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5  2023-11-08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
上海市回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检索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出卷人:高一备课组 审卷人:高一备课组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题目要求填空(5分)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景语含情,情景交融。
(3)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4)乌鸟私情,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是某校高一新生在9月开学典礼上的发言片段,请选出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2分)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阳和启蛰,欣欣向荣。(甲)我是高一新生代表,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发言。本来呢,我打算写点老生常谈。(乙)然而当我踏入学校的大门,优美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让我感到自己无比幸运。(丙)同学们,奋斗的号角已经吹响,明天将从这里起步,向上的道路必然充满荆棘,但我相信风华正茂的你们定能乘风破浪,直济沧海。(丁)
A.甲 B.乙 C.丙 D.丁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山石竹木和水波烟云没有常形,也就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一种事物都有一个“理”,这是事物应有之道。因此当画家文同被认为掌握了竹石枯木的“理”时,这意味着他能够在所有方面令人信服地呈现这些事物。最终,文同所得之“理”将他与竹子融贯为一,就创造出了优秀之作。(卜寿珊《心画》)
①在绘画形式中,“理”是一种让人信服的正确观念
②艺术家必须要感知它们的存在方式,知道是什么构成了山石竹木和水波烟云
③掌握这个理,艺术家的创作就能得心应手,并符合人们的期望
④它们的形态不是一种定势,会在不同时期产生变化。
A.②③①④ B.②①③④ C.④③①② D.④②①③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浏览完整试题(摘自《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要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就要挖掘与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B.中国特色学术理论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关系到中国当代新诗存亡的首要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就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二者论述的重心大同小异。
B.借鉴西方诗歌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论体系不十分清晰,很难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足够的营养。
D.古人论诗善用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虽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5.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2分)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C.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6.概括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分)
7.“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出自《礼记•中庸》,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重要方法。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5分)
(二)阅读文章,完成第8—11题(15分)
鉴赏家
汪曾祺
①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②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③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④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⑤叶三有点生气了:
⑥“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⑦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展开余下试题⑧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⑨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⑩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⑪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⑫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⑬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⑭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⑮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⑯“唔!你怎么知道?”
⑰“花是乱的。”
⑱“对极了!”
⑲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⑳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㉑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㉒“不对?”
㉓“‘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㉔“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㉕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㉖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㉗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㉘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㉙“不卖。”
㉚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㉛“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㉜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㉝叶三说:
㉞“不卖。”
㉟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㊱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删改)
8.联系全文,分析第①段的表达作用。(4分)
9.有人认为第⑨段画线句可以删除,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3分)
10.辨析第㉖段画线句“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和第㉙、㉞段两处“不卖。”表达效果上的异同。(4分)
11.结合文意,评析文中叶三这一人物形象。(4分)
(三)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第12 — 14题。(8分)
饮中八仙歌【1】
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2】口流涎,恨不移封【3】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4】。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注释】:【1】八仙:指诗中的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丞相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等八个人物。【2】麴(qū)车:酒车。【3】移封:改换封地。【4】衔杯乐圣称避贤:喜喝清酒而不喝浊酒,李适之以此暗讽遭李林甫排挤罢相之事。
1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知章骑马似乘船”两句,写出贺知章因年老眼花而骑马落井的情态。
B.“汝阳三斗始朝天”三句,抓住人物特殊身份,活画出他的享乐之态。
C.“苏晋长斋绣佛前”两句,表现人物无法抵御诱惑而产生的矛盾行为。
D.“焦遂五斗方卓然”两句,渲染了人物酒后卓越的见识和雄辩的口才。
13.以下评价最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
A.清新明丽 B.沉郁顿挫 C.酣畅阔达 D.委婉含蓄
14.《饮中八仙歌》是一首别开生面的“群像诗”。诗中不同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请分条概述,每条举两例说明。(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陆贽列传
①陆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在奉天1,朝夕进见,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尝为帝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帝从之。故奉天所下制书,虽武人悍卒无不感动流涕。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
②道有献瓜果者,帝嘉其意,欲授以试官。贽曰:“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轻也。”帝曰:“试官虚名,且已与宰相议矣,卿其无嫌。”贽奏:“非功而获爵则轻,非罪而肆刑则亵。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或规其太过者,对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恤乎?”
③帝自用裴延龄。贽言:“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不听。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2,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韦皋数上表请贽代领剑南,帝犹衔3之,不肯与。
(《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二》)
[注]①建中四年,泾原兵变,朱泚谋逆,唐德宗避乱于奉天。②怿:高兴。③衔:忌恨。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以言谢天下:____________ (2)庶叛者革心:____________
16.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义项(2分)
(1)卿其无嫌( )
A.嫌弃 B.怨恨 C.疑虑 D.不满
(2)韦皋数上表请贽代领剑南( )
A.接受 B.引导 C.治理 D.了解
17.第①段画线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
B.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
C.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
D.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
18.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
19.阅读选文中陆贽与唐德宗的对话,判断陆贽的进谏方式与下列文本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3分)
A.李斯《谏逐客书》 B.贾谊《过秦论》
C.李密《陈情表》 D.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0.《旧唐书》分析陆贽的仕途经历:“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本文节选自《新唐书》,请结合节选内容及下面的《新唐书》《陆贽列传》“赞曰”的内容,概括新、旧唐书对陆贽不得志原因分析的异同。(5分)
赞曰:“(德宗)在危难时听贽谋,及已平,追仇尽言,怫然以谗幸逐,犹弃梗。至延龄辈,则宠任磐桓,不移如山,昏佞之相济也。夫君子小人不两进,邪谄得君则正士危,何可訾耶?”


展开余下试题(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21 — 25题。(11 分)
材料一:
①修友李公佐有亭,在其居之东园。今年春,以书抵洛,命修志之。
②李氏世家随。随,春秋时称汉东大国。然怪其山川土地,既无高深壮厚之势,非有古强诸侯制度,而为大国,何也?僻居荆夷,盖于蒲骚、郧、蓼小国之间,特大而已。于今山泽之产无美材,土地之贡无上物。朝廷达官大人自闽陬岭徼出而显者,往往皆是,而随近在天子千里内,几一百年间未出一士,岂其庳贫薄陋自古然也?
③予少以江南就食居之①,地既瘠枯,民给生不舒愉,虽丰年,大族厚聚之家,未尝有树林池沼之乐。独城南李氏为著姓,家多藏书,训子孙以学。予为童子,与李氏诸儿戏其家,见李氏方治东园,佳木美草,一一手植,周视封树,日日去来园间甚勤。李氏寿终,公佐嗣家,又构亭其间,益修先人之所为。
④予亦壮,不复至其家。已而去客汉沔,游京师。久而乃归,复行城南,公佐引予登亭上,周寻童子时所见,则树之糵者抱,昔之抱者蘖②,草之茁者丛,荄③之甲者今果矣。问其游儿,则有子,如予童子之岁矣。相与逆数昔时,则于今七闰矣,然忽忽如前日事,因叹嗟徘徊不能去。噫!予方仕宦奔走,不知再至城南登此亭复几闰,幸而再至,则东园之物又几变也。计亭之梁木其蠹,瓦甓其溜④,石物其泐⑤乎!随虽陋,非予乡,然予之长也,岂能忘情于随哉!
——节选自欧阳修《李秀才东园亭记》

材料二: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
【注释】①欧阳修4岁随母投奔叔父到随州定居,在随州生活了18年。 ②蘖:被砍去或倒下的树木再生的枝 ③荄:树根 ④溜:光滑 ⑥泐:裂开;解裂
2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则 B.然 C.盖 D.故
22.下列分析第②段的作用错误的一项( )。(2分)
A.介绍随州的演变以及条件差、人才少等特点。
B.反衬出后文李氏家族的东园亭之可贵。
C.凸显出作者对随州成长之地的真挚怀念。
D.表达对李公佐遭贬谪的愤愤不平之心。
23.对第③段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承接上文,再次强调随地偏远贫瘠历来如此。
B.交代了东园亭的由来,颇有承袭先人之意。
C.追忆了自己少时与李氏交游之历,暗含感激。
D.先抑后扬,赞赏李氏家族重视子孙教育。
24.从语言角度鉴赏第④段划线句。(3分)
25.林纾云:“欧阳文忠文,清音幽韵……凡情之深者,流韵始远,然必沉吟往复久之,始发为文。”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情之深”的理解。(3分)
三、作文(70分)
26.在飞速发展的社会里,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知识、新科技、新生活、新思想,人们倾向于认为“新总是比旧好”。对这一观点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800字左右)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检索答案
1.(1)谣诼谓余以善淫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3)扪参历井仰胁息
(4)愿乞终养
2.(1)(2分)C
(2)(3分)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项中,阳和启蛰,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阳和启蛰,欣欣向荣”用于描绘春天,此处是秋季开学,表达不得体。B项中,“本来呢”“我打算写点”是典型的口语用语,此处是开学典礼,应用书面语。D项中,“乘风破浪,直济沧海”与前文“充满荆棘”语境不合,表达不得体。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连贯的能力。
前文有“山石竹木和水波烟云没有常形”,“也就是说”是对上句的解说,此处“它们的形态”作主语与上文衔接紧密,排除ABC。故选D。
3.(2分)D
4.(2分)D
5.(2分)B
6.(5分) 作者先提出中国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出现了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食洋不化”的病症这一现象;并与唐代相比较,分析了这一现象之所以出现,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由此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国当代新诗存亡的首要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如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等;最后,作者通过中国古典诗论与西方文论的比较,指出中国传统文艺理论在推动当代新诗发展上的优势所在。
7.(5分)(1)“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意思是天下万物能一同发展而不相互危害,各种行为准则能同时进行而不相互矛盾。体现了和谐共融的思想,指明全球社会应寻求公平、稳定,以及协调发展,以实现共同富裕;(2)“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重要方法”体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8.(4分)开篇入题,单独成段,用肯定陈述语气表明两位主人公的身份,将两人并称,揭示两人的关系;“鉴赏家”“大画家”暗含肯定、赞美之意;“第一个”别有深意,蕴含着“唯一一个”“最后一个”的意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小说开篇直接交代两位主人公的身份,一个是大画家,一个是鉴赏家,揭示两人的关系。“鉴赏家”“大画家”这两个称呼都是对人的一种赞美,说明作者对二人身份的肯定。用“第一个”来修饰二人的身份,别有深意,蕴含着“唯一一个”“最后一个”的意味。
9.(3分)不能删除。第⑨段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了季陶民豪爽放旷的性格;同时也引出下文叶三为其送果赏画,叶季两人的交往随性自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内容上表现出了季陶民豪爽放旷的性格;结构上,正因为季陶民画画要吃斤半水果,后文才有“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引出下文叶三为其送果赏画,叶季两人的交往随性自然。
10.(4分)三处“不卖”都表达了叶三对季陶民的尊敬,对其画作的真心喜爱,对自己承诺的信守;三次“不卖”反复,突出刻画了叶三重友情、重知己、轻财利的品性;第一处“一张也不卖!”是面对季陶民,“一张”及感叹号强调叶三态度坚决,毫不犹豫,仿佛是对知己的宣誓;后两次“不卖”,是面对“很多人”“多少钱都行”,表现出叶三的平静从容,句号收尾,语气温和有礼,显示出叶三待人的友善。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上海市回民”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