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中国人自古就主张“和而不同”,《论语》中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应当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在外交关系中也是如此,“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 中国古代崇尚“和平友好”的“和合”外交关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和平友好”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到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亲仁善邻”是中国古代“和合”外交思想在诸侯国关系方面的运用。当下,中国有很多好邻居。中国坚持与周边国家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正如日本著名学者池田大作所讲的:“与其说中国人是有对外推行征服主义野心的民族,不如说是在本质上希望本国和平与安泰的稳健主义者。实际上,只要不首先侵犯中国,中国是从不先发制人的。近代以来,鸦片战争、中日战争、朝鲜战争以及迄今和中国有关的战争,无论哪一次都可以叫做自卫战争” “国虽大,好战必亡。”所以,一个国家如果不希望战争的阴霾笼罩在自己头上,也不要对其他任何国家发动战争。希望自己的国家繁荣富强,也希望别人的国家繁荣富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应该像朋友一样、像同胞一样。就像西方所说的“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世界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只有创造“和平友好”的“和合”外交关系,才是人间正道。 “合作共赢”的外交目标 中国历来追求“合作共赢”的“和合”外交。只是自己发展,不如大家一起发展,加强互利合作,才能产生“1+1>2”的积极效应。作为中国海洋历史上的一大创举,郑和下西洋既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与他国“合作共赢”的外交典范,创造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和合”外交。 最重要的是,尽管郑和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但是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中,没有发生过任何侵略和掠夺他国的事情,更没有充当“海上霸主”,留下的只有中国同沿途各国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历史佳话并传诵至今。 (摘编自潘志宏《中国古代的“和合”外交》) 【编者注】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记载“晏子论和同”的相关故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目前是世界上第一部对外关系法,以鲜明中国特色开创出新的对外交往模式,展示出中国对全世界的善意。 B. 中国颁布对外关系法具有世界性意义,如:有力驳斥“中国威胁论”;提出“处理国家与国际法关系”的中国答案利于全球治理体系稳定。 C. 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句中,“一花”百花”分别喻指世界文明的“同”与“和”;“春满园”说明世界因文明“和合”而丰富多彩。 D. 中国古代各诸侯国吸纳了孔子关于“德”的思考,形成了“亲仁善邻”的外交思想,当今中国与周边国家外交的基本方针也是这一思想的运用。 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颁布对外关系法,集中阐述对外工作原则等,以法律形式确定发展、外交的和平性质,由此打破“国强必霸”的逻辑。 B. 与美国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对他国搞“长臂管辖”的做法不同,中国颁布的对外关系法是遵从国际法的,是正义的。 C. 晋国攻虢,虞国借道将战火引至邻国虢国,结果虞国亦被晋国所灭。“唇亡齿寒”的故事可以从反面论证要“亲仁善邻”。 D. 西方所说的“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与孔子《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有相通性。 3. 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外交思想、外交关系、外交目标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的“和合”外交。 B. 文章以晏子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才能“和合”共生。 C. 文章第六段引用日本学者的话,既能突出中国崇尚“和平友好”,又使论述客观。 D. 文章结尾句式多变“尽管……但是……”先抑后扬“没有……只有……”反差强烈。 4. 语文老师强调“在学习中要注重从典型素材中领悟写作的独特方法,并自觉运用于写作实践”。请你梳理材料二《中国古代的“和合”外交》的相关内容,归纳出该文对我们的论述文写作有哪四条启示? 5. 材料一中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是“和平”“善意”的,也是有“牙齿”的。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 C 2. A 3. D 4. ①《中国古代的“和合”外交》一文以三个小标题概述论述内容,提示读者行文思路,启示我们的论述文写作的思路、结构要清晰有序。 ②《中国古代的“和合”外交》一文使用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进行论述,易于读者理解、增强说服力,启示我们的论述文写作要有理有据。 ③《中国古代的“和合”外交》一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也有“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1+1>2”等形象语言吸引读者关注,启示我们的论述文写作要注意语言的变化及生动性。 ④《中国古代的“和合”外交》一文将比较陌生的历史故事进行白话转述、删减处理,启示我们的论述文写作要考虑读者群体的接受水平。 5. ①中国传统上是一个以和为贵的国家,崇尚“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追求“合作共赢”,《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继承传统,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是“和平”“善意”的。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诞生于新的形势和国际环境下,尤其面对美国对中国的无理打压,《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是有牙齿的,以保护中国正当权益不受侵犯。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对待朋友充满“和平”“善意”,对待敌人还以“牙齿”,它以法律的形式表明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态度、决心。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展示出中国对全世界 善意”错误,原文是“只要是跟中国正常打交道的国家,都不难从对外关系法中感受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善意和担当”“谁要带着恶意跟中国打交道,试图侵犯中国正当权益,谁就一定会感受到痛”,选项以偏概全。 B.举例错误。驳斥“中国威胁论”是我国应对外部干扰的现实需要,“是在新的形势和国际环境下的自我完善”,不属于世界性意义。