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7  2023-10-1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
山东省莱州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莱州一中2023级高一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答题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往一些乡村文化建设项目之所以流于形式或者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乡村文化知之甚少。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需要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如何建设乡村文化。
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这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术、理念的综合,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农耕文化还包括了农业哲学思想和农业美学文化。二是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生活习俗作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民间信仰与禁忌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
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乡村。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乡村的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二是乡村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显然,没有农民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种养之间循环利用文化就难以存在。三是乡村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失去了乡村生活,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成为“展品”和记忆。
农耕文明所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等,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等理念十分契合。在理解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只有农民最理解乡村文化与自身生产、生活的关系。任何排斥农民主体地位,试图越俎代庖,把本来的主人变成看客的做法,都必然失败。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农家院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间,乡村的劳动与消费方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及乡村的家庭、家族、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材料二: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往 乡村文化建设,可能存在着认识不足、主客不明、措施不当的一些问题。
B. 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反映了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C. 乡村的空间形态不仅是乡村文化的物质载体,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也承载着教育功能。
D. 中国人乡土性延展极广,连远到西伯利亚的中国居民也离不开土地,要在冻土里种庄稼。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弄清乡村文化的类别、内涵以及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
B. 如今,乡村文化建设中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的理念,与农耕文明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相符。
C. 我们要尊重农民的创造,保护好村落,这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
D. 从某个角度看,我们的民族和土地分不开,“土”是生存资本,也是一种束缚,传统的乡土生活已失去时代价值。
3. 下列行为不能完全视为建设乡村文化的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 )
A. 为节约土地资源,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某地大面积推进“新农村建设”,在老城、新城圈地划块,建成整齐的单元楼。
B. 某镇建设“乡村记忆馆”,就地取材,收集村民造房子剩下的红砖,并以当地黄泥墙工艺作为建筑外表皮,门窗由木匠现场制作。
C. 某乡村将原来脏乱差的农贸市场改造一新,每天清晨,这里成为村民一天生活的起点,村民们在这里自由交易和交流。
D. 刘村同宗同姓,婚嫁、寿诞、乔迁时,全村人随礼赴宴,为方便村民,村里建造了一座可同时容纳数百人就餐的乡宴厅。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材料一是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思考,材料二所说的“土气”即“乡土本色”。现有某地要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请你以“乡村文化建设要接‘土气’”为主题发表看法。你觉得应该强调哪几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 C 2. B 3. A
4. 首先,作者表明了对“乡下人土气”这一“土”字的赞赏态度;继而从“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式”“农业老家的子弟具有向土里讨生活的传统”两方面探究因由;接着用“史禄国先生所述”进行举例论证,进一步阐释我们的民族和土地分不开;最后,通过农业和游牧、工业的比较,得出“土气”产生的根本缘由是不流动性。
5. ①乡村文化建设应突出乡土特色,优化居住空间、景观等;②要尊重乡村内涵,传承并创新生产、生活方式,融入农政思想;③要以农民为主体,提供农民之所需,尊重农民的创造;④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乡村的空间形态……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也承载着教育功能”错。材料一是说“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可见,后半句偷换概念,是村落空间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也承载着教育功能,而不是“乡村的空间形态”。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乡村文化建设”错,材料一“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可见,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不是前提;且后半句的“首要任务”原文并没有提及。
C.“尊重农民的创造,保护好村落,这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错。材料一说“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创造……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可见前半句“尊重农民的创造,保护好村落,这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是原则,理解乡村文化内涵才是基础;且前后两句逻辑不清,语序颠倒。
D.“传统的乡土生活早已失去了时代价值”错。材料二说“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可知,我们的民族和土地分不开,“土”是生存资本,也是一种束缚,但是材料中并没有说传统的乡土生活就失去时代价值。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和分析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
A.该项后半句“在老城、新城圈地划块,建成整齐的单元楼”不能完全视为建设乡村文化的积极、有效举措。材料二说“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所以,“在老城、新城圈地划块,建成整齐的单元楼”违反了保护好村落原则。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的能力。
首先,根据首句“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分析可知,作者表明了对“乡下人土气”这一“土”字的赞赏态度。


展开余下试题接着从“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分析,文章从“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式”“农业老家的子弟具有向土里讨生活的传统”两方面探究因由。
然后,根据“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分析概括,文章采用“史禄国先生所述”进行举例论证,进一步阐释我们的民族和土地分不开。
最后,根据最后一节内容分析可知,本段通过农业和游牧、工业的比较,得出“土气”产生的根本缘由是不流动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根据“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 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可知,乡村文化建设应突出乡土特色,优化居住空间、景观等;
(2)根据“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显然,没有农民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种养之间循环利用文化就难以存在”可知,要尊重乡村内涵,传承并创新生产、生活方式,融入农政思想。
(3)根据“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可知,要以农民为主体,提供农民之所需,尊重农民的创造;
(4)根据“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可知,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截击
孙犁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高的黑石山上,找块能种庄稼的泥土是这样难,种地的人就小心整齐地用石块把地包镶起来,恐怕雨水把泥土冲下去。奇怪!在这样少见阳光、阴湿寒冷的地方,庄稼长得那样青翠,那样坚实。玉蜀黍很高,扁豆角又厚又大,绿得发黑,像说梅花调用的铁响板。
吴召儿出去了,不久,她抱回一捆湿木棍:
“我一个人送一把拐杖,黑夜里,它就是我们的眼睛!”
她用一把锋利明亮的小刀,给我们修着棍子。这是一种山桃木,包皮是紫红色,好像上了油漆;这木头硬得像铁一样,打在石头上,发出铜的声音。
这半天,我们过得很有趣,差不多忘记了反“扫荡”。
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他叫声姑父,老汉说:
“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
“你在哪儿看见我们上来呀?”吴召儿笑着问。
“在羊圈里,我喊你来着,你没听见!”老汉望着内侄女笑,“我来给你们报信,山下有了鬼子,听说要搜山哩!”
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
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我们就不好走动。”
这样,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
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西的大川,河北的平原,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小村镇全可以看清楚。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吴召儿说:“这是暴雨,一会儿就晴的,你害怕吗?”
“要是我一个人我就怕了,”我说,“你害怕吧?”
“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吴召儿说。
“为什么?”
“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
她的话,像她那天在识字班里念书一样认真,她的话同雷雨闪电一同响着,响在天空,落在地下,永远记在我的心里。
一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
“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看见老汉仓惶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一个人登着乱石往山坡上逃。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
“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节选自《吴召儿》)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描写吴召儿姑家的庄园,交代人物活动环境,同时暗写人们奋起抗日的原因。
B. 姑父前来报信,既反映出山地人民备战状态,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
C. 雨夜放哨交谈,显示吴召儿在恶劣的环境下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抗日战士。
D. 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大河,写出形势紧迫,也衬托出吴召儿截击敌人的勇敢。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吴召儿做拐杖、姑父报信、雨夜放哨等情节,看似与“截击”无关,实则环环相扣,息息相连。
B. 小说善用侧面烘托手法,虽然没有正面描述日军“扫荡”情况,却让读者时时感受到战争的紧张气氛。
C. 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详细描述吴召儿的姑父,塑造出一个支持革命的勇敢机智的群众形象。


展开余下试题D. 小说从“我”的视角展开叙事,讲述“我”在反“扫荡”时与吴召儿的交往故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8. 小说中的红棉袄对吴召儿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评价孙犁的小说为“革命历史的诗意书写,战争年代的纯美绝唱”。请结合小说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6. C 7. B
8. ①以翻红棉袄,写出吴召儿的活泼、机智;②将红棉袄比作火花,突出吴召儿的勇敢、热情。(意思对即可)
9. ①虽以“截击”为题,但情节不以战争为主,而是重点描写“截击”前日常生活的温情;②没有突出战士的英勇善战,而是借吴召儿、姑父等形象反映军民一家的淳朴感情;③山村田园、星夜放哨、雨中夜谈等场景营造出浓郁的诗情画意。(意思对即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抗日战士”错,吴召儿形象是奋起抗日的百姓形象,不是抗日战士形象;而且“已经成长为成熟的战士”过于拔高,吴召儿还在不断的成长中。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没有正面描述日军‘扫荡’情况”错,原文“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有对日军正面的描写,只是很少。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中对红棉袄的描写有两处,都很好的衬托了吴召儿的形象。
一处是“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此时吴召儿要去截击扫荡的日军,因为穿了红棉袄目标太大,所以就把棉袄翻过来穿,体现她的机智和灵活;
第二处是“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这是一处吴召儿截击扫荡的日军,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时的描写,隐隐露出的红棉袄像一朵朵的火花,在山间跳跃,形象地突出了她的热情与勇敢。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及语言特色的能力。
从情节安排来看,小说先写了吴召儿给“我们”准备拐杖;然后写了“我们正要做下午饭”时姑父来报信,提到姑父在羊圈时看到吴召儿的情节;接着写“我”和吴召儿放哨时谈论山里的暴雨;再写发现敌人时姑父赶着羊逃,吴召儿去截击敌人……全文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是以乡村日常生活为主体,这就淡化了小说中的战争的气氛。
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主人公吴召儿是一个农村女青年,故事发生在鬼子大扫荡时期,吴召儿当时生活在“少见阳光、阴寒冷”的山中,带领一群战士反扫荡,虽然时时面临危险,自然环境恶劣,但她无论是对亲人还是对战士们都有说有笑,活泼热情;而且她面对敌人丝毫不畏惧,说“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敌人进攻时,她让战士们转移,自己挺身而出截击敌人,可见这是一个勇敢乐观的女英雄形象。小说在塑造人物时,没有突出战士的英勇善战,而是借吴召儿、姑父等形象反映军民一家的淳朴感情。
从语言特点来看,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是孙犁创作的一个特点。他的小说语言简洁、优美,富于诗情画意,本文也是如此,如“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等,把恶劣的自然环境描写得充满诗意。从环境描写的角度来看,小说开头对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进行了描写,这里本来是一个“少见阳光、阴寒冷”的地方,但在作者笔下,“泉水,冒着水花”“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一块块小小的农田里“庄稼长得那样青,那样坚实”,营造出清新明丽的意境和浓郁的诗情画意。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①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寨,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会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辞,而必不居也。”太子悚然。孝宗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宁宗嗣位,召赴行在,辞。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②。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赐谥文节。
【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②掖垣:皇宫的墙垣。亦以称中书、门下两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B. 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C. 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D. 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门谢客”与“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两句中的“谢”含义不同。
B. 崩,本义是指山倒塌,古时认为帝王或王后逝世,就好像山倒塌了一样,故常用来指帝王或王后的死。
C. “孝宗不悦”与“俟其欣悦”(《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悦”含义相同。
D. 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万里虚心向学。他多次前往拜谒被贬谪永州的张浚,未果,后写信极力请求才拜见成功;他终身谨记张浚的教诲,把自己书斋取名为“诚斋”。
B. 杨万里治理有方管理奉新县时,他不让官吏下乡催讨赋税,只是把欠税名单张贴在集市中,让老百姓自觉缴纳,不扰民就追回税款,使社会安定。
C. 杨万里慧眼识才。担任东宫侍读时,他认为选拔人才最为重要,他所举荐的朱熹、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莱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