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0  2023-10-1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10月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10月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与历史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两种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联系。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者之间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历史的叙事功能。唐代的刘知几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美国学者海登•怀特更认为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历史学家按照某种叙事秩序对过去的事件进行了编排,使之呈现为当下的样子,“历史叙事不仅是有关历史事件和进程的模型,而且也是一些隐喻陈述,因而昭示了历史进程与故事类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我们习惯上就是用这些故事类型来赋予我们的生活事件以文化意义的”。
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培根较早意识到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编年史的作者编撰校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这里所说的“猜测”就是想象。我国古人也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例如《左传》中“晋灵公不君”中鈕麑自尽前的自白,清人纪昀通过申苍岭之口说:“度槐下之词,浑良夫梦中之噪,谁闻之欤?”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司马迁《史记》中对屈原和李广父子的描写去感受作者写作时倾注的无限同情。以至于怀特认为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本质上尤其是语言学的”,因为历史学家总得突出一些事件而贬低另外一些事件,描述特征,变更视角,转换叙事策略等。
但是怀特无疑夸大了历史的文学性。历史终究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而情感性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更是有较大的争议。如,有人认为司马迁本人遭受过宫刑,所以他对历史上同样受过冤屈的人如屈原或李广父子等投射了过多的同情,对他们进行了拔高和美化。这里不去辨析上述争议的是非曲直,但至少说明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也就是说,历史通常只具有低度文学性。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历史毕竟还“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它作为客观给定物,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历史学家,尽管观点不同,都可以讨论它”。这个实在是可公度的,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没有这个实在可以比较、批评和判断。可以说,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用金圣叹的话说,前者是“以文运事”, 后者是“因文生事”。
(节选自汪正龙《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兼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材料二:
后现代历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把历史看成语言的虚构、一种叙事散文体的论述”。怀特说“史皆文也”,连“历史”也瓦解了,历史成了文学,也不是真实的了。说实在话,我并不认同后现代历史学对真实存在的“过去”和书写出来的“历史”的漠视和瓦解。对于后现代史学,我们需要问几个问题,


浏览完整试题首先,历史学是否承认那个“过去”始终在制约着历史叙述的边界,是否承认那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始终在限制着历史的书写?我们不能把这个隐约的制约力一概抹杀,总不能面对着巨大的殷墟遗迹,说它只不过是一个叙述吧。特别是当我们做历史叙述时,过去存在的遗迹、文献、传说、故事等等,始终制约着我们不要胡说八道。所以,我们要质疑后现代历史学,是否承认一个曾经存在的过去,毕竟是在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如果是这样,那么历史就不可能是文学式的“散文”。
其次,是否承认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尽管后现代非常深刻地揭露出叙述和书写的意义,但它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种叙述和书写,只是代表了个人,只是某一个片断、某一个角度,它本来并不应当把这种叙述和书写放大,当做普遍性的东西。你看,后现代历史学在进行自己的叙述时,它也希望别人承认它是“历史”。这就有矛盾了,因为,你在强调历史只是一种叙述和书写的时候,应该承认它只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不能宣称自己已经叙述了历史,甚至叙述了真正正确的历史,也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这种叙述。
再次,接下来要追问后现代历史学的就是,它是否承认自己的历史书写也是一种权力,也是隐含了权力的话语,隐含了某种意识形态的书写。而且需要追问,是否承认在某个阶段,权力话语下的叙事,是有意义和必要的。比如安德森,他说国家只不过是“想象的共同体”,但这个想象共同体一旦存在,它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是否就具有了正当性与必要性?
(节选自葛兆光《历史是虚构作品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并非是完全隔离的,而是有着诸多的关联之处,但不能过度夸大历史的文学性。
B.怀特认为,历史学家通过重建历史叙事,昭示历史进程与故事类型的关系,赋予生活事件以文化意义。
C.殷墟遗迹的存在,为相关历史叙述提供了客观依据,所以目前学界对殷墟的研究与认识相对一致。
D.后现代历史学家把历史看成文学式“散文”,这其实是漠视和瓦解了真实存在的“过去”和书写出来的“历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所以目前学界对殷墟的研究与认识相对一致”错误,材料二第一段“后现代历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把历史看成语言的虚构、一种叙事散文体的论述’……我们不能把这个隐约的制约力一概抹杀,总不能面对着巨大的殷墟遗迹,说它只不过是一个叙述吧”,据此可知学界对殷墟的研究与认识是不一致的。
故选C。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性的强弱程度是区分被叙述的事件在又化形态上究竟是属于文学还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历史和文学的关系,前者强调了两者的相通之处,后者强调两者的区别。
C.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历史学家或许存在阐释的差异,这瓦解了历史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D.后现代历史学在叙述历史时,也会受到意识形态影响,所叙述的历史也是自己视野中的历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文学性的强弱程度是……决定性因素”错误。整体上说文学还比是历史的文学性要强,但材料一第二段“《左传》中‘晋灵公不君’中鈕麑自尽前的自白”和材料一第三段“司马迁《史记》中对屈原和李广父子的描写去感受作者写作时倾注的无限同情”也极具文学性,说是“决定性因素”过于绝对,不够准确。
B.“后者强调两者的区别”错误。材料二第一段“后现代历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把历史看成语言的虚构、一种叙事散文体的论述’”,后面对于后现代史学提出三方面的问题,重点说明历史是真实存在的。
C.“这瓦解了历史的真实性与客观性”错误。材料一第三段有“历史毕竟还‘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它作为客观给定物,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历史学家,尽管观点不同,都可以讨论它’”,可看出强调了客观性。
故选D。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表述与材料二作者态度立场最接近的一项是( )(3分)
A.《三国演义》丰富了人们对诸葛亮、刘备等三国历史人物和“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历史事件的真实认识。
B.列宁指出,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C.通过阅读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我们能准确把握中国小说的发展史。
D.历史学家安克斯密特认为,过去是混沌的一片,历史编纂学的目标不再是指向背后的“实在”,而是把“实在”吸纳到表现自身之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它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只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这种叙述;历史书写是隐含了权力,隐含了某种意识形态的书写。
A.《三国演义》是以历史为基础的文学作品,并非完全符合历史真实,不符合作者“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它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的观点。
B.“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即是说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表明“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只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这种叙述”,符合材料二观点。
C.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属于个人视野中的历史,不能完全等同于客观的历史真实,认为根据此书能准确把握中国小说的发展史,不符合“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只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这种叙述”的观点。
D.“历史编纂学的目标不再是指向背后的‘实在’,而是把‘实在’吸纳到表现自身之中”不符合“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它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的观点。
故选B。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特点有哪些不同。(4分)
【答案】①论证结构方面:材料一主要运用分总结构,材料二主要运用分总结构。
如材料一先提出文学与历史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以及想象性与情感性,第三段总结分析出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对于历史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材料二首先提出观点,不认同后现代历史学对真实存在的过去和历史的忽略,然后从三方面提出问题。先提到历史学是否承认过去制约着历史叙述的边界,再提出是否承认不同的叙述是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最后提问后现代历史学是否承认历史书写是一种权力,隐含了权力的话语和某种意识形态的书写”。


展开余下试题②论证方法方面:材料一主要运用例证法,材料二主要运用归谬法。
如材料一第一段提出观点,然后列举“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历史的叙事功能”的例子,如唐代的刘知几的话、美国学者海登•怀特的观点来论述。材料二第二段假定后现代历史学承认曾经存在的过去在制约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那历史就不可能是文学式的散文;第三段先提出后现代历史学叙述希望别人承认它是‘历史’是矛盾的,然后推理出叙述和书写的时候,应该承认它只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不能认为自己叙述了历史或真正正确的历史,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这种叙述。运用了归谬法论证。
③论证语言方面:材料一引经据典,语言生动有文采,说服力强。如材料一第一段中引用唐代的刘知几的话;材料二语言严密,逻辑性强,通过严密的推理来讲道理。如材料二第三段对“是否承认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的论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第一,论证结构方面:材料一主要运用分总结构,材料二主要运用分总结构。
如材料一第一段提出“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者之间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第二段提出“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第三段总结分析“历史终究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而情感性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更是有较大的争议”“说明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总结出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对于历史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由此看出是分总的结构。
材料二首先提出观点“不认同后现代历史学对真实存在的‘过去’和书写出来的‘历史’的漠视和瓦解”,然后从三方面提出问题。如第二段提到“首先,历史学是否承认那个‘过去’始终在制约着历史叙述的边界,是否承认那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始终在限制着历史的书写”;第三段提到“其次,是否承认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第四段“再次,接下来要追问后现代历史学的就是,它是否承认自己的历史书写也是一种权力,也是隐含了权力的话语,隐含了某种意识形态的书写”。由此看出是总分的结构。
第二,论证方法方面:材料一主要运用例证法,材料二主要运用归谬法。
如材料一第一段提出观点“文学与历史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两种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联系。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者之间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然后列举“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历史的叙事功能”的例子,如唐代的刘知几的话、美国学者海登•怀特的观点来论述。由此看出,作者运用举例论证。
材料二第二段“我们要质疑后现代历史学,是否承认一个曾经存在的过去,毕竟是在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如果是这样,那么历史就不可能是文学式的‘散文’”,第三段“后现代历史学在进行自己的叙述时,它也希望别人承认它是‘历史’。这就有矛盾了,因为,你在强调历史只是一种叙述和书写的时候,应该承认它只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不能宣称自己已经叙述了历史,甚至叙述了真正正确的历史,也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这种叙述”,由此看出作者假定被反驳的观点是正确的,再从它推出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它是错误,运用归谬法论证。
第三,论证语言方面:材料一引经据典,语言生动有文采,说服力强。如材料一第一段中“唐代的刘知几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
材料二语言严密,逻辑性强,通过严密的推理来讲道理。如材料二第三段对“是否承认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的论述,“后现代历史学在进行自己的叙述时,它也希望别人承认它是‘历史’。这就有矛盾了,因为,你在强调历史只是一种叙述和书写的时候,应该承认它只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不能宣称自己已经叙述了历史,甚至叙述了真正正确的历史,也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这种叙述”。
5.《春秋》记载郑庄公与共叔段相争仅“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一句,而《左传》将其扩为一篇长文,文中郑庄公与母亲“隧而相见”冰释前嫌的情节尤为动人。请结合材料分析这种叙述差异。(6分)
【答案】①历史书写可以具有叙事性。《春秋》记载郑庄公与共叔段相争仅“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记叙了时间、地点和事件,简明扼要。《左传》的扩写进一步凸显历史的叙事功能,使“郑伯克段于鄢”更具教育和感化意义。
②历史书写可以具有想象性与情感性。《春秋》中记叙事件及其结果,客观简明,《左传》对历史空白进行了合理想象,庄公母子“隧而相见”的情节尤为动人,体现了左丘明的情感倾向性。
③《春秋》和《左传》有不同的历史叙述和书写,体现着不同的历史观察视野,但都以有公度的历史事件为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我们习惯上就是用这些故事类型来赋予我们的生活事件以文化意义的”可知,历史书写可以具有叙事性。《春秋》记载郑庄公与共叔段相争仅“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记叙了时间、地点和事件,简明扼要。《左传》较详细地描述了郑伯一再忍让公叔段的过程,结尾写庄公母子“隧而相见”,这些扩写进一步凸显历史的叙事功能,使“郑伯克段于鄢”更具教育和感化意义。
结合“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可知历史书写可以具有想象性与情感性。《春秋》中记叙事件及其结果,客观简明,《左传》作为历史散文,文学性更强一些,所以作者在编书时会融入自己的一些想象,使之更具有想象性与情感性,所以就有了母子二人“隧而相见”的动人情节,人物形象更生动,体现了左丘明的情感倾向性。
结合“历史通常只具有低度文学性……历史毕竟还‘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它作为客观给定物,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历史学家,尽管观点不同,都可以讨论它’。这个实在是可公度的,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那个‘过去’始终在制约着历史叙述的边界”“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可分析出,《春秋》和《左传》有不同的历史叙述和书写,体现着不同的历史观察视野,但都以有公度的历史事件为依据。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①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
②“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的颤动着。


展开余下试题③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
④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⑤“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的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
⑥新媳妇又短促的“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的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的跳起身,磕磕绊绊的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⑦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⑧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⑨“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6.对于“馒头”、“野菊花”和“布片”这几处细节的描写,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馒头”这一细节前后呼应,展现了作者构思行文上的精巧笔法,更是为了点明战斗生活艰苦,战士们英勇奋战的精神。
B.“馒头”是通讯员送给“我”的,展现了通讯员体贴善良的性格特点,而他后面又牺牲了,令人产生物在人亡的痛心感。
C.通讯员枪筒子里不仅有树枝,后又放入野菊花,既表现了通讯员热爱生活的可爱形象,也表现出其忧郁一扫的快乐心情。
D.通讯员肩头飘扬的“布片”是他极具辨识度的标志,撕破那一刻,表现了他的紧张,缝补那一刻表现新媳妇的庄严虔敬。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忧郁一扫”错,小通讯员奉命送“我”到包扎所,虽然在这里遭遇了接被子的尴尬,但小通讯员的心情和性格并不是“忧郁”的,选项说法不当。
故选C。
7.本篇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意蕴丰富独具匠心,以下对于标题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百合花”是新媳妇新婚被子上所绣的图案,此图和此被是文章穿针引线的线索。
B.文章围绕百合花被子相关故事情节展开,“百合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百合花”象征着融洽和谐、共同奋斗的军民情,象征着淳朴真挚的人性美。
D.“百合花”象征通讯员、新媳妇和“我”身上乐于奉献、满怀革命热情高贵品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乐于奉献”错,“百合花”是纯洁美好的象征,象征的是人物的崇高美好和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纯洁高尚,不是象征“奉献”精神。
故选D。
8.请分析上文划线句“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中的新媳妇该行为背后的心理。(4分)
【答案】为小通讯员的牺牲而痛惜,为自己曾经让他“受气”、没有为他缝上破洞而懊悔、歉疚,想要为小通讯员做点什么的坚毅、果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首先看“脸发白”,这是新媳妇的外貌描写,结合“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可知,此时小通讯员已经牺牲,新媳妇的内心应该十分悲痛,才使得脸色改变;
“劈手夺过被子”是动作描写,“狠狠地瞪”是神态描写,新媳妇给我们的感觉是很温婉的,给伤员擦洗身体她都觉得害羞,不肯,而此刻她的动作却很粗鲁,表情也很“凶狠”,这一方面是小通讯员的牺牲让她悲痛的不能自控,同时也是因为她在借被子的时候让小通讯员“受气”,并且害他的肩膀处被刮破了一个大洞,当时新媳妇想要为他缝补,而小通讯员不肯,直到他牺牲,新媳妇才为他缝好了破洞,新媳妇为自己曾经的做法感到懊悔、歉疚;
近乎粗鲁的动作和表情,也表现了新媳妇用自己的新被子为通讯员入殓时的那种果断、坚毅、不容商量的态度。
9.上中图书馆向全校同学推荐优秀革命文学作品,《百合花》是其中之一,请替图书馆拟一份推荐词,至少从两个方面陈述你推荐该小说的理由。6分)
【答案】《百合花》以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的是小通讯员和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作者的构思巧妙,她以那条枣红底上洒满百合花的被面做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长。典型的细节描写让这部作品充满了生活的真实之美,野菊花、破洞、馒头,让我们看到了青年小通讯员的人性之美,也歌颂了以新媳妇为代表的人民群众与战士们之间的人情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鉴赏人物、情节、主题、手法等的综合鉴赏能力。
题目设置了推荐语的情境,要求至少从两个方面陈述你推荐该小说的理由。可从人物、情节、主题、手法等角度展开分析,进行推荐。
开头可以概述小说情节,然后选取两个角度进行推荐。
如茹志鹃小说《百合花》深情赞美了小通讯员、新媳妇崇高的人性美,表现了军民的深厚情感,它是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青春颂歌,感人肺腑,动人心魄。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富有艺术特色。新媳妇是解放区的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她淳朴善良、心灵美好,与严酷的战争环境形成鲜明 对照;她羞涩可爱、大胆果断,在小战士为救战友而牺牲后,她为小战士缝衣服,并将百合被送给他。 她对表现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具有重要作用。小通讯员是刚参军一年,只有十九岁的农村青年,他淳朴善良、不善言辞、天真活泼、腼 腆羞怯,他又非常勇敢、舍己为人、英勇牺牲。
如小说人物形象的感人在于细节描写。《百合花》中有几个意象值得品味:一是枪筒“伪装”。小战士在护送“我”的途中,在紧张战斗的间歇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潍坊”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