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7 2023-10-12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一年级10月份阶段性测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3.1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是“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对意境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摘编自(《文学理论教程:意境的形成与界定》)
材料二: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得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们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
浏览完整试题
交融的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
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觉自己激动过分而失态了。于是漫卷诗书欢喜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
(摘编自《文学意境的特征之情景交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的概念,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这个概念,他还探讨了意与境的关系。
B.诗僧皎然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许多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确立了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
C.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
D.关于情景关系,王夫之的论述更加精要,他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主要表现方式,明确了三种情景交融的类型。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意境”和“境界”是有区别的,“境界”比“意境”的概念内涵更为宽泛,也承担了更多的含意。
B.材料二介绍了情景交融的三种类型,并列举前人名篇加以说明。用这三种意境创造方式,可以写出上乘的作品。
C.意境论在古代逐新成了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其中王国维是集大成者。
D.南宋范晞文和清人王夫之的论述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方式,而且好的诗人还能够做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3. 下列选项,属于“情中见景式”的一项是(3分)
A.《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B.《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写景,描绘了如画江山的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英雄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
C.《登幽州台歌》 通过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古幽州台苍凉壮阔之景历历如在目前。
D.《荷塘月色》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根据材料二内容,谈谈杜甫的《漫兴(其七)》“糝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属于哪种意境创造类型?并进行具体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梁晓声
我盯着“摩尔人”的身影,心中突然对他产生了强烈的憎恨!甚至思路狂乱起来。如果不是他搂抱住我,我相信我是一定可以救出妹妹的!对小妹的死他是有罪过的!
我站了起来,一步一步走出帐篷。“摩尔人”听到我的脚步声,缓缓地转过身来。他骇然地瞪大了眼睛,也许他看到了我怒不可遏的狂乱的脸色,本能地朝后退了一步。
我霍然对他扬起了拳头。“我恨你!”我咬牙切齿地说出了这三个字。
他的目光,盯在我脸上,低沉地说:“如果是因为你的妹妹,那我有权替自己辩护。你以为我有一颗魔鬼的心吗?你以为我就不为你妹妹的死难过吗?如果当时我的生命能换取她,甘愿躺在沼底的是我!”他的话,令我的双手发抖了。好像为我的小妹志哀,我垂下了头。“摩尔人”注视了我一瞬间,慢慢朝我背转了高大的身躯,朝荒原黝黑的深处走去,消失在黑夜的巨口中。
深夜,“摩尔人”还没有回来。他到哪里去了?在我缺乏理智地对待了他之后,他会不会也恨我呢?他还会回来跟我同住一顶帐篷吗?他会不会遭到什么不幸呢?……
我后悔极了,不安极了。我守护着昏迷中的副指导员,第一次体验了在这广袤无垠的荒原上,孤独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处境。我整夜没有合眼。
黎明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我奔出帐篷,“摩尔人”已经在帐篷外跳下了马背。“马?哪来的马?……”我忘记了我们之间发生过的一切不愉快的事,亲切地跟他说话。他说:“前几天,我曾在树林中发现被猎刀砍断的树枝,断定这附近可能有鄂伦春猎人。昨天夜里我找到了他们,向他们借了这匹马。副指导员怎么样?”
“还是昏迷不醒。”
“鄂伦春猎手们说,可能染上了出血热。”
“出血热?!……”
我的心顿时冷却了。我听说过这种病,夺走一个人的生命,像秋风吹落一片树叶。
“摩尔人”又说:“你立刻骑上这匹马,顺着我们的来路护送副指导员回去!你迎到我们的连队。指导员就有救了!”他完全是命令的口气。
“不!你护送她。我留在这里!”
“我的身体太重,半路上非把这匹马压垮不可。它已经跑得够累了!由此向西五十里,可以绕过‘鬼沼①’,你们沿沼地向西走吧!”
再争执就是卑劣的虚伪。“摩尔人”用行李绳将昏迷中的副指导员缚在我后背,扶我跨上了马鞍。“把枪带上。”他把步枪递给了我。
“你留下。”
“你带上,以防万一。”他将步枪挂在马鞍上,用充满信赖的目光看了我一眼,在马屁股上猛擂了一拳,那马嘶叫一声,撒开四蹄,朝西疾驰而去。
朝西虽然比朝东少绕三十里路,但却要经过一片“塔头”甸子。幸亏那马是纯种鄂伦春猎马。这种马体形矮小,其貌不扬,但能吃苦耐劳,是猎人之友,是荒原上的骆驼。
展开余下试题
绕过“鬼沼”,我仍一路不停地踢着马腹。那马仿佛体谅我的心情,速度毫不懈慢。又疾驰了大约三十里路,我的棉裤被马身上的汗湿透了。突然它打了几个响鼻,四腿发抖,蹄步摇摆起来,它似乎还想全力奔驰,但前蹄却跪倒了。我的双腿刚刚离开马鞍,在地上站稳,它便侧身一卧,伸长了脖子—--它彻底累垮了!这有灵性的动物,在倒下时,也绝不用身子压住骑者的腿,它那双琉璃眼,歉意地悲哀地望着我。
“放下我,放下我!这是什么地方?我们为什么在这里?你要把我背到哪儿去?……”
副指导员从昏迷中清醒过来了,她在我背上挣动着被缚住的身子。我解开绳子,将她轻轻放在地上,让她的头和肩靠在我的胸前。我轻轻地对她说;“副指导员,我要护送你迎接连队,你病得很严重!”
她喃喃地问:“我要死了,是么?”
听我所爱的人说出这种话,我如万箭穿心,难受极了!我大声回答她:“不,你不会死的!”她吃力地微笑了一下说:“我不怕死,真的。你忘了,我们的扎根誓言中,不是有这样两句话么,‘埋骨何须故土,荒原处处为家’。遗憾的是,我再有几个月就可以回家探望我的爸妈了,我真想他们啊!我已经给他们写了信,保证我们在‘满盖荒原②’上秋收之后……”
我呜咽了,眼泪一滴一滴落在她脸上。
“别哭,”她轻轻握住了我的一只手,“如果我真的死了,就把我埋在‘鬼沼’旁,我要和你的妹妹做伴。她是个好姑娘,我喜欢她。我只有一点请求,在我的碑上,在我的名字前面,刻上‘垦荒者’三个字……”一大滴泪水,从她的眼角慢慢淌了出来。我紧紧搂着她,放声大哭。
“你看,那是什么?多像书上写的那种忘忧果!你给我折一枝来,好么?”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忽然闪亮闪亮的,盯着附近的什么东西。
我顺着她的目光,发现了一丛紫红的尚未开放的达子香花。我将她靠在马鞍上,站起身去折那丛达子香。待我折了一束花回到她身边时,她已经闭上了眼睛。
她和那匹鄂伦春猎马同时停止了呼吸!大地在我脚下旋转,蓝天变成了黑色。
我擦干了眼泪,将那束达子香别在她衣扣里,跪了下去。我又背起她,继续朝前走。
这时,在地平线上,我看到了连队的带状的影子……
全连队为副指导员默哀了许久许久。每一个人都流出了真诚的眼泪。
当连队行进到“鬼沼”边时,冥冥的暮色开始在荒原上织成了帏幔。有人发现了一顶棉帽子,我认出是“摩尔人”的狗皮帽。帽兜里有一张纸,上面写着几行字:“我探出了一条涉过‘鬼沼’的路,以树枝为标记,由此向东,一里远处……”
当天晚上,全连队的人都平安地涉过了“鬼沼”。可是我们却到处也找不见“摩尔人”。
第二天黎明,在“流浪者”河边,发现了“摩尔人”的血迹斑斑的衣片,一柄大斧,三只死狼……周围的一切,都无声地向我们做证,这里曾进行过怎样触目惊心的人与兽的搏斗!可以想见,强壮勇猛的“摩尔人”是怎样拼搏尽了最后的气力才倒下去的……
我们在悲痛的日子里,开始在“满盖荒原”上播种。
按照副指导员的遗嘱,我们将她埋葬在“鬼沼”旁。碑文上刻着:垦荒者李晓燕和她的战友王志刚、梁珊珊长眠于此。
(有删改)
【注】①鬼沼:北大荒上的一片沼泽。②满盖荒原:“满盖”在鄂伦春语中是“魔王”的意思,鄂伦春人把那“鬼沼”后一片未开垦的土地叫作“满盖荒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摩尔人”回来后,“我”忘记我们之间不愉快,亲切地跟他说话,是因为“我”在广袤无垠的荒原上感到了可怕的孤独。
B.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故事,对荒原生活做了真实的还原与再现,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垦荒的艰难。
C.小说中的鬼沼和狼是恶劣环境的代表,“摩尔人”探鬼沼、与狼搏斗,表现了垦荒者战胜恶劣环境的坚定信念。
D.小说以雄浑的笔调刻画了一群满怀理想、勇于开拓的热血青年形象,他们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悲壮中得到升华。
7.关于文中鄂伦春猎马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鄂伦春猎马体形矮小,照应前文“摩尔人”因身体重而让“我”护送副指导员迎接连队的内容。
B.“我”的棉裤被马身上的汗湿透,足见鄂伦春猎马疾驰时间之长及其吃苦耐劳的品质。
C.作者写鄂伦春猎马力尽身亡时绝不用身子压住骑者的腿,双眼充满歉意悲哀,彰显其灵性。
D.鄂伦春猎马的死和李晓燕、“摩尔人”、梁珊珊的去世,都直接体现了兵团知青的牺牲精神。
8.请结合文本,概括“摩尔人”的形象特点。(4分)
9.“满盖荒原”上环境艰苦,但这篇文章中却着力写了一丛达子香花,这样写具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B.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C.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D.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是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作墓志铭一般当称死者的官衔,因韩愈和柳宗元是至交,故直接称柳宗元的字“子厚”。
展开余下试题
B.“拜”是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方式,也指授予官职、任命等。本句中的“拜”属于后者。
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一甲第一名为状元,二三名依次是探花、榜眼。
D.“就”在本句中意为“完成、获得”,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就”字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自幼聪慧超凡,通情达理。发表议论旁征博引,贯通古今,让世人折服;识见高远,令公卿显要赞誉举荐。
B.柳宗元治政有方,深受百姓信赖。为政柳州时,制定政令,想方设法让特别穷困无力赎取的人用工钱抵消债务,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C.柳宗元为人善良,气节高尚。当得知刘禹锡被派到不宜人居的播州任刺史时,亲自到朝廷请求允许自己与禹锡互换,皇帝被他的行为感动。
D.柳宗元宦海沉浮,怀才不遇,政治生涯令人叹息。但韩愈却认为,或许就是柳宗元长久被贬谪的境遇,反而成就了他辉煌的文学事业。
13.把下面的句子翻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4.本文为韩愈为柳宗元写的墓志铭,请结合文意概括韩愈在文中流露了哪些情感。(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
野田黄雀行
曹植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注】①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继位掌权,对曹植心存疑忌,本诗作于曹植最好的朋友丁仪、丁廙被杀之时。②捎:挥击,削破。③摩:接近、迫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托物起兴,以树大招风、海阔生波来暗喻自己险恶的政治处境。
B.“利剑”句说没有权势就不必交友,表明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孤傲心境。
C.最后两句想象黄雀被救后轻快地高飞,反映了作者想象解救朋友之后的轻松和喜悦。
D.诗歌运用叠字和顶真手法,语言质朴自然;善用比兴,反映了乐府民歌的手法。
16.本诗中“黄雀”形象与《致云雀》中的“云雀”,有何不同,请作比较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三句从反面强调学习必须专一。
(3)《劝学》中,以行路为喻,从反面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整个舞蹈使端午祈福的美好愿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除此之外,“端午奇妙游”的其他节目如《龙舟祭》《丽人行》等也让人 ,带给受众
的观感和回甘绵长的余韵。
近年来,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从《上新了,故宫》到《书简阅中国》,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类似的节目。这些节目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基础上,用匠心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励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我们相信,根植于传统文化的 ,用创新的形式和匠心为传统文化赋能,我们一定能让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更加 ,让文化自信成为心底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拍手称快 耳目一新 厚积薄发 美轮美奂
B. 叹为观止 焕然一新 蓄势待发 美轮美奂
C. 拍手称快 焕然一新 蓄势待发 熠熠生辉
D. 叹为观止 耳目一新 厚积薄发 熠熠生辉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活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B. 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发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C. 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激扬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D. 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荡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青春的笑脸,是每个人最美的符号。②在那段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尽情欢呼,尽情追逐。③我们该怎样把握青春?这是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④要让转瞬即逝的美好成为人生的永恒,在活力四射的年龄创造无限的价值。⑤毛泽东的青春,义气风发、才华横溢、指点江山;周恩来的青春,心存大志、上下求索、忧国忧民。⑥李大钊曾经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⑦青春,需要我们树立起为国为民奉献的理想,让青春在为他人的奉献中闪现砥砺之光,让青春 ,让青春 。
2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③句中的“这”是一个代词,不能删去。
B.⑤句中的“义气”有误,应写作“意气”。
C.⑥句中的句号使用有误,应放在引号外。
D.将④句置于⑥⑦两句之间,文意也连贯。
22.请在文中横线处续写两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连贯且与前一句句式相同。(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沁园春•长沙》,抒发了青年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红烛》借“蜡烛”赞扬了奉献精神,表达年轻一代的心声。
《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用知识改变贫穷,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以上材料给了你哪些关于“青春”的触动与启发?请结合你的经历与体验,以“美丽的青春”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以写人记事为主,可有适当的景物描写;文体明确,不少于7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高一年级10月份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答案
1.A【解析】B.“确立了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错误,原文说“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是经历了前面提到的人物共同的贡献所致。C.“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错误,原文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所以“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不是“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的全部原因。D.“明确了三种情
上一篇:
湖北省黄石市聚龙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山东省聊城市颐中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山东省德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