便捷。同时,借助拟人化的手法,让玉壶开口,以一个可爱女孩的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而(1)“逃出”大英博物馆,又给人以无限遐想,可以说未播先热。另外,剧作虽有教化意义,却并未流于苍白的说教,而是以文物之间传递家书的形式,将家国情怀渲染开来,层层递进,润物无声。
历史是一面镜子,(A)。文物照见了古人的智慧、技艺,照见了他们往昔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文物是传递情感的纽带,时刻提醒着我们戒骄戒躁,发愤图强。因此,文物保护 ① 。诚如大家所见,我们的专家们也一直致力于此,数十年如一日做着这份“枯燥”且“烦琐”的工作,但他们 ② ,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文物保护的,不在少数。老师将一生所学教给徒弟,老师退休了,徒弟顶上来,就这样,前后接力,③ 。师徒有情,手中的文物亦有情。
文物保护的前提是什么?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曾经这样说:“文物在原地保护,才最有尊严,否则像孤魂野鬼,没有家,也没有根。”(B),只有文物回家了,才谈得上文物保护。漂流在外的文物,就像漂流在外的游子。它们渴望吹一吹故土的风,晒一晒故土的阳光,哪怕静静地等待故土的尘埃一颗一颗落下来也感到心满意足。
约有2.3万件中国文物被(2)“邀请”到大英博物馆,它们委托小玉壶带回的家书,字字句句惹人落泪:
“琴师陶俑伯伯,您好,笛师陶俑阿姨让我告诉您,改日,您拨您的春风弦,她奏她的晚风笛,那首未完成的《长歌行》,大家再一起奏完吧。”
“唐大马,我是唐小马,一眨眼,我们已经一百六十三年没有见面了,每天洋人走后,我就会围着这牢笼跑上几圈,跑着跑着,便会想起几百年前,我们相约一起跑遍大好江山的誓言。”
“病骨支离,离家已有百年,哪怕分神断魂,也断不了这魂牵梦绕的乡愁啊。”
… …
世上道路千万条,最幸福的一条,就是回家路。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文学作品中,标点具有一定的表现力。文中第二段和第五段各有一处使用了引号,请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它们想感受故土的风和阳光,哪怕静静地等待故土的尘埃落下来也心满意足”,语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什么是成长?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身体、心理的变化。真正的成长,可以充实心灵,赋能人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与世界。人是这样,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和国家亦然。成长是有分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跨期交换不仅仅限于“家族内部”,也可以发生在宗族和宗族之间。
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因而”错,强加因果;“宗族的势力仅次于皇权”扩大范围,原文为“在中国历史上仅次于皇权”。
3.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B项印证了材料中的“家族的确立与巩同,以‘双管齐下’的方式消解了人际跨期交换的风险”。A、C两项证明的是家族内成员问避免财物和亲情血缘掺杂的观点。D项反向证明了家族内成员间避免财物和亲情血缘掺杂的观点。故选B项。
4.【答案】①在家族内部,内部关系紧密使宗族信息壁垒降低,交易信息对称,这使得内部成员在分摊风险、共享资源的过程中信任度高。②在家族之间,宗族组织能最大化声誉机制的威力,消解了人际跨期交换的风险。(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材料内容,分析观点的能力。“内部金融市场”“内部贸易市场”指的是家族内部的跨期分摊风险、共享资源,以及与外部进行经济往来时家族内部的信誉担保。其原理在材料一的前两段,据原文分析即可。
5.【答案】①宗族成为一种“令人放心”的跨期合作模式,减少了频繁的纠纷与暴力冲突,在历史上使人类的发展变得更文明。②家法族规规范个人的行为,提高了管理效率,保障了管理效果,减轻了政府的管理负担。③保护族人的财产和安全,解决族人矛盾纠纷,保证族人的“公正”。(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分析观点的能力。从材料一第三段末尾“如果没有家族的这些职能,在传统社会的条件下,伴随人际跨期交易的将是频繁的纠纷与暴力冲突,人类因为早期的宗族组织发展而变得更文明”,可提取观点①。从材料一陈宏谋大举改革宗族体制的效果可提取观点②。从材料二可提取观点③。
6.B【解析】“感到心惊胆战”“加剧了他内心的不安”错误。吴中有心惊胆战的原因不是发现枣红马和青骡子小见,而是看到队伍经过王庄,害怕再次遭到劫掠。枣红马和青骡子不见后,仅剩的老牛和瞎驴显得孤寂与不安,小是老牛和瞎驴加剧了吴中有的不安。
7.C【解析】“意在展现当时底层百姓生活的困苦”错误。娘眼睛看不见,但依然照着影儿摸索着什么都能干,意在体现娘身上吃苦耐劳的优秀传统品格。
8.【答案】①不快。吴中有回到马号发现枣红马和青骡子小见了,认为一定是东家不打招呼就拉着马和骡子到山里躲避队伍去了,因而心生不快。②释怀。吴中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周口”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