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0  2023-10-1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
山东省聊城市颐中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23级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请将选择题答案严格按照题号填涂到答题卡相应位置,非选择题无须填涂,保留空白即可。不按规定填涂不得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
茅盾
他们第一次感觉到有这么一位年轻人跟他们在一起,是在天方破晓、山坡的小松林里勉强能够辨清人们面目的时候。朝霞掩蔽了周围的景物,人们只晓得自己是在一座小小的森林中,而这森林是在山的半腰。
昨夜他们仓皇奔上这小山,只知道是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现在,他们在晓风中打着寒噤,睁大了眼发愣,突然发觉在他们周围,远远近近,有比他们多一倍的武装人员,不用说,昨夜是在森严警戒中糊里糊涂地睡了一觉。
不安的心情正在滋长。一位年轻人,肩头挂一枝长枪,胸前吊着一颗手榴弹,手提着一支左轮,走近他们来了。他操着生硬的国语,告诉他们:已经派人下去察看情形了。
“敌人在什么地方?”他们之中的G君问。
年轻人好像不曾听懂这句话,但也许听懂了,他侧着头想了想,好像一个在异国的旅客临时翻检他的“普通会话手册”,要找一句他一时忘记了的“外国话”;终于他找到了,长睫毛一闪,忽然比较流利地答道:“等等就知道了。”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力,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然而人心总是无厌的,眼前既然有这么一位“语言相通”的人,怎么肯随便放过?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掷到他头上。
年轻人不忙不慌地静听着,闪动着他的长睫毛。末了,他这才回答,还是那一句:“等等就知道了。”这一句话,现在可没有刚才那样的效力了。因为提出的问题太多又太复杂,这一句回答不能概括。人们内心的不安,又开始滋长。
幸而,这所谓“等等”,不久就告终。敌人果然离这小小村落远些了,他们可以下山去,到屋里一歇了。
因为整夜不曾好生睡觉,他们首先被引进一间房去“休息”一会儿,这房本来也有人住,但此时却空着。
吃早饭的时候,招待他们的东道主告诉他们:今晚还得走夜路,白天可以畅快地睡个好觉。
他们再回那间房去,刚到门口,可就愣住了。
因为是从光线较强的地方来的,他们一时之间也看不清楚,但觉得房里闹哄哄挤满了人,嘈杂的说笑,他们全不懂。然而随即也就悟到,这是这间房的老主人们回来了,是放哨或是“摸敌人”回来了。
渐渐地看明白,闹哄哄的七八人原来是在解下那些挂在身上的劳什子:子弹带、面巾、马口铁杯子、手榴弹等等。看着那几位新客,他们带笑带说,好像是表示抱歉,然后一个一个又出去了,步枪却随身带起。
房里又寂静了,他们几位新客呆了半晌,觉得十二分的过意不去。他们都走到那伟大的板铺前,正打算各就“岗位”,这才看见房里原来还有一个人,他坐在那窗洞下,低着头,在读一本书。
看见他是那么专心致志,他们都不敢作声。
一会儿,他却抬起头来了,呀,原来就是早晨在山上见过的那位年轻人。
只记得他是多少懂得点国语的,他们之中的G君就和他招呼,觉得分外亲切,并对于占住了房间的事,表示歉意。
年轻人闪动着长睫毛,笑了一笑。可是他并不开口,凝眸望了他们一眼,收拾起书笔,站起身来打算走。
“不要紧,你就留在这里,不妨碍我们的,况且我们也不想睡。”G君很诚恳地留他。
他可有点惘然了,似乎有多少意思要倾吐,然而一时找不到字句。这当儿G君看见他手里那本很厚的书就是他们一个朋友所写的《论民族民主革命》,一本高级的理论书,不禁大感兴趣,就问他道:“你们在研究这本书么?”


浏览完整试题他的长睫毛一敛,轻声答道:“深得很,看不懂。”忽然他那颇为白皙的脸红了一下,羞怯怯地又加一句:“没有人教。”
“学习小组上用什么书?不是这一本么?”
“不是。”年轻人的长睫毛一动,垂眼看着手里那本书,又叹气似的说,“好深呵,好多地方不懂。”
“这叹息声中,正燃烧着火焰一样的知识欲;这叹息声中,反而响着理论学习的意志的坚决,而不是灰心失望。他们都深深感动了。G君于是问道:“你是哪里人?”
“新加坡。”
“什么学校?”
“我是做工的。”年轻人回答,长睫毛又闪动一下。
从他不完全的答语中,他们知道了他生长在新加坡,念过一年多的小学,后来就做机器工人,抗战以后回祖国投效,到这里也一年多了。
“你怎么到了这里的?”有人冒昧地问。
年轻人又有点惘然了。他笑了笑,低垂着长睫毛,又回到原来的话题,叹息着说:“知识不够,时间也不够呀。”
于是把那本厚书塞进衣袋,他说:“我还有事,等等,时间到了,会来叫你们。”便转身走了。
房里又沉静了。他们都躺在松板上,然而没睡意,那年轻人的身世,性格——虽然从这短促的会晤中只窥见了极少的一部分,依然给了他们无限兴奋。
态度沉着,一对聪明而又好作深思的眼睛,说话带点羞涩的表情:这样一个年轻人,这样一个投身于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年轻人,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们的面影。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见到青年之前,“不安的心情正在滋长”,在青年回答不了“他们”的问题时,“他们”的不安“又开始滋长”,这表明青年的到来并没起到什么作用。
B.在写战士们解下挂在身上的物件时,用了“闹哄哄的”“劳什子”等词语,写他们带来的嘈杂与混乱,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满。
C.在G君打招呼和表达歉意时,青年只是笑一笑,并不说话,收拾起书笔打算离开,表明他不想打扰“他们”休息,也表现出他有些羞涩的特点。
D.“他们”与那位青年虽然只有短暂的交流,但通过了解到的部分信息,可以推想青年的性格和身世,这个过程让“他们”感到“无限兴奋”。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第一句先写“他们”感觉到有这么一位青年跟“他们”在一起,然后才交代时间和环境,这样起笔虽稍显突兀,但具有聚焦的效果。
B.本文写那位青年的国语不好,在回答“他们”的问题时像异国旅客似的,临时翻检自己的“普通会话手册”,这为后文揭示他的身份做了铺垫。
C.“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掷到他头上”一句,以榴霰弹比喻“他们”提出的问题,突出问题杂多而散乱,这一比喻也契合战时环境。
D.本文以时间为主要叙述线索,形象地描摹了那位青年的言行,详细地记述了他的心理活动,语言也十分生动,是一篇叙事记人的美文。
3.本文中那位青年前后给了“他们”哪些不同的印象?请概括分析。(6分)
4. 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那位青年的形象的。(6分)
二、阅读下面的组诗,完成下面小题。
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一 句 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声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5.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迸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希望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赤胆忠心。
6.下列对这首诗语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中反复提到的“一句话”指的是“咱们的中国”,即“我们大家的中国”。
B.“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揭示出在封建统治下,中国人民不能当家做主的现实。
C.“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显示中国人民蓄积着无比强大的反抗力量。
D.“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流露出一个民主战士徘徊的心境。
7.《发现》中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描写自己的发现的?这些意象说明了什么?(4分)
8.为什么作者一再重复“我来了”“那不是你”?(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①,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②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展开余下试题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簿书③、期会④、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⑤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楚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
(节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注】①讯馘: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②辟雍:周天子所设的太学。③簿书:官府的文书、档案。④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⑤草野:乡野。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
B.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
C.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
D.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B.大夫,古代官名。古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因此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
C.学校,中国古代的学校在开始产生时,不都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其后的学校一般称为学。
D.科举,隋、唐以来以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考中状元的人才可以称为金榜题名。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运用对比的方法针砭时弊,批判了当时人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B.甲文中士大夫这类人耻学于师,韩愈批判了士大夫的这种错误心理。
C.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要培养优秀的人才,还应该提供治理天下的手段。
D.黄宗羲认为相比民间百姓,朝廷官员更应接受学校教育,得到教化。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 完成后面的题目。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极为精练传神, 既交代了红军进军娄山关的时间 、气候和环境,也为后面写行军渲染了气氛。
B.本词上阕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景, 通过西风 、长空 、鸣雁 、霜花 、晨月 、马蹄声 、喇叭声等描绘了凄冷 、悲壮的画面。
C.“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 中的“碎 ”意为“凌乱 ”, 描绘出急行军时的景象; 而“ 咽 ”意为发不出声, 写出物质条件的恶劣。
D.词中雄浑凄清的晨景,壮阔悲凉的黄昏景色,行军的艰难和战斗胜利后豪迈中兼有的历史沉重感,构成了深沉厚重 、悲壮慷慨的意境。
14.请从意象使用的角度赏析“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两句。(6分)
15.名句默写(10分)
(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携来百侣曾游, 。
(3)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4)蚓无爪牙之利, 。
(5) ,金石可镂。
(6)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8)在《劝学》中连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 ”的观点。
五、语文文字运用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6~17小题。
好的睡眠对恢复体力、促进健康十分重要。但是,_____A_____。近几年,褪黑素相关产品被年轻人士尤其白领推崇为“助眠神药”。
褪黑素也被称为“暗信号”,这是因为褪黑素的分泌主要在黑暗状态下进行,_____B_____,白天分泌受到抑制。一旦环境变暗、变黑,褪黑素就会开始工作,身体就逐渐进入睡眠状态。褪黑素在生物体内发挥着内源性同步节律的作用,能够影响睡眠——觉醒周期,稳定和加强昼夜节律。
目前,对于褪黑素的研究结果支持其适用于昼夜节律性睡眠障碍、时差综合征以及儿童睡眠障碍等情况,有这些问题的人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褪黑素进行治疗。短期口服适量褪黑素通常是安全的,但褪黑素不适合长期服用,人们应该像看待其他任何安眠药一-样看待褪黑素,并在医生的监督下使用。比起其他安眠药,虽然褪黑素通常带来的副作用更少,_____C_____,比如白天嗜睡、头痛头晕、胃部不适、头脑昏沉等。
①同时有些人群也不适合服用褪黑素,②在服用褪黑素之前一定要垂询医生或睡眠专家,③但是很多影响睡眠的潜在健康问题靠服用褪黑素是不能解决的。④不适合服用褪黑素的人群,⑤其实可以从番茄、洋葱、黄瓜,樱桃等天然食品中提取褪黑素。
1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7.文中末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结合课本知识,完成下列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2分。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或师焉,或不焉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从而师之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所欲有甚于生者
19.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吾尝终日而思矣
C.善假于物也 于其身也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皆出于此乎
21.下列有关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B.“青,取之于蓝”中的“青”为“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C.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


展开余下试题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一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六艺”指《诗》《书》《礼》《易》《乐》《论语》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D.侍郎,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2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本书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骐骥”是骏马的别称。骏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
D.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即半步,跨出两脚为“步”。
六、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
 A.“这表明青年的到来并没起到什么作用”错误。结合原文“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力,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可知,青年的到来起到了暂时安定人心的作用。
 B.“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满”错误。结合原文“闹哄哄的七八人原来是在解下那些挂在身上的劳什子:子弹带、面巾、马口铁杯子、手榴弹等等。看着那几位新客,他们带笑带说,好像是表示抱歉”分析可知,文章只是描写了几个人进来的场面,没有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满,因为他们本不打算睡觉。
 D.“可以推想青年的性格和身世,这个过程让‘他们’感到‘无限兴奋’”错误。结合“他们都躺在松板上,然而没睡意,那年轻人的身世,性格——虽然从这短促的会晤中只窥见了极少的一部分,依然给了他们无限兴奋”分析可知,对青年人的身世的了解不是“推想”,而是青年人明确告诉给他们的,让他们兴奋地也不是“推想”的过程,而是感觉到“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们的面影”。故选C。
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详细地记述了他的心理活动”错误。原文没有详细记录这些人的心理活动,只是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角度展示了人物特点。
3.①第一印象是全副武装的青年战士,国语不好,无法回答“他们”提出的所有问题,态度却从容不迫;②再次见面时感到亲切,青年专心致志地学习,让“他们”深受感动;③得知青年是归国支援抗战的华侨工人,态度沉着,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儿女们的面影。
4.①借助战时环境的烘托和一面之识的印象,大体勾勒了人物的轮廓;②通过沉着的态度、闪动的长睫毛、羞涩的表情等细节,描摹青年最主要的外貌和性格特征;③围绕关于阅读理论著作的对话,表现青年坚定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5.B 【解析】B.“‘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错误,诗句中的“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故选B。
6.D 【解析】 “徘徊的心境”分析错误。“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暗示未来的祖国将由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中国的向往和赞颂。
7. 用“噩梦”“噩梦悬挂着悬崖”这些令人恐怖、绝望的意象,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军阀混战下的祖国残破的黑暗现实。
8. 形成鲜明对比。“我来了”显示出作者回国的心情是多么急切,而“那不是你”又显示出作者是多么失望。急切与失望形成巨大反差,衬托出作者异常痛苦的心情。
9.A 【解析】句意:于是学校一变而为书院。书院中人认为不对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对的并且加以表彰;书院中认为正确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错的并且加以羞辱。或者禁止所谓“伪学”,或者禁毁天下书院,都是用朝廷的权力来与书院争胜。
“有所非也”与“有所是也”结构对称,“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与“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结构对称,分别断开,排除BD;“伪学之禁”与“书院之毁”是并列结构,中间断开,排除C。
10.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 “考中状元的人才可以称为金榜题名”错误,考中进士的人就可以称为金榜题名。故选D。
1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认为相比民间百姓,朝廷官员更应该……”错误,黄宗羲没有对民间百姓和朝官员进行比较,原文是“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这句话是说无论在朝廷之上,还是在民间之中,人们都要经过学校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这样的话没有人不会有诗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宽厚的气象。
12.(1)不明句读,不能够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2)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参考译文】
乙文:学校,是用来培养人才的。不过古代的圣王设置学校的用意不止如此,他还要让治理天下的手段都出自学校,这样设置学校的意图才能得到完全实现。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指朝廷会议、发布政令、尊养老人、抚恤孤儿、计检战功,以及出兵征伐之时检阅将士、审理重要案件时召集吏民、举行重要祭祀之时祭奠始祖,这些事情自古都要在辟雍举行。而且无论朝廷之上,还是民间之中,人们都要经过学校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这样的话没有人不会有诗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宽厚的气象。天子认可的未必对,天子否定的未必错。天子于是也不敢以自己的态度来判断事情的是非对错,而应在学校公议事情的是非对错。所以培养士人固然是学校的职责之一,但是学校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士人而设置的。
夏商周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天子赞扬过的,大家就都群聚起来跟随着天子的意思认为是对的;天子贬抑的,大家就全都指摘是错的。文书、限期、赋税、司法等等,全都委派庸俗的胥吏去处理。在这种风气之外,偶尔有稍具才干的人出现,也会认为学校这种地方不与什么要紧的事情相干。其实他们所说的学校,不过是为了科举考试而喧嚣争竞,一心想争取功名富贵之地,所以他们才能利用朝廷掌握的权势和利益改变了学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聊城”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