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3  2023-10-1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
《芣苢》《插秧歌》课后练习
《芣苢》《插秧歌》课后练习
一、基础巩固(26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芣苢(fú yǐ)  掇之(duō)   笔耕不辍(chuò)
B.襭之(jié) 捋之(luō) 捋胡子(lǚ)
C.袺之(jié) 兜鍪(áo) 一霎间(shà)
D.雏鸭(chú) 肩胛(jiǎ) 莳未匝(zhā)
2.下列对诗句的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B. 田夫/抛秧/田妇/接
C. 唤渠/朝餐/歇/半霎
D. 笠/是/兜/鍪蓑/是/甲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薄言采之     薄:轻轻地。
B.薄言有之 有:取得,获得。
C.笠是兜鍪蓑是甲 兜鍪: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D.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4.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笠是兜鍪蓑是甲
A.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C.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D. 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
5.下列对《芣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句,“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本诗综合运用诗经赋、比、兴手法,在极短的篇章里营造了极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C.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人们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期到春秋时期五百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0篇,也称“诗三百”。
B.《诗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有重章叠句的特点。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关雎》和《蒹葭》是其中歌咏纯真爱情的名篇。
D.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诗经·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其中,由“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2)《插秧歌》一诗中,写全家动员、共同参与劳作的两句是 ,

(3)杨万里《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写出了农事的紧张与农家的艰辛。
二、课文阅读、拓展(20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 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祜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8.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首联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初夏风光。


浏览完整试题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
9.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②,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③,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释)①兜(dōu)鍪(móu):古代打仗时戴的头盔。②渠:他。半霎:半晌,一会儿。③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匝:满。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B.颔联采用夸张和白描手法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的景象,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同时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艰辛。
C.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
D.全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活、快,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11.请将杨万里的这首诗和白居易的《观刈麦》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但在塑造的农人形象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十亩之间
《诗经·魏风》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①兮,行与子逝②兮。
【注】 ①泄泄:和乐的样子。②逝:回。
1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采桑养蚕的工作多由女子承担。她们在采桑之中,收工之时,都要唱着歌儿,这首诗就是她们在收工前所唱的一首歌。
B.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短短几句就勾勒出一幅清新的劳动图景,抒写了采桑人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
C.这首诗不仅写了桑园之大,桑树之多和女子们采桑归来时的悠闲快乐的情景,还具体描写了采桑的劳动,宛然一幅怡然悦目的图画。
D.这首诗内容简短朴素,语言明白如话,富有民歌风味,但又言浅意深,触及了普通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一面,自然的生活气息浓厚。
13.本诗无一“乐”字,却处处透露了“桑者”的欢乐,结合文本分析诗歌是如何艺术地表现“
桑者”之乐的。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芣苢》《插”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